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習 如何令筆鋒立起來?

2021-03-01 書法名家鑑賞

書法在用筆,用筆在用鋒。對於筆鋒的掌控能力,一直是書法臨習與創作的要領。很多人寫書法,筆鋒軟綿乏力,因為筆鋒發力有很大問題。

毛筆在紙上運行要留下痕跡,這痕跡就是漢字的點畫。用同樣的一支毛筆,由不同的人來寫相同的一個字,結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是因為每個人的運筆發力方法不同。寫字時,筆毫由於手臂的發力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異,因此,才有「唯筆軟而奇怪生焉」的說法。筆毫在不使用時,形狀是錐狀的,一旦濡墨落筆,鋒毫即變,一寫一變。

寫字時筆毫始終是處在變化狀態的,這就要求書者在書寫中發力控鋒、調鋒,在控鋒、調鋒中書寫。這種書寫過程中的鋒毫之變,我們稱之為「鋒變」。

無論何種字體書體中的點畫,其實就是書寫時「鋒變」的結果。研究用筆與筆鋒,實際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樣控制筆鋒之「鋒變」的這一關鍵點上。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筆畫,都是由入、行、收三個技巧環節來完成的,如下:

入—主要是完成筆畫前端的造型;

行—是完成筆畫中部的造型;

收—是完成筆畫尾部的造型。發力和鋒變的各種技巧,也就集中體現在這三個細小環節之中。

在這三個環節中,每一個環節都會直接影響一個筆畫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筆最基本的技巧環節,對筆法的研究也就必須著眼於這三個具體的技巧環節。

如何控制筆鋒?用手、腕、臂的發力來控制和調領鋒毫,利用鋒變來完成這三個環節,並進行點畫的刻畫,就是用筆的關鍵。古人研究筆法最經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雖然它還是殘缺的理論(如:心鉤、鵝鉤、之捺等,這些極為重要的筆畫,只一個"永"字無法包含其中,說明它還是一個不完整的理論。),但其實踐指導意義確是重大的。

我們仔細分析"策、勒、弩、趯、側、掠、啄、磔"八字,其實,八法實際上講的就是一個控筆發力的問題。

由於發力方法的不同而導致鋒變的不同,又由於鋒變的不同而導致點畫的形狀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書筆法"、"篆書筆法"、"隸書筆法"、行書筆法"、"草書筆法"的五種筆法分類。

五種字體各有各的主要行筆特徵,篆書的"鐵線玉箸"、隸書的"蠶頭雁尾"、楷書的"永字八法"、行草書的"絞轉連綿"等既是。在同一種字體之中,無論其風格是怎樣變化,在點畫的刻畫,或者說在發力方法和鋒變上,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共性特徵和個性特徵。

《張遷碑》與《曹全碑》比較,共性是"波磔"和"蠶頭雁尾",區別是一方一圓、一剛一柔。柳楷和顏楷比較,共性是"藏頭護尾"與"八法",區別是一骨一筋、一峻一樸。

這些差異的形成,無疑是鋒變的結果。由此,我們又可以推斷出,個性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原於個性化的運筆發力方法和個性化的鋒變上。人們稱米芾的"刷"、東坡的"畫"、山谷的"描",就是對他們個性鋒變技巧最典型最貼切的形容。

也正因為,他們各自的這種獨特的變鋒技巧,才形成了他們各自的書風,才形成了宋代"尚意"的書風。這種例子俯拾皆是。下面,我們論述用鋒的幅度與發力的方法有直接關係:

重發力:鋒變的幅度大,筆畫粗壯;

輕發力:鋒變的幅度小,筆畫纖細;

勁發力:筆畫挺而彈,剛硬有力;

緩發力:筆畫勁而樸,利用側鋒鋒變,筆畫方峻;

中鋒調鋒:筆畫圓渾。

不管怎樣發力與鋒變,必須是以刻畫準確而高質量的點畫線條為宗旨的。若求點畫線條造型的準確,首先是要發力與鋒變的準確。不同的點畫,不同的字體,不同的風格,需要不同的發力方法和鋒變技巧。

