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反校園霸凌」項目告訴孩子:永遠不做旁觀者

2020-09-15 張健家庭教育

「校園霸凌」對孩子可能造成多重身心創傷,因而它成為父母們內心深處的一種隱憂。如何預防和處理校園霸凌,相信是不少父母關心的話題。有些父母認為,主要靠家庭教育預防;也有父母相信以暴制暴。這些想法是否可行?下文介紹了芬蘭學校實施的反欺凌項目的經驗,並給出了幫助遭遇霸凌孩子的4點建議,值得一讀。



01

霸凌很大程度跟旁觀者有關


在芬蘭,就有為了預防校園霸凌而專門研發的KiVa全面反欺凌項目。kiusaamista vastaan 在芬蘭語中是「反對欺凌」的意思,同時,這也是個雙關語,它的發音和芬蘭語的「善良」很接近。


這一項目將焦點從惡霸轉移到校園霸凌行為的旁觀者,主要是通過角色扮演練習和計算機模擬,讓學生目睹霸凌行為,特別是模擬沒有老師在場的情況,他們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是保護受害者還是其他。結束後,學生將獲得及時反饋與建議。



這一項目有四大亮點,值得我們深思借鑑。


1、培養同理心至關重要

首先,學校工作人員具備明確的指導方針和具體工具,以便其在發現欺凌行為時進行及時有效幹預。

KiVa包括一個學年的20小時的研討會項目。該項目涵蓋三個主要議題,包括:群體對欺凌行為的影響作用,同情心在打擊欺凌方面的重要性,最後是減少學童欺凌行為的實用策略。

項目為學校準備了專業的準備材料,包括教師手冊、視頻、在線遊戲、KiVa學生和員工調查、海報、背心和家長指南。線上反欺凌遊戲吸引力十足且易於實施,這些工具使得學校反霸凌工作貼合日常,穩步推進。


此外,KiVa項目不僅適用於學生和教師,也適用於父母。在項目開始之前,團隊會建議家長接受教學和參與活動。


2、通過遊戲模擬霸凌場景

這個項目會通過模擬遊戲的方式,讓學生操控著遊戲中的虛擬角色,通過角色去體驗在學校裡可能遇到的各種霸凌場景,讓學生體會被欺凌者的無助。當學生遇到校園霸凌的時候,會同情和支持被欺凌者,而不是袖手旁觀。

除了模擬遊戲,老師還會讓學生課堂上模擬霸凌場景,借旁觀者的反應上一堂生動的防霸凌課。當孩子們成為欺凌行為的目擊者,他們是會加入還是在一旁圍觀發笑呢?


學校發現KiVa反欺凌計劃運作良好

KiVa不再是單單針對個別惡霸及其受害者,而是通過關注整個班級來有效地控制欺凌行為,它將教育兒童群體與個體受害者共情,領導孩子思考個體定位,從而削減芬蘭學校的欺凌行為。

基於過去的研究結果,團隊得出這一結論——關注旁觀者是成功預防欺凌的關鍵。例如,選擇與受害同伴站在一邊,僅有同情心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為學生提供安全的策略。因此,KiVa在關注教師的同時,更關注如何教授學生,叫他們如何選擇方式何時做以及如何做。



當欺凌行為發生時,成年人通常不會出現,因此兒童在目睹欺凌事件時需要知道如何建設性地行事。因此,KiVa不僅教授教師,還教授學生做什麼,何時做以及如何做。


當然教師的作用無可取代,向成年人報告項目性欺凌行為也很重要。通過KiVa的提供在線報告工具,學生可以報告他們所經歷的欺凌行為或直接與學校團隊面談。


3、這樣讓學生「自己」去解決

當發現惡霸時,懲罰不是關鍵。KiVa團隊有兩種策略處理霸凌,「面對面」和「非面對面」。選擇取決於團隊討論結果——霸凌者是否存在改變的傾向。

當欺凌行為引起學校注意時,工作人員將與相關學生進行討論,包括受害者和與受害者親近的同伴。

除了被學校發現的霸凌行為,學生還可以主動向老師報告。當一個學生指責另外幾個學生有霸凌行為的時候,他可以申請召開一次KiVa會議。老師和學生們會先填寫一張表格,描述事情的經過,然後協商好會議的日期和地點。



