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陽五大處事之道

2021-02-07 樂道國學

         王陽明——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思想,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在他看來,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是引導眾人以心之力抵禦外界紛擾,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欲修身,先養心

        自古以來,聖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說出了「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他在《與楊仕德薛尚謙書》一文中寫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說的正是心力於人的強大作用。

       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欲靜心,先戒躁

         修身養性的最高之境,在於無論面對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內心的寧靜。正如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的:「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欲去焦,先寬心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這句的意思是:如今,對於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

         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欲心曠,先求簡

         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在某種程度上與道家所說的「順其自然」相仿,但相對於老莊的無為之態,王陽明推崇的是「無為之下的有為」,即以退為進大道至簡的本真心態。

         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欲簡泊,先意誠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取自《傳習錄》 王陽明)

         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這是個物慾橫流、爾虞我詐的社會,當我們想盡一切方法武裝外在的自己時,卻往往忽略了禦敵最強大的武器其實就藏在每個人的胸膛裡。

相關焦點

  • 王明陽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如何理解?
    要理解王明陽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不得不說到《大學》裡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在大學裡也沒有真正的闡述解釋,因此在後世都有不同的理解。窮推事物的道理,則人心之靈無有不知。王陽明曾經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了如指掌
    對於精通儒道佛教的全能大儒王陽明來說,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難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過是天上的浮雲而已。王陽明出身於狀元之家,其父王華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狀元,可以說這為王陽明的成長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文化基礎。可惜的是,王陽明雖然少有才華懷抱,但一生坎坷,直到晚年方才建功立業,且功高震主又被棄用一旁,等到再次啟用卻因病而逝。
  • 王明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真的理解對了嗎?
    要破解王明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必須先弄清楚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龍場之前發生了什麼?這段話是陽明先生在龍場時悟出來的,史稱龍場悟道。這兩個非常典型的片段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管研究事物,還是勤奮苦讀,都是向外去求聖人之道,而從來沒有跟心發生關係。第二個問題,「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什麼意思?我舉幾個例子來解釋這句話,而不引用原文。
  • 王明陽:有智慧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知道,這2大人生哲理
    1、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心胸狹隘則會給人帶來無窮的禍患,而心胸寬廣的人則會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無論是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還是為了得到發展的機會,都應該學會用寬廣的胸懷待人。2、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做事,貴在堅持。對於事業,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的精神。他認為,只有在磨練的過程中的得到的知識才是真正的智慧。王陽明強調:「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天道》:芮小丹在王明陽身上驗證丁元英的思想,果然是高人
    而芮小丹最近在工作中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審訊罪犯王明陽,王明陽身上背負著數十條人命,被抓捕後不開口不說話,拒不交代罪行。第一次交鋒,芮小丹和她的戰友們抓捕王明陽,在雨天的對戰中,王明陽拿著槍指著芮小丹的後腦勺開槍,可惜槍在雨中沒有響。
  • 《天道》芮小丹帶你解讀《聖經》精髓—王明陽聽完說:「自愧弗如.」
    王明陽說:「神是什麼?神是根據人的需要造出來的。」 芮小丹說:「這就是《聖經》神學理論上存在的問題。
  • 王陽明究竟有何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有他?
    有人說,沒有王明陽,就沒有日本的崛起,這種說法或許有些誇張,但王陽明在日本大火特火了幾百年,這是真實的。1905年,日本軍官東鄉平八郎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了俄國艦隊,當大家追問取勝之道時,東鄉平八郎舉起一塊腰牌,只見上面寫道:一生伏首拜明陽。
  • 王明陽的心學與精神
    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慾」和「格物窮理」朱熹一生追求的東西名字叫做「道」。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只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對於不同種類的追尋者而言,道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對於和尚們來說,道的名字叫做「悟」,對於朱熹這類讀書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 曾國藩的剛柔之道,也是成事之道
    為什麼自己做點事,總是這麼難,這個不配合,那個不支持?堅持做自己,有錯嗎?如果什麼都聽別人的,我們又能做成什麼大事?讀讀曾國藩這個故事,或許,我們就找到了答案!01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該不該堅持自己的那一套?如果碰壁了,我們會問自己:我錯了嗎?
  • 王明陽{傳習錄}經典必讀
    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謙虛,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一種永不滿足,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度。而寬大的胸懷,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絕妙法門。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 「那靜時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解析: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
  • 人生之道:跟對人,走對路,做對事
    一老話說的好:「人這一生,要跟對人,走對路,做對事。」沒錯,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只有跟對人,才能走對路,最終才能做對事。同樣,人度過了青年,來到中年,同樣需要有所追隨,但此刻的人們便未必還要跟人,而是要跟對了「道」,選對了「路」。所以由此看來,其實人這一生都是在不斷地尋找、跟隨以及探索著的。
  • 王明陽:這個世界沒有對不起你
    ,然以改之為貴。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所謂「患難見真情」,王陽明告訴我們的是基於人性和情義的交友之道。修養不足則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有兩個詞可以形容:偏激,邪氣。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 王明陽最經典十句話
    作為史上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陽明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經典語錄。下面這十句,尤其精彩,堪稱說盡了心學的高明境界。王陽明還有一句話,道出了所有: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向心內求,方得真知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汙的高士之風。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
  • 道德經52章,憑良心,順天之道而為,不做任何傷害他人之事
    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道就是天地、太陽系的源頭,又可稱為天下萬物之母。明白現象界、一切萬物都是由道所生化,就知道道為母、為源頭,現象界一切萬物、眾生,都是道之子。
  • 《雪中悍刀行》人物誌——人物原型之廟堂篇!
    二、王明陽如果問我雪中出場次數很少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人是誰,我決定會脫口而出——王明陽,他在離楚大戰中死守襄陽,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竟然以人肉為糧,以致城破之時連一句完整的屍體都沒有。這也為之後六殊菩薩驅鬼,天下第一裴南葦出場埋線。
  • 王明陽為什麼說做人要一心不動?
    而如果將王陽明的學問和做人之道歸結為一點,便是「一心不動」。為什麼說陽明心學的根本是「一心不動」?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之「四句教」展現得最是明白: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王明陽的十句話,讀好享用一生
    作為史上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陽明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經典語錄。下面這十句,尤其精彩,堪稱說盡了心學的高明境界。1、王陽明: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立什麼樣的志,成什麼樣的人。王陽明還有一句話,道出了所有: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3、王陽明:他一疑,事就成了。——人沒有堅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