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曾有一名弟子,常常被人嘲笑愚笨,可他卻靠一把掃帚開悟了

2020-12-15 地平線薦賞

一群中國佛教徒從國內最年輕的現代都市深圳弘法寺出發,旅行的目的地就是佛陀留下的三大千年聖跡。在藍毗尼,凝望七步生蓮。在菩提迦耶,守候正等正覺。在鹿野苑,聆聽四聖諦的真理。靜觀,遙想,在朝聖之路上,每一步都有奇妙相遇。

人們常常用龍象之爭,來形容中印兩國,在崛起之路上的力量比拼。儘管它更多的是一個由西方媒體製造出來的概念。然而,人們似乎有很多的理由,將兩國相提並論。比如說:兩個國家都是歷史悠久,都具有龐大的人口數量,較大的貧富差距。

當然,也包括驚人的發展速度。不過,比鄰而居的這兩個國家,似乎又有點不一樣。中國人普遍承認自己所在的社會,信仰缺失,並對經濟高速發展可能導致的行為失範和社會失控,感到憂慮。而印度人,他們更擔心深入骨髓的宗教信仰,可能會抑制發展欲望,降低社會的效率。

有人說:印度是一個特別具有靈性傾向的國家,而這所謂的靈性與世俗價值觀是完全相牴觸。所以,去過印度旅行的人,較少會體會到經濟發展而帶來的震撼,更多的是陷入一種深沉靈魂的感動。

恆河,作為印度人民心中的母親河,它在宗教領域的定義,簡直超越世界上其它任何一條河流。當然,對於一些外國旅行者而言,它的骯髒與混亂,甚至讓人無法忍受。但在印度教眾信徒心目中,它更是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神聖和包容。

恆河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朝著東南方向緩緩流過印度北部平原,卻在瓦拉納西突然轉彎,向東北奔去。印度教信徒認為這裡是,印度教的溼婆大神所建造的,而溼婆神經常在恆河的上遊巡遊。如果人死之後並火化,直接可以進入天堂。

在印度,80%以上的人信奉印度教,他們不畏艱險來到此地,沐浴浄身,洗去身上的罪孽或者通過這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找到身心的最終歸屬。在這裡,沐浴場和火葬場和諧共處,形成極具衝擊力的畫面。伴隨著豐富的色彩和特殊的氣味,讓人無限接近生命的真相。

據說,很多旅行者都是在這裡,被徹底徵服的,而散發著古老韻味和神聖氣質的瓦拉納西,在千年流轉中,也早已成為各宗教信徒心中的聖地。恆河,當年釋迦佛也十分重視,在《佛經》中也常常被他引用。比如說:涅槃的涅字,漢語中是指渡河到彼岸之意。

在釋迦佛時代,摩揭陀國是古印度各王國中最強大之一,相傳,當時的國王頻婆娑羅王,就皈依了佛祖。並在他的國度王舍城中建立精舍,供佛教僧團修行居住。這也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大道場,竹林精舍。

印度的夏天,雨季長達三個月。佛祖規定每年的四月中旬到七月中旬,出家僧人不得外出,聚居在一起精進修行,被稱為結夏安居。起初,他們只能聚集在木屋、樹下或山窟等地。獲得竹林精舍以後,佛祖和他的僧團在結夏安居期間,終於有了可靠的居所。

據說,佛祖在竹林精舍說法期間,吸引了不少人成為他的弟子,發心供養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一天,王舍城的一位長者在家中置辦佳餚,迎請佛祖前往受供。他的朋友須達長者這一天,從北邊的舍衛國來拜訪他,並一同聽了佛祖的教法,非常感動,還虔誠地皈依。

後來,須達長者祈請佛祖前往舍衛國說法,並發願建造精舍供僧團居住。他看中了舍衛城南郊的一處園林,可那是王子的私家花園,王子當然不願意讓出,但又不忍心直接拒絕。於是他提出,如果須達長者能用黃金鋪滿整座園林,他就把園子讓出來。

