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實體書店跨界運營 能否跨進行業春天?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為了迎合讀者閱讀習慣,實體店也開始賣電子書閱讀器。(閆珍珍 攝)

  一半賣咖啡一半賣書是「新書店」最常見的跨界方式。

  培訓和文創活動是圖書的延伸。

  4月23日,第22個世界讀書日。上午10點,山東省體育中心附近健身的市民熙熙攘攘,在其斜對面,伴著咖啡香氣的山東書城內,一眾書友陸續到來,找尋著自己喜愛的圖書。

  人氣十足的實體書店並非山東書城一家,恒隆廣場的品聚書吧、市圖書館老館附近的阡陌書店……每個周末,書友都是絡繹不絕。很難想像,五六年前,在電商衝擊下哀鴻遍野的實體書店,如今重又變得生機勃勃。

  是誰復活了實體書店?開在咖啡廳裡的書店還是書店嗎?實體書店的生存危機是否已經解除?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如今多數線下實體書店,已從傳統的單一圖書銷售轉向提供閱讀服務、創意體驗,試圖通過「圖書+」的跨界方式尋找生存發展之道。

  誰復活了書店?

  實體書店的下滑不是因為讀者不看書,而是讀者沒有走進書店去看書。很難說是誰最先把其中一隻腳邁出圖書領域的,但這些書店與前些年倒下的書店不同,除了圖書,它們還賣別的。

  在不少文青眼裡,泉城路的三聯書店、文化東路的致遠書店、英雄山書市、中山公園舊書市場承載了幾代濟南愛書人的情懷往事。

  曾在濟求學的作家、詩人魏新回憶:「上世紀90年代末,由果品倉庫改建的英雄山文化市場是我精神之果的採摘地,只要有耐心,大書店甚至圖書館沒有的書,在那裡說不定就能邂逅。比如經典的朦朧詩選集《燈芯絨幸福的舞蹈》,再比如余杰的《火與冰》、博爾赫斯文選等等。在那裡,我才知道二十四史要讀中華書局的繁體豎排版;才知道四大名著普及版本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最佳;才知道山東有家畫報出的書非常有趣,才知道齊魯書社的古典小說系列裡有許多原汁原味的成人段落。」

  坐落於濼文路小巷裡的蘊秀書坊(原席殊書屋)曾是濟南愛書人的聚集地。市民小秦回憶:「上學時經常流連忘返,後來讀完大學再回濟南,發現這家書店已經改成了茶葉店。」

  對此,新華書店的一名管理人員分析:「實體書店的下滑不是因為讀者不看書,而是讀者沒有走進書店去看書。」

  每到周末,位於恒隆廣場的品聚書吧都座無虛席,插花、藝術培訓、新書籤售……這裡總是活動不斷。咖啡區佔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不只賣紙質書,還有亞馬遜Kindle。花30元左右買一杯咖啡,你就能坐在書店提供的沙發裡,翻看店裡的書。「咖啡的銷售額與書各佔一半。」工作人員介紹。

  倘若去山東書城轉一轉,跨界的顛覆感會更強。一層是圖書與餐飲;二層是圖書與文房四寶、書吧;三層是圖書和兒童英語培訓、樂高玩具、旅遊和華為手機展示區;四層是圖書和文創產品、親子繪畫等。每層都有書,但每層不僅僅有書。「比起以往的書店,山東書城更親民了。」市民小齊說:「只要有時間,就可以選擇一個舒服的姿勢,在這裡耗上一整天。沒有強制的消費,也沒有打擾,有的只是配套齊全的設施和舒適的環境氛圍。」

  山東書城成了市民新的文化休閒場所,因為這裡不只賣書,還「販賣」生活。「這裡有沙發、閱讀凳、桌椅,想看的書應有盡有,有些還可以用濟南市圖書館的借書卡借閱,一來了就不想走。恰好一樓還有很多餐飲可以選擇。」在附近上學的小曾說。生意人陳先生則把客戶帶到山東書城來談生意:「餐飲的選擇很多,而且每層都有圖書,氛圍好。」

  還有毗鄰經三路濟南市圖書館老館具有濃厚的民國範兒的「阡陌書店」、開在曲水亭街以販賣文創產品為主的「一行手繪」……除了圖書,它們還賣別的。

  中山公園還有二手書集市「中山書苑」。小人書5元一本,舊雜誌2元一本,還有一些看家「寶貝」,店主看到老主顧才會拿出來。一過中午12點,很多店主就開始收攤,「半天出攤,剩下的時間都在網上賣,孔夫子、淘寶都有店。」一位經營了近20年的老攤主說。

  它們還是書店嗎?

