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節律》: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給了「生物鐘」

2021-02-20 我與我們的世界

歡迎打開「我與我們的世界」,從此,讓我們一起「縱覽世界之風雲變幻、洞察社會之脈搏律動、感受個體之生活命運、挖掘自然之點滴奧妙」。

我與我們的世界,既是一個「奮鬥」的世界,也是一個「思考」的世界。奮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奮則殆。這個世界,你大,它就大;你小,它就小。

歡迎通過上方公眾號名稱打開公眾號「查看歷史信息」來挖掘往期文章,因為,每期都能讓你「走近」不一樣的世界、帶給你不一樣的精彩。

本期導讀時間生物學(chronobiology)又叫生物鐘學,即與廣為人知的生理時鐘有關的一門科學,它的任務是研究生物體內與時間有關的周期性現象,或曰這些現象的時間機制。生物節律是憑經驗總結得出的,但有其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基礎。

根據周期長度,可將生物節律分為四種:

超晝夜節律,即周期比一天長的節律。 例如鳥類的遷徙;季節性的冬眠;與退漲潮相關的半月周期,如銀漢魚只在漲潮時在岸上產卵。

近潮汐節律,即跟隨12.5小時的潮汐節律。一些海岸線的動物有這種節律,例如水生的蟹類動物漲潮時才會活動,而生長在岸上的蟹則會在退潮時覓食。

次晝夜節律,其頻率超過日頻率,就是說一天出現兩次以上,這些短於24小時的節律的例子有蝙蝠的捕食周期、成人90分鐘睡眠循環、垂體的間歇性荷爾蒙分泌等。

近晝夜節律,為接近24小時長的節律,如人類睡眠和甦醒、植物的葉運動等。

其中,目前為止,人類研究得最徹底的是近晝夜節律,當然主要是因為近晝夜節律比周年節律更明顯,但更重要的是近晝夜節律對人類來說更有現實意義。

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又叫日夜節律、近日節律、日變周期,是一種生理現象,以內源性地、持續地呈現以約24小時為周期的變動現象,包括植物、動物、真菌等,都有類似生理變化。

2017年來自美國的三位遺傳學家傑弗理·霍爾(Jeffrey Hall)、麥可·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和麥可·揚(Michael Young)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分享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發光菌的發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動物的攝食,軀體活動,睡眠和覺醒等行為都顯示具有晝夜節律。晝夜節律與人類的活動關係密切。人體生理功能,學習與記憶能力、情緒、工作效率等也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波動。

生理節律遭擾亂,會導致食慾下降、工作效 率降低、事故增多;施用藥物時間不同,療效也不相同;毒物作用時間不同,其毒性表現也不一樣;腫瘤細胞對X射線的敏感性也有晝夜差別。

Body clock scientists win Nobel Prize

三位「生物鐘」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Three scientists who unravelled how our bodies tell time have won the 2017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三位科學家因揭開了我們身體的時間調節之謎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The body clock - or circadian rhythm - is the reason we want to sleep at night, but it also drives huge changes in behaviour and body function.

生物鐘,或稱作晝夜節律,是我們晚上想要睡覺的原因,不過,生物鐘還能給行為舉止和身體功能帶來巨大變化。

The US scientists Jeffrey Hall, Michael Rosbash and Michael Young will share the prize.

美國三位科學家Jeffrey Hall、Michael Rosbash以及Michael Young將共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The Nobel prize committee said their findings had "vast implications for 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他們的發現「對我們的健康和福祉有著重大意義」。

A clock ticks in nearly every cell of the human body, as well as in plants, animals and fungi.

人類身體中的每個細胞,幾乎都有一個生物鐘在跳動,對於植物、動物以及菌類,也是一樣。

Our mood, hormone levels, body temperature and metabolism all fluctuate in a daily rhythm.

我們的情緒、荷爾蒙水平、體溫以及新陳代謝,所有這些都隨著晝夜節律起伏變化。

Even our risk of a heart attack soars every morning as our body gets the engine running to start a new day.

