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故事】一把掃帚掃出了一條「長徵路」

2021-02-19 溫州學習


一本名為《追風箏的人》的書中,講述了哈桑對阿米爾付出自己全部的愛,無條件、無止境、不求回報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深深震撼著讀者的心靈。在龍灣區狀元街道石坦村,也有這樣一位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村民,4年多來她義務清掃公園遊步道,「為遊步道,千千萬萬遍」,清掃長度可繞行半個地球,同樣感動著身邊無數的人。

4年義務清掃 每天掃5小時

石坦村的石坦山公園,依山而建,風景秀美,是大羅山登山步道的出入口之一,吸引著眾多的登山愛好者和鍛鍊健身的市民。因為是山地公園,沿著登山遊步道的兩旁種滿了樹木,換季的時候遊步道上常常落滿葉子,加上個別遊客登山時遺落的垃圾,遊步道上常會顯得髒亂。

2010年12月的一天,一位老人在滿是落葉的遊步道上登山時不小心崴了腳,這一幕剛好被居住在山路邊上的周竹妹看到了。「老年人上山鍛鍊,要摔倒了,就麻煩了。」第二天,57歲的周竹妹就拿起掃帚,開始清掃登山遊步道,而她自己也沒想到的是,這一掃就是4年多。

每天凌晨五時,當大多數人還在夢鄉的時候,周竹妹就已經帶著掃帚出現在石坦山公園。從山腳到山頂,登山路程超過6公裡,加上路邊的分岔小道,總裡程約為10公裡。

周竹妹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掃上去,掃完全程大約需要5個多小時。因為一大早出門,來不及吃早飯,或者有時候會掃得多一點耽誤時間,因此周竹妹常常會帶一些麵包、餅乾等乾糧上山,肚子餓時就吃幾塊填填肚子。

「剛開始我以為她去鍛鍊,每天天沒亮、飯沒吃就出去了。」周竹妹的老伴翁成昌說,老伴經常5個小時還沒回,後來才知道去後山掃地了。

在周竹妹的帶領下,翁老伯也加入了清掃山路。村裡上山有三條直通山頂的道路,夫妻倆分工掃不同的路線。而每到周末,他們9歲的孫子和14歲的孫女也經常主動請纓,一起上山幫他們清理垃圾。

每月報廢一兩把掃帚 清掃裡程繞行半個地球

每到天氣突然轉冷的時候,山上的落葉會增多,或者遇到鍛鍊的人提早上山時,周竹妹為了趕在遊客上山前把落葉清掃乾淨,經常得清晨三四點鐘就上山開始清掃。有時候遇到雨天,雨水會把山上的泥巴衝到道路上,周竹妹就冒雨帶上鋤頭把泥巴鏟走。

在人多垃圾多的時候,周竹妹掃起來的樹葉和垃圾要裝滿兩隻蛇皮袋,一擔都有六七十斤,周竹妹總是將它們挑在肩上帶下山。

每年,周竹妹都要掃壞十幾把掃帚,平均每月「報廢」一兩把。而她的善行也像春雨一樣潛移默化地滋潤著周圍的人。一位每天鍛鍊的中年男子看到她義務清掃,特地買了幾把掃帚帶給她;一位老師得知她每月都要「報廢」一兩把掃帚後,就專門聯繫街道為她提供打掃工具……

據不完全統計,這4年多來,周竹妹風雨無阻,每天上山清掃,按照一天10公裡的路程來算,累計路程已超過15000公裡,加上翁老伯的一半路程,夫婦倆整整掃了2萬多公裡,相當於繞行半個地球。

寒來暑往,雖然垃圾每天都有,但在周竹妹看來,遊步道環境總體在好轉,這讓她很是欣慰。因為她的帶動,身邊不少人紛紛加入了維護遊步道清潔的隊伍中來,附近學校專門對她的事跡進行宣傳,學生上山燒烤少了;上山的遊客亂扔垃圾的行為也越來越少,不少人養成了上山自己帶垃圾袋的習慣,順手帶走自己丟棄的垃圾,甚至有些人還會幫她一起掃幾下。

一把掃帚、一雙黑手套和一副白袖套……4年多下來,周竹妹在遊客們眼裡,已經成了石坦山公園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記者 肖建永 通訊員 陳智慧/文