  在實體書店的這一撥繁榮中,以方所、西西弗為代表的書店與之前倒掉的那些是不一樣的。其經營業態和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其說是實體書店的回歸,不如說是升級換代。客觀來說,過去的實體書店就是被淘汰了。

  因為電商的競爭和房租上漲,五六年前的實體書店哀鴻遍野:從2010年當當網敲響紐交所的鐘聲開始,全國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書局、風入松書店、光合作用書房相繼關張歇業;2012年,濟南人文社科類民營書店致遠書店停業倒閉;同年底,三聯書店濟南分銷店關店。

  「對書店來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太理想化,從市場需求來看,必須要有人流。」濟南品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品聚書吧創始人徐欣說。

  地產是這撥繁榮背後重要推手之一。在實體書店被電商碾壓的五六年間,購物中心這一實體店形態開始擴張。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每年都有幾十家新的購物中心開業。為了吸引人流,這些購物中心在招商時一度最愛餐飲業態,後來隨著餐飲業態的飽和,書店逐漸成為它們招商名單上的貴賓。只要書店願意進駐,購物中心就願意減租金、給裝修補貼,甚至「什麼條件都可以談」。而有些商場或者寫字樓甚至願意加盟一家書店親自運營,只要對方同意掛上書店的招牌。

  在濟南,恒隆廣場、和諧廣場等購物中心都有書店,文化西路的CC Park也在物色新的獨立書店。有數據表明,2016年全國新開業的465個購物中心,有超過35家引入了書店,大部分都是緊貼城市文化需求、精心打造的民營實體書店。以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西西弗」為例,它們一年內新開了40家書店,年營業額達到3億元,增長30%。2007年轉型時,西西弗的目標變成了「追逐坪效」:只開500至800平方米的小店、書架與書架之間的擺放儘量緊湊,書的選擇不根據個人偏好,而依照數據。即使在實體書店整體萎靡、相繼倒掉的8年間,它還是一口氣開了60多家書店。

  複合型書店正成為購物中心的新標配業態,多種業態互相配合能產生積極的化學反應,這種追求業態多元性的做法被地產商稱為「管理消費者的時間表」——人停留在商場裡的時間越長,意味著他們在商場裡消費的可能性越大。「能辦畫展、有好喝的咖啡和紅酒體驗是入駐恒隆廣場時商家對我們的要求。」徐欣說,「購物中心和書店的結合是目前最成功的業態,我們需要購物中心的天然人流,購物中心需要我們提供文化消費。」

  最受歡迎的跨界是什麼?

  經歷了電商和電子書衝擊之後,人們的閱讀需求更多元化。而商家看中的,正是這種多元化需求。現在湧入書城的年輕人,就像前幾年他們湧入星巴克一樣,追求的是另一個層面的公共空間。

  除了房租壓力和電商衝擊的原因,很多實體書店倒於生不逢時。經歷了電商和電子書衝擊之後,人們的閱讀需求更多元化。而商家看中的,正是這種多元化需求。

  一業內人士提出自己的看法,實體書店這撥繁榮的背後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在年輕人當中深入人心的「宅文化」,更多人對精神層面的公共空間有了需求。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曾在《偉大的好地方》一書中提出「第三空間」理論,對一個座城市而言,書店可以說是一個有溫度的「第三空間」。而近兩年湧現出的跨界書店的經營模式,正是因為創造了新的「公共空間」而呈現復甦的態勢。

  「如果說哪個模式我們在學習?那就是誠品。」徐欣說,「北京萬聖書園的模式我們學習不了,但誠品、先鋒這些書店提供的樣板能讓我們學習、走下去。」建於1989年的誠品書店是民營書店成功經營的代表,這家臺灣書店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吳清友將誠品書店描述為「是這個社會時空幻境下的集體創作」。誠品的模式,已經不僅是一家書店,其先打出品牌,再藉助品牌力量實現商場、書店與零售的複合經營。以誠品書店在蘇州開建的大陸第一家旗艦店為例,該書店囊括書店、文藝沙龍、實驗劇場、畫家工作室、文化公寓等。

