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孩子不要其他人的東西,孩子不能理解的大人之間複雜的關係

2020-10-14 啥都不擅長的杜杜

最近賦閒在家,所以接了一個幫人接送孩子的事情。那個小朋友和我家小朋友同級不同班,接的第一天還在哭,不要我們接送,但是一個早上5分鐘到學校的路程就跟我們熟悉了,晚上送回家還特別開心。第二天接她們的時候,另一個小朋友的班級出來早,所以先接的她,然後再去接我家小朋友,這個小朋友一起在那裡等待時便說「阿姨,其實我特別想吃那個」指了指對面馬路上的烤鳥蛋,我只當沒有聽見,然後這小朋友又說了一遍「阿姨,那個特別好吃,我想吃那個」,我便說「好,等一會接上我家小朋友再一起去。」她又說「可是我媽媽說了不能要其他人給買東西。」我只能說「沒關係的」。

其實人都有這樣的一種心理,我可以大方,但是如果是被迫大方心理也會不舒服。不管是多小的東西,如果關係沒有到那個地步,便來要求我怎麼樣,也是心裡會有點彆扭。但是,她們只是孩子而已,當然不能用太多的行為準則去要求她們。

於是我想起了我家小朋友,之前上班賣衣服時,有時我會把她帶到我們店裡,我們同一個班次另一個小姐姐有時會帶她出去玩,每次回來手裡都會帶個東西回來,或者是個小卡子,或者是個糖果。我一次次的跟她講,不可以跟阿姨要東西,有時會嚴厲的口吻,「你這樣是不對的,扒拉扒拉一堆」,並不見效。於是換另一種方式「咱們不能再讓阿姨給買東西了哦,寶貝,如果你老是要阿姨給買東西,阿姨以後就不想帶你去玩了呢!」依舊收效甚微。再後來又來談心「寶貝,你看,如果你有喜歡的東西,跟阿姨去玩的時候看見的,不能讓阿姨給買了,回來告訴媽媽,媽媽再跟你一起去買好不好?要不媽媽就以為你更喜歡阿姨,不喜歡媽媽了呢!」這下終於算是有些效果了,其實孩子們都有這樣的通病,出門以後都想要買一個東西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回家一樣。

其實跟小朋友講的再多,她們也並不能理解大人們之間那種看起來關係並不錯,但實際上交情一般般的複雜關係,她們不能理解大人們看起來都是笑嘻嘻的,但是心裡卻有很多小九九的心態。

繼那次談心求小朋友關注以後,小朋友確實不再要其他人的東西了,但是這個其他人是所有人。一天路上遇見了我妹妹,就是她小姨,也開始客氣「我媽媽說了不能要別人的東西。」說完還眼神瞟我一眼,似是求表揚一般,好吧,我竟無言以對了。

這樣我再跟小朋友解釋什麼呢?你小姨不是外人,我們是親人,關係更好?然後小朋友會問「那xx阿姨是外人對嗎?」是還是不是呢?我只能解釋「不是所有人都是親人的,這樣好了,如果你自己跟其他任何人出去都不能要別人給買東西,就是不要,其他人也會對你說是懂禮貌的小朋友,如果跟媽媽一起呢,媽媽會告訴你可以要和不可以要,這樣不就好了!」小朋友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這樣的問題對於單純的小朋友們來說好像確實很難,大人們之間關係複雜多變,小朋友的世界裡卻全都是好人。

