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大權威期刊發文探討生活方式與心血管疾病

2020-12-13 健康界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高達2.9億,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有效防治心血管病不僅對中國來說困難重重,從世界範圍上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近日,《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發布了以」促進心血管健康」為主題的專刊,公布了多項心血管預防研究的最新成果,幾乎同時,《循環》(Circulation)雜誌與《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也發文探討了生活方式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由此可見,不論中國還是美國,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或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為讓大家了解這些研究的主要內容,醫心特整理編譯如下。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1.多食蔬菜、水果、大豆、魚類可降低心衰風險

JACC發表的REGARDS(卒中地域和種族差異的原因)試驗是一項關於黑人和白人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考察了美國成年人中5種飲食模式(即快餐、植物類飲食、甜食、南方飲食模式和酒精/沙拉)與心衰入院的相關性。

研究納入標準包括完成食物頻率問卷、基線時未發現冠心病或心衰。主要終點是心衰入院率。

研究共納入16068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64.0±9.1歲,女性佔58.7%,黑人佔33.6%,卒中高髮帶居民佔34.0%)。中位隨訪8.7年後,363名參與者發生心衰入院。多變量校正模型中,與下四分位數相比,依從植物類飲食模式的上四分位數與心衰入院風險降低41%相關[風險比(HR),0.59;95%置信區間(CI),0.41-0.86; p = 0.004]。在校正年齡,、性別、種族和其他可能的混雜因素(教育、收入、居住地區、總熱量攝入、吸菸、體力活動和鈉攝入;HR,1.72;95% CI,1.2-2.46;P = 0.005)後,對南方飲食模式的依從性最高與心衰入院風險增加72%相關。然而,在進一步校正體重指數(kg / m2)、腰圍、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心房顫動和慢性腎病後,這種相關性減少並且不再具有統計學意義。未觀察到射血分數減少或射血分數保留心衰與飲食模式存在統計學上顯著的相關性。且未觀察到與其他3種飲食模式的相關性。

以上結果顯示,對基於植物類飲食模式的依從與心衰入院風險呈負相關,而南方飲食模式與心衰入院風險呈正相關。

2.動物性食物或增加缺血性心臟病風險

尚不確定動物性食物與缺血性心臟病(IHD)病因的相關性,為此,Circulation雜誌發表了一項前瞻性研究,旨在泛歐EPIC隊列中評估肉類、魚類、乳製品和雞蛋與IHD風險的相關性。

該研究納入9個歐洲國家共409885名參與者。使用經過驗證的問卷評估飲食,並對亞組個體測量脂質和血壓。平均隨訪12.6年,7198名參與者患有心肌梗死或死於IHD。

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量每增加100g/d的IHD HR為1.19(95%CI,1.06-1.33),排除前4年的隨訪後,結果仍然顯著(HR為1.25 [1.09-1.42])。IHD風險與酸奶、奶酪和雞蛋的攝入量呈負相關;在排除前4年的隨訪後,與酸奶和雞蛋的關係減弱且無顯著性。IHD風險與家禽、魚或牛奶的攝入量無顯著相關。在模擬膳食替代品的分析中,用100kcal/d的脂肪魚、酸奶、奶酪或雞蛋替代100kcal/d的紅肉和加工肉與IHD風險降低約20%相關。紅肉和加工肉的攝入與血清非HDL膽固醇濃度和收縮壓正相關,並且奶酪的攝入與血清非HDL膽固醇成反比。

以上結果顯示,IHD風險與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呈正相關,與酸奶、奶酪和雞蛋的攝入呈負相關。需要注意的是,IHD風險與酸奶和雞蛋的相關性可能受到反向因果關係偏差的影響。目前尚不清楚紅肉、加工肉類以和奶酪與IHD風險是否具有因果聯繫, 但可嘗試減少動物性食物以調節IHD風險。

3.不吃早餐增加心血管及全因死亡風險

在美國成年人中,不吃早餐很常見。有限的證據表明,不吃早餐與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有關。近日,JACC發表的一項研究試圖考察不吃早餐與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

