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被物業曝光,怎麼辦?

2020-12-23 澎湃新聞

個人信息被物業曝光,怎麼辦?

2020-03-23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年來

不少小區業主和物業公司

之間的關係總是「剪不斷,理還亂」

有時甚至會對簿公堂

那麼

業主在面對物業侵犯自己隱私權時

應該如何維權呢

接下來

跟小法來看一起案例吧

公開業主信息,物業公司被起訴

原告孫某是某小區業主,2019年由於物業費上漲,孫某與該小區物業公司工作人員劉某在業主微信群裡發生口角、產生矛盾。次日下午,孫某接到鄰居電話,得知劉某攜兩名男性來到孫某家門口,孫某誤以為遭到物業的打擊報復,在未查清事實的情況下,於當天晚上在業主微信群裡發布了不當言論。該言論發布後,隨即引發部分小區業主跟帖,造成一定影響,物業公司派人與孫某共同查看監控錄像,發現言論不實後,孫某即在原發布群裡進行了澄清說明。

原以為事情到這可以就此平息,然而事過沒幾天,孫某卻發現小區電梯裡張貼了「某物業公司關於對個別業主在微信群內傳播不實言論的聲明」,在該份聲明中將原告的微信名、真實姓名、具體住址及與雙方約談內容公布於眾。而且物業公司將該聲明張貼在小區30棟樓、60部電梯內,小區2000多戶業主都能看到,孫某認為物業公司嚴重侵犯了其隱私權,立即找到物業公司討要說法,物業公司置之不理,孫某一氣之下,將該物業公司訴至法院。

侵犯隱私權,判決賠禮道歉

原告孫某居住的某小區有2000多住戶,是一個較大的居住小區。本案中,原告與劉某在微信中產生矛盾,被告作為劉某的工作單位沒有及時採取措施,防止事態的擴大。當原告得知劉某率人上門理論與物業公司無關後,已主動在群內進行澄清,然而物業公司不僅沒有對雙方矛盾進行妥當處理,反而採取張貼聲明的方式將原告的微信名、真實姓名、具體住址及等個人信息全部公布於眾,物業公司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隱私權,應承擔侵權責任。原告起訴後,物業公司已撤掉了上述聲明,法院審理後判決,被告物業公司在小區的所有樓宇、電梯內張貼向原告的道歉聲明,消除影響,張貼時間不得少於7日。

法官說法:

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自己的個人秘密和個人私生活進行支配並排除他人幹涉的一種人格權。公民的姓名、住址、電話等屬於個人隱私,應受法律保護。物業公司建立業主微信群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業主,暢通與業主之間的對話溝通渠道。建立業主微信群的這種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在本案中,原告孫某與劉某在微信群中發生衝突,作為物業公司不但沒有以適當的方式處理雙方之間的矛盾,反而藉機以通報小區業主的方式將原告曝光,導致業主信息被擴散,給業主帶來不利影響。遇到此類事情,首先建議雙方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藉助業主委員會的力量進行調解或者通過法律渠道進行解決。避免矛盾升級,甚至承擔法律責任。