甚至每天早上在我們身體醒來調動渾身機能開始新的一天的生活時,我們犯心臟病的風險也會提高。

The body clock so precisely controls our body to match day and night that disrupting it can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生物鐘按照晝夜節律對我們身體的控制是如此之精確,以至於打亂它則造成重大隱患。

The ghastly experience of jet lag is caused by the body being out of sync with the world around it.

倒時差這個問題,就是因身體節律與周圍環境節律不一致而造成的。

In the short term, body clock disruption affects memory formation, but in the long term it increases the risk of diseases, including type 2 diabetes, cancer and heart disease.

短期來講,生物鐘紊亂會影響記憶力,不過,長期來講,則會增加II型糖尿病、癌症以及心臟病的風險。

"If we screw that system up we have a big impact on our metabolism," said Prof Russell Foster, a body clock scient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若我們把生物鐘系統搞壞了,就會給我們的新陳代謝帶來很大影響」,牛津大學生物鐘學教授羅素·福斯特解釋說。

He told the BBC he was "very delighted" that the US trio had won, saying they deserved the prize for being the first to explain how the system worked.

福斯特教授告訴記者,他「非常高興」看到美國三位科學家獲獎,並表示,他們解釋了生物鐘系統的工作機制,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值得把獎項頒給他們。

He added: "They have shown us how molecular clocks are built across all the animal kingdom."

福斯特教授還說,「三位獲獎者向我們展示了所有動物身上的分子生物鐘都是如何運行的。」

The trio's breakthroughs were on fruit flies, but their findings explain how "molecular feedback loops" keep time in all animals.

三位科學家的突破性發現是在果蠅身上發現的,不過他們的發現對「分子反饋機制」如何控制時間的解釋,適用於所有動物。

Jeffrey Hall and Michael Rosbash isolated a section of DNA called the period gene, which had been implicated in the circadian rhythm.

Jeffrey Hall與Michael Rosbash研究時把一個與晝夜節律相關的,叫作「周期基因」的DNA部分進行了隔離。

The period gene contained instructions for making a protein called PER. As levels of PER increased, it turned off its own genetic instructions.

周期基因中包含PER蛋白合成的指令信息,隨著PER蛋白水平的提升,它基因合成指令就會被關閉。

As a result, levels of the PER protein oscillate over a 24-hour cycle - rising during the night and falling during the day.

結果發現,PER蛋白水平按照24小時周期往復循環,夜間升高,日間下降。

Michael Young discovered a gene called timeless and another one called doubletime. They both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PER.

Michael Young發現了一個不受時間影響的被稱為「無時基因」的基因,以及一個被稱為「雙時基因」的基因。

If PER is more stable then the clock ticks more slowly, if it is less stable then it runs too fast. The stability of PER is one reason some of us are morning larks and others are night owls.

若PER蛋白水平更穩定,那麼生物鐘就會跳得慢些。若PER蛋白水平變得不穩,那麼生物鐘就會跳得很快。PER蛋白水平的穩定性,正是我們有些人會成為早期的鳥兒,而有些人會成為夜貓子的原因之一。

Together, they had uncovered the workings of the molecular clock inside the fly's cells.

三位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一起為我們解開了果蠅細胞中分子生物鐘的工作機制。

Dr Michael Hastings, who researches circadian timing at the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told the BBC: "Before this work in fruit flies we really didn't have any ideas of the genetic mechanism - body clocks were viewed as a black box on a par with astrology."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晝夜節律的Michael Hastings博士告訴記者,「在三位科學家針對果蠅進行這些研究之前,我們真的對生物鐘基因層面的機制一無所知,之前,我們都是把生物鐘當成一個黑匣子,對它的認知和佔星術差不多。」

He said the award was a "fantastic" decision.

