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 向後
經濟問題向來是經濟學家的地盤,但這一次,一位歷史學家「跨界」地來談一談他眼中的中國經濟。他是歷史、政治學學者,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樞紐:3000年的中國》的作者,施展。
歷史學家談經濟
學術從來就是開放的,「閉關自守」的學科一定是狹隘的,看不到更深入、走不了太長遠,這也是跨學科研究之所以被推崇的原因。歷史學家能做下來談一談經濟的重要的原因在於,史學能夠賦予經濟學更宏大的視角與格局,能讓人跳出某個具體的經濟行為與經濟現象,以一種外部的客觀視角廓清現代經濟所處的歷史大環境,如此,經濟學的未來便會清晰。
施展談中國經濟
2018年,一部《樞紐:3000的中國》震驚了整個出版界,一部厚大700頁的大部頭學術著作,在短短一個月內銷售了10萬冊,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施展。施展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何謂中國?他想要通過回答這個問題,解答人們對於中國當下的焦慮與未來的迷茫。
他以一種歷史哲學式的視角,用一條清晰的線索穿起了3000年的中國,暢快淋漓地解釋了中國的過去與現在。其中他對現在中國的一個重要論斷就是,在經濟層面,中國是世界經濟秩序的樞紐。而他的理論支撐是:超大規模性塑造了中國多元互構的古代史,也造就了現代中國無人能敵的製造業供應鏈體系,使得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創新型國家的任何產品理念,離開中國就無法呈現,也使得非洲等落後地區的原材料,離開中國就無法成品,中國因此成為世界經濟秩序的樞紐。施展對中國經濟歷史哲學式的判斷蘊含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宏大視角和歷史格局,而這給了經濟學界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和一個巨大的驚喜。
如果說《樞紐:3000年的中國》更多是從歷史哲學解釋過去的中國,那麼2019年的施展做的便是對現代中國,尤其是對現代中國經濟的歷史哲學解釋。
這一年,他去了江蘇的「世界提琴之都」泰興;去了東莞已經人去樓空的,曾經全球最大的製鞋廠裕元;去了越南欣欣向榮的工業園區,VSIP、SHIP……外人看來,一個歷史學家竟然開始關注起了中國製造業轉移的問題,做經濟學家做的事,這是多麼不專業的一件事!而施展卻不這麼覺得,他的初心一直都沒有變,那就是回答何謂中國,他的視角也一直都沒有變,仍然是歷史哲學的視角,只不過之前他解釋的是中國的過去,如今他準備解釋中國的現在,而中國經濟就是解釋現代中國逃不開的一個面向,更何況之前,他對此有過自己的判斷。
對於現代中國經濟,歷史學家施展說了什麼?
施展調研之後,對中國經濟得出的幾個判斷:
1. 中國的超大規模性培養出了中國龐大的供應鏈體系,所以中國製造業往東南亞與其說是轉移,不如說是溢出,它不會影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樞紐地位;
2. 隨著技術和生產流程的變革,經濟生產的物理空間與以國家為單位的政治空間越來越不重合,這導致國家這種政治組織在世界經濟秩序中的地位逐漸下降;
3. 第四次工業革命帶動起了一門新的產業,信息技術產業,信息是無國界的,可以很輕易地突破物理空間的藩籬,這使得跨國商人組織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4. 未來的世界經濟,是政治力量和商人力量的並重的時代,甚至是商人力量主導的秩序,中國應該為此做好準備。
2020年初,施展會將自己對中國製造業經濟的趨勢判斷寫成一本書公開出版,目前新書已完成,屆時,你會得到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解釋。
來源: 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