這是一項對1988年至1994年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III中6550名40~75歲成年人進行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吃早餐的頻率通過入室調研獲得。截止2011年12月31日,通過死亡記錄確認死亡和潛在的死亡原因。採用加權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考察吃早餐的頻率與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

在6550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53.2歲;男性佔48.0%)中,5.1%從未吃過早餐,10.9%很少吃早餐,25.0%有時吃早餐,59.0%每天吃早餐。在112148人年的隨訪中, 2318人死亡,其中619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在校正年齡、性別、種族/民族、社會經濟狀況、飲食和生活方式因素、體重指數和心血管風險因素後,從未吃過早餐與每天吃早餐的心血管死亡風險比為1.87(95%CI,1.14-3.04),全因死亡風險比為1.19(95%CI,0.99-1.42)。

在一個具有全美代表性的隊列中隨訪17~23年,結果表明不吃早餐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此外,研究支持吃早餐促進心血管健康。

4.用步行和MVPA代替久坐減少死亡風險

既往研究證實,久坐與不良健康結局有關。然而,當前指南中建議的中度至劇烈體力活動(MVPA)能否抵消久坐產生的健康風險尚不清楚。為此,發表於JACC的45 and Up研究的縱向分析,計算了每個坐著+MVPA組和MVPA組內坐著的多變量校正HR。

在中位8.9年的隨訪期間,149077名參與者中有8689人死亡,其中1644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研究發現,每天坐位時間≥6小時(久坐)明顯增加全因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尤其是每周MVPA時間<150分鐘者。每周MVPA時間達150~300分鐘,可明顯降低死亡風險,但仍有殘餘風險。久坐時間從每天超過8小時減少至<4小時,也可降低全因和心血管死亡風險。

以上結果顯示,在運動量最少的成年人中,久坐與全因和CVD死亡風險相關;遵從當前指南關於中到高強度體力活動的建議,可以減弱或消除這種相關性。但若要完全消除久坐風險,建議將坐位時間降至8小時以下,同時每周體力活動時間至少達到300分鐘。

在近期JAMA上發表的「2001~2016美國人久坐行為趨勢」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人久坐的時間越來越長,醒著的時間幾乎有三分之一都在坐著。近十年來,美國青少年的平均每日坐位時間增加了大約1小時,變為8小時;成人則增加了近6.5個小時。據估計,每天坐著看電視或視頻至少2小時的患病率保持在較高和穩定水平。同時,所有年齡層使用計算機的時間增加,也是造成坐位時間增加的原因之一。

而對於中國人來說,久坐也是威脅健康的一大因素,學生和白領是主要的久坐人群。根據《2019中國職場久坐行為白皮書》顯示,約43%的上班族每天至少坐滿8小時。58.6%的上班族單次坐位時間超過1個小時,其中39.3%超過1.5個小時。

5.膳食補充魚油減輕PM2.5導致的心血管損傷

對於細顆粒物汙染(空氣動力學直徑<2.5μm,即PM2.5)導致的心血管損傷,膳食營養素補充可能是有效的個體幹預措施,但一直缺少這方面的循證醫學依據。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團隊近日在JACC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魚油(ω-3脂肪酸)可預防PM2.5導致的心血管健康損傷。

這是一項針對上海65名健康大學生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在2017年9月~2018年1月期間,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安慰劑組或幹預組(每日攝入2.5g膳食魚油補充劑),並在幹預的最後2個月接受4輪健康檢查。對校園內固定點的PM2.5濃度進行實時監測。測量參與者的血壓和系統性炎症、凝血、內皮功能、氧化應激、抗氧化活性、心臟代謝和神經內分泌應激反應等18種生物標誌物。每組使用線性混合效應模型評估PM2.5對這些結局的急性影響。

研究期間PM2.5平均水平為38μg/m3。與安慰劑組相比,幹預組顯示大多數生物標誌物水平相對穩,可應對PM2.5暴露的變化。PM2.5暴露相關的組間差異因生物標誌物和暴露滯後而異。研究人員觀察到膳食補充魚油對參與者外周血炎症水平、凝血和內皮功能、氧化應激和神經內分泌應激反應有益,偽發現率<0.05。

研究表明,在中國健康年輕人中膳食補充魚油對PM2.5汙染導致的心血管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

1. Ajijola, O. A., et al. Permanent His-bundle pac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itial feasibility study in lieu of left ventricular lead. Heart Rhythm. 2017 Sep;14(9):1353-1361.

