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記者探訪三家「最北京」書店 愛書之人有了心靈港灣

2020-12-25 北晚新視覺網

2018年1月17日訊,坐落在北京城內的一家家實體書店,早已成為一座座文化地標,它們點亮著這所都市的閱讀之光,讓愛書之人有了心靈停靠的港灣。在不久之前落幕的第七屆北京閱讀季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首屆「最北京」實體書店的評選揭曉。經過網絡投票、專家遴選,有十家實體書店榮膺「最北京」稱號,分別是:甲骨文·悅讀空間、中國書店琉璃廠店、三聯韜奮書店、雨楓書館(萬科店)、北京外研書店、涵芬樓、中國新聞書店、青少年閱讀體驗大世界、模範書局、中信書店(僑福芳草地店)。這些書店體現了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將閱讀與城市氣質、北京文化結合起來。

中信書店

近期,北京市為首批入選「最北京」的書店舉辦掛牌儀式,同時展開了北京實體書店發展情況調研,北京晚報記者隨同探訪了這些書店,切身感受到了它們一店一品、書香四溢的文化氛圍。

中信書店(僑福芳草地店)
設立總編輯選書制度

常去僑福芳草地購物休閒的市民一定都對地下二層的中信書店印象深刻。作為一家有出版基因的連鎖書店,中信書店提出了「品質工作、優雅生活」的無邊界書店概念,格外受都市白領、高知人群的青睞。

中信書店總經理方希認為,談到書店就必須談到文化,而文化是書店與讀者之間的互相定義,在於「你的書店所呈現的樣貌,吸引了一群什麼樣的人,你的讀者給了你什麼樣的反應」。她認為,書店需要錨定主要服務的人群,而中信書店依託中信出版集團的讀者畫像,將核心受眾定位為「中國經濟的主流貢獻人群」。他們也許不像學者那樣對某一領域深度關注,但他們關注當下生活,關注未來前景,關注城市的變化,書店必須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選書服務。

在中信書店,方希還有另一個比較特別的職位叫做總編輯,總編輯選書是她日常工作非常重要的內容。每個月中信書店都要組織由總編輯牽頭,由行業內資深編輯,選品人,職業買手組成的選品會,選出四本書作為這個月書店主推的書籍,以彰顯書店的品味和態度。在選品會上,人們往往爭執地非常激烈,最終選出的書必須既具備品質標準,又符合銷售邏輯。「如果把一年中信書店所有的推薦書拿出來,它們基本記錄了這一年最熱的話題,這也是我們選擇的緯度之一。」方希說。

中信書店芳草地店每年召集約百場文化活動,超過300位作者及超過7000名讀者現場參與,並吸引百餘萬人參與線上直播互動,構建了一個線上線下交融的擴展文化空間。

外研書店
不僅僅是外語書店

在西三環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一片磚紅色的樓群之下,是擁有24年歷史的外研書店。依託北外、外研社的外語資源,外研書店早已成為廣大外語學習者心中的聖地,來這裡的讀者常說的一句話是「在外研書店沒有您找不到的外語書」。

2016年9月,外研書店重裝開業,轉型之後,它不再是售賣外語類圖書的單一功能書店,而是華麗轉身為一個「有外語特色的綜合性閱讀文化空間」,書店分上下兩層,一層主要陳列人文社科等大眾圖書,走上二樓後,既有英文原版書的專架,也有各類英文學習書籍和工具書。此外,二樓還專門開闢了一片兒童閱覽區,所陳列的繪本等兒童圖書也多為英文原版。二樓還專門有一間空間相對獨立的咖啡廳,咖啡廳與書店之間的走廊就可以直接通向北外的教學樓,除了為讀者提供休憩之所,也成為了師生交流學術的佳處。

據外研書店副總經理付帥介紹,書店在做好讀者服務的同時,一直在積極為讀者提供高品質的學術文化活動。書店先後邀請艾愷、汪榮祖、戴錦華、濮存昕等名家到店開講打造「外研沙龍」,組織陳鴻宇、袁景、白羽等民謠歌手來店演出打造「民謠季」,和北京文藝廣播等機構合作進行兒童英文兒歌選拔,舉辦兒童畫展及培訓打造「藝術空間」。去年9月26日至10月15日,外研書店作為「北京國際設計周暨國際親子設計節」的重要分會場,舉辦了主題為「你好,童年!」的國際親子教育繪本展,累計參展家庭超過3000組,參展人數過萬人。