歡迎關注「溫州學習」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致敬奮鬥者 ③ | 拿起一把掃帚一掃就是二十年——楊浦區環衛工人...
    致敬奮鬥者 ③ | 拿起一把掃帚一掃就是二十年——楊浦區環衛工人沈美蘭 2020-12-11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把掃帚」掃到底 柳市鎮實行保潔市場化
    今年4月起,柳市鎮正式實行「一把掃帚」保潔市場化項目,聘請專業保潔公司對城市(社區)道路、城中村、公廁等進行保潔護理。該項舉措進一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也為柳市鎮「全域美」建設加碼。王和斌表示,之前不同區域的保潔人員不同,往往存在「各掃門前雪」、相互推諉扯皮的情況,而「一把掃帚」掃到底,實現了保潔工作由多頭管理向集中治理轉變、由粗放式向專業化管理轉變,也能有效形成政府省錢、公司盈利、城鎮環境變美的多贏局面。監管常態化  「9月20日14:36,榮峰路2號有廢棄輪胎堆放。」
  • 讓掃帚飛起來:無用除塵布新掃具展開展
    殊不知,正是這些以「染塵但換清白世,穢己只求乾淨人」為己任的掃帚,成為了許多中國人「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修身第一課,幫助人們在漫長的歲月裡掃出朗朗乾坤。11月8日,由無用品牌推出的第十一期公益民藝展覽「讓掃帚飛起來——除塵布新掃具展」於北京無用生活空間開幕,藉此展覽,無用將這些多年前就已悄然退出人們日常起居的天然掃帚一一拾起,重新帶到世人面前。
  • 溫州最有故事一條「街」挖出精彩 公園路擬9月底開街
    從市區公園路走到五馬街,再來到禪街,走進溫州最有故事的一條「街」——五馬歷史文化街區。這裡承載著許多溫州人的文化記憶,流淌著生機勃勃的商業氣息,文化與時尚在此交融。買30多本溫州書籍猛補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風景園林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鄭源泓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在去杭州讀大學前,經常路過公園路、五馬街,對這些老街也很有感情。但鄭源泓說,接到公園路改造提升任務後,居然發現自己對公園路並不「熟悉」,對背後的文化故事相當陌生。
  • 【巾幗風採】全國勞動模範玉燕玲——勞動最美,她用掃帚舞動激情人生
    每天凌晨4時許,玉燕玲就已經整理好裝備準備出發 她的成長故事——「人間萬事出艱辛」 獲評2008年全國優秀農民工、2010—2011年度南寧市勞動模範;2014年獲廣西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獲評全國勞動模範……玉燕玲榮譽的背後,是一條17年執著艱辛的成長之路,是一曲「寧髒我一人,換來萬家潔」的青春讚歌。
  • 「手寫青春夢,心記長徵情」 重走長徵路:上外德語系師生赴江西開展...
    在八天的實踐中,隊員們先後來到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沙洲壩及葉坪革命舊址群、「長徵第一山」雲石山、「長徵第一渡」於都河等地進行參觀和學習。這些保存完好的遺址將長徵路上的故事一幀一幀重現在人們眼前,使每一位成員都深刻地體會到了革命的艱苦卓絕,感受到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來之不易,更感受到當代大學生任重而道遠的光榮責任。
  • 南京高淳區用上環衛綠化「大管家」,一把掃帚掃到底
    今日,記者從南京高淳區城管局了解到,高淳區實行環衛綠化一體化市場服務,道路保潔、綠化管養、水面清理、非機動車整理、街面小廣告全部歸屬一個「大管家」,一把掃帚掃到底。環境變美了,居民投訴整改率和滿意率更是達到100%。
  • 【重走長徵路】「半條被子」的魚水深情
    客家新聞網訊 記者黃梓倩報導:10月18日,經過380餘公裡的行程,「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的全體成員來到了湖南省汝城縣文明鄉沙洲村
  • 「七仙女」的長徵路
    「紅軍走到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七仙女」的長徵路「我們是來參加革命的,紅軍走到哪兒
  • 趣味英語小故事:賣掃帚的人和理髮師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趣味英語小故事:賣掃帚的人和理髮師 2012-10-30 10:57 來源:網絡 作者:
  • 高考作文輔導37:長徵精神與新時代長徵路(演講稿)
