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x施展:為何要把歷史學和人類學結合起來做研究?

2020-12-17 新京報

記者 | 徐悅東

1月9日晚,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辦的《從考古發現中國》、《與人類學家同行》的新書發布會上,上海博物館副研究員張經緯和歷史學者、外交學院教師施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編輯趙晨一起做客北京SKP書店,舉行了「從人類學到歷史學——作為『大數據』分析的『大歷史』研究」的講座,探討了「大數據」和「大歷史」的研究心得。

《與人類學家同行》,張經緯著,九色鹿叢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為何要把歷史學和人類學結合起來做研究?

張經緯提到,《從考古發現中國》和《與人類學家同行》都是他在過去十年中所寫的書評彙編。這兩本書基本囊括了張經緯對歷史學和人類學的思考。

為何張經緯要把歷史學要與人類學結合起來做研究?張經緯打了一個比方。每朝每代的歷史就像一個瓷器瓶子一樣。在歷史的流傳過程中,這個瓶子碎了。而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挖掘出了這個瓶子的一些碎片。但是,現代的歷史研究者並不知道這些碎片是這個瓶子身上的什麼部位。因此,許多歷史學家會窮盡一生去研究自己手裡的碎片,看有沒有辦法和機會把瓶子復原出來。

如何復原這個瓶子也是歷史研究的困境。在《從考古發現中國》裡,張經緯提出,我們對過去的認識是不完整的。即使歷史學家努力去看許多文獻,考古學家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進行考古挖掘,但他們或許只能收集到這個瓶子上的不到1%的碎片。因此,如何去利用這些有限的材料來復原歷史?這就需要人類學的幫助。這也是張經緯從歷史學轉向了人類學研究的原因。

《從考古發現中國》,張經緯著,九色鹿叢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在人類學裡,有一個學科分支叫歷史人類學。許多人都知道,許多人類學家會在亞非拉地區研究一些 「貧窮落後」的民族。對於歷史人類學家來說,他們則需要把一段歷史當作一個民族來研究。人類學家可以通過田野調查去捕捉到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他們還可以以大數據的方式收集諸多民族日常生活的資料。然而,歷史研究者很難像人類學家那樣去了解,在那段歷史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歷史研究者只能知道一些在高強度聚光燈下展現的場景,比如祭祀、宮廷政變和戰爭,因為這些重大事件會被文獻記錄下來,而這就使得歷史研究者會忽略了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這個問題該如何避免?張經緯認為,假如研究者能收集到大量的歷史數據,那研究者就可以把那段歷史抽象出來,模擬出那段歷史來。因此,歷史研究者可以有的放矢,按照想像中的模型來拼貼他們搜集到的碎片。通過這種方式,即便歷史學家只獲得了較少的碎片,歷史學家也能把找到的碎片鑲嵌進它應有的位置上,儘可能地還原古代社會的大體框架,給大家說出更多的故事來。

歷史學的功用究竟是什麼?

施展認為,張經緯所說的這種研究方法的目的是要將找到的碎片還原成一個瓶子。但是,歷史研究者首先要知道,這些碎片原來是屬於一個瓶子還是一個盆子。其實,研究者並不知道這個碎片原先是屬於什麼東西。研究者只能先假設這些碎片屬於一個瓶子。通過研究者的復原工作,他們也許會發現自己的假設是有問題的。然後,他們再重新調整。在經過多次嘗試之後,歷史研究者沒準真能把歷史復原出來。

當然,對於歷史研究者來說,「先假設這些碎片屬於一個瓶子」是沒有太多理由的。這個假設是基於研究者的直覺和本能判斷。這個想像中的瓶子就是做研究時所採取的範式。範式本身是沒有絕對理由的。託勒密和哥白尼所知道的數據是很相似的,但是託勒密基於他的本能,認為地球處於宇宙中心;而哥白尼則基於他的信仰和想像,認為太陽應該處於宇宙中心。當然,後來哥白尼再用他觀測到的新數據來驗證他的假設。其實他們的不同就在於最初的範式上。