  最新的數據統計,「咖啡」被列為書店最傾向選擇的跨界業態,其他依次是美學/藝術/文創產品、餐食/紅酒吧、3C數碼、展覽/影院/活動空間、家居、服裝/飾品、琴行、鮮花、攝影、古玩交易、培訓學校、美發/ SPA/瑜伽。

  「如果說泉城路的新華書店保留了老書店的傳統和文化氛圍,那麼山東書城的新華書店更注重傳統與時尚結合,圖書與非書的多元結合。」山東新華書店濟南分公司營銷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山東書城的定位就是以圖書為主的多功能一站式大型文化綜合體,與以往相比,我們的確更注重體驗」。

  書店生存危機解除了嗎?

  如何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對於品聚書吧和其他的獨立書店而言,都是橫亙在面前的難題。能夠將單純「賣書」的錢加上所謂的「副業」整合起來自負盈虧,是很多書店的夢想。

  轉變了經營業態和模式的書店就高枕無憂了嗎?

  「目前品聚書吧形成了東、中、西的布局,一家在高新區軟體園,另外兩家分別在恒隆廣場及和諧廣場。」徐欣介紹,3家店一年「折騰」進去100多萬元很正常,嘗試過各種類型的活動、創意、營銷推廣模式,還把亞馬遜Kindle的北方唯一代理權拿到手。但是如何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對於品聚書吧和其他的獨立書店而言,都是橫亙在面前的難題。

  「書店在賣書之外,賣的還有氛圍、圈子的認同感。比如巴黎的花神咖啡館,來到這裡不僅是為了喝咖啡,更多的是在重溫薩特、波伏娃暢談文學和人生的氛圍。」徐欣說,品聚也希望能夠營造這樣的空間,做活動是一個提高文化氛圍的好方式。「我們在今年就嘗試做了一場爵士音樂會,並且開始嘗試賣票,100元一張的票賣了80張,這個結果讓我們很興奮。」在音樂會後,出版社、文化界人士,包括一些房地產商找到品聚,希望合作一些主題活動,品聚慢慢打開了另外一種對外推廣的思路。」徐欣說,但僅依靠這些還不能實現盈利。

  一個現象是,書店僅能提供輕食,活動結束後,湧來的讀者就結伴去別的商家用餐了,往往來了100多人,活動結束就都走了。「如何把客戶留住,真正讓他們在這裡『黏』一天,才是獨立書店需要探索的盈利模式。」

  為了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徐欣透露,在漢峪金谷的品聚新業態書店正在打造。「這是一家集合了書店、超市、麵館、健身房,包含了吃、喝、讀、動等多個內容的新業態書店。作為先行者,我們也希望自己的這一商業設想能夠引領中國獨立書店實現盈利的目標。」

  能夠將單純「賣書」的錢加上所謂的「副業」整合起來自負盈虧,是很多書店的夢想。徐欣認為,誠品書店無疑是走在前面的,可是大陸的眾多實體書店都還處於轉型階段。「誠品堅持了20年,而我們堅持了3年,這3年都是虧的,只是一年比一年虧得少,希望能在政府的幫助下繼續堅持下去,不會走上三聯、致遠的老路。」

來源: 舜網-濟南日報  轉自:新華網

 

