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巷口,與七月普渡習俗

2021-01-20 小石碼

小石碼︱龍溪月港︱下南洋



《七月流火》,小石碼作品


故事背景:

月港,16世紀(明)中國唯一對外貿易港。

同時,在那個時代的西方航海圖上頻頻出現了一個叫做Chincheo福建(漳州)的城市。

月港,是那個時代「漳州」的代名詞。

石碼,月港的精華。





作者:陳預果



吃過「六月半圓」以後,很快農曆六月份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就要到來。這個節日叫:六月廿九開巷口。


「開巷口」源自於道教所說的"中元節",佛教所說的"普渡",合稱叫"中元、普渡"。


閩南獨有風俗,整個農曆七月份各街道、村社家家戶戶都都有做普渡的風俗儀式,非常熱鬧。


"開巷口"只是此種"中元、普渡"風俗流行的前奏曲。一直到七月廿九"關巷口"是它的結束曲。



《祭拜》,黃水木作品



何為"開巷口、關巷口",實際它的讀音和文字體現,正確的寫法應該會寫作:開獄口、關獄口。


據民間傳說;農曆七月份,地獄門要大開,放出來眾多孤魂野鬼到凡間來討食(吃)整整一個月時間。


地獄門由一個地藏王菩薩拿著鑰匙打開,眾多孤魂野鬼排山倒海如洪水般一衝而出,來到凡間享受家家戶戶人們的招待。


一直到七月最後一日把地獄門關掉為止,總算暫告一段落,這段時間就叫:中元、普渡。



《七月流火》,小石碼作品



閩南民俗在這段時間,家家戶戶要備辦豐盛的酒菜。


燒紙部份除了金銀紙錢以外,還有一種叫:龍袍、經衣紙。印有:衫褲、衣服。


閩南童謠"囝仔歌":七月賣經衣,八月賣蔴薯。說的就是"七月份經衣紙"需用的應景。




自"開巷口"以後的每天晚上,家家戶戶的門口要掛上一盞明燈,俗稱叫:路燈、點路燈。


據說是為眾"好兄弟仔"起了照明的作用。豐盛酒席必須要有一份"菜碗"。




為什麼閩南話會把"開獄口"講成"開巷口"呢?


因為早期閩南話表達很重視一種隱言,也就是說不能白白表達,這樣有"犯忌"。


比如:某人死去一般會說做:去土州賣鴨蛋。稱呼自己的父親不叫:阿爸,而叫:叔仔、伯仔。


把"開獄口"說成"開巷口"也是這種意思的表達。



《豆腐巷》,小石碼作品



作者簡介:陳預果、果仔,木匠、講古師。



小提示:文末廣告由騰訊配送,內容與本號無關,但您的每次點擊都會給平臺帶來幾毛收益。若有感動為平臺奉獻,請加入「小石碼」公益團隊,您的支持將助力「小石碼」在年輕人中更長久拓展。