之後,老師會把這張表格放進專門的檔案夾。KiVa教師團隊會固定檢查檔案夾,若有需要,他們便會通知高年級的學生團隊,這些學生接受過訓練,知道如何處理這類衝突。

解決霸凌問題的會議通常安排在下課時間,在一個沒有人使用的教室裡,老師、雙方和高年級的學生團隊共同協商。在會議中,雙方都有機會描述自己的遭遇。一開始的重點是傾聽彼此的談話。然後,老師邀請雙方自我反省,想想下次若發生類似狀況,可以採取怎樣的做法。


重點在於讓這些學生「自己」想出解決方案,以避免衝突再度發生。一旦雙方承諾會執行預防策略,老師就會如實地記錄下來,會議便結束。

這個會議的重點在於如何解決霸凌問題,而非言不由衷的歉意。


以證據為基礎,KiVa旨在防止欺凌並有效解決欺凌事件。預防至關重要,但解決措施也不容忽視,因為預防措施並不能使欺凌永遠消失。當欺凌事件發生,學校將使用相關工具來解決具體問題。


通過網際網路在線工具,KiVa還會不斷監測一些學校的年度變化情況,它為學校提供實施項目以及所獲成果的年度反饋。

4、霸凌少了,學習才能進步

2016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調查了近80所芬蘭小學的4至6年級學生,大約一半的學校接受了KiVa幹預。

結果顯示,自2009年大規模推出以來,芬蘭KiVa學校的欺凌行為已經下降了一半左右——口頭、身體和網絡欺凌都有明顯下降,甚至減少了受害者的抑鬱情緒並提高自尊心,芬蘭學生的平均學業成績也有提高。


由於芬蘭文化和教育部的資助,截至目前,芬蘭90%的學校(約1500所學校使用了KiVa反欺凌項目,一項涵蓋117所學校的大型隨機對照試驗表明,KiVa將欺凌行為減少了20%。

鑑於該項目取得了巨大成功,世界上其他19個國家也在推廣該項目,包括美國、德國和英國等。義大利、荷蘭和英國的學校正在他們的項目中測試KiVa,美國也正在對其進行評估。


02

孩子遭遇霸凌後,該怎麼做?


1、遭受到霸凌的孩子,學校規定不能離開老師視線太久

荷蘭的每個學校都有一個針對孩子被霸凌的應對方案,包含對霸凌程度的分級評估、詳細預警通報規定,和具體的處理流程。一旦遭受到霸凌,孩子和家長就應向校方報告,啟動霸凌處理方案,對被欺負的孩子進行保護。



在學校,各位老師也會對孩子的行蹤狀況進行密切監控,她不能離開老師的視線太長時間,否則必須要找到孩子,以防她又被關起來;與同學互動時,老師也會特別關照,避免有人刻意孤立她。

2、不能完全依賴學校和對方家長,與心理學家溝通找到根源

學校的霸凌方案只能在校內和老師有意識的監控下使用,如果在上下學的途中或是老師一個疏忽,學校沒辦法管到,孩子依然會被欺負。校方也意識到難有萬全之策,所以會給家長推薦兒童行為心理學家和處理霸凌問題的專家,家長和孩子向其諮商,找到具體辦法,療愈孩子的創傷並走出被霸凌的狀態。


霸凌有很多深層複雜的原因,要處理它並且重建孩子的信心,需要時間、耐心和正確的方法,不能為了杜絕某一因素,用偏駁的方式處理。


3、絕對不能以暴制暴,陪孩子走出低谷的三個原則

原則一:絕對不能以暴制暴。

兒童心理行為專家說,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最不好,也是最無效的。很多家長有個誤區,一見到孩子被欺負,就讓他們去學搏擊,希望孩子能打回來,並且提高身體素質不再挨打。

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的效果,不盡人意。很多時候,被欺負一方本就是弱勢,根本無力還擊。就算學搏擊,也只是一時緩解,最重要的是,以暴制暴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杜絕不了被霸凌的源頭,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傷害。