來源:青島市黃島區法院

原標題:《個人信息被物業曝光,怎麼辦?》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隨意上牆 業主可舉報物業
    物業公司以各種理由公布業主的個人信息怎麼辦?根據相關規定,業主有權利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舉報。  「我因故沒有按時交納物業費,物管就把我的姓名和門牌號等個人信息貼在小區的公告欄上,這不是故意讓我在鄰居和朋友面前出醜嗎?」最近,家住六安市區皖西路某小區的張先生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後很生氣地說,「萬一有人看到這個信息上門來騷擾我,誰來負責?」
  • 物業竟登記收入狀況 個人信息收集應「最少夠用」
    6000餘人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被公之於眾。類似的情況在多地出現,引起人們對防疫期間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記者採訪發現,出於防控需要被大量收集的個人信息,還留存在相關App和超市、藥店等商家手中,存在洩露隱患。
  • 民法典來啦:個人信息被出售怎麼辦?
    編者按:胎兒有繼承、接受贈與權利;高空拋物,物業也是責任主體;網紅李佳琦的聲音如「Oh my god,買它買它」,不可以隨便拿來用……作為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現行九部法律將同時廢止,以後再出現民事糾紛,就不用想哪部具體法律,拿出民法典全能解決。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到底該不該交個人信息給「物業」
    物業管理科:業主有權不上交資料□ 部門回應「物業管理公司的做法是合法的」,株洲市房地產管理局物業管理科科長李波解釋:「業主和物業雙方在籤約時,物業方面是有權獲得業主信息的。」這個信息,李波稱,有繁有簡。「我們並沒有具體出臺關於業主需要提交的具體信息的詳細規定。」
  • 北京警方抓獲138名侵犯個人信息嫌疑人 物業員工出售業主信息被刑拘
    原標題:物業員工出售業主信息被刑拘   本報訊(記者安然)市公安局近日透露,5月7日、8日,警方對前期掌握的30餘條網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線索開展集中收網行動,刑事拘留涉嫌出售、提供、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138名。
  • 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引發網絡熱議:「人臉」是否屬於個人信息?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人臉」算個人信息嗎近日,《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引發網絡熱議,其中規定了物業服務人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保障業主對共用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權。
  • 小區物業人員倒賣業主信息獲刑: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該院副院長辛尚民說,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既是我國憲法人權保障的要求,也是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下的現實需要。為了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我國刑法特別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 疫情期間物業登記的個人信息洩漏了咋辦?民法典都替你考慮了
    Q記者:疫情期間,物業服務企業跟業主關係最為密切,且功不可沒,民法典賦予物業公司什麼職責?業主們又應當注意什麼?呂紅兵:今年因為疫情,包括最近北京疫情反彈,防控再次升級,與百姓關係最密切的就是物業服務公司了。
  • 北京通州法院:物業不得擅自披露被隔離人員姓名等個人信息
    2月20日,北京通州法院召開線上新聞發布會,發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物業服務企業法律風險防控白皮書》(簡稱白皮書)。澎湃新聞注意到,白皮書就物業服務企業在經營運行、小區管理、合同履行、勞動用工和參加訴訟等五個方面,進行法律風險梳理,並提出40條防範建議,將向通州轄區內的物業服務企業推送。
  • 成都確診病例孫女個人信息被曝光,當地媒體發聲
    成都確診病例孫女個人信息被曝光,當地媒體發聲 2020-12-08 2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物業強制買小區的沙子,業主聯合怒曝光,物業:電梯弄的亂七八糟
    業主們想要裝修新房,卻被物業強制購買小區的水泥沙子,這一做法惹得眾人大怒。到底咋回事兒?一起了解一下。河南中牟悅湖會小區現在剛剛交房。很多業主現在正忙著裝修新房,可是物業卻在業主群裡面發了一條信息:通知大家在外面購買的材料一律不讓進入小區。如果要買材料的話,必須在小區裡面買。這個消息一經發布,小區的業主群裡立馬炸開了鍋。大家紛紛譴責物業的做法強買強賣。
  • 物業收費今後納入個人徵信
    記者從市建設局獲悉,為推進信義金華建設,連續兩年按規定繳納物業費將獲得金華「信義金」文明金加分獎勵,反之拖欠物業費的沒有加分,通過數據共享納入個人徵信,實施信用聯合獎懲。
  • 湖北集中曝光房地產行業違規名單 28家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介及物業...
    12月8日,省住建廳曝光了今年查處的第一批28家違法違規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介機構和物業服務企業名單。這也是我省連續第三年開展集中曝光行動,對行業內違法違規行為,持續保持高壓態勢。今年8月,省住建廳下發《關於開展房地產開發、中介及物業服務市場秩序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結合住建系統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行業清源」行動,紮實開展房地產開發、中介及物業服務市場秩序專項整治。
  • 物業不作為拒繳物業費,收到律師函怎麼辦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物業服務費的收費依據通常情況下,物業服務公司收取業主物業費,是依據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物業服務合同一般是集體合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新的小區,業主委員會成立之前,由開發商指定的或者委託的物業服務公司提供前期物業服務。
  • 馬雲馬化騰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個人信息曝光 怎麼做到的?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shenfenzheng」在Twitter上的帖子曝光了包括政府、銀行界、科技界和工商界等領域多位著名人物,其中一位主要省的省長的個人信息也被洩露,但關於信息的真實性無法確認。  一些朋友想想都覺得很開心啊有木有?順著這個地址就可以找到「爸爸」了,也可以把「國民老公」領回家了!
  • 個人信息被洩露怎麼辦?怎麼防?
    個人信息被洩露怎麼辦?怎麼防?如今,不管是網購、叫車、點外賣還是使用應用程式(App),都難免要提供個人信息,方便之餘,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11月25日視頻快遞行業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怎麼辦?
  • 【解讀民法典】APP洩漏個人信息怎麼辦?
    APP洩漏個人信息怎麼辦現在只要打開手機的應用市場,就會看到數以萬計的各類APP,這些APP裡總有一款適合你的,也是你需要的。但是在使用這些APP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另一個問題,就是個人隱私洩露。在APP上登記各種個人信息,原本是軟體開發者用來更好的提供服務和用戶體驗的方式,但是有些軟體開發商會偷偷的將用戶的個人信息出售給第三方以獲取利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杜絕個人信息被洩露,在新頒布的《民法典》中,就做出了專門的規定。在新頒布的《民法典》第四編人格權第六章,就專門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進行了闡述。
  • 央視曝光求職簡歷被倒賣,和彩雲網盤為個人信息安全添保護色
    屢禁不止的廣告推銷電話,背後是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洩露危機。 近日,#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登上了微博熱搜,這次販賣個人信息的灰色產業鏈瞄準了招聘平臺求職者。
  • 你登記的個人信息已經被洩露?
    因此許多人開始關心自己在這些公共場合註冊的個人信息是否會被賣掉?事實真的如此麼?處理個人訪問信息註冊的方法對此,有媒體進行了市場出入境健康登記情況的調查,結果也確實發現存在一定的風險。對銷毀的信息主要是以紙面形式進行個人出入登記,餐飲行業以慶豐包子鋪為代表,店員透露,在慶豐包子鋪登記的紙面個人信息基本上不到一個月就被銷毀了,銷毀方式是用手撕式銷毀,而其他餐飲店也基本是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銷毀處理;商場等人流密集場所的個人信息登記銷毀周期較長,但基本上也是在半至一年內。
  • 房屋漏水找物業,物業不解決時,該怎麼辦?
    母親說:「有法院的人給她打電話,由於長期不交物業費,現物業已將你們告上了法庭,請將物業費儘快補齊,否則你們家裡面成員不能乘火車,地鐵等,還會影響銀行信用。」他們家沒有交物業費是因為房屋漏水,牆壁掉渣。找物業幫忙修理一下,物業修理了一次後還是漏水。然後他們就說什麼時候修好就什麼時候交物業費。物業說漏水跟他們沒有關係。還說等法院判決之後會直接從戶主的帳戶將錢划走。於是他們就把錢轉移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