    歷史不斷向前,正如新時代領路人所說,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徵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徵精神,在新的長徵路上繼續奮勇前進。班級召開以「發揚老紅軍長徵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徵路」為主題的班會,請你結合與八十多年前的長徵壯舉有關的詩文、傳說、人物或故事,聯繫現實,寫一篇班會演講稿。
  • 一把掃帚、一把鏟子、一個手鉗!開陽雲開街道:靚「面子」從身邊做起
    一把掃帚、一把鏟子、一個手鉗,這是貴陽市開陽縣雲開街道奮戰在創衛一線工作人員的「裝備」。作為開陽縣城區主街道,開陽縣雲開街道創文工作持續升溫,各職能部門主動擔當作為,把創文從一個抽象概念,變成接地氣、順民心的「幸福工程」。
  • 用掃帚掃完地,這三個地方不要放,別忽視了,很重要
    各界的朋友們,大家好,給大家鞠個躬,每天給大家分享實用的生活小妙招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用到掃帚,家家戶戶都少不了,而且家裡都是不止一條掃把,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了,這些東西的擺放也是有所講究的,並不能胡亂擺放,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大年初一滿院子的鞭炮紙屑,為啥不掃呢?老農說過年不能動掃帚
    春節放鞭炮是一種傳統的習俗,不但可以驅趕年獸,也能起到招財納福的作用,作為勤快的農村人,每天都會把家庭院落打掃的乾乾淨淨的,但唯獨在大年初一這一天,是不能夠動掃帚的,掃帚不能動,鞭炮紙屑自然也沒法掃,紅紅火火的鞭炮紙屑也被譽為是財的說法,誰家的鞭炮紙屑多、碎就越好,初一把鞭炮紙屑掃出去,也等於把財富給掃出去了,其實出了財富這一說法之外,最主要的還是不能動掃帚
  • 有把「掃帚」要上天,蘇貞昌想把臺灣掃哪去?
    有把「掃帚」要上天,蘇貞昌想把臺灣掃哪去? 2019年02月25日 09:1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有一把「掃帚」要上天。臺灣地區行政部門負責人蘇貞昌說,若兩岸開戰「給我一支掃帚都要跟他們拼」。好厲害的蘇貞昌,你拿的是哈裡波特的「掃帚」嗎?  最近一段時間,去年底「九合一」選舉慘輸的民進黨,一再拿兩岸關係做文章,以高聲嗆大陸來博眼球,以惡化兩岸關係來鞏固綠營基本盤。民進黨製造事端,引起臺灣人民的擔擾:「一旦兩岸開戰,臺灣能堅持多久」這個問題象道年菜一樣又被端上了餐桌。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重慶市採訪活動首站來到綦江,近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共同踏上「紅軍橋」,追尋紅軍足跡,感悟長徵精神。記者們沿著紅軍當年途經石壕的線路圖再走長徵路。
  • 長徵精神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記者再走長徵路」重慶行見聞...
    今年是紅軍長徵出發85周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月15日至18日,由中宣部組織開展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重慶。80名央媒記者和16名市屬媒體記者在綦江區、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三地開展為期4天的採訪,記錄長徵精神催人奮進的時代力量。
  • 人民日報:在「長徵路」上感悟歷史
    重走長徵路不是再現長徵路,而是為了循著先輩們的精神前進,在苦難與輝煌中探尋新長徵力量      「在動蕩不定的當今世界,唯有歷史能使我們面對生活而不感到膽戰心驚。」這是第二次讀《苦難輝煌》。
  • 溫州網紅村突然出現漫天飛魚!站著就有魚跳到手心 掃帚一拍就能抓...
    (原標題:溫州網紅村突然出現漫天飛魚!站著就有魚跳到手心 掃帚一拍就能抓一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汪子芳 通訊員 薛樣洋 林杭 這幾天,溫州樂清一個小村莊新晉網紅村。
  • 佛陀曾有一名弟子,常常被人嘲笑愚笨,可他卻靠一把掃帚開悟了
    恆河,作為印度人民心中的母親河,它在宗教領域的定義,簡直超越世界上其它任何一條河流。當然,對於一些外國旅行者而言,它的骯髒與混亂,甚至讓人無法忍受。但在印度教眾信徒心目中,它更是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神聖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