淺析企業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確認與計量

2020-12-20 中華會計網校

    摘要:企業按照會計準則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暫時性差異項目進行核算時,所涉及到的兩種暫時性差異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者遞延所得稅負債。同時還應相應地調整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商譽等項目。遞延所得稅的相關內容在理解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本文對此進行詳細的分析說明,進一步加強對有關內容的理解。

    關鍵詞:計稅基礎;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

    企業在對暫時性差異進行核算時,要統一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在運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時,將涉及兩個一級會計科目——「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這兩個科目不易被理解,且會計處理相對複雜,因此本文重點對這兩個科目的確認與計量進行分析。

    一、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

    (一)資產的計稅基礎

    計稅基礎是企業新會計準則提出的區別於企業帳面價值的一項重要概念。資產在未來期間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在企業收回這些價值的過程中,按照稅法規定,資產的全部或部分金額在計算應稅所得時能夠稅前扣除,該部分金額即為資產的計稅基礎。換句話說,若假設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所依據的是稅法的有關規定而不是會計準則,那麼資產的計稅基礎就是企業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金額。

    企業資產在進行初始確認時,資產的取得成本一般就是其計稅基礎,也就是說,在取得該類資產時所支付的費用按照稅法規定在未來期間是可以稅前扣除的。如企業在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項目時所支付的成本就是其計稅基礎。資產在持續持有的過程中,其計稅基礎通常為該項資產的取得成本扣除已經按稅法規定稅前抵扣掉的金額後的餘額,該餘額在未來會計期間仍可以稅前扣除。如企業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為取得成本扣除按稅法規定計算的累積折舊額、攤銷額;投資性房地產的計稅基礎以其取得時支付的歷史成本為基礎扣除折舊或攤銷計算確認。

    (二)負債的計稅基礎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負債的帳面價值去除以後會計年度中企業嚴格按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能夠稅前扣除的那部分之後的金額,即企業在未來期間按稅法規定不可稅前抵扣的負債價值。

    稅法規定稅前扣除標準的負債的確認可能會通過影響企業的損益進而影響不同會計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同時造成負債的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存在差額。按照稅法規定一些負債允許全部稅前扣除,這些負債的計稅基礎則為零,即未來期間可予抵扣的金額等於其帳面價值,例如預計負債、預收帳款等;還有一些負債稅法規定了其扣除標準,不能全額扣除,未來期間可抵扣額只是帳面價值的一部分,因此使得該類負債的計稅基礎小於帳面價值,但是其計稅基礎並不為零,例如應付職工薪酬等。

    而大部分負債的確定與償還並不影響企業的損益,稅法規定不予稅前扣除,這些負債在未來期間可予抵扣的金額為零,此時其計稅基礎就等於帳面價值,如企業的應付帳款、應付票據、短期借款等。

    二、所得稅會計差異

    財務會計和稅收在進行收益和所得稅核算時所遵循的原則和服務目的都各不相同。財務會計遵循一般會計準則,核算目的是為了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為財務報表使用者在進行有關決策時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稅收則是嚴格按照有關稅收法規進行核算,並以課稅為最終目的。由於這些不同,同一企業在同一會計期間按會計準則得出的利潤總額與按稅法計算的應稅所得,在金額上往往並不相等,形成永久性差異或者暫時性差異兩類。下面分別對二者進行介紹。

    (一)永久性差異

    企業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會計準則和稅法的口徑和標準不同,使得企業最終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額之間產生差異,由這種原因造成的差異即為永久性差異。永久性差異的發生只影響發生當期,並不會對其他會計報告期產生影響,也不存在其他會計報告期的攤銷問題。因此,形成永久性差異的資產或負債的帳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的金額相等,不需要進行遞延所得稅費用的確認,也不需要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