Michael Hastings博士表示,這次諾貝爾獎能頒給「生物鐘」,是一個「非常棒的」決定。

He added: "We encounter the body clock when we experience jet lag and we appreciate it's debilitating for a short time, but the real public health issue is rotational shift work - it's a constant state of jet lag."

Michael Hastings博士還說,「我們倒時差時,會遇到生物鐘問題,幸運的是,用不了多長時間就過去了,不過,社會上有些工作24小時輪流轉,一直這樣工作的人有很多,這可是個真正的公共健康問題,因為那種時差與晝夜節律一直處於脫節狀態。」

往期精彩:

新知|《蒼蠅難拍》:蒼蠅的反應速度為啥子能完勝人類?

新知|《性福事關幸福》:性福該如何獲取,幸福該如何抵達

精子銀行|《經濟學人》:資源能變成錢,錢亦能變成資源

飛掠地球|《提心弔膽》:小行星撞地球,距離我們有多遠?

直播世界|《新興產業》:小小直播攝像頭,窺盡人性大世界

深度報告|《皮尤研究中心》:中美力量博弈與全球局勢變遷

面具人生|《認識自己》:戴有多少副面具,就有多少個人生

世界風雲榜|《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創新是能力,也是動力

新書速遞|《男性之隱》:一百位男性受訪者傾吐心聲

詩圖一家|《生命》:生命的意義,在於其能量獲得充分綻放

註:

