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回到1943年5月24日晚,美國紐約卡內基禮堂燈火輝煌,貴賓雲集。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及南美各國的幾百所大學和高等學術機構發起的「全美紀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會」在這裡舉行。在這次大會主席臺上,耶魯大學校長安吉爾博士宣讀了「為人類做出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的名單,他們是愛因斯坦、杜威……晏陽初。
晏陽初是這十大偉人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唯一的東方人。他獲得這一稱號的理由是:「他將中國幾千文字簡化且容易讀,使書本上的知識開放給以前千萬不識字的心智。又是他的人民的領導者:應用科學的方法,肥沃他們的土地,增加他們辛勞的果實。」
1890年10月,晏陽初出生在四川省巴中縣一個四代書香之家。在父親宴樂全的教育下,他自幼受儒家文化薰陶。在他13歲時,父親把他送到幾百裡外的保寧府華英學堂接受新學。23歲時,他以第一名成績考入香港聖保羅大學(香港大學的前身)。按當時規定,他如加入英國國籍,就可獲1600元獎學金。但晏陽初一口回絕,理由是「這對中國人來說,代價太高了」。
1916年,晏陽初遠涉重洋,考入美國耶魯大學,研習政治學與經濟學。留學期間,他切身感受到西方教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深刻認識到中國的貧窮與落後,立下了「教育救國」的信念。
「一戰」打響後,英、法等國在中國招募大批華工赴歐洲從事戰場支援。1918年6月初,晏陽初畢業後赴法國北部的布朗,為這批華工提供志願服務。
▲愛因斯坦(左一)晏陽初(右一)
在之後的一年時間裡,晏陽初為5000餘名華工服務。在與華工朝夕相處的日子裡,他感受到華工不識字的痛苦。同時也發現,勞工們不但勤勞樸實,而且有著非凡的熱枕與智慧,只是他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才陷入貧困與無知。
華工最需要的一項服務,就是替他們寫家書。幾乎每晚,都有幾十、上百人來找晏陽初,讓他幫忙寫信。後來,晏陽初靈機一動,與其幫他們寫,不如叫他們識字。他把華工們最常用的字編成一本「千字課」,作為識字班教材,開始一板一眼地教授生字。
當時的情景,晏陽初晚年時依然清晰記得:「我用石筆在石板上寫,他們跟著用右手食指在大腿上畫,眼中閃著光,嘴中念著數。那種認真而誠摯的樣子,縱是鐵石心腸者,見了也會感動。看到他們那麼興致勃勃地學習,而且所學可以馬上致用,心裡覺得很高興。表面上看,我在教他們,實際上,他們指點了我一生的方向。」
晏陽初認為,華工營是中國社會的縮影。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沒有高素質的國民,哪來強大的國家。他下定決心,需要用廣泛的平民教育來開發中國民眾的「腦礦」,喚醒他們,進而拯救國家。
1920年夏天,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的晏陽初回到祖國,開始試驗他的「革心」理想,而其著手之處,就是最艱難、最漫長、而又最難出成效的平民教育。
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民普遍存在「愚、貧、弱、私」四大病害。他提出要以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連環教育的三種方式,實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藝教育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以此達到政治、經濟、文化、自衛、衛生、禮俗「六大建設」。在他主持和帶動下,上演一場「博士下鄉」。
1926年,晏陽初本著「解除苦力之力、開發苦力之苦」的精神,率領一批有志之士及其家屬來到河北定縣農村安家落戶,推行平民教育,啟發民智為主,以帶動整個鄉村建設。這批人中,不少是留學美國的博士、碩士,或國內大學的校長、教授。他們來到農村,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該次實驗被稱為「定縣實驗」。
「定縣實驗」不會抹去的記憶:一段「來翟城村之前,晏陽初在城市平民教育領域已經摸索出一條路子,他把目光投向農村,是因為他堅信,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是人,最寶貴的礦藏是『腦礦』,而最大的『腦礦』在中國。」定州市晏陽初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張永輝介紹說,晏陽初很早就認識到,中國有4億人民,但目不識丁的文盲超過3億。當時,英國每百人中文盲有3人,法國、日本有4人,而中國卻有80多人。這種尷尬讓晏陽初憂心又興奮,這80%文盲正是一個巨大的腦礦。他決心大幅度開發礦藏,長沙、煙臺、嘉興……以平民教育開民眾「腦礦」,愈演愈烈。
點擊下方文章連結跳轉閱讀:
張之洞:被遺忘的清末督撫另一面
「西方孔子」杜威與中國不得不說的故事:「中國巡演」、中國弟子……
陳序經:痴情於教育的校長
推薦公眾號:良知教育
微信號:liangzhijy
一個幫你解決小孩在廣州上學問題的良心媒體
信息整理自|新京報、長城網、鳳凰網等
文字編輯|丹娜
排版編輯|澤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