筆毫的末梢:鋒,是筆力集中到達,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筆者,能使筆站起來以鋒芒運使,這叫「立峰」,筆鋒挺而健,有效得傳達指腕的力量。在曲張之間「殺」入紙中,獲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發揮鋒的用場,單以筆腹掃頓按,筆畫必質感薄弱,墨象虛浮。

古人強調「用筆在用鋒」,包含兩個要求:

1、「立鋒」行筆。作書是否有「筆力」全看一支筆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來,「立」著運使。清代蔣和說:「(用筆)如善舞竿者,神泛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筆鋒立得起來而不是偃臥平拖,才殺得入紙,才有「澀勢」,寫出來的線條如鑄如刻,凝重,沉著。古人所謂「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鏤金,長錐界石,仿茲用筆,坐進千裡」(唐·張懷瑾)。明董其昌說:「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處自束處耳」,又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鋒」關健在善於利用筆毫的彈性,因勢利導,更關係到功力,功力到時,雖極柔長鋒羊毫亦錚錚作彈。初學者可能開始時體會不到鋒端的彈力,鋒立不起來,可用薄長如竹蔑一類柔而有彈性之物,做用力壓下又竭力撐起的動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領會其運動的技巧,再運用到毛筆上,相信不難掌握。

2、「筆鋒無處不到」。任何一點一畫,從始至終,四面八方,都應是筆鋒運走形成的。如寫一點頓下後,須頓中有提,使筆鋒走至原筆腹按下的位置,使筆力充分作用於紙面,如此方得收筆處堅實凝重的筆觸。

劉熙載《書概》說:「張文史(張旭)書,微有點畫處,意態自足,當知微有點畫處,皆是筆鋒實實到了。不然雖大有點畫,筆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雲!」「大有點畫」指簡單的筆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鋒不立,筆畫再大,也是筆腹形成的虛浮呆滯形象,而非鋒端真力貫注的堅實筆質,細審王羲之行書諸帖,歐陽詢行書,褚遂良《陰符經》,趙孟頫、文徵明行楷書墨跡,無不如此。

理論上所說的筆鋒的頂端,實際運用上,鋒指的是鋒端及筆毫近的那一段,再遠些就是筆腰,筆腰是筆毫產生彈性的部位,也有不少書家慣用筆腰,如顏真卿等,「力點」常不在鋒而在筆腰,腰一觸紙即能彈走,所以頓重而能清勁。可惜很多學他的人,一頓即倒腰軟無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異。近代康有為,筆腹腰也運用得很精彩。

從學書的進程來說,初學者一開始就應努力練習立鋒的本領,儘量以鋒端運使。練到筆鋒什麼情況下都能彈起來的程度,則無論筆鋒,筆腰、筆根、筆側,無不能力透紙背,就如武功高強之人,無論拳、肘、肩、臂,全身各處,無一不能發力傷敵。

