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道易而簡

2020-12-16 獨步所到

《周易·繫辭上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尊」,高。卑高以位言,貴賤以勢言。卑高不同,貴賤有別。乾為天,在上,坤為地,在下,決定了天地尊卑貴賤之位。乾,純陽,坤,純陰。此《易》所以貴陽,《禮》所以卑己尊人。上下有位,尊卑有禮,長幼有序。不管人類如何追求平等,永遠無法做到完全的平起平坐。

動靜言其變,剛柔言其性,吉兇言其得失。古人認為乾體陽剛而常動,坤體陰柔而常靜。天有日月,日行於晝,月行於夜,日月之行而成四時變化,周而復始;地順天勢,春生夏長秋成冬藏,未嘗有差,故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地有界域,物各從其類,因其居而遠近親疏顯然分別;近而親者,得以助,遠而疏者,失之濟,此地緣政治所以成。關係有遠近,利益有多寡,矛盾由此生,故曰「吉兇生矣」。

日月星辰風雲雷電為象,山河草木蟲魚鳥獸為形。日月星辰之運而有晝夜,風雲雷電之變而有陰晴。物體之新舊,草木之榮枯,蟲魚鳥獸之死生,江河湖海之消長,凡有形之物皆生變化。變化者,《易》之大義存焉。

聖人觀天地之象,擬萬物之理,以畫八卦,「八卦相蕩」演為六十四卦,明其變化;「鼓之」「潤之」言自然變化之功。

乾坤男女,聖人比擬之說。乾坤以形言為天地,以性言為剛柔,以氣言則陰陽,以生命言乃雄雌(男女)。「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天地氤氳,陰陽二氣交化。乾一陽入坤初則為震,入坤中則為坎,入坤上則為艮;坤一陰入乾初則為巽,入乾中則為離,入乾上則為兌。故《易》以乾坤為父母卦,以震、坎、艮、巽、離、兌為六子卦。

「乾道成男」,乾入坤,故震為長男,坎為中男,艮為少男;「坤道成女」,坤入乾,故巽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約其大旨,不過陰陽流轉。

「大始」指造物之初始,陽施授陰承受,乾陽授氣,坤陰賦形,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知」即智,「易」乃平易、和悅。乾為天,天無私覆,這是天的智慧。「坤以簡能」,「簡」乃簡約、簡易。坤為地,地無私載,這是地的才幹。「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前「易」承「乾以易知」之「易」而來,為平易;「易知」「易從」之「易」,容易之「易」。「從」,追隨。平易便容易相知相與,簡約則容易追隨,效法。容易相與相知就會有人親附,容易追隨效法就會做出成績;有人親附,人脈旺,得人心,就能存續長久,有了業績就能發展壯大;能夠存續長久是賢人的功德,能夠發展壯大是賢人的功業。