須達長者變賣家中所有的財產,還是不能在院中鋪滿黃金。好在後來,王子被他的誠意所打動,主動讓出了花園。人們就在這個來之不易的園林中,建起了佛教歷史上著名的祇園精舍。

如今的祇園精舍,吸引著很多遠道而來的朝聖者。但是這裡,除了鬰鬰(yù)參天的菩提樹,大多數建築物已經衰敗不堪,就連佛陀曾經居住過的香室,也只剩下一座階梯狀的圓錐形小塔。而信徒們,時常以金箔或者鮮花供養,藉此表達追思。

誰能想像,2000多年前的祇園精舍和竹林精舍南北呼應,是名震一時的佛教中心。當年,釋迦佛在此地宣誦許多我們熟悉的佛教經典。比如說:經部的《阿含經》,還有禪宗的《金剛經》,淨土宗的《阿彌陀經》。因此,釋迦佛在這個地方住了24年。

因古印度實施嚴苛的種姓等級,具體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佛祖卻將他的教義,向希望了解並推行的眾生,全部公開。他在祇園精舍以平等博愛的慈悲心,度化眾生,弟子也越來越多,就連愚笨的周利槃特,也能靠一把掃帚開悟。

2500年前,在一個印度王國的國都舍衛城,住著一對兄弟,哥哥摩訶槃特能力很強,年紀輕輕就很有學問。而弟弟周利槃特,頭腦不是很靈光,且記憶力又特別差,無論做什麼都做不好。因此,常常成為人們的笑柄。

有一天,聽說佛祖來到舍衛城附近的祇園精舍,兄弟兩人也想皈依成為佛祖的弟子。不過,有人勸佛祖不要收周利槃特為弟子,但是佛祖回答說:我的教理永遠都是一視同仁,對所有人敞開大門。

於是,佛祖親自教導周利槃特,讓他一邊念「掃塵除垢」,一邊打掃祇園精舍。就這樣,周利槃特每天不停地打掃精舍,弄得滿身灰塵。終於有一天,他看著變得又髒又禿的掃帚,忽然領悟到掃帚很髒,而自己的心更髒。佛祖讓他掃塵除垢,是要他掃清心中塵垢,讓憤怒、欲望和不滿,全部清除。

我不斷地揮著掃帚來掃,可是再怎麼掃,塵還是掃不完,一直飛揚上來,我內心的塵與垢也一樣一直飛揚上來。但是,即使塵垢掃不完還是要掃,就是因為掃不完才要掃。——周利槃特