施展還提到,對於歷史學來說,範式的問題還會牽扯到一些重要的問題:歷史學是做什麼的?歷史的功用究竟是什麼?在歷史學誕生的時候,希羅多德就總結道,在希波戰爭中,希臘之所以戰勝波斯,是因為希臘是自由的西方,所以他們戰勝了專制的東方。但實際上,波斯並沒有希臘人說的那麼專制,希臘也沒有他們說的那麼自由。那為何希羅多德的《歷史》能成名著?這是因為歷史不僅要為大家提供事實,更要為這些事實提供意義。施展還提到,1644年滿清入關到底是一次改朝換代,還是亡國滅種?大家並不會對1644年滿清入關的事件本身存在疑問,但會對這個事件的意義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因此,施展把歷史比作一棟大樓。人們需要磚頭來建造大樓,但若沒有藍圖,磚頭再多,大樓也建不起來。而這個藍圖就是解讀歷史的範式或史觀。

施展

希羅多德不會說,專制的西方戰勝了自由的東方,因為自由意味著希望,這也是希臘人的自我身份認同,這種說法使得希臘人更具有凝聚力。希羅多德通過他的史觀,幫助希臘人確認他們自身。這也就是說,希羅多德先假設了一個瓶子,然後他再將他找到的碎片拼成瓶子。當然,這會存在著一個問題,若歷史研究者的主觀觀念有問題,那共同體的精神凝聚力就會出現問題,像自由、民主、平等和博愛等價值,也會找不到載體。這些美好的價值,實際上也是史觀造就的。史觀是一個共同體自我實現的基礎和前提。

而在任何範式被提出來之後,後人都會沿著前人給出的問題域繼續探索,將這些問題進一步細化。當然,假如這個範式本身存在著問題,那麼後人越細化,其實離目的越遠。

施展還提到,當下中國的史觀存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史的敘述上,大家基本上把中國史等同於中原史。邊疆少數民族在中國史的敘述裡,基本不以正面的形象出現。這就意味著,中國史的敘述並沒有把他們當作中國人,但是,他們今天又是中國人。這個問題該如何破解?答案就在於這些少數民族的歷史也都是中國史的一部分。其實,北周史、北齊史、遼史和金史都是二十四史的一部分。但如今,由於經歷過現代民族主義的洗禮,中國的歷史書就變成了漢族中心主義的史觀。

因此,施展所提倡的史觀是一種遠超中原的大中國史觀。在大中國史觀裡,不同的自然環境塑造了不同的人群。這些人群形成了各種社會、政治結構、軍事邏輯和倫理觀念,他們彼此之間在不停地互動。這也是施展在《樞紐》裡所展現的。施展還提到,有人批評他書裡有些史實可能存在著問題。施展也承認,因為他要重構整個歷史框架,所以沒有辦法照顧到那麼多細節,而且,他這本書的價值也不在此。

這是否意味著歷史應該為政治服務?施展回應道,歷史當然是為政治服務的,但不是為政府服務的。經典的歷史研究一定不是為政府服務的,因為政府是短暫的。施展指出,在這個語境下,政治是指共同體的打造。

有觀眾提問,這種寫歷史的方式與霍布斯鮑姆的寫作方式不一樣,霍布斯鮑姆更傾向於談整個人類的發展過程。施展認為,霍布斯鮑姆之所以能這麼寫歷史,這是因為「英國人是誰」的問題早已經被解決了,他接下來要解決英國跟世界的一致性的問題。因此,他會從人類史的角度來敘述歷史。而在中國,「中國人是誰」的問題遠遠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施展當然希望中國的歷史學家能儘早地從人類史的角度來書寫歷史,但這樣做的前提是,「中國人是誰」的問題被解決掉了。

大數據對歷史研究有什麼作用?