終結霸凌的方式,是從自身和心理層面入手,站起來,建立自信。


原則二:絕對不能用愛和保護把孩子孤立。

借來的強大,不是自己的強大。做家長的,一旦發現孩子遭遇不好的事情,就陪在她身邊保護,那孩子就無法建立自我保護的能力,一輩子都有可能暴露在處理不了的危險中。家長不可能陪伴保護他們一生一世,孩子若沒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被霸凌的陰影會伴隨終生,甚至在長大後還會重複遭受不公平的對待。


我們不能用愛和保護把孩子孤立起來,將她隔離在本應加入的群體之外。同學的接納和認可,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認知建立非常重要。

原則三:培養孩子贏得人心的能力。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有親人的愛之外,還能有愛別人和贏得愛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贏得人心的能力。以暴制暴,是在孩子內心播下怨恨的種子。心懷怨毒的人,是不會幸福的。只有懂得愛,並能夠獲得愛的人,才會永遠被溫暖幸福包圍。

4、最有效的方式讓孩子找到存在感、建立自信心


措施一:建立自信。

孩子遭遇霸凌,學習強身健體的技能是有用的,但不是最有用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建立自信心。為此,要支持孩子多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發掘其愛好和興趣,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並去展現它們。



跟孩子強調並肯定她的優點和與眾不同之處。當孩子做著讓自己愉悅的事情,對自己及所處的外界環境都開始有認識的時候,會呈現出一種氣場和自信。

措施二:理解被霸凌的原因並用抗議表明立場。

我們可以開誠布公地跟孩子聊他的情緒和感受,告訴他被霸凌的原因,分析危險和侵害來自何處。我們可以幫他們看到別人的特色,教他們杜絕用拳頭和謾罵來表達內心的不安。

讓孩子不用怕那些人,不用不理他們或是刻意躲開,要站起來直面一切,用不同的方式應對不同的霸凌侵犯。被嘲笑譏諷時,可以通過語言跟他們交流,大聲堅定地表明立場,這是確定孩子信心和界限的第一步,也是站起來的第一步。


措施三:建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鼓勵孩子結交發展自己的新朋友,能有一些跟自己關係好的同伴。當孩子的朋友越來越多,除了增進集體對孩子的了解接納外,還可以結伴上下學,用友情的屏障將霸凌擋在外面。

措施四:化敵為友。

敵意,很多時候是因為不了解和無知。而任何的挑釁,都可能是一個機會,因為它透露了問題所在。我們可以利用挑釁,讓孩子去展現自己,給予答案,找到破冰的契機,從而化解分歧。為此,要增加孩子們的互知互動。