相關焦點

  • 父母怎樣理解孩子?
    經常聽到父母向我抱怨說孩子長大了,不聽大人的話,有時候喜歡頂嘴,不按大人說的做,有時候好言相勸,卻怎麼也不開口,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相處,矛盾激化,甚至有的孩子最終離家出走,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那麼作為父母,到底怎樣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父母怎樣理解孩子的相關內容。
  • 大人的世界很複雜,但是你知道孩子眼中大人的世界是怎樣的嗎?
    但是你知道孩子們眼中大人的世界是怎樣的嗎?之前有看到網友曝出了小學生的一個作業問題:說說你眼中大人的世界是怎樣的,孩子們的回答多種多樣,但是仔細看,卻能看出一些引人深思的東西。看了那麼多孩子的回答,孩子對大人世界的認知,如下所示:第一種:孩子普遍認為大人的世界很自由,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看電視沒有人說不準看,也不用寫作業,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要不要插手?
    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大人就需要視孩子的表達能力來引導和幫助。至於具體的方法,也絕不是講道理,而是提供更實際的幫助,修復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如此一來,孩子下次受了委屈,不向大人求助豈不是更危險?尤其是天性溫和的孩子,逼他反擊,難度實在太大。既然我們不能提供貼身24小時保護,那麼就讓孩子成為不容易被欺負的對象。像讓孩子不受欺負,重點是事先的預防,而不是事後的反擊。
  • 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相處的模式,究竟是怎樣的?
    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相處的模式,究竟是怎樣的?在那種父母管教非常嚴厲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是很危險的。而與此相對,生活在比較寬鬆的環境下的孩子卻不會讓人太擔心。比如說,對孩子說著「別做沒規矩的事兒」的父親,他自己卻歪歪扭扭地躺下就睡,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是比較讓人放心的,孩子可以從中領悟到人生的複雜多樣。比如說,我小的時候,從大阪到東京坐「超特急」需要花六個小時,這是常識。可是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又比如說,那時我們必須節約紙張,因此背面是白色的紙不能扔而保留下來,這也是常識。而這一點在今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
    這也就是作者提出的」我能解決問題「的第一大技能,出現問題首先要理解別人的感受,這裡的別人感受,不僅僅是讓孩子在出現問題時考慮別人的感受,還要考慮孩子自己的感受。這樣做不但為解決問題找到了突破口,也為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打開了溝通之門,並有效緩解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所以,當孩子與同伴出現問題時,大人首先不要急於照顧自己的感受,武斷決定。
  •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家長要不要出手?怎樣做才是正確的選擇?
    不利於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對孩子言傳身教的影響。揍欺凌別人的小孩是否有錯呢?可能他是天生就有攻擊性,也可能是家長放縱的結果,有錯的是搶別人東西的孩子家長,爸媽不教育,社會自然會教他怎樣做人。近日,上海松江一男子因自家孩子的積木被搶,因自己家的孩子吃了虧,而動手掌摑他人小孩。該男子的行為已構成毆打他人,已被拘留。
  • 「小孩的東西不能比大人貴」,家庭的不幸,從以孩子為中心開始
    婆婆恨不得給自己的孫子買最好的東西。阿玲的態度也是跟婆婆一樣,一家人就圍著寶寶轉,而大人們的生活卻極為簡樸,衣服穿舊了也捨不得買。小編一直貫徹的育兒理念,就是"小孩的東西不能比大人貴",而在看到身邊這兩人的家庭模式,也不禁深思,這樣的遷就孩子,真的對嗎?
  • 《煙》:曹文軒告訴我們大人之間的恩怨,不要遷怒於孩子
    《煙》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理解與寬容的唯美故事。有兩戶人家,分別是胖子家和瘦子家。胖子家住河東,瘦子家住河西。他們是一對冤家。有一天,胖子和瘦子在一座獨木橋上相遇,都說是自己先走上橋來的,為此爭執不休,誰也不讓誰。吵著吵著,倆人動手打起來,最後一起掉進了河裡。此後,胖子家和瘦子家都禁止自家的小兒子和狗狗去對方家玩。有一天早晨,兩家人在燒早飯。
  • 不要以大人的思維來看待孩子,孩子是這樣學習的
    所以不要以大人的思維來看待孩子,孩子是這樣學習的。不要以大人的思維來看待孩子孩子是充滿求知慾的,他想理解事物,發現事物是如何運作,想要獲得能力,能夠掌握他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能夠做他看到其他人做的事情。有一種極其錯誤的說法,說孩子為了學習,必須要先能夠忍受「延遲回報」,也就是說,必須願意學習無用、無意義的東西,只因為有那麼一點微弱的可能性——以後他們或許會利用到這些東西。孩子們想要學習現實的東西是他們自己的願望和決心,不是將來去學,而是現在就要學,這給了他們求知慾、精力、決心和耐心去學習所有他們想要學習的東西。
