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易經扒」,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這篇文章尚有很多內容可以詳加解釋的,不過其中最關鍵的是「變易」的道理和「易簡」的德性。所以西漢時的官方易學權威京房,在他的《京氏易傳》(這本書很好,但也很難讀),首先提到「變易」和「易簡」的道理。整本《京氏易傳》,主要是以「變易」的觀念作為基礎解釋《易經》。由於他是官方易學的代表,所以在西漢時候的影響力非常大。
到了西漢末年,出現了一批解釋《易經》的書籍。這批古書,我們叫作《易緯》,到今天仍有八種殘傳於世。為何叫作「緯」?它與「經」字相對。「經」和「緯」都是織布機裡的線。經線是預先放在織布機內的直線,梭子帶著橫線經過,於是直線和橫線交接就織成了布。橫線就叫作「緯線」。有經線不能織成布,要加上緯線的幫助才能織成布。單有經書尚有不足,要加上緯書的解釋,經書才能發揮作用,才有用處。可是大部分的緯書都寫得十分荒誕,難怪隋文帝把它禁止、焚毀了。
但《易經》的緯書則屬例外。特別是《乾鑿度》,更是例外中的例外。這本書吸收了道家的思想,甚至站在道家的立場來解釋發展易學。如果陳鼓應教授說這本書是道家後學撰寫的,勉強還可以。它吸收了京房的易學,以之作為基準,講述了一切與《易經》有關的知識。這本書可說是漢代的易學概論。要了解漢代的易學,就要認真地讀它。這本書以前很難得到,這幾十年則在國內外經常有翻印,應該很容易找到。二〇〇二年,國內出版了林忠軍先生的《易緯導讀》,點校註解了這本書,比較易讀。
《乾鑿度》一開始便假託孔子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指《易經》這一本書包含了三項重要內容。所謂「三義」,就是「易」、「變易」和「不易」。作者說的「易」是:「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無門,藏神無內也。光明四通,效易立節,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歷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粟孳結。四瀆通情,優遊信潔,根著浮流,氣更相實,虛無感動,清淨照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文意是指「易」的作用,使得天地光明,日月五星順從天道運行,大地四時順生萬物,這一切都是清淨無為,不煩不擾,無心而成的。他所說的「易」,就是指《繫辭傳》內「易簡」的「易」。他特別提出了沒有個人感情,不需要勞心,自然而然,就是「易簡」。韓康伯綜合其意解釋「易簡」兩字之義,便說「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不勞而善成」。在《乾鑿度》中,講到「易」是指易之德,即易的本性和易的作用。
接著《乾鑿度》說到的「變易」,是指易的氣,即陰陽兩氣的變動,它們推動天地四季萬物的演變。這是根據道家和陰陽家對陰陽兩氣的看法來解釋「變易」的。但是與道家不同之處是道家比較少講人,對個別的人是冷漠的,對人群更甚;對天地興趣較大、較尊重。但《乾鑿度》的作者畢竟受懦家的影響更深,故在他解釋時,特別說到夫妻、君臣、朝代都與陰陽兩氣推動變易有關。甚至說周文王因掌握了「變易」之道,所以周代建國可以有七八百年之久。由此可見,他仍然不是道家的後學,不是站在道家立場說話的。但他把《繫辭傳》的「易簡」改為只提「易」不提「簡」,肯定是道家的說法,因為道家只注重一端。所以本來《繫辭傳》是從天地對立兼提「易簡」,而《乾鑿度》的作者只崇天道,而天就是「易」。所以他說「易」,不說「易簡」。後來東漢的偉大經學家鄭玄寫了《易論》和《易贊》兩篇文章,其中同樣提到易的三義。他把「易」改回「易簡」,回復到儒家的立場。至於「變易」,《乾鑿度》已說出了任何事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動之中、永不停止。掌握「變易」之道就會幸福,不掌握便不幸福。