相關焦點

  • 談談如何學習書法的調鋒
    筆尖在2點當然推只是一種也有換面調鋒的頓了之後筆鋒立起來這個稍微難一點這兩種調鋒是不一樣的橢圓形標註的是順著推長方形標註的是把筆鋒立起來像這樣的都是行筆方向有邊這都需要調鋒下筆就調鋒這是我們學習書法的基本功
  • 如何控制筆鋒?
    書法在用筆,用筆在用鋒。對於筆鋒的掌控能力,一直是書法臨習與創作的要領。毛筆在紙上運行要留下痕跡,這痕跡就是漢字的點畫。研究用筆與筆鋒,實際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樣控制筆鋒之「鋒變」的這一關鍵點上。如何控制筆鋒?用手、腕、臂的發力來控制和調領鋒毫,利用鋒變來完成這三個環節,並進行點畫的刻畫,就是用筆的關鍵。
  • 書法答疑:啟功說的「透過刀鋒看筆鋒」「師筆不師刀」如何理解?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透過刀鋒看筆鋒」、「半生師筆不師刀」,是啟功先生《論書絕句》裡面的兩句詩,這裡的「師筆」、「師刀」是什麼意思呢?啟功先生對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透過刀鋒看筆鋒」「師筆不師刀」就是要通過碑刻、拓本看出作者的筆法,體味作者用毛筆是怎麼寫出來的,這需要一點眼力和經驗:第一、要明白碑刻上的字不是毛筆書寫的原狀如果像刻石頭那麼,一個筆畫要上下左右四下而寫成這樣寫字,每筆描成方形,不應是運筆寫字的常道。
  • 書法小小技巧:「二王」風格行書的起筆筆鋒如何寫出來?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網友留言問:臨帖的時候,發現「二王」風格行書基本每個筆畫的起筆都有一個「尖」,請問這種起筆的筆鋒如何不做作、順暢的寫出來?《蘭亭序》「暢」字第一、筆法上,王羲之論述過,這需要「凌空逆勢起筆」。
  • 小學生學硬筆書法,筆鋒究竟該不該教,該不該學?
    我也教書法有很長時間了,但和一些家長聊天,發現很多家長和語文老師,過早地把「筆鋒」灌輸給孩子。甚至也有一些培訓機構的書法老師,投家長們所好,把學習筆鋒當成了賣點,實在是誤人子弟。我有一個學生,每個筆畫,都有誇張的提頓,力求寫出筆鋒。孩子本來可以寫得更好,但明顯被他之前的老師和家長帶歪了。
  • 書法用筆貴在剛柔並濟
    善用筆者,能使筆站起來以鋒芒運使,這叫「立峰」,筆鋒挺而健,有效地傳達指腕的力量。在曲張之間「殺」入紙中,獲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發揮鋒的用場,單以筆腹掃頓按,筆畫必質感薄弱,墨象虛浮。 筆毫與筆鋒是一個整體,兩個概念。一支優質毛筆必須具備筆毫、筆鋒兩個要素。筆鋒在毛筆頭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 學習書法關鍵——方法
  • 為什麼學習軟筆書法後,硬筆書法寫起來會很容易?
    硬筆書法,其實就是鉛筆、原子筆,鋼筆等工具書寫文字,出現的時間也不長。因為便攜,所以代替了軟筆書法。關於軟硬筆書法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硬筆寫的工整,軟筆字卻不一定能夠寫好;但軟筆書法寫的好,硬筆書法一般都容易寫好。由此可見軟筆書法是硬筆書法的基礎,硬筆書法是依附於軟筆書法而存在的。
  • 寫字與書法的用筆差異
    看人家吵得越亂,我越高興,因為真理越辯越明,自己想要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來。 另一個能證明筆法問題的,是學校的古籍書庫裡的石版印刷的碑帖。50年代以前的石版印刷技術很讓我驚訝,竟然可以那樣清楚地表現墨的輕重濃談,甚至能看到一根根鋒穎在紙上運動的軌跡,讓你直接對應起筆頭形狀——筆鋒是如何分布的,鋒在哪,肚在哪,如何頓注,如何散開,如何聚斂等等。
  • 書法初學者應該如何選用毛筆?
    我們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工具準備,就是對於毛筆的選用,可以說如何選用毛筆直接決定了我們書寫效果的好壞,一個好的毛筆可以為我們的書法增添色彩,而一個壞的毛筆可以讓我們的書法陷入非常奇怪的陷阱。我記得我在比較早學習書法的時候,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學習一個筆畫練習了非常久,但是最終取得的效果不是非常好,可以說這個筆畫書寫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字的好壞,因為他常常處在比較關鍵的位置,是承接整個字的關鍵,所以這個筆畫寫不好,其他的筆畫寫的再好也無濟於事。