大數據對歷史研究有什麼作用?張經緯舉了一個例子。在博物館裡面,大家會經常看到許多出土的器物。歷史研究者會對這些器物進行類型學上的歸類,從而推斷出這些文化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比如說,河北出土的鼎是圓的,山西出土的鼎是方的。許多專家就會爭論,圓鼎和方鼎哪個出現得早?到底哪個是「爸爸」哪個是「兒子」?這個話題是說不清楚的。

張經緯則試圖發展出一種一勞永逸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決定從人員流動入手。或許河北一個會做鼎的人跑到了今天的山西,然後根據當地的審美作出方鼎。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張經緯就要探究這些人是如何遷徙的。解決了遷徙問題就可以解決圓鼎和方鼎誰先誰後的問題。

張經緯是如何探究古代人的遷徙問題的?張經緯又舉了一個例子。在中國古代,在今天陝北和內蒙古交界的地方,往往是古代遊牧民族部落開始南下時出現的地點。那這些人是哪裡來的?他們遷徙的過程就像擠牙膏一樣,要一步步往前推,尋找他們遷徙的動因。因此,張經緯就以陝北為圓心,尋找方圓五十到五百公裡內有無發生戰爭和饑荒等能促使人們遷徙的極端歷史事件。

張經緯

張經緯發現,在這些人群出現在今天陝北和內蒙古交界的地方的幾十年前,大家能從史籍裡發現今天遼寧西部和赤峰一帶原住民被趕跑的記載,但是,這些史籍並沒有記載這些原住民都被趕到了哪裡。這個現象不僅在漢代存在,在南北朝、唐代和西夏崛起之前都存在。在唐代後期,唐與契丹部落在今天的赤峰一帶有著大量的軍事活動,這似乎與西夏崛起有關。張經緯通過研究大量文獻,發現了今天赤峰一帶人群和今天陝北和內蒙古交界的人群的遷徙關係。

張經緯還舉了另一個例子。歷史研究者該如何模擬古時江南文人進京趕考的路線圖?儘管這些進京趕考的文人的路途不盡相同,但歷史研究者可以尋找到一個最小公倍數,並獲得一條大部分文人進京趕考的路線。這也是張經緯通過大數據尋找遷徙路線的一個方法。張經緯總結道,經過逆推「擠牙膏」的過程,歷史學家可以找到中國古代人口遷徙的過程,並可能獲得一張從華夏中心到邊緣的遷徙網絡。

