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先生》,高顏值帥哥自我認同與接納,勇敢做自己的故事

2021-01-10 偶遇花小初

《親愛的先生》花初感覺更像是一部公益片。對於「LGBT」群體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被親人與朋友能夠接納自己。

《親愛的先生》是blued推出的一部劇,咳咳,有被定義為青春愛情劇,根據簡介,此劇改編於2010年代以來真實同志愛情故事。 用七個故事展現同志愛情的七個模樣,關於暗戀、關於曖昧、關於異地、關於誤解、關於失去、關於成長,只是,比普通的愛情多了一個柜子和一個出櫃。

這就是一部真實反應同志生活各個不同階段現狀的短片,但是花初本人感覺視頻在父母態度這方面,刻畫的有點淡了。現實中沒有這麼開明的父母……,不可否認,隨著現在網絡的發展,人們接觸事物越來越開闊,這個社會越來越包容,中國會有一部分家長能夠接受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圍的朋友的孩子是「LGBT」性少數群體,但在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大部分中國式的家長都是保守的。劇中向相親對象出櫃,並且能得到父母的祝福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少之又少。

但是不管怎樣,當你看完這部劇,有感受到裡面的有關於青春的種種唯美與浪漫,關於出櫃的艱辛與困難,關於對家的渴望。也許就是劇中的某一個小小的情節,又重新燃起了你對愛情的憧憬與嚮往,也許就是因為一部劇可以為你照亮前進的道路。

同性戀和異性戀的愛都是一樣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當然,在兩個人在一起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可能還更艱難。但是有愛,也許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那麼重要了。

在影片中他(她)們為了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往往需要付出倍數於他人的努力和艱辛。

花初認為之於性少數群體,不是自我否認,抑鬱,想不開,最終走進死胡同,甚至會有輕生的念頭,反而要在周圍朋友的故事中,相關影視作品與書籍中尋找獲得自我認同、自我接納,勇敢的去做自己,你就是你自己呀,沒有什麼不同。

金星老師事業和家庭雙豐收,但在那起初的幾年,在社會還未有如今這般包容的年代,金星老師一定承受過無數的指責、惡意攻擊,心裡承受了遠超常人的壓力。

花初以前鍾情於一句話:「我們並不孤單,也不需要改變。」但是現在花初覺的這句話在不同的情況下要適當的改變一下,「我們並不孤單,我們也需要改變」,面對生活還有別人異樣眼光下,我們要適時改變,不斷進步,讓自己更加自信開朗,做更好的自己。