  • 筆性與筆法:終於開悟了書法的訣竅?!
    看人家吵得越亂,我越高興,因為真理越辯越明,自己想要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來。另一個能幫助我證明筆法問題的,是學校的古籍書庫裡的石版印刷的碑帖。50年代以前的石版印刷技術很讓我驚訝,竟然可以那樣清楚地表現墨的輕重濃談,甚至能看到一根根鋒穎在紙上運動的軌跡,讓你直接對應起筆頭形狀——筆鋒是如何分布的,鋒在哪,肚在哪,如何頓注,如何散開,如何聚斂等等。我曾關注柳公權蘭亭詩,這件墨跡幫我解答了不少問題。
  • 【品聿】開學第一課 硬筆書法學習問題「深度解讀」
    「硬筆書法該用米字格、田字格、回宮格還是方格?」「鉛筆/鋼筆我們該如何選擇給孩子使用?」「我的孩子一直以來書寫姿勢都不是很好,如何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我的孩子寫字缺少『筆鋒』,不好看,這個要怎麼練?」「初學硬筆書法是不是應該從橫豎點劃開始練?」
  • 學習書法,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練習的碑帖或字帖?
    學習書法,選哪一種碑帖或字帖來作為自己學習的臨摹對象,這很關鍵。因為,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你今後學習書法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不過,從眾多書法家習練書法的經歷來看,都是從楷書練起,再練行書、行草、到章草甚至狂草。那麼練習楷體書法,如何選碑帖或字帖呢?
  • 書法風小知識:學習書法如何練習調峰運筆
    在學習書法練習的時候運筆是我們每一個學習書法人都要學習和練習不能缺少的部分。如果想寫好字,調峰是第一步,調峰控制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寫的字的結構的好壞。那麼今天介紹的這個小技巧是,一些老師教學生,或者書法人教新手的都認同的一種方法,也就是拿毛筆再紙上畫圈,又有人起名字叫做畫「蚊香」說簡單點是畫圓,當我們寫字的時候有時候是轉折,當轉折的時候有時候需要調整一下筆鋒的,但是畫圓則是一直慢慢不斷的調整筆鋒,當你圓畫的足夠圓潤,並且粗細相同
  • 練書法如何選購和使用毛筆?
    書法學習者,各種規格的毛筆,都要購買一些。毛筆常識小明上了大學,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很好。小明所在學校還開設了書法公共選修課。其實小明從小就喜歡書法,但從小學到中學,一直都忙於各種題海戰術中,書法這種愛好只好是放棄了。
  • 學習書法如何做到學以致用
    我們學習書法有兩個基本目的,一是出於實用的規範美觀需要;二是賞於心悅己目的欣賞或通過書法的藝術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審美觀念。實現這一點,最基礎的標準就是對傳統或經典書法藝術的繼承水平或程度如何。這個程度決定了實用和藝術欣賞的層次或高度。
  • 如何靈活書寫筆畫線條,是書法藝術的精髓所在
    書法藝術展作品為什麼我一直強調,書法是線條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呢?或許有人不贊成我這一觀點,沒關係。如果您到了學習臨摹草書階段,您會慢慢體會到我說的書法藝術就是線條的精美表現。從篆書和草書看書法藝術的線條美如果熟悉書法發展歷史的人會知道,楷書和行書之前,是篆書和隸書。
  • 書法行筆速度6種
    這既是書法通過含蓄、朦朧、力量內斂的藝術形式表現力的美的特徵決定的,也是書法所使用的特殊工具、材料等所要求的。但是,在書法學習創作過程中,一味地以徐緩的速度寫下去,缺乏必要的快、頓、搶、澀,屈等行筆速度的節奏變化,同樣也難以達到書法藝術所應達到的效果。
  • 寫書法6種行筆速度
    但是,在書法學習創作過程中,一味地以徐緩的速度寫下去,缺乏必要的快、頓、搶、澀,屈等行筆速度的節奏變化,同樣也難以達到書法藝術所應達到的效果。有書友問到,寫書法,是快還是慢好,這個問題可沒有簡單到用快或慢誰好來來解答,應該來說,書法的快和慢是相輔相成的,有快有慢才是好節奏。
  • 書法的運筆技法和學習要點
    用筆是書法書寫的基本方法,廣義的講,用筆是指用毛筆寫書法作品的方法,其中包括執筆法和運筆法。狹義地講用筆法指書寫點、畫、字時的送筆方法。「臨帖」和「摹帖」,雖然可以合稱「臨摹」,但嚴格來說,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