    例如企業購買的國債利息收入,在會計上被確認為收益,而按照稅法規定該筆收入是免稅收入,不作為應稅所得,由此會使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二者之間形成差異,該項差異只影響收入發生的當期,不會對以後各期的應納稅額產生影響,因此由國債利息收入引起的差異為永久性差異。再如企業發生的超過稅法規定扣除範圍的業務招待費,支付的各項稅收的滯納金和罰款,從其他單位分回的已納稅利潤等造成的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都是永久性差異。

    (二)暫時性差異

    不同於永久性差異,企業的暫時性差異是指當資產或負債的帳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金額不等時形成的差額,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在未來會計期間導致企業應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金額增加的暫時性差異稱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當資產帳面價值大於其計稅基礎;二是當負債的帳面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此時,企業未來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大於稅法規定的未來可抵扣金額,或者未來經濟利益的總流出小於未來期間不可稅前抵扣金額時,未來的納稅義務將增加,因此產生應納稅所得額。例如某項資產帳面價值為200萬元,計稅基礎為150萬元,該項資產未來將給企業帶來200萬元的經濟利益的流入,而按照稅法規定未來可抵扣的金額只有150萬元,企業因為該差異將增加納稅義務,二者的差額50萬元就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並且該差異加重了企業的納稅負擔。

    與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相對應,在未來期間導致應稅所得額以及應交所得稅金額減少的暫時性差異稱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情況同樣有兩種:一是當資產帳面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時;二是當負債的帳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時,此時會減輕企業未來的納稅義務。

    三、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企業資產或負債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使企業的納稅義務減少,因而應相應的確認一項資產,該項資產即為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的金額等於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與企業當期所得稅適用稅率二者的乘積,並且應以未來期間很可能取得的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

    一般地,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同時應對應地減少所得稅費用。

    例如,甲公司2011年末存貨帳面價值為100萬元, 已提存貨跌價準備10萬元。假設甲公司所得稅適用稅率為25%,該公司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均不存在期初餘額。經分析,2011年年末甲公司存貨的帳面價值為90萬元(100萬元-10萬元),而稅法規定存貨跌價準備不允許稅前扣除,因此計稅基礎為100萬元,形成10萬元的抵扣暫時性差異,由此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所得稅稅率=10×25%=2.5萬元。

    甲公司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5萬

     貸:所得稅費用                   2.5萬

    然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如果企業取得的各項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此時不應再調整所得稅費用,而應減少合併中應予確認的商譽。對於確認時記入權益的交易,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同時,應對應地調整資本公積。

    例如,甲公司持有乙公司的股票,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購買時公允價值為100萬元,2011年年末,乙公司股票公允價值變為90萬。經分析,2011年年末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帳面價值90萬元,按稅法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因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損失不得稅前扣除,因而計稅基礎為100萬元,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0萬元。由此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所得稅稅率=10×25%=2.5萬元。

    會計分錄如下: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5萬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5萬

    遞延所得稅資產以及下文中遞延所得稅負債,在計量時應採用可抵扣(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預計轉回期間適用的稅率。目前我國除享受優惠政策的企業外,大部分企業在不同會計年度適用的稅率不發生變化,但是當一些企業稅率發生變化時,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金額也隨之發生改變,應當重新對其進行計量。

    在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覆核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帳面價值。如果未來期間企業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全部或部分利益無法收回,按照謹慎性原則,企業應計提減值準備,調減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帳面價值,該減值準備在未來會計期間允許轉回,依據新的環境進行判定。

    四、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和計量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形成將增加企業的納稅義務,除某些特殊情況外,根據負債確認條件應將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對應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同時, 應根據業務實際發生情況對應地調整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和商譽等。

    例如,甲公司2009年12月10日購入某設備,原價為120萬元,使用年限為5年,按直線法計提折舊,無殘值;稅法規定應按3年計提折舊。經分析,2011年年末該設備帳面價值為72萬元,計稅基礎為40萬元,因二者的金額不同產生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32萬元(72萬元-40萬元)。由此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所得稅稅率=32×25%=8萬元。