2. Arnold, A. D., et al. His Resynchronization Versus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J Am Coll Cardiol. 2018 Dec 18;72(24):3112-3122.

3. Huang W, Su L,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His bundle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Heart. 2019 Jan;105(2):137-143. Epub 2018 Aug 9.

4. Sharma, P. S, Naperkowski, A, et al. Permanent His Bundle Pac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18 Sep;11(9):e006613. 

相關焦點

  • 盤點在國際三大頂級期刊上「瘋狂」發文的內地十大科研團隊及研究...
    目前,中國內地在三大期刊上合計發文14381篇,發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七,僅是美國的十五分之一。各國在三大頂級期刊上發文對比情況詳見下圖1。圖1:在三大頂級國際期刊上發文數量最多的十個國家對比圖由上圖可見,中國內地在國際三大頂級期刊上的發文數與幾個老牌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這與我國在科研總體量上展現出的優勢是不匹配的。
  • ESC:你的生活方式、營養結構,更大程度影響你的心血管健康!
    2019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推出了新版慢性冠脈症候群(CCS)診療指南,第一次強調了環境汙染(包括噪音汙染)對該疾病的不良影響1,而且在2019年ESC大會上明確指出,大多數早髮型心臟病與生活方式(菸酒嗜好、運動和飲食)有關
  • AHA:研究發現近一半美國成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美國心臟協會(AHA)發表了一項驚人的研究,發現近一半的美國成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仍然是美國的頭號致死病因,據估計全美有超過1.21億成年人受到影響。根據AHA期刊《Circulation》上發表的最新《心臟病和卒中統計數據》報告,2016年,48%的美國成年人患有多種心血管疾病。
  • CHC開幕式三大亮點!中國心血管病報告發布,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
    重磅一: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十周年紀念開幕式將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鄭哲教授主持,現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胡盛壽院士將作《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十周年-過去與未來》主旨發言。重磅二: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首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首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這標誌著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在新時代踐行「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移邁出實質性步伐。國際醫學界也對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逐漸形成共識,認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預防疾病,甚至可以用來治療、和康復很多疾病。
  • 證實:媽媽生活不健康,子女比別人早10年患上心血管疾病!
    一項最新研究證實,母親的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健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母親的健康習慣可以影響孩子心血管健康近十年! 證實:母親影響後代心血管健康近十年 11月4日,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旗下的《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期刊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表明: 如果母親的生活習慣總體是有益心臟健康的,那麼她的後代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更低
  • 證實:媽媽生活不健康,子女比別人早10年患上心血管疾病
    一項最新研究證實,母親的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健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母親的健康習慣可以影響孩子心血管健康近十年!健康時報資料圖研究人員對父母的心血管健康狀況與後代首次患上心血管疾病時的年齡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評估
  • 心血管科2020年發表的SCI論文大數據分析
    我們對全球心血管科發表的論文大數據分析僅限於最新的1萬篇,基本涵蓋最近2個月的論文。國家分布可以看到,最新的1萬篇心血管科論文中,發文最多的國家依次為: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和義大利。(SCI論文的時間和國家分布)研究發表在哪些雜誌?
  • 權威期刊這麼說
    近日權威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發表一向有關魚油的研究,該研究顯示:對於沒有患病的普通大眾,日常補充魚油同樣可以降低我們的死亡風險。《英國醫學雜誌》(BMJ)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綜合性醫學期刊之一,IF(影響因子)=27.604,堪稱學術界的殿堂級指南。近些年來,多項臨床研究(如REDUCE研究)已經證實了Omega-3脂肪酸對心血管疾病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 新誠智慧研究:魚素對心血管疾病效果比素食贊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佔全球總死亡人數31%,其中740萬人死於心臟病,670萬人死於中風,估計到2030年全球死亡人數,將攀升至每年2,300萬人。