責任編輯:任媛

相關焦點

  • 廈門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2014年底,《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暫行辦法》出臺,設立專項資金,送出政策「紅包」,補貼和獎勵民營實體書店;2017年9月,主管部門根據兩年多的實踐經驗和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修改完善,印發了《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辦法》,鼓勵民營實體書店進一步轉型升級。 一系列扶持措施,讓實體書店不僅一改過去幾年不斷關停的態勢,還實現了數量的持續增長。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今年的疫情像一場風暴席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傳統行業成了這場風暴的重災區。獨立書店在這場風暴中更是搖搖欲墜。等我們在疫情中喘過一口氣,再去搜尋我們的生活時,發現獨立書店沒有了往昔的精神,像是忘了澆水的盆栽,雖然保持著姿態卻萎靡不正。無所依附是獨立書店的特點之一,如今這種孤島的狀態,讓它在承受風暴時遭遇了更多的艱難。
  • 鄭州實體書店復工後有老闆「跨界」賣滷味自救
    4月22日,松社書店空蕩蕩的大廳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近一個月來,鄭州實體書店陸續復工,營業情況卻不夠理想。有書店老闆甚至「跨界」賣滷味自救,引發業內關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800萬元圖書消費券在鄭州各實體書店投放,有望為書店積攢一波人氣,助力實體書店回暖。不過,消費券能否有效把顧客「帶」進書店,有待進一步觀察。書店老闆自製滷味,不到兩天賣出500多單張小開怎麼也沒想到,開書店十五載,如今要「跨界」賣滷味。4月20日晚,鄭州獨立書店城市之光在微信公眾號公布了書店的自救計劃。
  • 行業大咖在長論道實體書店發展
    艾立民指出,繼續推進融合發展已成為實體書店轉型的關鍵,能否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重塑實體書店的核心價值,成為書店轉型的重要任務。「實體書店本身就是知識服務的場所和平臺,具有開展知識服務的基礎優勢。」艾立民認為,實體書店推進融合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傳統業務的優勢,積極與新技術、新渠道、新平臺、新產品融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實現傳統書店的價值重塑,努力打造以閱讀為核心,以知識傳播、文化交流和引導新的生活方式為基礎的新的經營模式。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抱著這個想法,我們嘗試聯繫文章的發布者——書萌(中國實體書店聯盟),希望採訪國內實體書店行業的專家與運營者,探討城市與書店共生之路。我們的想法得到了書萌的大力支持,書萌的成員孫謙和鄧倩邀請來自重慶、瀋陽、北京、南京等地的書店業內人士做客城事會客廳,與城市規劃師共同探討書店行業發展的方方面面。以三輪討論為基礎,我們共同完成了這篇「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供給」視角下的書店發展研究報告。
  • 電商和成本上漲雙重夾擊 中山實體書店春天還遠嗎?
    幾年前,在圖書電商和成本上漲的雙重夾擊下,實體書店遭遇經營「寒潮」,紛紛倒閉。但如今,書店行業又逆勢來襲,那麼,書店究竟發生了什麼改變,有哪些利好消息?書店行業的寒冬是否已經過去,實體書店真的迎來了明媚的春天?這些如雨後春筍一般崛起的新書店,會給中山書店行業帶來怎樣的新風尚和發展契機?
  • 24小時書店模式能否長存
    ,北京的風入松、第三極書局消失,濟南三聯書店、致遠書店關門,這種局勢下書店紛紛尋求突破,轉型「24小時書店」成為一種創新。今年7月全國11家24小時書店召開研討會,讓實體書店再次成為焦點。幾個月過去,24小時書店模式是否被讀者認可、這個模式能否被更多大城市書店借鑑值得關注。本報記者 師文靜超預期銷售翻番>> 「24小時」擴大品牌的意義更大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可以說是11家24小時書店裡最受關注的,因為它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 實體書店已死?亞馬遜、當當網卻不這麼看!
    [摘要]要說實體書店已經重回春天,這話確得斟酌一下,不過實體書店確實迎來一個轉型窗口。以北京為例,2016年投入1800萬元資金對實體書店以獎勵的方式進行扶持,共有71家書店獲得資金扶持,王府井書店、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單向街書店、中信書店等在列。2017年3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規劃》更是提出,要推動全民閱讀,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加快推進實體書店或各類圖書代銷代購網點覆蓋全國所有鄉鎮。日子滋潤,實體書店迎來春天?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各地出臺措施扶助實體書店
    文化行業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中小微文化企業壓力更大。特別是實體書店,之前的閉店,錯過了能為上半年提供現金流的春節運營高峰。即便恢復營業,無論圖書銷售,還是舉辦文化活動,都容易引起人群聚集。嚴重依賴於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書店,如今就像一座遠離航線的孤島。圖書銷量斷崖式下滑,高昂的房租及人力成本,大多數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1到3個月。