記者 | 徐悅東

編輯 | 徐悅東

校對 |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張經緯:博物館裡的「人類學家」
    單穎文/攝(除署名外,本版圖片均由張經緯提供)張經緯的微信個性籤名寫著:「我是一個人類學家,我能解答所有人類的問題。」「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人類學家是做什麼的呢?」我說。「就是研究人類起源、遷徙。」他說,人類學還關心為什麼世界上會演化出這麼多民族,要探索大家怎麼能和平相處。
  • 作為書評的人類學著作
    因此,《一本不嚴格的日記》的出版,有損馬林諾夫斯基的聲望,被視作言行不一的小人,對其人類學研究也帶來負面影響。張經緯為馬氏所作的辯護很有意思。蕭乾先生在《書評研究》裡論述過,書評是為非專家的一般大眾所做的批評,書評家須在廣泛上著力,形式上要淺近一些,對於作家應有親切的認識,對於文章應有透徹的見解。換句話說,書評人要有學識,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搭一座橋梁。
  • 讀《歷史學宣言》,思考「碎片研究」和「整體研究」矛盾下的出路
    大衛阿米蒂奇和喬·古爾迪的《歷史學宣言》開篇便模仿著《共產黨宣言》,雖然這並不是一本進行政治宣傳和革命鼓動的冊子,但是其激情澎湃可見一斑。這不是一本尋常意義上的歷史學專著,它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能夠讓無論是歷史學人還是大眾都對其中的呼籲感同身受。劍橋大學出版社在推介廣告中寫道:"歷史學家如何向當權者講述真理?這一點為何至關重要?
  • 【學者訪談】徐傑舜(問)、王明珂(答) | 在歷史學與人類學之間
    徐傑舜那王先生,我覺得可以說你是在歷史學方面堅持人類學研究,一開始你想這樣做,別人不理解,是嗎?王明珂剛開始也不是說別人不理解,連我自己都說不清楚。我只是好像有一些疑問……後來到了哈佛,我從一些課中,如經濟人類學、親屬體系、考古學、遊牧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等等,才將一些概念串聯起來。
  • 年度書單︱歐陽曉莉:古代文明研究與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交織
    一、陸啟宏(著):《歷史學與人類學:20世紀西方歷史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該書作者陸啟宏博士現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和西方史學史;已出版專著《近代早期西歐的巫術與巫術迫害》並發表了一系列歷史人類學和新文化史的論文。
  • 【歷史人類學專題】田野工作、歷史文獻與史學研究
    筆者倒是認為,歷史學之所以提倡田野工作,不僅在於它能推動社會史、區域史的研究,而且還在於它擁有歷史文獻學的意義,因而,對這種「走向民間、走向田野」的研究方法的負面影響不必誇大其辭。從古到今,歷史學最擅長於「文獻」的搜集、整理和詮釋。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之際,提出「史料即史學」的觀點即著眼於此:第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進步。
  • 人類學到底研究什麼?
    一次,跟哲學家聊天,他質疑人類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資格,問人類學的研究對象中有什麼是其他學科沒有的? 我說,人類學有一個步驟是從民族志走向人類學,探討時代、社會和人類的一些基本論題:「基於一個人群或地方的內部視野,從內向外,看到他們所處時代,區域與全球,進而理解時代和社會中的人。」
  • 簡訊: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
    2020年10月16日下午1時,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蕭梅教授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525教室進行了題為「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的學術講座,講座同時也以騰訊會議為媒介在線上舉行。本次講座受到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高水平講座系列支持,也是人類學研究所及民族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王富文民族研究紀念講座第6講。
  • 人類學:聽起來「若即若離」的專業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人類學」是個若即若離的名詞——也許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聽說過一些,但究竟人類學所指為何,大多數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對它沒有起碼的概念。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這個聽起來「若即若離」的專業——人類學。
  • 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人類學沒有歷史?
    「他們相信結構存在於經驗的層面上,並且要成為經驗的一部分,所以這些人仍然是拉德克利夫—布朗式的結構主義者。」如果把社會比作一個拼版遊戲,那麼經驗的結構主義者僅僅滿足於把拼版拼湊起來,也就是把經驗層面的制度、習俗、語言等事項拼湊起來,告訴我們這就是社會。但實際上,這種拼湊永遠無法認識拼版為何是那種形狀,永遠無法知道為什麼多布人食人而歐洲人不食人。對於經驗結構主義者來說,拼版永遠是不規則的、任意的。
  • 國內首個中國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在浙江師範大學成立
