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在用筆,用筆在用鋒。對於筆鋒的掌控能力,一直是書法臨習與創作的要領。
毛筆在紙上運行要留下痕跡,這痕跡就是漢字的點畫。用同樣的一支毛筆,由不同的人來寫相同的一個字,結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是因為每個人的運筆發力方法不同。寫字時,筆毫由於手臂的發力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異,因此,才有「唯筆軟而奇怪生焉」的說法。筆毫在不使用時,形狀是錐狀的,一旦濡墨落筆,鋒毫即變,一寫一變。
寫字時筆毫始終是處在變化狀態的,這就要求書者在書寫中發力控鋒、調鋒,在控鋒、調鋒中書寫。這種書寫過程中的鋒毫之變,我們稱之為「鋒變」。
無論何種字體書體中的點畫,其實就是書寫時「鋒變」的結果。研究用筆與筆鋒,實際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樣控制筆鋒之「鋒變」的這一關鍵點上。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筆畫,都是由入、行、收三個技巧環節來完成的,如下:
入—主要是完成筆畫前端的造型;
行—是完成筆畫中部的造型;
收—是完成筆畫尾部的造型。發力和鋒變的各種技巧,也就集中體現在這三個細小環節之中。
在這三個環節中,每一個環節都會直接影響一個筆畫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筆最基本的技巧環節,對筆法的研究也就必須著眼於這三個具體的技巧環節。
如何控制筆鋒?用手、腕、臂的發力來控制和調領鋒毫,利用鋒變來完成這三個環節,並進行點畫的刻畫,就是用筆的關鍵。古人研究筆法最經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雖然它還是殘缺的理論(如:心鉤、鵝鉤、之捺等,這些極為重要的筆畫,只一個"永"字無法包含其中,說明它還是一個不完整的理論。),但其實踐指導意義確是重大的。
我們仔細分析"策、勒、弩、趯、側、掠、啄、磔"八字,其實,八法實際上講的就是一個控筆發力的問題。
由於發力方法的不同而導致鋒變的不同,又由於鋒變的不同而導致點畫的形狀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書筆法"、"篆書筆法"、"隸書筆法"、行書筆法"、"草書筆法"的五種筆法分類。
五種字體各有各的主要行筆特徵,篆書的"鐵線玉箸"、隸書的"蠶頭雁尾"、楷書的"永字八法"、行草書的"絞轉連綿"等既是。在同一種字體之中,無論其風格是怎樣變化,在點畫的刻畫,或者說在發力方法和鋒變上,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共性特徵和個性特徵。
《張遷碑》與《曹全碑》比較,共性是"波磔"和"蠶頭雁尾",區別是一方一圓、一剛一柔。柳楷和顏楷比較,共性是"藏頭護尾"與"八法",區別是一骨一筋、一峻一樸。
這些差異的形成,無疑是鋒變的結果。由此,我們又可以推斷出,個性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原於個性化的運筆發力方法和個性化的鋒變上。人們稱米芾的"刷"、東坡的"畫"、山谷的"描",就是對他們個性鋒變技巧最典型最貼切的形容。
也正因為,他們各自的這種獨特的變鋒技巧,才形成了他們各自的書風,才形成了宋代"尚意"的書風。這種例子俯拾皆是。下面,我們論述用鋒的幅度與發力的方法有直接關係:
重發力:鋒變的幅度大,筆畫粗壯;
輕發力:鋒變的幅度小,筆畫纖細;
勁發力:筆畫挺而彈,剛硬有力;
緩發力:筆畫勁而樸,利用側鋒鋒變,筆畫方峻;
中鋒調鋒:筆畫圓渾。
不管怎樣發力與鋒變,必須是以刻畫準確而高質量的點畫線條為宗旨的。若求點畫線條造型的準確,首先是要發力與鋒變的準確。不同的點畫,不同的字體,不同的風格,需要不同的發力方法和鋒變技巧。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本公眾號內容及圖片如沒註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僅用於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或直接聯繫我們告知刪除或標註來源,謝謝!
更多精彩文章蘇東坡是中國五千年來最懂生活的人
書畫人永遠是年輕!
什麼是書法?什麼是書匠?規律、工整就是書法美嗎?
書法界十大行規(收藏)
本地21位書畫作者集體尋 畫廊畫商代銷合作夥伴,作者均為省美協會員和中書協會員,作品千餘件,所有作品均為精心創作,非量產批發作品,可合影,資料完整,價格全適,代理空間大,所有作者均有宣傳資料,在各大門戶媒體平臺長期宣傳。具體合作加小編
合作書畫交流學習進微信群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編輯微信好友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書畫展覽學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