相關焦點

  • 對校園霸凌說不
    校方在信中呼籲家長及學生不應對與中國以及武漢有關聯的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慌,也不要發表歧視言論。引導家長在無形的家庭教育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權意識。 成因 家長、學校、法律缺位,冷漠是欺凌的幫兇 比校園霸凌更可怕的,是對霸凌的漠視。 「他們為什麼不去打別人,偏要打你?」
  • 市人大代表討論防範校園霸凌:建議"反校園欺凌"教育設為必修課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如何防範校園霸凌,一直是值得關注的社會話題。前一段時間,影片《少年的你》再次引起對校園霸凌的討論。   昨天北京市人代會報到時,有代表提議將 「反校園欺凌」教育納入中小學課堂,設置為必修課;還有來自學校的代表分享了防範心得,如將小學廁所從密閉改成半密閉、加強安保制度等。
  • 孩子被霸凌了怎麼辦?對校園霸凌說不!
    例子:遊遊自小乖巧是姥姥、老爺的心頭肉,也是老師口中的好學生,親戚聚會小乖就是父母的驕傲,都誇媽媽教養的好;驚天闢地的一句話從遊遊口中吐出「我要殺了他」驚壞了全家人,這句話出口後,家人就再也問不出這件事情的原貌,老師也說在學校一切正常。
  • 對校園霸凌說不,還孩子純淨校園
    其次,霸凌的定義也不僅僅是打你,罵你這麼粗暴的,校園霸凌是指學生之間的權利不平等的攻擊性行為,關鍵詞在「權利的不平等」。而在校園霸凌中不僅僅只有施暴者和受害者兩個角色,在這種過程中還有旁觀者這個角色,這三個角色在所謂的權利分布下就可以簡單地定義為:施暴者——上位者,受害者——下位者,而旁觀者看似並沒有參與到校園霸凌是實際行動中,但是漠視只會增加施暴者的氣焰,所以旁觀者也是上位者。
  • 關於校園霸凌
    也許傷口會結痂,會癒合,噩夢卻永無休止,五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遭受欺凌的創傷會永遠烙印在心底深處,也許就像「攔路打老師」事件一樣,在某一刻爆發。有人開始納悶了:「為什麼不反抗,他在顧慮什麼?」「為什麼不告訴家長和老師?沒同學知道?」「蒼蠅不叮無縫蛋,你自己肯定也做錯了什麼吧?」
  • 美國校園霸凌治理的有效對策
    對於校園霸凌要採取正確的態度,既不能將其擴大化,將同學之間正常的交往視為霸凌,也要避免對校園霸凌採取漠視的態度。制定學校反霸凌政策的目的不在於對校園霸凌中的施暴者進行懲罰,儘管懲罰是政策制定的一個初衷。其根本目的在於對霸凌行為的預防和進行後期積極的幹預。其次,完善校園霸凌中各主體的責任,如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的責任。
  •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同時我們也需要明確,面對校園霸凌家長能做些什麼? 一、家長如何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1.幫助孩子建立自我保護意識 如果遇到校園欺凌,首先可以大聲警告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會受到法律紀律嚴厲的制裁,會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大聲告訴周圍的老師同學關注欺凌者的行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洪亮的聲音可以起到震懾作用。
  • 孩子,當你遇到霸凌後的第一件事,應該這樣做
    事實如此,很少會有遭受霸凌的孩子告訴家長或老師;取而代之的是隱忍和承受。並不是他不知道求助途徑,而是他可能已經預料到,這種求助是沒用的,並且還會帶來進一步被報復的危險。註:在這裡,並不是特指內向的孩子就應該遭受霸凌!任何性格、任何長相、成績等等都不應該成為其被霸凌的理由!那面對霸凌,孩子們該怎麼做?&34;?顯然這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
  • 全球各國關注校園霸凌事件 愛爾蘭為此頒布法律!
    陳念遭到校園霸凌,內心和肉體都是傷痕累累,而小北一直保護陳念,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少年愛情故事,而是將在如今的社會和校園中的霸凌事件搬上熒幕。校園本應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象牙塔,但全球卻有約1.5億青少年來說生活在校園霸凌之中。
  • 「原創」面對校園霸凌,你咋辦?
    防範校園霸凌我們能做些什麼?  霸凌/被霸凌者。這類人同時扮演兩類角色。研究顯示這類人最容易深陷抑鬱、產生自傷行為和自殺念頭。  協助者。這類人通常不會主動發起霸凌,但是他們會協助、鼓動霸凌行為。  旁觀者。這類人不直接參與霸凌,但樂於充當霸凌行為的觀眾。他們圍觀時發出的笑聲、喝彩聲會鼓勵霸凌者採取更多霸凌行為。
  • 廁所內被逼吃屎,校園霸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逆來順受!
