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顧問:曹大梅
主 持 人:張曉媛
團隊成員:安穎光、崔寶華、崔曉雪、李昕平、李秀珍、劉芳、劉巖民、李志剛、司立霞、宋濤、王金濤、王雷之、溫強、趙振祥、張國亮、張豔紅、左弘
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是大河東流,文明的演進浩浩蕩蕩;它是英雄列傳,三百六十行燦若星辰;它是智慧之光,萬類霜天競自由!
關公不能戰秦瓊,但哪一個英雄也都是從小長到大的,既有傳奇浪漫,更有吃喝拉撒的日常。孔夫子有他的天真,海瑞有他的偏激,拿破崙有他的狂妄,但判斷其得失成敗,不應簡單拿今天的標準要求古人,他們都是具體環境中的鮮活個體。
在濱州初中歷史名師工作室看來,歷史課不能是一堆知識的散片、凝固的記憶,需要用聯繫的觀點、整體的思維、具體的視角、演變的過程跳出來分析判斷。「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當我們掌握了歷史思維的「金箍棒」,才能穿過迷霧走近真相,形成十萬八千裡的「筋鬥雲」。
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認知衝突,形成挑戰任務,促使學生全身心參與深度探究
探索「深度學習、以史育人」之路,這個工作室認為,首先要走出重知識輕思想、重記憶輕思維、講的多學的少、碎片多結構少的痼疾,學生才能走出不求甚解的死記硬背,才會有學習的關鍵能力和人文素養,才會有立德樹人、家國情懷的自然孕育。
以問題為導向,在學術顧問、市歷史教研員曹大梅的指導下,這個團隊深入開展學習研究,達成共識:「以史育人」是歷史教師的使命和信念,也是歷史教學的根本目標,以單元整體教學來實現深度學習是「以史育人」的必然途徑。
在此基礎上,他們申請並立項了四個課題開展研究——張曉媛主持的《實現深度學習的初中歷史單元教學策略研究》課題,側重初中歷史深度學習教學改進的基礎理論研究,嘗試探索初中歷史深度學習的整體構建;李志剛主持的《初中歷史有效教學途徑的研究》側重初中歷史深度學習有效教學的方法策略研究;左虹主持的《初中歷史主題單元教學助學案研發的研究》側重深度學習教學支架的研究;溫強主持的《初中歷史深度學習的表現性評價的研究》側重深度學習的教學評價。從理論、策略、方法到評價,這四個課題相互支撐,各有側重,共同指向歷史的深度學習。
經過三年探索、實踐,他們提出,要圍繞通史各時期的時代主題(單元核心概念),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衝突,形成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全身心參與學習活動,進行深度探究,從而體驗成功、獲得發展。
探索「課堂革命」,形成了單元主題教學模式,指向深度學習後圍繞核心概念知識重構,形成個性化的邏輯框架
在教研探究基礎上,他們同步開始了「課堂革命」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指向核心素養,通過深度學習,實現以史育人的初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模式。其基本流程為「單元整體導學→基本史實梳理→核心問題探究→邏輯框架建設→學習效果反饋」。
「單元整體導學」強調教師「導學」,教師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向學生展示學習內容,解釋時空與主題;制定並明確學習目標,布置學習任務。這是引導學生就一個單元進行深度學習的頂層設計。「基本史實梳理」則強調學生的「自學」,教師提供學習支架——單元自學任務單,要求學生通讀單元教材,按時間順序梳理出基本史實。
「核心問題探究」強調學生「互學」,輔以教師點撥,圍繞核心問題交流、討論,最後形成觀點和認識。它指向的是對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思考及表達,是歷史學習的關鍵能力。「邏輯框架建設」則強調學生對知識在深度學習基礎上圍繞核心概念進行重構,形成個性化的邏輯框架。這樣的知識框架,主題突出,線索清晰,關聯明確,既能形成牢固的記憶,使用時也容易提取。而「學習效果反饋」是一個檢驗學習效果差缺補漏再提高的過程。
與縣區聯動開展同課異構和專題研討,探索「同教共研、聯動發展」的區域教研之路
三年來,這個團隊探索出了一系列好做法,如赴名校跟崗學習、開展全員「燃夢·悅讀」讀書打卡活動、線上學習、課題研討,圍繞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持續推進課題研究和「深度學習,以史育人」的實踐。
在自身成長的同時,他們尤其注重發揮輻射帶動作用。17位成員大多是縣區或學校教育教學的領頭人,或是縣區歷史教研員,或是縣區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核心成員,他們堅持相互切磋、同教共研,分享學習心得、執教公開課,與縣區聯動開展同課異構和專題研討,探索著「同教共研、聯動發展」的區域教研之路。
如2018年在濱州市教科院組織的初中歷史教學研討會上,成員劉巖民將北京跟崗學習的收穫及時分享給全市老師,成員張豔紅則把多年來積累的初三中考備考經驗毫無保留的分享給大家。
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學好歷史能夠讓我們更快更準確地體悟生命的真諦、生活的方向。跳出知識追求思想,跳出記憶追求思維,跳出碎片追求整體,帶著對歷史智慧嚴肅而深沉的熱愛,濱州初中歷史名師工作室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