  • 為何要把孩子當成大人,這些理由父母要了解,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處
    孩子會欣賞善良和體貼的價值    教會你的孩子同理心是你可以傳授給他們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在一個競爭和權力重要高於對他人的關心之上的世界裡,我們必須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仁慈上。不要看著我們的孩子想:「他們太小了,理解不了別人的感受。」教他們去了解別人的感受。
  • 二胎家庭孩子相愛相殺,父母如何協調孩子之間的關係?
    其實,不管家長如何偏心,歸根結底是想用一方妥協的方式來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最終的目的還是不希望兩個孩子關係不好,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呢?01、偏心要講究技巧,不要偏心一個傷害一個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父母可以偏心到什麼程度,心理傷害有多大?
  • 「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那麼孩子之間的事情,大人瞎摻和啥?
    結果兩個孩子之間的小矛盾變成了兩個大人之間的爭吵大人不要幹擾孩子之間的關係因此大人最好不要參與孩子之間的事情在孩子發洩情緒之後,最好家長可以用其他方式彌補孩子,不要讓孩子太過傷心。當孩子發生糾紛時,大人不要成為參與其中的人,而是要成為旁觀者,以客觀的角度教會孩子更多。
  • 孩子聽不進大人的話怎麼辦?3點讓孩子主動做出改變
    大家有沒有這種情況,讓孩子自己去洗漱,半個小時過後,孩子就在玩玩具,去洗漱的事情早就忘在腦門後;帶孩子去商城,你在買東西,千叮嚀萬囑咐孩子一定要跟緊你,不要亂跑,誰知一轉頭,人沒影兒了……把你的話當耳旁風。
  • 孩子想成為大人,大人想變成孩子
    雙重啟迪:本書巧妙的將未來、科技的元素和成長的主題聯繫在了一起,不僅是良好的科技啟蒙讀物,也能給予孩子人生啟迪,促進親子間理解。我們可以帶孩子思考這樣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想成為大人?大人心裡又為什麼住著一個孩子?
  • 孩子不能出去玩,脾氣變差?三種方法教他發洩不良情緒
    四歲的文文估計悶壞了,這兩天不是吵著要去公園,就是要去超市,無論怎麼和她解釋,她都不理解,經常又哭又鬧。文文媽媽因為整天悶在家裡,也很心煩,所以,文文一哭鬧,她便忍不住批評文文,說她不懂事。所以,她問大家,現在種情況,她應該怎樣正確地幫孩子疏導情緒呢?
  • 三歲以下的孩子,到底要不要教給他們分享?
    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我們都要交給他們學會與他人分享。不然的話,孩子就喜歡吃獨食,變得非常自私。長大之後也難以融入集體,不願意和他人分享。影響他們的交友、學習,甚至是就業。但是孩子多大之後,我們才能教給他們學會分享呢?親貝網小編了解到,很多媽媽的答案是越早越好。可實際上,教給孩子學會分享,最好等到孩子三歲之後。
  • 家裡大人有幽門螺桿菌,會不會傳染給孩子?孩子有必要做檢查嗎?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出現了該問題,擔心會不會傳染給家裡的孩子?但對於爺爺奶奶輩,可能會因為這個問題不能達成一致的意見,覺得兒媳婦或年輕人過於擔心了,因此就可能會有爭吵。那麼,家裡大人有,會不會傳給孩子呢?需不需要及時檢查一下?該如何應對?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細菌確實能夠傳染,在家庭成員之間,它的主要傳播方式一個是口口,另一個是糞口。
  • 9歲孩子媽怒斥老師「不要教亂七八糟東西」:「性」該給孩子講嗎
    (原創不易 抄襲必究)「我女兒還小,希望您做老師的不要教她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一位9歲的孩子媽媽稱,女兒說她們班主任在學校給她們講懷孕的過程,還給她們講男生和女生的區別。這位媽媽表示,孩子還小,將這些東西很不好,但這樣的消息傳到網上後,網友們炸鍋了,大多人紛紛表示支持老師。
  • 孩子被欺負,比教他還手,更重要的要理解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
    姚先生很不滿,對方媽媽此舉導致小姚受驚後失眠失禁,稱有事為何不能先找他溝通?翻看網友評論,有人譴責打人的孩子,有人聲援被打孩子的媽媽,有人認為孩子之間的打鬧,大人不應該插手。,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說孩子不反擊就是懦弱。
  • 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工作與財富之間的關係
    1向孩子介紹爸爸媽媽和身邊其他人的工作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簡單地描述各職業不同的工作內容。也可以藉助相關繪本,向孩子展示多樣化的社會分工和可能性。讓他們明白,我們的財富,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工作所得。2在孩子面前不要抱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