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遞延所得稅算法
所得稅準則引入了新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一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其中涉及當期所得稅及遞延所得稅的核算,與原準則的納稅影響會計法相比,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第三,確定所得稅費用。企業在計算確定了當期所得稅與遞延所得稅後,兩者之和(或之差),即為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二、企業所得稅核算舉例 【例】ABC公司2007年度利潤總額1000萬元,該公司適用所得稅稅率為25%.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不存在期初餘額。
-
企業涉稅會計科目「遞延所得稅」應用及處理方法?
企業計算當期所得稅費用所涉及公式如下: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餘額-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餘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餘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餘額)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核算的是企業根據會計準則確認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資產
-
投資性房地產的遞延所得稅問題
三、"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影響當期的"所得稅費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稅務上不予認可,損失不得稅前扣除,收益也不需要確認應稅收入。但是,"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影響會計的當期利潤;而"所得稅費用"直接是跟當期利潤呈"配比"關係或正比例關係(不考慮永久性差異的情況下),因此,"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也就會影響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
新準則下遞延所得稅資產實務處理
假定按照稅法規定,與確認該負債相關的費用,在實際發生時準予稅前扣除,該負債的計稅基礎為零,其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企業應於資產負債表日,分析比較資產、負債的帳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兩者之間存在差異的,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及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
-
會計職稱考試《中級會計實務》疑難問題解答: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
【疑難問題解答】 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應採用何時的所得稅稅率計量?(會計實務) 解答:當期所得稅計量時都是採用當期的所得稅稅率。遞延所得稅都是採用相關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量。
-
在可預計未來不會繳納企業所得稅,還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嗎?
在可預計未來不會繳納企業所得稅,還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嗎? 問題描述:企業今年計提有壞帳準備,企業所得稅彙算時會調增。但是以後年度有研發加計扣除,預計也不會交所得稅,這樣還需要計提遞延所得稅資產嗎? 這部分所得稅費用後期如何抵減掉?
-
內部往來涉及遞延所得稅的合併抵銷處理
《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1號》規定:企業在編制合併財務報表時,因抵銷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導致合併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的帳面價值與其在納入合併範圍的企業按照適用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之間產生暫時性差異的,在合併資產負債表中應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同時調整合併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但與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及企業合併相關的遞延所得稅除外。
-
當一次性扣除遇見稅率變化,遞延所得稅該如何核算
除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相關的調整金額應計入所有者權益以外,其他情況下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的調整金額應確認為變化當期的所得稅費用(或收益)。
-
淺析企業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確認與計量
摘要:企業按照會計準則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暫時性差異項目進行核算時,所涉及到的兩種暫時性差異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者遞延所得稅負債。同時還應相應地調整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商譽等項目。遞延所得稅的相關內容在理解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本文對此進行詳細的分析說明,進一步加強對有關內容的理解。
-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在企業IPO審計過程中,註冊會計師應關注遞延所得稅資產對財務報告是否有重大影響,特別是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可能導致企業扭虧為盈、佔當期淨利潤比重大、滿足業績增長並符合融資需求、符合特定需求指標等情況時,更應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並執行切實到位的審計程序。
-
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項目如何確定?
企業核算所得稅,主要是為了確定當期應繳所得稅以及利潤表中應確認的所得稅費用。在按照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的情況下,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由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兩部分組成。 第一,當期所得稅。
-
所得稅費用計稅基礎和暫時性差異
對於所得稅的核算在確認遞延所得稅的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時候如何進行確認,在確認的時候不考慮特殊情況,也就不考慮可供出售金融資公允價值變動,也不考慮商譽的情況下,一般來講直接是根據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金額乘以稅率就可以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餘額。應納稅的暫時性差異乘以所得稅率就可以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的餘額,發生額是用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餘額減期初餘額。
-
【科普貼】說說遞延所得稅那些事兒
,符合條件的應分別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1.資產的帳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減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因素,減少未來期間以所得稅稅款的方式流出企業的經濟利益,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2.資產的帳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兩者之間的差額會增加企業於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及應交所得稅,對企業形成經濟利益流出的義務,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
-
【點滴匯集】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表
所得稅費用」應等於利潤表上的所得稅費用,即當期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費用之和。該表中的各項調節項目均不含已確認遞延所得稅的暫時性差異事項,如資產減值準備的納稅調整影響、內部交易未實現損益的抵銷影響等。各項目的填列方法簡要說明如下:(1)利潤總額:利潤表上顯示的利潤總額。(2)按法定/適用稅率計算的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乘以母公司的適用稅率(如25%)。
-
職工教育經費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問題的思考
按照現行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根據會計準則和稅法規定於資產負債表日確認相關資產、負債的帳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並依此確認相關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進而最終確認歸屬於當期的所得稅費用,此即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
專家教您企業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企業核算所得稅,主要是為確定當期應交所得稅以及利潤表中應確認的所得稅費用。按照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的情況下,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由兩個部分組成: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企業在計算確定當期所得稅費用(當期應交所得稅)以及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的基礎上,應將兩者之和確認為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或收益)。
-
2020《初級會計實務》高頻考點:所得稅費用的核算
今日核心考點2020年初級會計實務高頻考點:所得稅費用的核算核心考點概述3.企業應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計算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據以確定應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通過」所得稅費用」科目核算。
-
財報中《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如何解讀
(注意下面的舉例都是只考慮本行的情況,其餘行數的情況全部忽略)第4行就是以前年度彙算清繳少算了所得稅,在今年補交的,計入了今年的所得稅費用,與今年利潤是無關的。比如今年100萬利潤,稅率25%,應該有25萬所得稅費用,但是利潤表裡所得稅費用30萬。為什麼呢?
-
股權激勵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
其中預計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超過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確認的與股份支付相關的成本費用,超過部分的所得稅影響應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 《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在總局18號公告之前出版,當時對於股權激勵的企業所得稅處理還不明確。目前,根據總局18號公告的規定,稅法上允許額企業扣除與股份支付相關的成本費用。因此,在所得稅會計上,企業應按規定進行遞延所得稅的處理。
-
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實務篇)
假設:會計利潤175萬,其中計提資產減值損失25萬,那麼應納稅所得額是175+25萬=200萬,所得稅費用是200*25%=50萬計提資產減值損失25萬,那麼就應該確認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5*25%=6.25 貸:所得稅費用 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