模範書局
文藝街巷裡的古色古香

前門大柵欄地區的楊梅竹斜街,被許多市民視為京城最文藝小清新的去處之一。相比較南鑼鼓巷與後海,這裡多了一份寧靜與閒適。每一位徜徉在這裡的遊人,都會被街內一棟灰磚小洋樓所吸引,這就是模範書局。

走進模範書局,小眾但別有意蘊的味道更是撲面而來。一進門便有個小屏風,與店內展陳的物件相輔相成。踩著滄桑的木紋地板,看著博古架上的古舊書籍、畫冊、善本、文創以及燈飾、鮮花、擺件,讓人一下子沉浸到和諧靜謐之中。

據介紹,楊梅竹街曾是清末民國的書局一條街,世界書局、中正書局、開明書局、廣益書局、環球書局、大眾書局、中華印書局等聚集於此,魯迅、梁實秋都曾在文章裡提到過這裡。模範書局所在的這棟老建築,曾經是民國時期的報社,著名詩人、設計師及古籍收藏家姜尋將其改造成了如今的模樣。
模範書局多是一些原本珍藏的書籍,好多在外面找不到的老書和籤名版書籍在這兒都能見到。比如書店藏有《北平富晉書社書目》手抄本,出於楊梅竹斜街上的青雲閣。通過薄薄的一本書目,可以看到那時候的書店業的繁榮。

據店內工作人員介紹,模範書局的「模範」二字並非我們如今常說的先進榜樣的意思,而是指活字印刷時代,活字為「模」,盛器為「範」,「模」「範」這兩個字正代表著文化發展與傳承的立意和宗旨。穿過書店的小院,你可以在後房內看見一間印刷工作坊,匠人在這裡現場通過傳統的印刷工具從雕版上拓印出一張張字紙來,讓人恍然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記者 成長