悟道不一定要學習很多東西,即使只是一句話,如果能正確了解它的深意,一樣可以步上正道。而正是因為遇上了周利槃特,我才有機會有別於常人的方法教導他真理。——釋迦牟尼

相關焦點

  • 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想成佛的卻成了魔,想開悟的沒開悟
    悉達多王子未曾開悟成佛之前,也曾是個普通人,禪宗有個說法:「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因此呢,從這點上講,普通的人也都是會有成佛的機會的。有了成佛的機會,就都能成佛嗎?那就不一定了。不必說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參悟條件都並不一樣,即便是相似的生活環境、參悟條件下,也不見得就都能把握住成佛的機會。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佛教:什麼是開悟?開悟需要具備什麼?其實佛陀早已給出答案!
    其實早在佛陀時期就以及有了「開悟」的說法:佛陀自出家之後,歷時六年遊走恆河流域,也只是了解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究竟是為什麼?人們眾說紛紜!佛陀並沒有事事都教育弟子,某事該如何如何,而是放任他們自己頓悟。這不光體現出佛陀的大智慧,也說明了佛陀遠見獨特。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貴在堅持。
  • 佛陀指著木桶,說出3句話,使羅睺羅當下開悟,證得阿羅漢
    佛陀指著木桶,說出3句話,使羅睺羅當下開悟,證得阿羅漢 | 文 青衫文齋佛陀作為一個心懷無疆大愛的覺悟者,以其無上智慧度化眾生,使眾生出離人間苦難解脫涅槃。佛陀也將度世的思想,傳給了出家前與妻子耶輸陀羅共育的兒子羅睺羅,使他走上覺悟之路。
  • 為何佛陀允許弟子吃三淨肉?
    初學佛的人一般都有許多問題,有關吃素的問題也許是諸多問題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它影響到一個人每日的飲食生活,如果選擇吃素,那將是他的飲食生活方式的完全改變。因此初學佛的人有如下的問題,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吃素是不是營養不足會得貧血嗎?上座部或南傳國家如泰國、斯裡蘭卡、緬甸的出家人和西藏的出家人為什麼不吃素,而只有中國漢地學佛的人要吃素?吃素是不是有功德?
  • 佛陀開悟後的一句話,讓佛法盛傳的時間只有500年
    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佛陀在當時並沒有傳法度人的想法,於是在眾天神的不斷請求下佛陀才出來度人。佛陀在一生49年的講法中,單單講出世間的般若智慧的法就足足用了22年,可見般若智慧在佛教中修行的重要性,因為要讓自己達到空相就必須具備那樣的智慧。
  • 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是哪位
    龍門1280號(奉先寺)正壁阿難像局部(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阿難:又稱阿難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者。是佛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被稱為多聞第一。他在佛陀死後證阿羅漢果,曾經參與第一次集結。據說他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一)多聞第一阿難陀,漢譯慶喜,佛成道日誕生,故名。白飯王次子,提婆達多的親弟。佛成道以後,曾有舍利弗、目犍連侍奉過佛陀。由於佛陀漸漸老了,需要一個常隨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來,要大家推一個人來。舍利弗、目犍連認為阿難陀年青,記憶力強,擔任此職最合適,就推舉阿難陀。
  • 四眾弟子的使命,要把佛教恢復到佛陀教育!
    我們後世的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有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十歲開悟就教學,教了一輩子,一直到老死,沒有一天空過,他教學。教學的時候沒有文字、沒有書本,這些經典是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大家公推阿難尊者,把佛在世講的這個經重複講一遍。阿難的記憶力好,又聽得最完整;釋迦牟尼的侍者,一天沒離開,照顧佛陀的,請他復講。
  • 佛陀走了涅槃的模式,卻要求弟子「駐世」三千年,原因令人敬仰
    佛陀在開功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內心還有執所以無法看到事情的本質,所以佛陀將他的佛法傳出度人,希望眾生也能夠和他一樣通過佛法明心見性,達到涅槃的彼岸。而佛陀在講了49年法之後,在婆羅樹下側臥涅槃。
  • 歷史上真實的掃地僧,竟然也有一身絕世神通,他到底是什麼人?