  • 噹噹線下書店入駐濟南貴和,濟南「醉」美書店!
    噹噹線下書店入駐濟南貴和,濟南「醉」美書店!濟南貴和五樓引入噹噹,濟南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群眾閱讀基礎沒的說。貴和樓頂上,環境還算不錯,就是開在貴和總覺著很高冷的樣子。濟南是歷史文化名城,歷來不缺少書店,也不缺少具有情懷的人。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本次在線問卷調查及報告傳播,成為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持續過程中,書店業最為聚焦的一項自發性活動。書萌在此期間接到了超過100家實體書店經營者的私信,這些實體書店多數位於三四線城市,以個人經營為主,疫情造成書店無法營業,急需尋找破解方案。
  • 深度解讀:中國實體書店發展20年
    各大媒體紛紛報導說,線下實體書店的春天又來了。2018-2019年:表面繁榮,暗藏危機2018年,伴隨著阿里巴巴「新零售」的故事,實體書店在這一年的關鍵詞是:智慧書店。天貓與在五角場的志達書店合作,開出了首家天貓無人書店,又憑藉空間顏值,志達書店獲得了巨大的媒體曝光。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一、實體書店進校園現狀分析 為推動實體書店進校園(簡稱校園書店),2017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宣傳部等部門做了重點安排,一是會同教育廳、文明辦、團省委、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出臺聯合文件(《河南省「實體書店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豫宣通〔2017〕56號),二是召開專題會議做統一部署,印發《關於推進「實體書店進校園」工作方案
  • 鄭州有實體書店復工後銷售慘澹,一書店老闆卻花幾十萬購書,咋回事?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鄧萬裡/圖近一個月來,鄭州實體書店陸續復工,營業情況卻不夠理想。有書店老闆「跨界」賣滷味自救,引發業內關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800萬元圖書消費券在各實體書店投放,有望為書店積攢一波人氣,助力實體書店回暖。
  • 未來書店的六條長成路徑?
    新技術和新硬體還在繼續應用到實體書店中,但不再是簡單往實體書店身上多貼幾張標籤;四是讀者這個詞用得越來越少,消費者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更多書店開始關注商業和零售,關注如何抓住消費者、增加在書店內的駐留時間以及提升轉化率;五是行業外參與書店或者書店文化空間的建設參與者越來越多,帶來了新的設店思路、新的運營思路,是行業內的一股新風和清風
  • 再造「實體書店」
    再造「實體書店」——張家界「實體書店」生存與發展觀察一場大棋局,正在張家界書店行業悄悄落子:2019年1月,永定區圖書館少兒圖書館正式開放;2019年4月,市城區5家自助圖書館對市民開放;在「後疫情時期」及今後的市場變局中,我市實體書店現狀究竟如何,正發生哪些變化?新一代書店應如何重塑核心競爭力?連日來,記者採訪了我市多家實體書店,力圖從第三方角度勾勒出其生存現狀和發展模式「全景圖」。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虎嗅網
    本次在線問卷調查及報告傳播,成為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持續過程中,書店業最為聚焦的一項自發性活動。書萌在此期間接到了超過100家實體書店經營者的私信,這些實體書店多數位於三四線城市,以個人經營為主,疫情造成書店無法營業,急需尋找破解方案。
  • 實體書店,終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活動開始前,我們邀約和聯手行業的年輕創業者、作家、編輯、媒體人、書店從業者等,記錄他們在這一領域的觀察、體驗及所得,用文字反映當下書業年輕群體最真實的一面。本篇文章邀約單向空間選書人小染,談一談她對實體書店的觀察。我們從追溯實體書店的發展史開始,共同思考實體書店的未來,共同探索實體書店可持續發展之路。
  • 新華書店網上商城上線運營
    中國環境報記者王琳琳綜合報導  作為一代又一代讀者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家園,近日,一則「新華書店開設網上商城」的消息引發關注。由全國各地新華書店共同投資建設的新華書店網上商城,在世界讀書日這天,正式上線運營。這意味著,遍布城鄉的1.2萬家新華書店實體門店集體「變身」電商。
  • 實體書店選址有學問 影響自身定位
    對於一家實體書店來說,選擇正確的地理位置,不僅有助於培養受眾人群,找準適合出售的圖書品類,同時對自身的盈利也同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實為實體書店找到合適的位置,就已經找到了走向成功的鑰匙。  商圈 客流大是書店盈利保障  對於實體書店來說,選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營策略,直接決定了書店能否生存下去,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身定位,是實體書店經營的第一要素。很多書店為了保證客流量,在選址的時候會青睞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