這些人是普普通通的人,卻不同於普通人。劇中美好的結局理所應當,卻是真真的來之不易。

插圖|文中配圖來自網絡,不做商業用途,侵刪。

相關焦點

  • 勇敢接納自己是孩子成長必經心路|第5期繪本故事會報名中
    本周為各位小朋友送上的是著名繪本大師大衛.香農的經典繪本故事——《糟糕,身上長條紋了!》作者用非常戲劇化和誇張的故事,從一個小女孩的角度向我們講述了一個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最後勇敢地接納自己做自己的故事。
  • 馨香智慧:孩子不接納自己,自暴自棄?蔣長英教2招「自我認同」
    馨香智慧:孩子不接納自己,自暴自棄?蔣長英教2招「自我認同」蔣長英:《聰慧父母》家庭教育導師;心理撫養倡導者;曾幫助500餘個家庭走出困境,擅長家庭教育、情感、育兒等。為什麼有些小孩開朗活潑、天真浪漫,但有的小孩內向自卑,不敢與人交往,不接納自己,甚至自我封閉,自我攻擊?
  • 《雲娃娃》:以童趣的角度,探究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意義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從自我懷疑到自我認同的過程,這也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過程。在豐富的畫面中,小朋友們可以感受到雲娃娃為認識自己所做的各種各樣的努力嘗試,從而激勵自己努力進步。二、 《雲娃娃》繪本的現實意義——教會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我繪本主要通過雲娃娃的視角,讓幼兒通過觀察雲娃娃從自我懷疑到實現自我認同的過程,學會認識自己,接納自我。
  • 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蔡康永說,我不會勸你做自己,因為要去逆反別人的眼光是很累的。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否自我認同也要一定上依賴於他人認同?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評價,自己斟酌,去粗取精。我們往往都是把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轉化成為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即把他人認同轉化成自我認同。其實我覺得我們對於他人認同的東西,有的時候不必太在意,自己斟酌這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跟自我認同的主旋律在不在一個頻道上?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做自己能接受的自己和他人都認同的人!
  • 盤點那些泰劇裡高顏值的帥哥
    這是一期小受特輯⊙_⊙來來來,集美們,是不是看了不少泰國腐劇呢,是不是不少cp讓你著迷呢,是不是帥哥內部消化讓你激動又不知如何是好呢…無所謂了,雖然沒有我們沒有帥哥陪,但是我們可以觀賞他們哈。嘿嘿,今天就讓我們來盤一盤那些泰劇裡的高顏值小受吧。
  • 解析電影《聲之形》:培養小孩「自我認同」,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這部片子除了與我們現在常提到的"校園欺霸"的話題有關之外,而在我看來,這部片子僅僅是基於校園欺霸的故事在向人們講述"自我認同"對一個人的意義。從育兒的角度來說,父母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自我認同是極其重要的,它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避免錯誤的認知偏向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以積極樂觀的認知引導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 《英雄聯盟》玩家自我認同的表現
    本研究結合這三個維度,將玩家的自我認同分為對自我的理解與反思,即自我認知;通過自我價值、歸屬感的追尋獲取認同,即自我接納;個體對自我的重新探索與建構,即自我建構。這是因為,現實自我的期許的缺乏使得他想通過發展虛擬自我獲得認同。(二)自我接納自我認同感強烈的玩家往往具有自信心,能夠坦然接納現實中的自我和接納遊戲中的自我,並通過遊戲過程獲得自我滿足感和歸屬感。
  • 《西奧與不先生》:培養孩子適時說不的勇氣,做內心的主人
    01、巧妙刻畫自我意識萌芽的矛盾心理,引導孩子梳理感受,接納自己繪本主人公西奧,是一個眾人眼中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一天,「不先生」出現在家中、幼兒園裡,一切都發生變化。此外,西奧在「不先生」引導下,一步步表達自己,學會說「不」,這也告訴懦弱、膽小的孩子說「不」很簡單,要學會拒絕,勇敢表達自己,做正確的事情。
  • 《追風箏的人》: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是對人生最大的和解
    而我所做的,除了將罪行發洩在那個被我背叛的人身上,然後試圖全都忘掉之外,我還做過什麼?除了讓自己夜不能寐之外,我還做過什麼?而阿米爾並沒有找到一條善行的路,所以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去找回哈桑的兒子,並帶回自己身邊,他引導阿米爾重新回到故鄉,重塑自我完整。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一、「自我認同感」對孩子的成長意義自我認同感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接納自己,能夠站在理智的角度上熱愛生活,而不是每天抱怨。及時自己有缺點也能夠欣然接受並改正,朝著遠大的目標前進,最後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認同,有以下三方面的意義。
  • 阿嬌不曬幸福:積極構建自我認同體系,每個人都是勇敢追愛的女孩
    當年那個經歷過豔照門只會向媒體出哭訴的女孩子,已經變成了一個有自己想法與主見的小女人,有網友認為這一切積極的改變都與她構建了一個自我認同的體系有關。有人說自我認同這4個字,本身就很縹緲,它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小編覺得它指的是對自己有理性的評價,就拿阿嬌經歷豔照門事件來說,當年她被很多人謾罵,她長時間不敢出門,甚至覺得自己前途無望,一無是處。
  • 覺察生活篇--自我認同
    摘自《人類發展與社會環境》: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於社會與他人的輿論。自己對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種認可感。
  • 做更好的自己!真正的自信,源自於你對自身的認同
    事實上,有很多創業者在創業的全過程中努力奮鬥,但他們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他們害怕接觸外面的人,尤其害怕暴露在公眾面前參加那些社交場合。成功的路上,總是充滿曲折,不僅充滿荊棘,也充滿誘惑。當我們遇到這些困難時,信心往往是我們取得成功的動力,因為它能使人變得勇敢,充滿激情,能讓人發揮潛能,衝破跌宕起伏,奔向成功的終點。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不要在生活的回憶裡模糊了自己
    「但共生性則體現出成熟和自我接納,還包括求同存異的接納他人。」《柳林風聲》的故事,講述了一個找回自我的故事。而蛤蟆先生的媽媽總是受制於她的父親,她會和蛤蟆先生說:「親愛的,別犯傻,我肯定他不是故意這樣對你的。」蒼鷺醫生每次在傾聽蛤蟆先生講述的時候,都做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共情,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感同身受,這給了蛤蟆先生很大的安慰,感受自己被關注,有勇氣將諮詢進行到底。
  • 當我們自己沒有自我認同的時候,也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認同丨讀《教學勇氣》
    我們可曾在那個時候,學會深深地看向自己內在?可曾在那個時候,看向學生的需求?「教師們常常遭受解體的痛苦,這種痛苦來源於切斷了我們自身真實的聯繫,切斷與了我們投身教學的熱情的聯繫,也切斷了與心靈的聯繫,而心靈才是幹好所有工作的源泉。」好的老師的特質是,把自己的個人認同融入到了工作之中。請問,你的自我認同感有多高呢?
  • 教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能變得更自信
    3、悅納自己,悅納他人建立「自我認同」的孩子,能充分認識自己,對自己做出客觀理性的評價,不會因外界評價與自我評價不一致而心生怨恨或自怨自艾,他們不僅能接納自己,也能接納別人,既不會讓自己受委屈,又不會讓別人感覺到不舒服,能在步入社會後遊刃有餘,與他人建立友好的關係。
  • 「自我認同」和「外界認同」
    但陷入自我防禦機制的人就沒有這個過程。當旁人否定他們,不給予他們認同時,他們會很直接粗暴的認定:「我根本不需要其他人的認同,其他人給不給我認同沒關係,只要我能給自己認同就好」。從而否定自己對「外界認同」的需要,轉而自己給予「自我認同」。即,陷入自我的世界,覺得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
  • 缺失自我認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難?
    就連心理學家都說:當孩子缺少自我認同感,就沒有了內在的動力,對自我要求也會降低,失去把握人生的方向。確實,父母一次次的否定會讓孩子越來越看不上自己,失去對自己的認同,更會沒有勇氣奮發向前,甚至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 怎樣讓孩子既接納自我,又理解他人?
    與卡米拉一樣,很多孩子都懼怕與別人不一致,在盲目追求別人認同的過程中喪失自我。通過卡米拉這個魔幻的故事,C計劃導師將跟孩子探討自我接納,幫助孩子認識到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是自己的獨特之處而非缺陷,認可自我的珍貴价值。
  • 「今年我28歲,放棄成功了」:找到自我、接納自我的人生同樣精彩
    這是一個關於朋友的朋友的故事。故事裡的主角叫李敏,從小就是典型的別人家裡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小姑娘。 家裡人都對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在大城市裡立足,然而,對於她來講,她最想要做的事情卻是回老家種一片果園。後來,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出國留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