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徐明報導:來自東鄉縣的6個月大女嬰小茜最近幾天在省兒童醫院連續做了兩次手術。第一次手術是4月11日晚上做的,14日晚上,醫生為她做了第二次手術,兩次手術都是為了治療腸套疊。
打完預防針,孩子腸套疊?
小茜的母親王女士告訴記者,8日下午3時許,她帶女兒到東鄉縣疾控中心打預防針,按照省免疫規劃要求,東鄉縣疾控中心的防疫人員給小茜打了百白破疫苗。打完針後,小茜就出現異常反應,開始嘔吐,只要一吃東西就吐。
第二天,小茜出現發燒症狀。當日,王女士帶女兒到東鄉縣人民醫院治療,醫生檢查後稱,小茜的病需要手術,建議王女士立即轉到省兒童醫院去。11日,王女士帶著女兒到省兒童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小茜的腸子已經打了「死結」,已經非常嚴重,必須馬上手術。
醫生說手術不複雜,只要把打結的腸子理順就行。但是,如果不把打結的腸子理順,孩子就無法進食,最後可能導致死亡。
患兒主要來自上饒和撫州
昨日上午,省兒童醫院急診科,11個月大的嬰兒小童哭個不停,爸爸媽媽則焦急地向醫生描述著孩子的情況:寶寶的小手總是捂著腹部,好像肚子痛,還有嘔吐症狀,而且已經好幾天了。
醫生要求孩子做B超檢查。結果表明,小童並非得了一般的病毒性胃腸炎,而是腸梗阻,是由於腸套疊造成的,需要先空氣灌腸整復,如果不行,還要考慮做手術。
記者了解到,最近兩個星期,省兒童醫院共收治了20餘名腸套疊患兒,目前住院的還有六七名,這些患兒主要是來自上饒和撫州兩個設區市,還有一名南昌的患兒。而且,這些小孩都是碰巧在打完預防針後,開始出現腸套疊的。
專家稱:和打預防針無關
「腸套疊是春秋季節比較常見的疾病,醫院經常有這類患兒住院,這種病和打預防針沒有關係。」省兒童醫院普外科主任鄧慶強向記者否定了「腸子打結是打預防針引起」的說法。
鄧主任說,腸套疊一般發生在嬰幼兒中,尤以6~12個月者最多,腸套疊的患兒在夏秋季較多見,特別是遇到季節變化時,由於小兒腸胃調節功能差,容易出現腸功能紊亂。其臨床表現為:腹痛、腹部腫脹,反覆嘔吐,或在病後6~12小時出現暗紅色果醬樣便,或便中帶血。
此外,南昌市疾控中心的專家也否認了打預防針引發腸套疊的說法。這位專家說,如果是疫苗有問題,最多出現藥品的不良反應,不可能會引發腸套疊。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
B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