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諸眾生起平等心。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對眾生要以平等心視之。佛法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要一視同仁,無差別對待。
一顆慈悲的佛心是深度和廣度的集合體,所謂廣度,就是要普及世間眾生,不遺留任何一個靈魂;而深度則是要公平地對世間眾生,不優待也不輕視任何一個靈魂。我們既然致力於修煉慈悲的佛心,自然要等量齊觀,我們須當謹記,平等對待眾人就是悲。
佛陀曾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平等。」然而時至今日,我們的慈悲心還能保有多少的平等呢?
我們不妨做一個比較:當我們的同胞手足身受天災大劫的苦難,置身於水火之中,我們悲痛之餘慷慨解囊,這當然是慈悲心;可如果受災的人不是我們的同胞呢?我們還會感同身受嗎?或者僅僅是略表同情嗎?抑或是乾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嗎?再有甚者,難道要諷刺和挖苦嗎?平等,並不容易做到,但我們必須做到。
原因很簡單,慈悲心的廣度如果沒有深度做保障將效力銳減,簡單地說,即便我們做到了慈悲地對待每一個人,可我們人為地將慈悲心分成了三六九等,那也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試想,也許處於三等的人會對我們給予的慈悲心存感激,可九等的人又當如何呢?如此看來,我們既然已經將慈悲心許給眾生了,那就乾脆許得徹底一點,不要有多有少,有厚有薄,有親有疏,有近有遠,我們目中所見,心中所念,應該都是一樣的。
殷商末年,商紂昏庸無道,殘害百姓,西伯侯姬昌以大慈大悲之心感念眾生悲苦,決定以周代商,推翻商紂的殘暴統治。為此,姬昌自立為西周文王,開始進行翦商的準備。
姬昌深感人才儲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急需能夠輔佐他的能臣。為了能夠擴大人才選拔的範圍,他禮賢下士,無論是王族公卿,還是庶民百姓,只要是人才,他一律錄選,平等相待。
有一天,姬昌到渭水一帶打獵,在河邊看到一位老者,他看這位老者衣著布衣、頭戴鬥笠,拿著一根掛著直鉤的魚竿垂釣,儼然一個又老又笨的鄉野漁夫。
不過,姬昌卻沒有無禮,他靜靜地立在一旁,看了一會兒,然後深躬一揖,向老者詢問姓名,老者開口自稱「姜尚」,兩人便交談起來。
姜尚原本在商都朝歌屠賣牛肉,而後又輾轉四地賣酒,一生窮困潦倒,他沒有孩子,妻子也棄他而去,他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空有本領,卻鬱郁不得志。前不久,他聽說周文王廣招賢才,他本想前去投效,但無奈身份實在太過低微,以致投報無門。
無奈之下,他只得躲在渭水河邊釣魚,沒想到機緣巧合之下竟遇到了文王。姬昌見姜尚對天下大事很有見地,十分欽佩,遂當即邀請姜尚出仕,以助自己完成滅商大業。
老者欣然同意,並說道:「早聞文王禮賢下士,一視同仁,今日得見,果真如此。文王能對我這一素昧平生的鄉野布衣恭敬有禮,定是個胸懷天下的大慈大悲之人,必是真命之主。」
於是,姬昌帶著老者回到王都,並昭示了天下。一時間,很多原本出身微賤的人都紛紛前來歸附,兢兢業業輔佐西周,使西周最終代商而立,一統天下。
對有志於報國的百姓而言,身為一個君主,如果能夠尊重他們的人格、愛惜他們的才華,不認為他們的出身卑賤、地位低下,那就是最偉大的慈悲心了,可見慈悲的深刻內涵就是平等待人。
一個號稱擁有慈悲心的人卻做不到平等待人是可笑的,而一個對待任何人都一視同仁的人所具有的慈悲心是無可爭議的。慈悲就是平等,領悟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在平等待人的過程中不斷地修煉慈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