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看就會一做就廢」?為什麼不同廚師教的不一樣?有沒有食材相剋?同樣的食物別人吃沒事自己卻不能吃?…… 掌握原理、學會變通、扔掉菜譜、明明白白做適合自己的美食!大家好,我是餐飲人老常、也是吃貨老常,分享美食,分享心得,和大家交流學習,歡迎朋友們關注轉發。
今天用一斤五花肉、2斤黃豆芽和3斤溼麵條,不用味精雞精,不用任何佐料,不止是料酒、五香粉、十三香,甚至連一枚八角都不使用,只用鹽和老抽,就可以做一個香飄四鄰,並且做一鍋能夠吃三餐的美食——滷麵。
蒸滷麵要用到肉,但是咱們不用任何佐料,怎麼才能做到沒有肉腥味兒還能夠滿樓飄香呢?和以前分享的一樣,高溫高溫還是高溫,為了防止沒做飯經驗的朋友蒙圈,咱們還是按標準步驟來解說吧:
蒸鍋加足夠的水,放上篦子、鋪籠布、蓋鍋蓋,把溼麵條放到盆裡扯斷,淋上熟花生油拌勻,放到籠布上,大火蒸20分鐘,拌過油的麵條,中間可以不用翻麵條,留下時間集中精力燒肉滷吧。
五花肉切片,咱們自己家裡吃,這個對刀工沒要求,只要敢切就可以。鍋裡倒一點清油,先下一些比較肥的,把肥肉的油煎出來再放剩餘的肉,慢慢翻,煎炒的微微發乾下入食鹽翻炒,鹽味兒要適當重一些,接著放一點黃豆芽翻炒一遍,接著再放老抽上色,很多人喜歡炒肉的時候加老抽上色,咱們看看老抽配料表,裡面好多添加劑,某些添加劑高溫會產生有害物質。上色後把剩餘的黃豆芽全部倒入,繼續翻炒三兩分鐘,倒入1大碗開水,嘗一下汁水鹽味,和平時炒菜鹹淡味一樣就可以了,不能太淡。
炒鍋關火,把蒸好的麵條倒入炒鍋和湯汁一起拌勻放入蒸鍋,繼續蒸七八分鐘,不開蓋繼續燜幾分鐘,順手再做個雞蛋湯就可以開吃啦。
老常家4口人,中午吃一頓滷麵,涼了之後加幾片青菜翻炒一下就是炒麵,每人一碗玉米糊糊就著炒麵就是一頓簡單的晚飯,第二天早上,剩餘的滷麵配上雞湯就是泡麵。
做一次吃三頓,滷麵是當之無愧的懶人版快餐。據說,滷麵誕生的時候就是一種快餐。有這麼一種說法,滷麵的「滷」字是由「路」字諧音而來,意思為「路邊叫賣的面」。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白馬寺,寺院建成後,每天來白馬寺頂禮膜拜者成千上萬,白馬寺周邊的飲食生意也隨之紅火起來。當時最流行的一種快餐就是在路旁設攤叫賣的蒸麵條,當時大家稱其「路面」,時間長了就是現在的滷麵。
美味密碼:不用料酒,不放味精雞精和調料,為什麼還能夠不腥且香呢?就是這兩天說的「高溫」,很多人只知道料酒可以去腥,其實,去腥有很多種方法,料酒只是其中一種,如果家裡沒有料酒怎麼辦,通過高溫焯水、煎炸,把腥味揮發出去。其實用料酒同樣需要高溫,料酒相當於一個催化劑,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原理,講到去腥就倒料酒,假如調餃子餡倒料酒,室溫下幾個小時肉餡就可能發酸。因為不能揮發,酒發酵成醋了。
再簡單說一下香,五花肉的脂肪經過高溫煎炸釋放酯類,酯類是香味的主要來源,還有其他的咱們就不一一展開了,畢竟不是化學課哈。這種不放味精雞精佐料的做法只限於做滷麵,因為煎炸的肉加水燒煮再加上蒸製,可以達到香而不柴。當然,追求幹香口感和追求原生態的朋友,可以試試這種燒肉方法。
什麼是好的料理?正宗?祖傳?網紅?科班?私房?老常比較信奉的一句是「食無定味 食者為大」。翻譯成現在流行的話就是「以人為本」。老常利用從業經驗,把原理拿出來和大家分享,朋友們可以結合自己廚房的實際情況,做適合自己的料理。更加歡迎朋友們拿出自己的經驗,咱們共同探討美味密碼。
歡迎轉發收藏!
文 老常
圖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