  • ...SCI期刊影響因子最新發布,Nature、Science、Cell三大神刊排名...
    2018年度SCI期刊影響因子最新發布,Nature、Science、Cell三大神刊排名前列。新智元摘取其中有關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等領域的期刊並做簡要介紹,希望對讀者選擇投稿期刊、閱讀前沿技術論文有所裨益。 今天,2018年度SCI期刊影響因子正式出爐!
  • 心血管疾病精準醫療時代已經到來?——心內科專家王娟科普系列
    ● 概念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概念始見於 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邁向精準醫療:構建生物醫學研究和知識網絡及新的疾病分類體系》的報告中,其基本可理解為:精準醫療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交叉應用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本質上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
  • 11月份心血管病領域重磅研究一覽|心血管病|重大研究|11月匯總|...
    等在內的國際期刊發布了不少最新的心血管疾病相關研究文章,本月的心血管研究多聚焦於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對疾病進展及相關風險的影響。今天,小編就將11月份重要研究進行匯總,讓你15分鐘了解國際各大期刊的重大研究,趕快收好這份福利吧~J Diabetes:喝甜飲料過多造成嚴重的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的疾病負擔2016年,中國一項研究顯示,有約半數人每天喝一瓶甜飲料。除了水之外,甜飲料已成為液體攝入的第二大來源。
  •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49:33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Stanley L.
  • 剛剛證實:媽媽生活不健康,子女心血管健康壽命或短十年
    而且相比於女兒,兒子受母親的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更大。研究人員對父母的心血管健康狀況與後代首次患上心血管疾病時的年齡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評估,囊括了主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中風)、周圍血管疾病、心力衰竭、風溼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等。
  • 純化魚油有助於治療多種心血管疾病
    2020年3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統計分析,預測在美國,通過使用高度純化的魚油療法,每年可以預防超過70,000例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其他不良心血管事件。由UCI醫學院心臟病學分部教授兼心臟病預防計劃主任Nathan D.
  • 這本生物材料領域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期刊,國人發文量最高!
    收稿範圍:Biomaterials期刊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同行評審論壇,以發表原創論文以及有關臨床實踐中使用生物材料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的權威評論和意見論文。2發文量趨勢期刊近十年發文量逐漸下降,年總量從前些年1000篇左右降到近幾年600篇左右。2019年總量為542篇,2020年已有514篇。
  • 檢查點抑制劑加劇心血管疾病惡化!
    、跨度長達40年的研究結果提示,每10例癌症患者中,就有1人最終死於心血管病,而因癌症死亡者其實只有4人。 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是指針對機體低下或亢進的免疫狀態,人為地增強或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在許多對化療和放療有抵抗的癌症患者中,免疫治療是有效的。而近日,有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免疫治療可能會使動脈炎症惡化,研究發現,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後會使黑素瘤患者大動脈的炎症增加。
  • Aging and Disease高閱讀回顧: 新型抗氧化蛋白Sestrin在老年脆弱症候群中的應用探討
    網址:http://www.aginganddisease.org/EN/Y2018/V9/I2/220Aging and Disease《老化與疾病》是老年醫學領域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醫學期刊之一,於2010年由美國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Aging and Disease正式創刊。
  • 醫學雙語術語|心血管疾病
    世衛組織心血管疾病規劃致力於在全球預防、管理和監測心血管疾病。其目標是制定用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全球戰略,措施包括: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及其決定因素;開發對心血管疾病實施管理的符合成本效益並且公平性衛生保健創新做法;監測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險因素的發展趨勢。
  • 這本小眾期刊比較不錯,發文量穩定,對國人友好,不收版面費,影響...
    期刊介紹荷蘭農林科學-獸醫學期刊 Veterinary Microbiology(ISSN: 0378-1135)是一本老牌期刊,創刊於1976年,至今已有44年,由著名出版商Elsevier每月發布,中科院大類2區小類獸醫學1區,top 期刊,今年影響因子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