1:本文為原創,若發現不錯,歡迎轉發共享。

2:想為小編原創加油,只需點擊下方微信「讚賞」功能為原創打賞,蘋果用戶看不到微信讚賞功能,可通過下方微信支付向小編轉帳,感謝支持。

3:英文源自BBC,圖片源自網絡,非商業用途。

4:可將本公眾號設為「置頂公眾號」,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消息。

5:若有任何方面的問題,可隨時聯繫進行溝通。

6:關注可搜索「我與我們的世界」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釋新聞|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生物鐘的分子研究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麥可·楊(Michael W Young)。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30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位美國科學家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3人將均分900萬瑞典克朗獎金。     Jeffrey C.
  • 剛剛,2017諾貝爾醫學獎頒布!(與我們研究方向一致!)
    剛剛,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了「生物鐘」▲植物也有晝夜節律隨後其他研究人員也發現,不僅植物,動物和人類都有生物鐘,幫助我們在生理上適應一天的活動。鑑定生物鐘基因1971年,羅納德·科諾普卡(Ronald Konopka)和西莫爾·本澤爾(Seymour Benzer)發現 Period基因(per)的不同突變能夠導致果蠅晝夜節律的周期變短、變長或使晝夜節律完全消失。然而,儘管這個生物鐘基因被發現,調節果蠅晝夜節律的具體機制仍是個謎。
  • 「旋轉木馬」上的蛋白質:晝夜節律和生理節律的連接點
    2015年6月29日/生物谷BIOON/--隨著地球自轉,陽光灑在迎向地球的那一面,從而形成了晝夜交替節律。很多生物針對晝夜交替,也不停地調節著自身的節律,從而實現對環境的最高的適應性。這種大約24小時的節律性的調節,便構成了生物鐘。生物鐘的紊亂也被證明了與多種疾病關聯。但是這種晝夜節律如何形成的還是不清楚。
  • 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原標題: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圖:第十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獲得者。左起:麥可 楊(Michael W Young)、傑弗理 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 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
  • 【重磅】2017諾貝爾獎已經揭曉的5大獎項!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解讀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解決失眠的鑰匙北京時間10月 2 日下午 5 點 30 分,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1984 年他和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period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他們還揭示出該基因所編碼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含量隨晝夜節律而變化。霍爾於 2001 年被選入美國文理科學院,2003年被選入美國國家科學院並獲美國遺傳學會勳章。
  • 3位美國科學家因研究「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年...
    10月2日,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的諾貝爾大會頒出了今年第一個諾獎——生理學和醫學獎。大會將這一獎項授予了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三位美國人,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的分子機制。他們將共同獲得82.5萬鎊英鎊的獎金。
  • "生物鐘"到底是什麼?它是怎麼知道一天有24小時的?
    日前,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剛剛塵埃落定,而2017年的這個獎,則被授予了3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他們研究發現,當人的生物鐘與地球旋轉保持同步時,最為健康。
  • 諾獎揭曉,果蠅助攻,2萬字長文帶你解讀生物鐘機制
    鈦媒體註: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麥可·楊(Michael W Young)、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 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啥我還是不推薦你吃褪黑素?
    原標題: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什麼我們還是不推薦大家吃褪黑素?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這個節律在根本上控制了所有生物的晝夜生理周期,使之和太陽得以同步,並調節了包括體溫激素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理過程————別說這些有的沒的,你就告訴我這是不是說我失眠有救了?
  • 《睡眠革命》:現代生活正在剝奪人類的「晝夜節律」!
    牛津大學睡眠和晝夜節律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拉塞爾·福斯特教授,在BBC的《生物鐘之日》節目中所說:人類真的是一個超級傲慢的物種。我們以為能夠拋棄40億年的進化,忽略根據晝夜循環得到進化的這一事實。也許只有人類這一個物種,會妄圖凌駕於自己的生物鐘之上。
  • 冷凍顯微術、引力波、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都有什麼用?
    諾貝爾化學獎解讀冷凍顯微術「抓拍」生命分子的高清照片  在生物體內,無數複雜分子不斷地運動著,形成又拆解、結合又分離,通過這些過程來實現各種生理功能。如果能任意「抓拍」高清照片、看清某個分子在特定瞬間的模樣,將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如何運作。  近幾年來迅速躥紅的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Cryo—EM)就是這樣一種「抓拍」手段。
  • 獨家丨揭秘生物鐘的諾獎得主羅斯巴什:夏令時損害人類健康
    例如,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生物鐘揭秘者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就在WLF的獨家專訪中直截了當地說:「生物鐘破壞了人體的晝夜節律,有害健康,應該取消!」隨後,羅斯巴什教授展開解釋說:「首先,一年兩次調整本身對人類的晝夜節律就有破壞性。其次,採用夏令時這種模式,會讓夜間的光照過於充足,但是早上的光照卻不足。這樣也有違自然規律。」而當小編問起「取消夏令時」這個想法在現實中可行性大不大時,羅斯巴什教授哈哈大笑說:「當然可以做到。因為你只說服社會大眾,這件事對他們的健康是有益的,就可以取消了。」
  • 諾獎揭曉 果蠅助獲獎科學家揭人體生物鐘的分子機制
    網易科技訊10月2日消息,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麥可·楊(Michael W Young)、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 Science:揭示腸道菌群參與腸道晝夜節律的設定
    2019年10月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小腸中的微生物參與腸道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也譯作生物鐘)的設定。
  • 關注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身體「時鐘」攜帶的秘密
    「熬夜黨」請對自己好一點,生物鐘一旦紊亂了想恢復,大腦需要1周、肝臟腸胃則需要兩周。不僅如此,多動症、抑鬱症、代謝性疾病、生殖健康都與生物節律有關。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 快睡吧,熬夜看手機不好丨諾獎科學家告訴你生物鐘的秘密
    快睡吧,熬夜看手機不好丨諾獎科學家告訴你生物鐘的秘密 2020-12-22 13: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影響生物鐘或有其它因素 Bmal1基因被刪除人體仍能遵循晝夜節律
    影響生物鐘或有其它因素 Bmal1基因被刪除人體仍能遵循晝夜節律  Emma Chou • 2020-02-21 13:00
  • 解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 時差難倒、熬夜有害:生物鐘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中新網4月1日電 據外媒報導,歐盟議會3月26日投票決定,從2021年起廢除冬令時和夏令時制度。這意味著,歐盟國家將告別冬夏一個小時的時間轉換。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再不用每年兩次調整睡眠了,但另一些人則表示從未體會到這一小時差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