因此,他講到「變易」,是比較全面的。「變易」是整本《易經》最關鍵的內容,任何事物永遠都在變動之中。所以讀過《易經》的人要明,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目前的狀態,接著它遲早會變向相反面去。這個道理可以見諸今天宏觀的宇宙,超銀河系,以至微觀的宇宙,電子、中子、質子,都是在變動不休,因此變動似乎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永恆真理。而這一真理,《易經》已提出,佛家也如是說。但《易經》說得比較具體些。
接著的第三點是「不易」,《京氏易傳》沒有講,首先提出的是《乾鑿度》。作者從哪裡得到靈感?《繫辭上傳》的第一章第一節說「天尊地卑」,指天地的尊高卑下不會變;至於引申到人的社會地位尊卑亦不能改變的想法則不是《乾鑿度》作者首創,而是西漢武帝時令懦術得到獨尊的大懦董仲舒提出來的。董仲舒曾提到「三綱六紀」的說法,「綱」和「紀」都是法,指可以效法的意思。何謂「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即是說這些尊卑上下關係都是不變的。故根據這一說法,《乾鑿度》認為《易經》所謂的「不易」,是講位罝的不變。其實如果我們細心讀原文,由「天尊地卑」一直到「貴賤位矣」,的確是講位置的不變。跟著的「動靜有常,剛柔斷矣」,這兩句則說的是宇宙之間有動靜的常性。在變動中間有其規律性,這一規律是永恆不變的。為何《乾鑿度》的作者不說?不是他看漏了,而是因為我們上面說過道家注重天地表面的現象,懦家注重現象背後的德性。如果站在道家的立場,便不解釋這兩句。事實上,《繫辭傳》是通過天地位置的不變,引申到天地在永恆變動中間,有不變的常性。這常性是規律,掌捤這規律就能控制萬變。他偏偏沒有發揮這兩句,因此顯示出他的道家立場。故我認為,如果陳鼓應教授說《乾鑿度》是道家信徒所寫的,還勉強可以備為一說。但說《繫辭傳》是道家信徒所寫的,就絕對反對,因為立場完全不同。我們不應埋沒良心胡說,這與學術良心有關。不顧真理而只順著自己的主觀愛好去寫文章,就會混淆是非,造成不良的影響。
各位現在知道,易學有三義,我們撇開《乾鑿度》,站在《繫辭傳》或《十翼》的觀點來說,肯定《繫辭傳》和其他各傳都特別強調變易是《易經》最關鍵、最基本的原理。但是在變易中有「常」,究竟應怎樣處理它呢?在《十興》的不同作者中間,也有不同的觀點。在《繫辭下傳》中,作者說乾的恆德就是「易」,坤的恆德就是「簡」。「恆」就是永恆不變。因此根據他所強調的天地規律,即恆德是永恆不變的。而在恆德中,「乾天」就表現在剛、易、健,即乾的性質是剛健、平易。其實「易」,或者「健」,或者「剛」,是同一事物的三種不同作用而已。而「坤地」就是陰柔、是順從、是簡略。這一種性質是不變的。因為天地有了易簡,或者有了剛柔。通過這個剛柔、易簡的變化,自然引導萬物的產生和變化,因此他同樣承認,變中間有不變,只不過變易更重要。變中之常是由變而產生的,所以是次要。故變是絕對,不變是相對的。
但《十翼》中,專門解釋卦辭的《彖傳》在解釋恆卦時就說:「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天地的規律是永恆長久,而且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日月得天而能久照」,當日月得到天的原理,遵從天的規律,它就永恆地照臨著大地。「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四季春夏秋冬交替變化,依著這一道理長久不變地發展,就能成就萬物。「聖人久於其道」,聖人根據天地建立長久不變的道,「而天下化成」,而天下萬物和人類就能化育完成。「化」就是變化養育,「成」就是完成。例如人類的變化和人類建立的社會就是《易經》所說的「人文化成」。而「文化」兩字的意思,就是由此而來。《彖傳》作者最後說,如果我們細心觀察這永恆之道,天地萬物一切變化的情況我們就能夠完全了解了。這裡就強調了規律的永恆。因為變化只是在規律發展時所見到的現象,所以變化因而沒有永恆那麼重要了。
