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詞人,相信每個人都不會忽略掉他,他的詞飽含愛國之情,他與蘇軾並稱「蘇辛」,後人稱之為「人中之傑,詞中之龍」,他的《破陣子》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他的《青玉案》中「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的《永遇樂》中「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你一定印象深刻。
辛棄疾以他豪邁的詞風,壯懷激烈的文字為後世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經典,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最著名的一首《滿江紅》,全詞如下:
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漸翠谷、群仙東下,珮環聲急。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誤。
山木潤,琅溼。秋露下,瓊珠滴。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醉舞且搖鸞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
這是一首著名的以樂景寫哀情的詞,詞人借優美的景色來抒發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悲憤,表達了詞人夢想收復失地和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
詞的上闕主要在描寫冷泉亭的景色,通過託物言志的藝術手法,突出自己的志向遠大和品行高潔。「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開篇即是大手筆,氣勢恢宏,既寫出了冷泉亭的特點,又表達了詞人強烈的思想感情。一個「直」字,顯示出了詞人像竹、柏一樣具有正直、寧折不彎的高貴品質,以此表明心跡。在通往冷泉亭的路上,夾道而立的是一排高大威武的松樹和杉樹,它們像衣冠整齊的官員一樣挺立著,在這裡,詞人除了以松樹等自比,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當時社會太缺乏正直的官員了,詞人多麼希望滿朝大臣都像松樹一樣啊!
「漸翠谷、群仙東下,珮環聲急」,在接近山谷的時候,聽到 了泠泠的泉水聲,好像群仙下凡,腰間佩戴的佩環所發出的清脆響聲,「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山和水總能和諧相處,有了水,山自然也是不可少的,這座山高峻險拔,似乎也是從天上而來,「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誤」,這山也許是當初神仙用斧子削下的方壺山的一部分吧!
詞的下闕,詞人繼續借景抒情,只是悲憤的感情愈加強烈,「山木潤,琅溼。秋露下,瓊珠滴。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在此,詞人還在極力刻畫冷泉亭的美景,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醉舞且搖鸞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景已經有了,如果沒有人似乎略顯單調,在這句,作者以鸞鳳自比,表現自己高潔的品質,面對此景,不禁想起了詞人的故鄉——濟南,那個被稱為「泉城」的濟南,家鄉的泉水和冷泉一樣清澈甜口,可是,如今,家鄉早已陷落於敵人之手,作為他鄉之客,只有借酒澆愁,抒發內心抑鬱和悲憤了。
「客」字語淺意深,山河破碎,國家蒙難,自己只有漂泊異鄉,箇中辛酸,誰能知曉?與辛棄疾眾多的詞一樣,這首《滿江紅》是詞人十分著名的作品,他借景抒發的偉大的愛國情懷廣為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