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賦閒在家,所以接了一個幫人接送孩子的事情。那個小朋友和我家小朋友同級不同班,接的第一天還在哭,不要我們接送,但是一個早上5分鐘到學校的路程就跟我們熟悉了,晚上送回家還特別開心。第二天接她們的時候,另一個小朋友的班級出來早,所以先接的她,然後再去接我家小朋友,這個小朋友一起在那裡等待時便說「阿姨,其實我特別想吃那個」指了指對面馬路上的烤鳥蛋,我只當沒有聽見,然後這小朋友又說了一遍「阿姨,那個特別好吃,我想吃那個」,我便說「好,等一會接上我家小朋友再一起去。」她又說「可是我媽媽說了不能要其他人給買東西。」我只能說「沒關係的」。
其實人都有這樣的一種心理,我可以大方,但是如果是被迫大方心理也會不舒服。不管是多小的東西,如果關係沒有到那個地步,便來要求我怎麼樣,也是心裡會有點彆扭。但是,她們只是孩子而已,當然不能用太多的行為準則去要求她們。
於是我想起了我家小朋友,之前上班賣衣服時,有時我會把她帶到我們店裡,我們同一個班次另一個小姐姐有時會帶她出去玩,每次回來手裡都會帶個東西回來,或者是個小卡子,或者是個糖果。我一次次的跟她講,不可以跟阿姨要東西,有時會嚴厲的口吻,「你這樣是不對的,扒拉扒拉一堆」,並不見效。於是換另一種方式「咱們不能再讓阿姨給買東西了哦,寶貝,如果你老是要阿姨給買東西,阿姨以後就不想帶你去玩了呢!」依舊收效甚微。再後來又來談心「寶貝,你看,如果你有喜歡的東西,跟阿姨去玩的時候看見的,不能讓阿姨給買了,回來告訴媽媽,媽媽再跟你一起去買好不好?要不媽媽就以為你更喜歡阿姨,不喜歡媽媽了呢!」這下終於算是有些效果了,其實孩子們都有這樣的通病,出門以後都想要買一個東西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回家一樣。
其實跟小朋友講的再多,她們也並不能理解大人們之間那種看起來關係並不錯,但實際上交情一般般的複雜關係,她們不能理解大人們看起來都是笑嘻嘻的,但是心裡卻有很多小九九的心態。
繼那次談心求小朋友關注以後,小朋友確實不再要其他人的東西了,但是這個其他人是所有人。一天路上遇見了我妹妹,就是她小姨,也開始客氣「我媽媽說了不能要別人的東西。」說完還眼神瞟我一眼,似是求表揚一般,好吧,我竟無言以對了。
這樣我再跟小朋友解釋什麼呢?你小姨不是外人,我們是親人,關係更好?然後小朋友會問「那xx阿姨是外人對嗎?」是還是不是呢?我只能解釋「不是所有人都是親人的,這樣好了,如果你自己跟其他任何人出去都不能要別人給買東西,就是不要,其他人也會對你說是懂禮貌的小朋友,如果跟媽媽一起呢,媽媽會告訴你可以要和不可以要,這樣不就好了!」小朋友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這樣的問題對於單純的小朋友們來說好像確實很難,大人們之間關係複雜多變,小朋友的世界裡卻全都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