    今年是浙師大非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10年來,研究院先後有近30名科研人員,在非洲數10個國家進行了長、中、短期的田野調查,深度走進非洲族群、當地民眾的日常,擁有涉及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教育學、影視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領域學者參與配合、多元交叉的研究團隊,陸續出版了十餘部著作及系列論文,大量以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支撐的對非洲區域和國別的宗教學、教育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
  • 【歷史人類學】蔡志祥 《華南研究通訊》與歷史人類學
    事實上我們辦這份《通訊》的想法很單純。一方面,我們不希望如一般的《通訊》,讀者看過一些相關的學術資訊後,隨手丟去。讀者會珍而藏之的話,是因為它擁有一些可以為研究者再運用的材料。另一方面,我們並非要推動地域研究,只是認為歷史學和人類學有很多交接的地方。要明白當代,必須明白這當代是怎樣發展而來的。同樣,了解大歷史當然有很多不同的切入點。我們認為其中一個是從深層的地方文化和歷史入手。因
  • 科大衛、張士閃|「大一統」與差異化——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社會研究——科大衛教授訪談錄
    科大衛(DavidFaure),香港中文大學偉倫歷史學研究教授,當代歷史人類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張士閃)    張士閃(以下簡稱張):科大衛教授,您主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第五輪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oE)資助項目「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已進入第六個年頭。您當初是怎麼想到要操持這樣一個時空跨度大、頭緒繁多的大型研究計劃的?    科大衛:我們一群在香港和大陸的研究者,已經合作了很多年。
  • 西方人類學的「歷史性」研究:概念、表達與路徑
    西方人類學對「歷史性」的研究,揭示了其背後複雜時間關係與空間原則,極大地推進和豐富了歷史實踐的主題。國內歷史人類學有必要藉助「歷史性」這個工具性概念,結合更豐富的田野案例,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貴州大學引進人才科研項目「臺灣『原住民』的族群政治與中華認同」(編號:貴大人基合字2019022)階段性成果;  歷史學和人類學是兩個關係密切的學科,共享相似的研究方法。
  • 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總結與前瞻
    會議一共安排十二組專題發言,包括「歷史學與人類學」、「項目專題編著」、「衛所計劃」、「宗教與地方社會」、「江西研究團隊」、「亞洲文化傳承的創造」、「伊斯蘭正統與地方社會變遷」、「項目成員叢書系列」、「項目成員專著」、「進行中的項目」、「推動歷史人類學發展」和「面向未來」。前面九場專題發言,重點是匯報研究成果,後面三場則側重於對歷史人類學未來的思考和展望。
  • 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人類學沒有歷史?丨梁永佳
    一個配置被結構化,只有在以下兩個條件下:它是一個由內在結合力支配的系統;這種在對孤立系統的觀察中難以得到的結合力,由對於轉換的研究揭示出來,通過這種研究,可以在表面上不同的系統中看到類似的特徵」。請注意,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絕不是實體之間的結構,即絕不是可觀察的事項之間的結構。結構主義不是自然主義。列維-史特勞斯草創結構人類學的時候,形式主義者和經驗結構主義者都對他的主張不以為然。
  • 政治人類學研究的幾個問題探析
    而在政治人類學研究的傳統社會中,政治與親屬關係、婚姻策略等交織在一起,人們很難將政治現象與其它社會現實區分開來。所以,人類學家在對「政治」下定義時,所面臨的困難要比政治學家大得多。根據巴朗迪埃(georgebalandier)的歸納,人類學者主要從四個方面給「政治」下定義:(一)從空間方面,把政治與一定的領土結合起來,認為在界限分明和自成一體的空間內的組織系統就是政治的範圍。例如,馬克斯·韋伯。
  • 教育研究中的人類學範式
    教育研究中的人類學範式 2015年07月24日 08: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杰遠 字號 內容摘要: 教育研究與人類學範式的結合最顯著的成就即教育人類學這門學科的產生,
  • 【20160919·人類學】王建民:論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在人類學學科建設中的地位
    有一次我給民族學專業的博士生上課, 那次討論的是民族學與人類學的關係及其差別。學生告訴我, 說人類學與民族學不同, 就是盡講國外的東西, 不聯繫實際。所謂國外的東西, 他們是說外國的學者寫的著作, 包括研究中國的作品, 或者說有關人類學理論的討論, 他們不需要看。只是說, 我去做研究就好了, 做研究時也不需要看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的東西, 不需要看別人的經典民族志著作。
  • 專業博物館 | 這才是真正的哲學和歷史學
    02邏輯學專業介紹:邏輯學是一個哲學分支學科,其是對思維規律的研究,主要學習邏輯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哲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公理化方法、形式化方法和語義分析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專業研究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