    會計分錄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                       8萬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8萬

    然而,一些特殊情況下,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如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中,如果合併成本大於被合併企業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時,按照會計準則該部分差異應確認為商譽,而按照稅法規定不確認商譽,即計稅基礎為零。然而此時帳面價值雖然大於計稅基礎,但是準則並不將二者之間的差異確認為商譽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此外,在除企業合併外發生的交易中,若有關項目的初始確認對企業的收益和應納稅所得額均不產生影響,則由這些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導致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不對應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企業新會計準則中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使會計和稅法的相關規定更加完善,使會計信息得到更為全面、準確的反映,同時增強了國內外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因此,企業會計人員應對該部分內容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會計報告的信息更加真實可靠。

    參考文獻

    [1] 高櫻。所得稅會計差異分析[J].會計之友,2008(11): 62-63

    [2]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 張濤。新準則下所得稅會計差異的處理[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2010,10(6): 43-46

    [4] 李雪飛。 淺析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J].經營管理者,2009(6): 110

相關焦點

  •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在企業IPO審計過程中,註冊會計師應關注遞延所得稅資產對財務報告是否有重大影響,特別是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可能導致企業扭虧為盈、佔當期淨利潤比重大、滿足業績增長並符合融資需求、符合特定需求指標等情況時,更應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並執行切實到位的審計程序。
  • 新準則下遞延所得稅資產實務處理
    企業合併等特殊交易或事項中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於購買日比較其入帳價值與計稅基礎,按照所得稅準則規定計算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企業對於能夠結轉以後年度的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應當以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6、計量  資產負債表日,對於當期和以前期間形成的當期所得稅負債(或資產),應當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預期應交納(或返還)的所得稅金額計量。
  • 企業遞延所得稅算法
    一、企業所得稅一般核算原理   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的情況下,企業應於每一資產負債表日進行所得稅核算,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第一,確定當期所得稅。   第二,確定遞延所得稅。  第一步,計算資產負債表中各項資產及負債的計稅基礎;  第二步,計算資產負債表中各項資產及負債的暫時性差異;  第三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識別會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暫時性差異,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還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第四步,以預期的適用稅率(預計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的適用稅率)乘以各項暫時性差異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餘額
  • 職工教育經費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問題的思考
    按照現行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根據會計準則和稅法規定於資產負債表日確認相關資產、負債的帳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並依此確認相關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進而最終確認歸屬於當期的所得稅費用,此即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 會計職稱考試《中級會計實務》疑難問題解答: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
    【疑難問題解答】   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應採用何時的所得稅稅率計量?(會計實務)   解答:當期所得稅計量時都是採用當期的所得稅稅率。遞延所得稅都是採用相關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量。
  • 企業涉稅會計科目「遞延所得稅」應用及處理方法?
    企業的所得稅費用包括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當期所得稅是當期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包括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是以未來期間可能取得用來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的一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是根據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計算的未來期間應付所得稅的金額。
  • 投資性房地產的遞延所得稅問題
    依據: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若干稅務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5號)第八條規定:"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企業依據財務會計制度規定,並實際在財務會計處理上已確認的支出,凡沒有超過《企業所得稅法》和有關稅收法規規定的稅前扣除範圍和標準的,可按企業實際會計處理確認的支出,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計算其應納稅所得額
  • 在可預計未來不會繳納企業所得稅,還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嗎?
    在可預計未來不會繳納企業所得稅,還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嗎? 問題描述:企業今年計提有壞帳準備,企業所得稅彙算時會調增。但是以後年度有研發加計扣除,預計也不會交所得稅,這樣還需要計提遞延所得稅資產嗎? 這部分所得稅費用後期如何抵減掉?
  • 內部往來涉及遞延所得稅的合併抵銷處理
    一、壞帳準備與遞延所得稅資產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31條規定:持有至到期投資以及貸款和應收款項,應當採用實際利率法,按攤餘成本計量。在個別會計報表上,應收款項的帳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使二者之間產生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在應收款項發生實質性損失時,該暫時性差異會減少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在符合確認條件時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 【科普貼】說說遞延所得稅那些事兒