    2016年3月,一個高三女生在網上吐露被同班的三位男生下了「春藥」,並威脅她如果敢告訴老師或者報警,就用「砒霜」毒死她。孩子的惡一次又一次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不懂分寸的年紀裡,惡行太容易失去控制。我們能想像到被打者心中的絕望,但邊上卻人沒有一個挺身而出。大家都變成了一個冷漠的旁觀者。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膽怯,讓他們學會了「明哲保身」。
  • 「校園霸凌」為什麼我的孩子最近不愛笑了?
    面對欺凌,我不禁產生了思考,我能為我的孩子做些什麼?在校園霸凌中,尤其是較為自閉,不想和外界交流的孩子,他們會因為言行舉止的不同以及受到傷害不反抗的特性,更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的對象。但事實上,他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排拒在外,於是他只好四下搜尋保護措施,以便自己能躲在其中,避開一切~校園霸凌所帶來的害怕交際,其影響對於孩子是尤為深刻的,如果不及時的疏導,將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負面陰影。當您的孩子出現校園霸凌的情況時,請一定要及時尋找專業人員的幫助,以便儘早進行心理疏導和幹預。
  • 反「霸凌」,如何教孩子擺脫校園暴力
    那麼到底是選擇討回公道還是告訴孩子息事寧人,還有如何教會孩子避免校園暴力呢?「霸凌」這種事情,從本質上講就是欺軟怕硬,挑軟柿子捏。你不反抗?那就欺負得再狠一點,霸凌者通常都是欺軟怕硬的,只會欺負弱小,你不反抗正好遂了他們的願,會助長他們囂張的氣焰,而一旦受害者進行了「反擊」,他們反而會收斂。(這裡的反擊不是和霸凌者同樣的暴力,如果為了反抗暴力而讓孩子變成另一個霸凌者,那樣會更可悲。) 2.
  • 如何更加有效的處理校園霸凌事件
    做為學校,在校園凌霸事件中到底需要扮演什麼角色?學校和家長如何更加有效,更加專業的處理校園霸凌事件?
  • 霸凌現象嚴重的日本,最近推出了一款校園霸凌保險...
    雖然目前我們不知道,校園霸凌案件增加了是因為霸凌者變多還是因為更多學生鼓起勇氣去發聲。但是毫無疑問,校園霸凌在日本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如果校園霸凌的確發生,保險公司根據合同賠償。除了上述的法律服務是免費的。如果更加深入的訴訟,保險人需要自己承擔律師費用。如果孩子遭到持續性的霸凌,或者在被霸凌時,財產得到損壞丟失,身體遭到傷害,保險公司會賠付醫療費用和賠償一定額度的財產損失。 有些人認為,這樣的保險,難道不會讓買了保險的孩子成為霸凌者的目標嗎?
  • 不要忽視孩子的情感,這些信號告訴你,他正在遭受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是指發生在孩子之前的欺凌與壓迫。很多家長覺得校園霸凌離我們很遠,實際上,它有可能就發生在你孩子的學校裡,發生在你孩子的生活裡。很多家長認為不存在什麼校園霸凌,只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過一會就好了。根本不會引起重視。
  • 少年的你:每三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被霸凌,怎麼給孩子做霸凌教育?
    聽到旁邊也都是抽泣的聲音.....作為媽媽,大概這是今年我看過關於孩子成長最催淚的一部影片。易烊千璽和周冬雨,把孩子的校園霸凌和成長之殤,重現的太真了。 「長大就好了」,大概是孩子世界裡最大的謊言。
  • 校園霸凌在我10歲的時候就發生了
    龍哥的小說《刺》開播了之後,我看到第四集已經難受的說不出話,韓曉婷如此美好的女孩卻被一場場校園霸陵給毀了。只剩下女孩可憐的軀殼,它一次次刺痛著屏幕前觀眾的心。這讓我想起讀小學的時候,一個叫小範的男孩子。當時班上來了一個轉學生,他說話不清不楚,行為舉止總是表現的笨笨的樣子。
  •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家長孩子老師不得不關注的校園霸凌話題
    如果我永遠忘不掉,如果我忘不掉,怎麼被你們欺負,怎麼被你們侮辱,粉筆灰塞嘴裡是什麼滋味,打火機燒頭髮是什麼滋味,被你們一口一個一口一個叫殺人兇手是什麼滋味,如果我永遠忘不掉,你們也別想忘掉,你們罵過我最難聽的詞,編過最下流的綽號,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你們比石頭還冷漠,你們又惡毒又愚蠢,你們膽小怕事,別人做什麼,你們就跟著做什麼,你們巴不得世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的日子真的無聊,因為你們覺得自己不會承擔任何後果
  • 《少年的你》爆火再掀校園霸凌熱議,教給孩子這10點安全攻略!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曹懷寧指出,霸凌行為一開始都帶著試探性,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剛出現時就去積極應對,那麼就不容易固化而形成習慣。要知道,一旦形成習慣,不僅主動的施害者容易變本加厲,不相干的旁觀者也有可能漸漸熟視無睹,這就使得被害者更加孤立無援。校園霸凌中,如果能找到老師、家長對此進行幹預,或者找到對施暴者有影響力的同學介入調和,都能夠對受害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