但《彖傳》在革卦卻說:「天地革而四時成。」因為天地有變化,順次推出了春夏秋冬;「湯武革命」,指商湯和周文王改革了上天的委命(即代理權);「順乎天而應乎人」,這是順乎天意和應乎人心的。所以是「革之時大矣哉」,革卦最重要的意義是「革之時」。根據作者的說法,雖然宇宙是永恆不變的,但是其實在不變的宇宙中,在適當的時機,應該有改變才會更好。正好比天地應該不變,但如果天地不變,就不會出現春夏秋冬四季,而天地只會永遠是暖或冷。假使我們人類社會不變,夏朝永遠是夏朝,商朝怎樣取代它?商朝永遠是商朝,周朝如何取代它?因此承認在宇宙、在人生中,變革亦是一種很重要、必然發生的道理。
但當他用了「時」字,我們就知道,「時」是指變革要在適當、有需要的時候才出現,而不是常常出現的。那便可知永恆不變是絕對,而變化反而是次要的,各位在這裡會發現爭辯之點了。《彖傳》恆卦和革卦所說不同,究競宇宙變化是絕對,規律是相對呢?還是規律是絕對,變化只是絕對規律中的次要輔助因素?西方科學家相信變易是永恆的,今天甚至時代曲都唱著「變幻原是永恆」。但古人則不然,宋朝易學有五大派,北宋程頤、南宋朱熹是理學派,他們吸收了《乾鑿度》「易有三義」中「不易」的思想,和《彖傳》在恆卦、革卦提出的哲學觀念,發展了漢代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之說,提出陰陽定位的理論,這理論是八百年來普通人到高級知識分子大多數都接受的觀念。除了易有三義的說法,《易緯》的《乾坤鑿度》還提出了易有四義的說法。當然其中三義是《乾鑿度》的說法。作者所提出的新的一義是「日月相銜」,指易就是日和月互相包銜,亦即是說,《易經》就是曰月互相推行,推動整個天地變化之學。「日月相銜」,換言之,就是說天地的運行,所以同在漢朝時,便有人想到將這句話改變,變成「日月為易」,勉強將「易」字的下半部分說成是「月」字。例如撰寫於公元一〇〇年解釋文字原始意義的著作,許慎的《說文解字》,在解釋「易」字的時候,就提到「秘書」有所謂「日月為易」之說,即是說,公元一〇〇年之前已經有了「日月為易」的說法。「秘書」當是指緯書而言。
到了公元一〇四年到一六〇年之間,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說日月為易,剛柔相當。」「相」即互相,「當」即配合。而東漢末年偉大的經學家鄭康成(鄭玄)就接受了緯書中「日月相銜」或「日月為易」的說法,把易提升為「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我們上一個課程已講過,現在不再重複了。
後世的道教徒忽略了《易經》的原意,承繼《周易參同契》之說,以「日月為易」,可見這說法影響力之大。
到了淸代初年,毛奇齡寫了很多有關《易經》的著作,其中有一本是《仲氏易》。「仲」是什麼意思?古人稱兄弟的排行為「伯仲叔季」,最長的叫「伯」、第二叫「仲」、第三叫「叔」、最小的叫「季」。我們今天稱親人為「伯」和「叔」而不用「仲」和「季」。但古人有用「季父」稱呼叔父的。在《史記》或《漢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項羽稱範增為「季父」。毛奇齡將他的兄長毛錫齡講解《易經》之說,擴大寫成一書,所以名為《仲氏易》,其實這是他謙抑、不掠別人之美的說法。在這本書中,毛錫齡提出(見原書卷一)「易有五義」,比前人多出了一義。除了前面所講的「變易」和「交易」外,還有三種,他稱之為「反易」、「對易」、「移易」,他認為這三種是他發千古未發之義。但這三義都是就爻的外表形式來說明,其實瑣碎之至,落於形而下的層次,和古人站在哲學高層次立論是不同的。因此,雖然他提出了五義,研究《易經》有造詣的人不可不知,但跟從他的說法的人就只有少數,故我們不需要多加解釋。各位只要明白「對待為體,交易為用」和「流行為體,變易為用」之理便已足夠。易學最基本的變化就是這兩種而已,其他只需觸類旁通就可以了。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1:周公解夢全集!趕緊收藏,只發一次!
2:史上最全的屬相婚配表
3:風水化解法(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