小石碼微信:13799812110





初一:西頭

初二:大埕、農貿市場、公園西

初三:宛南亭、打石街、英地、許厝

初四:后街仔、平寧

初五:新行、錦江道、上苑

初六:訓經、店前

初七:下碼廟、碗街、外市、920路、海澄何福

初八:解東、大宮前、草埔頂、三芳埕、溪霞

初九:蝦米街、海澄

初十:港口、溪墘、蘆洲、林坑

十一:甘棠前

十二:新街亭、羅錦、山埭內

十三:紫泥、雲梯橋

十四:坂頭

十五:內社

十六:馬公爺、工農路、石埔頭、高坑、羅坑

十七:大港墘、翠林、面炙街

十八:碼頭、直扶街、紅樹林、鑄鼎巷

十九:水門仔、崇福、山後港岸

二十:仙庵、東路、沙地內、山後

二十一:王爺前、浸水埕、洪厝、嚴溪頭、北溪頭

二十二:十六間、山後仕兜、普邊莊厝

二十三:過橋、漁業、琵琶街、英厝村、工農路、山後劉坑

二十四:竹厝碼、山後草美、海澄五社

二十五:友誼路、海澄下庵

二十六:海澄和平村

二十七:柯坑

二十八:新洲尾、海澄前厝

二十九:丹坑、關巷口





相關焦點

  • 泉州中元節普渡習俗
    在閩南一帶,中元節被稱為鬼節,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關要「開門」,七月三十要「關門」,而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大家都要輪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請,據說是請的人越多越好。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在泉州有句俗語是「七月半祭祖」,這其實是人們對逝去先輩們的一種祭奠和表達哀思。每到中元節這一天,也有的在農曆七月選一天,人們以雞鴨魚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門前路邊燒紙錢放爆竹普渡孤魂。
  • 普渡(中元節)閩南風俗裡堪比春節的重要節日/為啥普渡要「起燈腳」和「倒燈腳」?
    但總體上看,認為是汙點者居多。存在決定意識,閩南的獨特歷史地理環境,決定了民俗節慶的內容和形式。普度種種不合理外殼下,必定有合理內核,值得深入研究,重新認識。  普度是由「七月半」發展而來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後來成為一種民間習俗,佛道合一,俗稱「七月半」、「鬼節」,人們祭祀祖先和孤魂野鬼。
  • 中元節是「鬼節」嗎 閩南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閩南人都有哪些習俗?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中元節呢?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俗稱「七月半」、「鬼節」。中元節來源於佛教,與佛家的盂蘭盆會有著緊密的關係,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每到中元節,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福建省旅遊學會執行會長彭一萬說,說農曆七月是鬼月,是比較迷信的說法,其實中元節是和普渡聯繫在一起的。
  • 簡述七月半的歷史與習俗
    每年農曆七月半,便是民間俗稱的「中元節」了。其實,「七月半」本是早期的農作豐收秋嘗祭祖的日子,古人們對於農事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在收穫的秋季,古人們舉行像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時令佳品供奉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禱來年有好收成。
  • 農曆七月普渡與臺灣社會
    農曆七月普渡與臺灣社會 時間:2003-01-08 14:03   來源: 按:在早期的臺灣社會中,孤魂野鬼被視為社會不安的源頭。因此,為安撫無人祭祀的鬼魂,於每年農曆七月舉辦融合佛、道兩教的普渡儀式。
  • 【七月半】中元普渡好多禁忌,你知道多少!
    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辦中元普渡,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在閩臺等地,依然有許多關於中元節的儀式和禁忌。雖然現在我們閩南地區很多都還在祭拜,沒有宴請朋友普渡了!這也給普渡月失色了不少,記得小時候哪個村社普渡都是互相宴請,談笑增進感情!
  • 湖頭人的七月半:湯頭西洋村民」仰泰樓「前祭拜「普渡公」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普渡,很多湖頭人都會 選擇在這一天拜拜。但是實際上各地區的普渡時 間是不同的,也有地方式輪流普渡,因此有說法 是農曆七月整個月份都是可以拜拜的。
  • 七月十五中元節 鬼門開第三
    農曆七月,是我國民俗傳說中的「鬼月」,現在已經進入農曆七月,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節日。但民間有言: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四鬼亂竄。民間認為是鬼月。夜晚、野外陰氣重,中元節前後更甚,尤其是七月十四的晚上。
  • 細數「七月半」中元節習俗 「鬼節」禁忌要小心
