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用熱忱點亮孩子的夢想

2020-12-22 海南日報數字報
  ◀上接A01版

  幾乎每個人的英語課本都是嶄新的。王榮採用圖片記憶法,又設計了「角色扮演」「聽單詞畫畫」等小遊戲,才把他們對英語科目的興趣培養起來。

  「我不能決定他們的出身,但可以傳授他們知識,讓他們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王榮感慨道。

  他們,給殘障兒童全部的愛

  在海南,還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不能給老師一個肯定的眼神,無法向老師道上一句「感謝」。可他們的身邊,從來不缺愛和溫暖。

  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李春梅把自己的學生稱作「折翼的天使」,因為這些學生在身體或智力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殘缺。剛入校時,這些孩子連用勺子吃飯、脫褲子如廁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沒有掌握。是李春梅寸步不離地守著他們,一次又一次幫他們洗淨沾滿屎尿的衣褲。

  和殘障兒童打交道需要巨大的耐心。海口市培智學校教師曹才麗記得,她剛剛走上特教崗位時,班上有一位雙目失明並伴有智力障礙的孩子,經常一個人坐在角落裡不與人接觸。曹才麗第一次試圖與他接近時,竟然莫名其妙地挨了一個耳光。

  但她並不氣餒,握著他的雙手讓他觸摸自己的臉:「我是你的老師,你可以叫曹老師,也可以叫我才麗姐姐。」如此重複了一個多月後,這個孩子終於開口說話了!他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才麗姐姐……」

  他們,教平凡孩子勇敢追夢

  日前,第五屆「星光校園·文化中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總部展演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瓊海市嘉積中學男子舞蹈團以一曲《水墨天書》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這已經不是這群少年第一次登上國際舞臺。但誰能想到,他們入校時不僅沒有一點舞蹈功底,就連授課教師也是非科班出身?

  從鄉村美術代課教師到被破格提升為中學舞蹈特級教師,嘉積中學教師顏業岸身上有著太多「傳奇」。可在這些「傳奇」的背後,是他堅持了20餘年,買來舞蹈光碟和專業書籍邊學邊教,掏錢給貧困學生買衣服、買舞鞋,親手為受傷學生拉伸筋骨、按摩療傷。

  能把平凡孩子體內不平凡的能量激發出來,顏業岸在海南不是獨一無二。瓊中女足主教練肖山也帶出了一支連續兩年蟬聯「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錦標賽冠軍的女子足球隊。

  他還記得,2005年,自己走村串戶挑選「苗子」,最終加入球隊的絕大部分人,就是因為「球隊吃住不要錢,還能有鞋穿」。

  是肖山這個「足球老爸」,為她們四處「化緣」爭取訓練經費,給她們因人而異制定訓練方案,讓一群懵懂少女成長為叱吒綠茵場的「鏗鏘玫瑰」。

  每回看著她們站在領獎臺上,兩鬢已經斑白的肖山總會悄悄抹去淚水。

  海南的其他教師又何嘗不是這樣?學生們實現夢想的時刻,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刻。

  (本報海口9月10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孩子突然流鼻血怎麼辦?
    本期坐診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  耳鼻喉科主任、主任醫師周學軍
  • 海南日報數字報-「願海南與花蓮常來常往」
    在這一濃鬱的懷舊氛圍下,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專訪。連日來,帶著攜手前行的心願,傅崐萁偕同花蓮縣議長賴進坤,率縣政府一級主管及縣議會團隊一行40餘人來我省參訪,學習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規劃及推廣經驗。  「走在『1942民國街』上,我仿佛看到了70多年前的中國。」傅崐萁認為此次到海南可謂不虛此行,他希望類似馮小剛電影公社的觀光旅遊可以在臺灣落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奏響孩子成長和弦
    在桓大集團支持下,海南省校園足球基金會成立,給力海南校園足球發展。  提高教育質量  國內率先全省中小學開海洋課程  學前教育,要堅持科學保教保育,為孩子的一生發展奠基。「十二五」期間,我省普惠性幼兒園覆蓋比例達到了51%,公辦幼兒園入園幼兒佔全部入園幼兒的比例提高到22.3%。位於鄉鎮農村的公辦幼兒園,成為鄉間最漂亮的建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期走訪海南大學、海南醫學院和海口經濟學院發現,這些高校的校內快遞代收點近期包裹量大增。很多「00後」大一新生流行「空手到」,他們將行李包裹寄送到校,再一身輕鬆地前來報到。  也有一些大學新生在網上購買開學裝備後,直接寄送到學校。海南大學大一新生王家瑞網購被子等日用品後,全部通過快遞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有群「不塑之客」
    文\海南日報記者 丁平 通訊員 牛曉婷  4月25日,瓊海嘉積鎮萬泉河畔木舍耕讀共享書房三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在許多國家,很多孩子可以說是在博物館長大的,博物館經常成為歷史課、美術課的課堂。  在海南,除了大家熟悉的公共博物館,海南高校博物館數量也不少,不僅免費對外開放,更有不少「看家」展品,如:三亞學院的相機博物館陳列了500餘臺不同時期的相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承擔起部分公共博物館的社會職能;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收藏展出種類豐富的瓊北地區火山石生產生活用具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鄧小平手寫字體作為企業標識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發布視覺識別(CIS)系統,規範集團對外傳播形象,增加辦公事務、宣傳識別、戶外環境系統等應用的規範性。  據集團視覺識別系統項目建設負責人王軍介紹,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標識由兩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海南日報」書法字體核心部分和「報業集團」印刷體字樣及英文意義;第二部分是「與海南共成長」的企業發展理念,系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企業特色、精神、文化的具體反映。  其中,「海南日報」書法字體核心部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1988年為海南日報揮筆題寫的報名。
  • 海南日報數字報-隨班就讀 特殊孩子不「特殊」
    11月19日,在黃竹鎮中心學校資源教室中,14歲的自閉症孩子五妹(化名)正聚精會神地玩「磁性運筆迷宮」遊戲。海南日報記者看到,五妹捏著一根磁性筆將迷宮盤中的小鋼球吸起,牽引小鋼球走過迷宮盤那些彎彎曲曲的「道路」,將它緩緩引進終點的小方框中。完成任務後,五妹贏得了老師張蓉芳的連聲稱讚。  「這個『磁性運筆迷宮』是一種特殊教具,它能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和空間辨別能力。」張蓉芳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婦產科「男神」說說心裡話
    他們是婦產科男醫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醫者仁心,保衛著婦女同胞們的健康。  海南日報記者日前走訪調查發現,我省婦產科男醫生數量雖只佔到婦產科醫生總數的10%左右,但他們中卻有不少人擔任著醫院的婦產科主任或產科主任,是女性患者的健康保護「男神」。那麼,這些婦產科「男神」們日常工作中都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他們又是怎樣讓女患者對他們敞開心扉的呢?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