相關焦點

  • 北晚記者探訪「最北京」書店 看看哪家是你的最愛?
    2018年1月17日訊,坐落在北京城內的一家家實體書店,早已成為一座座文化地標,它們點亮著這所都市的閱讀之光,讓愛書之人有了心靈停靠的港灣。在不久之前落幕的第七屆北京閱讀季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首屆「最北京」實體書店的評選揭曉。
  • 記者探訪圖書大廈等實體書店 借圖書外賣轉型自救
    疫情「突襲」讓實體書店一度手足無措,北京圖書大廈等4家大型書城和近50家在京新華書店的營業額驟降至疫情前的15%至20%,網紅書店言幾又北京8家門店的營業額損失了9成左右,自在博物書店2家在京門店疫情中全部停業……而上線電商平臺又難敵京東、噹噹這些巨頭,實體書店轉型新業態迫在眉睫。
  • 她「深居」北京11年 從泡書店到深耕書店有了哪些感悟?
    蜜蜂書店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今年,是我在北京深居的第11個年頭了。2008年,我泡的第一家獨立書店叫旁觀書社。那年第一次去798藝術區,拿著卡片相機到處拍。所以,我從來不會去亂點讚,也是認真讀過以後,有共鳴的話,才會在下方留言。我泡的第一家獨立書店是旁觀書社,那麼我拍攝的第一家獨立書店則是雨楓書館。知道雨楓書館,是在2010年的夏天。那時候微博上有位叫「豈有此女」的書女。她在雨楓工作,用當今時髦的話講,她該是雨楓的運營總監吧。「豈有此女」愛讀書、愛旅行,讓雨楓的線上文案、線下講座既豐富又文藝。
  • 仙女課餘生活 | 北京有哪些有趣的獨立書店?
    小編上大學以來有一個小愛好,就是探訪北京有特色、有趣味的獨立書店。 三年下來也感受了不少。閱讀是陪伴我們一生的事業。如果大家課餘生活略感無聊時, 可以跟著小編的步伐,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這些地方, 相信你一定不虛此行。
  • 書萌書店行—上海書店那麼多,這三家你去過嗎?
    所以很多朋友去上海之前,都會問我上海哪家書店最好,雖然很多家書店各有各的好,但是就我個人而言,答案一直都是:半層書店。當年我與主理人趙老師曾經有過一面之緣,我在上海籌備新店時,還和團隊一起去拜訪。她特地從另一個地方趕回店裡相見,很真誠地回答我們的疑問。還記得那次聊完,我們幾個買的書太多,只能郵寄回北京。群裡的朋友後來有按圖索驥者,都歡喜之至。
  • 中國最美的十家書店,有三家在北京,全去過的人很少
    不用坐飛機飛到國外,你來老書蟲看看,這裡是北京藏書最多的一家外文書店。推開那扇有些隱蔽的大門,裡面是別有洞天的一個世界,如果你看過《哈利波特》,這裡面的架構一定會讓你感到熟悉。朱紅色的牆紙,復古的木質書架和那旋轉的長樓梯,都讓人有種身處中世紀歐洲莊園的錯覺。想要追尋新鮮感以及愛好原版的朋友不妨在閒暇時光邂逅與老書蟲的故事吧!
  • 北京一些書店提供包書皮的樣書 樣書穿「衣」 讀者點讚
    路豔霞攝本報記者 路豔霞在北京的一些書店,不少讀者都注意到一樁新鮮事兒,每一本樣書都穿上了書衣,包上了書皮。幾十元一本的圖書和幾千元的手機享受同等「貼膜待遇」,讓人頗感新鮮。包書皮這一古老的護書形式,在「網際網路+」時代重新復活了。
  • 2020北京書市「書店之夜」:名家帶貨,守望北京實體書店
    2020年,因為疫情原因,實體書店業受到重創。二月,「書店行」對1000餘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超九成書店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來源,三成左右的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不到一個月,與之關聯的整個圖書行業都舉步維艱。
  • 老政協委員的書店夢:投資百萬為近萬居民提供免費閱讀空間
    而為了圓自己心中的實體書店夢,已近耄耋之年的李士傑更是自籌資金創辦了北京首個無人值守實體書店,「我從小就喜歡讀書,之所以給書店起名湖邊草,就是希望這個位於團結湖地區的小書店能像小草一樣既頑強又充滿生命力,能夠吸引更多愛書、讀書、懂書之人,使這裡能夠成為附近居民的閱讀家園。」無人值守書店 全程自助服務
  • 家是我們心靈的港灣
    家裡房子做人不要瀟灑了自己,累壞了父母;家才是一生中最溫暖的依靠,心靈的港灣。有父母在是福分,當盡孝心盡孝道。父母不在,要自強努力。家門口對聯金家銀家,不如自己的窮家。家讓人心裡很踏實,外面混的風生水起;也要記得回家。在外打工,有時間要常回家。家是你的根,家中有父母;家裡有兄弟姐妹。
  • 「北京書店之夜」將首次亮相:重走記憶中的書店——新華書店