    安徽商報 合肥網訊 2013年8月21日是「中元節」,中元節也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農曆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總有幾分神秘色彩,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細數中元節的習俗和「鬼節」的一些禁忌。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這天陰氣較重,那麼你知道中元節有哪些習俗嗎?你知道在中元節,有哪些禁忌嗎?
  • 祭祖、團聚:漫話七月十五中元節習俗
    相傳, 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裡,地獄之門大開,鬼魂四出,民間有「七月半,鬼亂串」的謠諺。俗謂人死後靈魂不滅,有祀者回家接受子孫的祭拜,無祀者容易飄蕩為害。據說,如果親人死去不足一年,他的家人在這一天把兩片綠葉放在眼睛上,就有可能看到自己已故的親人。   在中國古代習俗中,人死後升天為神,下地為鬼。
  • 漸漸遠離中原的中元普渡,有什麼由來和禁忌?
    地官大帝一般認為舜,地官大帝生日為農曆七月十五,習俗中於此日祭拜,祈求地官赦免罪過,普渡孤魂,稱為中元節。 水官大帝一般認為禹,水官大帝生日為農曆十月十五,習俗中於此日祭拜,祈求水官為運勢不好的人消災解厄,稱為下元節。
  • 七月初一 基隆老大公廟開龕門象徵"鬼月"來圖
    農曆七月初一是臺灣傳統習俗中鬼月開始,俗稱「鬼門開」。基隆市的老大公廟舉行開龕門儀式,象徵「鬼門開」。中新社發 曾嘉 攝  中新社基隆八月十三日電 題:基隆老大公廟開龕門象徵「鬼門開」  中新社記者 曾嘉 董會峰  傳承一百五十三年的基隆中元祭,今天凌晨(農曆七月初一)於基隆老大公廟舉行「起燈腳」儀式,下午進行俗稱「開鬼門」的開龕門儀式,象徵「鬼月」到來。
  • 七月半做節,你秒變炸物高手了嗎?你還記得曾經的普渡嗎?
    草草啖鹽說蜜 ——說天地美食,談家鄉風味 一、七月普渡的回憶 先來說說七月鬼節 泉州人過鬼節,要做普渡,按照以前的風俗,普渡有三個月之長,農曆六月「豎旗」、七月「正普」、八月「重普」,泉州城三十六鋪境,各個鋪境按日輪流舉行普度,各家分別在自己門口設宴祭祀。
  • 七月十五為什麼燒紙 這項習俗民間一直有
    根據民間習俗,七月十五要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燒紙錢。人們相信,紙錢就是死者另一個世界裡的錢,多燒一些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裡才會有錢用。其實是一種對死者的悼念。   據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在《史記·酷吏列傳》中也有關於紙錢的記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
  • 農曆七月普渡成為臺灣人際網絡連結的重要媒介
    因此,為安撫無人祭祀的鬼魂,於每年農曆七月舉辦融合佛、道兩教的普渡儀式。然而長達一個月的祭典儀式,不僅代表早期社會對鬼神的敬畏,也傳達了臺灣人民對客死異鄉的孤鬼一種蘊含宗教情懷與同胞手足般的憐憫之情;十九世紀以後,普渡祭典的舉行更成為臺灣社會區域人際網絡連結的重要媒介。
  • 蔡秀珠:普渡祭俗趣事
    農曆七月,泉州古城又到了「普渡」時節。如果你有幸,趕在普渡當兒的話,可以連續吃喝一個月,吃遍城中每個角落。不過,你得有一副好胃腸,一個好酒量,好客泉州人,隆重古俗,定然不會讓你虛此一行!所以普渡,以及前後,處處風光,處處景象,之於泉州絕不亞於過年。  毫不例外,小孩特愛普渡的。不少小孩經常扳指頭,測算今天是七月初幾?或是十幾、廿幾?輪到哪個鋪境了?我那時也經常和發小們背普渡「口訣」:六月二十九日定應,初一百源、忠義、龍宮,初二後城,初三南嶽,初四廣靈,初五水仙,初六妙因……幾乎整個農曆七月的每一天,輪到哪個鋪普渡,都能像念童謠,或背繞口令般,朗朗上口,倒背如流。
  • 中元節由來習俗丨農曆七月為啥叫鬼月?為何在中元節這天超度亡靈
    農曆七月,民間稱為「鬼月」,由此衍生出很多怪力亂神的習俗與傳說。七月初一:閻王打開鬼門,放出餓鬼,來到人間獲得短暫時間的自由。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說的也不是人間的事兒。七月十九:太歲星君聖誕。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聖誕。其中,以七月十五最為重要。今年九月二日,就是中元節。七月十五既是道教的中元節,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
  • 在廣東潮州,有這麼一種民俗文化叫「普渡」!
    1、普渡的意義「普渡」是潮州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普渡是佛教名詞,即普渡眾生。普渡儀式,可繁可簡,是一種祭祀禮儀,以祈福解厄為目的。活動以卜杯擇日,連四天,有迎神、起醮、拜星君、拜懺、禁壇、施孤、辭神等十多名目。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古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七月半」源於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細數中元節家鄉不一樣的習俗
    中元節也被稱為「鬼節」,民間傳說人去世後,其靈魂進入閻王殿歸屬閻王爺管理,每年的農曆七月閻王爺就會把這些靈魂放出來半個月,從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這半個月讓其回家或者遊玩,而在陽間的親人們就會在這個期間準備好物品迎接已故先祖,對其進行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