天下之理盡在「易」「簡」二字。日月懸象於天,煦暖萬物而無私,故曰「易」;萬物生長於地,地有承載之功而不言,順天而行,故曰「簡」。「得」,獲。大道至簡,與人為善。凡事知「易」而「簡」,則得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則生存於天地之間,就能找準自己的位置,不為躁進,不求苟得,就有快樂幸福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至簡至易的《易經》智慧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是孔子為《易經》所做系傳第一章中的一段。闡明了兩個道理,首先,《易經》所說的是宇宙乾坤之道。其次,《易經》所講述的道理至簡至易,就是告訴我們《易經》是最平凡的,而非神秘的。
  •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與易的關係是什麼?
    從道教的基本信仰方面來看,道教的產生和發展均立足於以「易」來解「道」的前提基礎。《老子想爾注》說:「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違道誡。」《抱樸子·道意》中又提到「道者含乾括坤」,《明本》則言「凡言道者,上至二儀,下逮萬物,莫不由之」,其提到「道」本身就已經包括了乾坤二儀,這與《易經》之「易」字的涵義有著內在相通性。在用易學的思想來解讀道時,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解決道的性質、道的自身運動、道與「一」的關係、道化生天地萬物等一系列哲學問題。
  • 解讀清華簡:《保訓》之「中」何解
    解讀清華簡   《保訓》之「中」何解   ——兼談清華簡《保訓》與《易經》的形成   劉光勝   清華簡《保訓》是文王臨終前對武王的遺訓,雖有字形不好釋讀者,如矵字,但最難理解卻是字形非常簡單的  清華簡《保訓》說:「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中」從河伯那裡借來,打完仗又歸還河伯,很明顯是具體之物,而且肯定與討伐有易有密切的關係。李均明先生認為這個「中」指與訴訟相關的判決書,我們認為是正確的。《周禮·秋官·小司寇》:「獄訟之中。」孫詒讓《正義》說「獄訟之成謂之中」。
  • 論「易」之三名——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語
    自天地開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既義總變化,而獨以「易」為名者,《易緯·乾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
  • 易有三義:變易、易簡、不易
    文意是指「易」的作用,使得天地光明,日月五星順從天道運行,大地四時順生萬物,這一切都是清淨無為,不煩不擾,無心而成的。他所說的「易」,就是指《繫辭傳》內「易簡」的「易」。他特別提出了沒有個人感情,不需要勞心,自然而然,就是「易簡」。韓康伯綜合其意解釋「易簡」兩字之義,便說「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不勞而善成」。在《乾鑿度》中,講到「易」是指易之德,即易的本性和易的作用。
  •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經》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之道。《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周易·繫辭》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圖是陰陽之道的最好體現,表達了《易》之三易: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這大概就是「大道至簡」,簡到我們似乎都沒有明顯的知覺,直以為這說的就是幾句大白話。 讓我們先從第一句的這個對仗——「道」與「名」,來說起。 因此,在這新品牌命名以及誕生以前的狀態,就對應著《道德經》的這一句——「無名,天地之始」。 而這個新的品牌所屬的這家公司甚至小到具體運作的小組團隊,其實全部都可以視作為老子所述的「天地之始」,至少是這其中的一部分、一份子。
  • 白行簡和白居易是什麼關係?為何寫下《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
    先來看一下這篇《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選段:「於是青春之夜,紅煒之下,冠纓之除,花鬢將卸。思心靜默,有殊鸚鵡之言;柔情暗通,是念鳳凰之卦。乃出朱雀,攬紅褌,抬素足,撫玉臀。……方以津液塗抹,上下揩擦。含情仰受,縫微綻而不知……然乃成於夫婦,所謂合乎陰陽。從茲一度,永無閉固。
  • 《易經》佔卜乃學易之道
    標題所謂「學易之道」的「道」,應為「道路」的道,因為談論的是學習方法,故也為「道說」的道。常聽人說,學習《易經》太難,讀不懂,學不進去。其實這就是方法不對,初學者一上來就去「啃」那些大部頭的文字,是肯定讀不下去的。古人治易,自古就有條定律,叫做「先筮後易,由技入道」。是說學習《易經》應該從卜筮入手,由技法開頭,在此基礎上再去探究易理。
  •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的道理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者的樣子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顯然,本章是講善為道者的。或者說就是聖人為道的樣子。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明道悟道是知的功夫。修道體道是證的功夫。
  • 《易經》的「易」說的是什麼?
    三易之說源於《周易.乾鑿度》:「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後來鄭玄在《易贊》中進一步強調涗:「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易在《易經》中尚有萬物的本源或根本規律的意思:「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等等。那麼三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1.變易.變易二字都可以做改變解釋。
  • 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簡單,是人生的修行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道德經》。萬物最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是最簡單的,經過演化後變得複雜。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大道至簡意味著"少而精",反面是博大精深,意味著"多而廣」,兩者是一對矛盾,是一體的兩面,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璞歸真的高級功態。
  • 上醫古法- -陰陽之道
    《易經》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的道客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五道一以貫之中的一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道樞卷之十二
    於子午之時識乎真龍虎,而可以任意分之矣。然修真之要,在乎去貪慎愛欲。既修之也,一年易精,二年易髓,三年易骨,四年易筋,五年易發,六年易形,內氣不出,外氣不入,其名曰真人。還元下篇至遊子曰:易之道其精微乎?古者為卦,或以二三四焉,或以三四五焉,此互變者也。至人修真之方則以上九為首,初六為足,二三四五為體焉,六爻之變轉周流如榮衛之行於四時者也。然則六十有四卦之數,合乎天地者也。吾能用其數,則與天地一矣。
  • 【感悟】至善之道 德配天地
    進入微信群,請加(靜然觀之)微信jingranguanzhi至善之道  德配天地——學習《道德經》的感悟!(124)《道德經》在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以及本課的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均對戰爭進行了論述,「兵者不祥之器」「不以兵強天下」,表現了老子不主張國家之間進行戰爭,希望世界和平的願望。現把本課的感悟歸納如下:一、老子強調的「不爭之德」是一種至善之道。以「善為士」、「善戰」、「善勝戰」、「善用人」為例,說明了至善為成功之本的道理。
  • 王明陽五大處事之道
    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思想,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在他看來,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是引導眾人以心之力抵禦外界紛擾,重拾中庸、淡然之境。欲修身,先養心        自古以來,聖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
  • 【覓理記】石介: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下)
    在這個過程中,石介極講師道,只要是在孫復身邊,他永遠是站著,無論孫坐下還是站起,他都立即前去攙扶。石介的這些行為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據說山東人重新講求尊師,就是從石介開始的。而對於佛、道兩家的排斥,石介寫過相關的文章,比如他的《徂徠集》卷八有《辨惑》一文:「吾謂天地間必然無者有三:無神仙,無黃金術,無佛。然此三者,舉世人皆惑之,以為必有,故甘心樂死而求之。
  • 樂與天地同和 禮與天地同節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被譽為禮樂文化之邦,禮樂並行,相須為用,禮與樂關係密不可分。《周禮》中有《大司樂》章;《荀子》中有《樂論》,《禮記》中收有《樂記》,《禮運》亦講樂理;《樂記》有《樂禮》篇;《史記》中有《禮書》《樂書》篇,皆是證明。「且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
  • 道天地將法,智信仁勇嚴
    道天地將法,智信仁勇嚴,這句話在阿里巴巴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了。對於所有的管理者,這句話就是我們對自身最重要的約束與要求。對這段話熟悉的人,大概了解這段話的出處是哪裡,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大多是講的為將之道,為帥之道。兵法曰道天地將法,『道』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