    ,符合條件的應分別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1.資產的帳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減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因素,減少未來期間以所得稅稅款的方式流出企業的經濟利益,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2.資產的帳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兩者之間的差額會增加企業於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及應交所得稅,對企業形成經濟利益流出的義務,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
  • 新準則下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
    (三)比較資產、負債的帳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對於兩者之間存在差異的,分析其性質,除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的特殊情況外,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定該資產負債表日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金額,並與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餘額相比,確定當期應予進一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金額或應予轉銷的金額。
  • 當一次性扣除遇見稅率變化,遞延所得稅該如何核算
    因適用稅收法規的變化,導致企業在某一會計期間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發生變化的,企業應對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按照新的稅率進行重新計量。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金額代表的是有關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或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於未來期間轉回時,導致應交所得稅金額的減少或增加的情況。
  • 專家教您企業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本百家號隸屬於全國級企業集團——智董集團旗下中華第一財稅網(又名「智董網」)。本專欄陸續更新,您現在看到的只是本專欄的部分內容。請記得關注本百家號,不然以後就找不到了哦;如果喜歡,請收藏並點讚支持一下,謝謝!
  • 會計相關知識學習筆記——所得稅
    第四節 遞延所得稅資產及負債的確認和計量企業在計算計算確定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後,應當按照所得稅會計準則規定的原則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及遞延所得稅資產。一、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和計量(一)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企業在確認因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除所得稅準則中明確規定可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況以外,企業對於所有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均應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 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的簡便記憶方法
    很多朋友對新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搞不明白,尤其是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我總結了一下簡單快捷的記憶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一下,也能很好地記憶,在考試時候比較快的做題。中華會計網校  對於資產來說是  大則納,大則減,大則要還債;小則扣,小則增,小則要資產大是指,資產的帳面價值比計稅價值要大"大則納",字面意思,你是大東西了,當然要納稅,就是這時候會計要確認為所得稅費用,即按會計處理應該納稅,是應納稅暫時差異"大則減",字面意思,和諧社會大東西還是減少點肥好,就是稅法上要進行調減納稅所得處理,即現在不進行納稅,現在不交稅也就是未來才要交稅了
  • 新準則下所得稅核算技巧
    財政部於2006年2月15日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新《所得稅》準則廢除了原有的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要求企業全面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資產負債表項目的暫時性差異,並確認、計量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較為完全地體現了資產負債觀,在所得稅的會計核算方面貫徹了資產、負債的界定。
  • 對上市公司遞延所得稅資產核算問題採取行政監管措施
    一是該上市公司核心子公司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審慎性不足。上述事實反映出該子公司對於該條生產線相關年度投產時間和毛利貢獻金額的預測不合理,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審慎性不足,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第十五條的相關規定;二是上述子公司
  • 《中級會計實務》所得稅第二輪習題練習(15)
    A.本期由於稅率變動或開徵新稅調減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調增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B.本期轉回的前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C.本期由於稅率變動或開徵新稅調增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調減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D.本期轉回的前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3、在發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項中,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有( )。
  • 所得稅費用計稅基礎和暫時性差異
    1.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   2.應納稅的暫時性差異   資產的帳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屬於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   負債的帳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也屬於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   掌握資產的帳面價值大於或小於計稅基礎,負債的帳面價值大於或小於計稅基礎,然後來判斷出應納稅的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
  • 名家手把手教你做會計——企業所得稅的記錄與列報
    資產負債表日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大於其帳面餘額的,應按其差額確認,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等科目;資產負債表日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小於其帳面餘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企業合併中取得資產、負債的入帳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於購買日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借記本科目,貸記「商譽」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