    《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傳說周利盤陀迦十分的愚笨,與他的哥哥聰明的摩訶盤陀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摩訶盤陀迦出家跟隨佛陀修行不久就證了阿羅漢果。作為弟弟的周利盤陀迦也緊隨哥哥的步伐,加入了僧團。但因為記不住佛陀的教誨,成為了僧團的笑話,很快就被攆了出去。佛陀卻沒有放棄周利盤陀迦。佛陀給了周利盤陀迦一把掃帚,讓他成為了精舍的掃地僧。同時還讓他一邊掃地一邊念「掃塵除垢」這四個字。
  • 佛陀的十大弟子都有哪些稱號,你知道他們的由來嗎?
    目犍連曾通過神通識破美色誘惑,得到佛陀的讚許,因此有「神通第一」的稱號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又作阿尼盧陀、阿樓馱、阿難律、阿樓陀),譯為:無滅、如意、無障、無貪、隨順義人、不爭有無。阿那律是佛陀的堂弟,佛陀成道6年後他便隨佛陀出家。只因在佛陀說法時睡覺打瞌睡,受到佛陀的批評。後來他深感愧疚,便不再睡覺,刻苦修行,沒幾日眼睛便熬瞎了。
  • 為什麼佛陀十大弟子中的須菩提,不是菩薩只是阿羅漢?
    《金剛經》主角,十大弟子解空第一人須菩提,是個對生活質量頗有追求之人!在他修行的無數日月裡,有一條不可動搖的準則,那就是只向土豪化緣,修得個油光滿面。可是,在西天定尊會上,這位入選佛祖十大弟子的須菩提祖師卻糗大了。
  • 開悟的人,和普通人有何不同?
    世尊在菩提樹下開悟,知曉了人生萬有皆「空」,抵達了涅槃寂靜的境界,但是,不少人把開悟之人當成是持有神通,其實也是一種謬誤,開悟之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不執著妄想。佛陀在醒覺的時候就說過,眾生之所以未覺,就是因為「執著妄想」,而既然開悟了,也就不再執著於過去的妄念之中。「不住於相」,成就正覺的人,不再執著於我們因緣和合而生就的外相,他們清楚,人世之間的所有註定流轉歸「空」,榮華、紅粉、摯愛,無一例外,因此不能為一時之間生就的外相而執迷。
  • 《佛陀十大弟子傳》:富樓那事跡
    摘自:星雲大師 著 《佛陀十大弟子傳》 上海文藝出版集團發行有限公司 2010年8月 閱讀提示: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皈依他做弟子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何止千千萬萬
  • 學習筆記 | 我的串講:佛陀十大弟子的生平故事(一)
    舍利弗和目鍵連是佛的雙賢弟子,在佛世的時候主要由這兩位弟子領導僧團。其中舍利弗也可說是第一上首弟子,為什麼說舍利弗為智慧第一?舍利弗的智慧從入母胎就體現出來,其母懷胎時,一時辯才無礙。在舍利弗8歲時就能通達一切書籍,與辯師辯論他人皆無出其右,因此還被國王賜予一座村莊。
  • 佛陀開示1句話,使老人證得阿羅漢,同樣一句話再次度化500比丘
    當初,佛陀住在舍衛國祗園精舍弘法時,有一位名叫盤德的老人,他每天都來聽佛陀講經,來得最早,走得最晚,每次離開時都有一種戀戀不捨之情。佛陀見這位老人資質雖說稍稍愚鈍,但學習佛法比所有其他人都更用功,慈悲心一起,想找個機會點化他。一天,佛陀講經結束,其他比丘逐漸離去,盤德老人照例是最後走的一個。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這一品非常簡單,就兩句話,但第二句話其實就是釋迦佛親身為諸弟子示現的開悟甚至大徹大悟後的人該是什麼樣子,其實能夠看懂這句話,整部金剛經都參悟了,所有的三藏十二部佛經也都參悟了。然後再來說地方——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當時古印度類似我們春秋戰國的聯邦制,有許多國家,這裡的舍衛國是當時古印度的大國,給孤獨長者是國內的一位大臣兼大富豪,他非常敬仰佛陀,希望請佛陀去說法。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佛陀涅槃前入禪定中,再授永恆真理」佛陀示現生滅的真相釋迦佛祖百千億劫來屢屢的示生示滅,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世尊把他方便示現生滅的真相揭示出來了: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
  •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誰?
    大家知道,佛陀有十大弟子,分別是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阿那律、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優婆離、羅睺羅、阿難。這十大弟子是眾多佛的弟子中,最優秀的十位,他們不僅具備各種智慧德能,而且各有特長。那麼其中以智慧第一著稱的弟子又是誰呢?那就是舍利弗。
  • 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
    我是一個平凡人,靠自學讀懂《易經》,說出來被人嘲笑。以前的我,會在意閒言雜語,到達某種心靜後,就根本不在乎了。很多學易的人,追求理論和術數。我的經驗是,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什麼是開悟?開悟就是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