    本次「北京書店之夜」將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西城區委區政府共同主辦,由北京國際圖書節組委會承辦。 趙男:我覺得新華書店在自己童年的時光中是一個非常溫暖的記憶,因為我們家住和平裡,那邊有一家新華書店。新華書店對於我來說,就好像是一個港灣,看到書店會感覺很親切。家裡面從小就希望我們能夠多讀書,所以到了書店之後都會想進去看一看,而且隨著年紀的增長,你看的區域也就不一樣了。
  • 北京最值得逛的書店,在帝都享受慢時光
    小編搜羅了8家北京最值得一逛的書店,周末就選一個你喜歡的,去窩上一天,與書為伴,這樣的閒適,想想也是醉了!單向空間 12005年底,6個年輕的媒體人在圓明園的一座院落裡創辦了「單向街圖書館」,名字取自德國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單向街》。這麼多年過去,單向街的味道依然沒有變。
  • 《夜鶯書店》讓愛書人夢想成真的故事,令無數歐美讀者動容
    【書籍信息】作者:維羅妮卡•亨利譯者:王思寧上市時間:2017年5月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書號: 978-7-5596-0002-8定價: 48元作者簡介:維羅妮卡•亨利(VERONICA HENRY)英國劇作家,小說家,記者。目前與家人生活在英國德文郡。
  • ...書店為愛書的人放下一張床,一頂帳篷,讓他們伴著一室書香入眠——
    對於愛書人來說,書店就像天堂。在網際網路短租平臺的牽線搭橋下,越來越多的書店為愛書的人放下一張床,一頂帳篷,讓他們伴著一室書香入眠。房租積少成多,也幫助舉步維艱的實體書屋繼續在每一個城市的深夜發散出人文之光。 愛書人的天堂 能住在書店,猜猜最興奮的人是誰? 答案是小朋友。
  • 公園裡的書店丨樂之書店:品一杯香茗,與書相擁
    月均3萬餘人次的客流量,一年近千萬元的營業收入,這樣的數據,在當前實體書店經營困難的情況下,無異於萬綠叢中一點紅。樂之書店為何能做到逆勢而上,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退休醫生歐陽春福幾乎每個周末都帶著孫子來樂之書店看書,她看小說,孫子看卡通故事書,有時兩個人一坐就是一下午。「看書看累了,抬腳出去就是公園,孫子在公園裡瘋跑,我慢慢散步,盡享天倫之樂。」歐陽春福說,這是她和孫子最放鬆和快樂的時光。「現在我們這裡每天都有從星沙、嶽麓區專門跑過來看書的讀者,每天早上9時30分,就有人守在門口排隊了。」
  • 這家書店靠刷臉就知道你想看什麼書 這麼的智慧書店在哪兒
    網購風颳了十多年,不少愛書人士對實體書店還是情有獨鍾。為了吸引更多人走進書店,新華書店總店和科技巨頭阿里雲合作開出的智慧書店近日亮相,北京日報(ID: Beijing_Daily)記者第一時間前去探訪體驗。
  • 臺灣寫真:恆春飄起一隻「紅氣球」——探訪臺灣島最南端的實體書店
    中新社臺北9月21日電 題:恆春飄起一隻「紅氣球」——探訪臺灣島最南端的實體書店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楊程晨臺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有一座建於清末的古城——恆春。先找到如今這棟離鎮中心略遠、相對幽靜的小樓,二人還環臺灣島一周,拜訪十幾家獨立實體書店,借鑑經驗。2017年底,紅氣球書屋開業了。一層70、80平方米是書店,有沙發茶几,供咖啡紅茶,二層、三層自住。很多人慕名而來,遊客間也口耳相傳著這間書店的故事。
  • 北京11家書店受文藝青年拜膜(組圖)
    北京後海宋慶齡故居重新開放 廬山全國首創直升機旅遊 北京八達嶺景區將封閉管理 全球五大淨化心靈旅遊聖地中國航博新館正在籌建明星遍地 48小時暢遊坎城 北京1日遊五條線路供選擇 中國10大「親水」景區最有吸引力的10個櫻桃採摘地泰山二十條經典穿越路線
  • 北京主要購物中心青睞哪些書店?我們作了統計
    面對「走下坡路」的趨勢,實體書店開始尋求新的出路。隨著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引進文創業態,「書店+咖啡店+零售」的複合型書店開始在購物中心興起。《聯商網》統計了北京21家購物中心的書店, 發現大部分購物中心都只引進了一家書店, 僅長楹天街引入中信書店和西西弗2家書店,而藍色港灣字裡行間暫停營業後,區域內也僅剩西西弗1家書店。
  • 樂之書店:品一杯香茗,與書相擁
    月均3萬餘人次的客流量,一年近千萬元的營業收入,這樣的數據,在當前實體書店經營困難的情況下,無異於萬綠叢中一點紅。樂之書店為何能做到逆勢而上,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退休醫生歐陽春福幾乎每個周末都帶著孫子來樂之書店看書,她看小說,孫子看卡通故事書,有時兩個人一坐就是一下午。「看書看累了,抬腳出去就是公園,孫子在公園裡瘋跑,我慢慢散步,盡享天倫之樂。」歐陽春福說,這是她和孫子最放鬆和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