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內求,方得真知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2020-12-15 易途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作於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辛棄疾:

辛棄疾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

詞句注釋:

⑴青玉案:詞牌名。「案」讀wan,第三聲,與「碗」同音。

⑵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⑶「東風」句:形容元宵夜花燈繁多。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滿天的煙花。

⑸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

⑹「鳳簫」句:指笙、簫等樂器演奏。鳳簫,簫的美稱。

⑺玉壺:比喻明月。亦可解釋為指燈。

⑻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一樣。

⑼「蛾兒」句:寫元夕的婦女裝飾。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這裡指盛裝的婦女。

⑽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嬌美的樣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香氣。

⑾他:泛指第三人稱,古時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驀然:突然,猛然。

⒀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賞析:

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一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東風夜」化用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一類的吹奏樂器,這裡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沉浸在節日裡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一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一個具體的人,通過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融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

「眾裡尋他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

「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汙的高士之風。

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

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啓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此詞有寄託,可謂知音。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託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全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表達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追求(詞人對理想的追求的執著和艱辛)。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傑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並無什麼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像: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衝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這是化用唐朝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然後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讚美 。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遊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後,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麼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須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她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後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名言史例:

明朝大哲學家王明陽,出生在浙江餘姚。

年輕的時候,王明陽從書上看到「格物致知」這句話,心中有所觸動。

王明陽和錢友同決定用這種辦法修身。在書院裡正好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葉、挺拔俊秀。於是,他們從早到晚都坐在竹林前靜靜的看著竹子,以體會其中的道理。就這樣過了三天,錢友同體力不支,竟然病倒了。王明陽覺得他精力不足,自己仍然堅持,結果到第七天也臥床不起。

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劉瑾專權,一些大臣聯名上書請求皇上罷黜他,不料有的被罷免,有的下獄。王明陽上書求救他們,結果也被下獄,最後被貶為龍場驛驛丞。龍場驛地處貴州西北,萬山從棘中蛇蟲遍地,加之瘴癘流行,條件十分艱苦。王明陽卻日夜端坐以澄心,設身處地想聖人處此境地將何所為。一天夜深人靜,他在靜坐中聽見江水流動的聲音,忽然觸動了靈機,一下子跳起來大叫,把附近的人都嚇了一大跳。

總理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明陽終於明白,以前他和錢友同「格物致知」的實踐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是:向心外求理,而心外無理。所以,必須內求,向心內求,方得真知。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相關焦點

  • 特別的詞人與特別的詞:品讀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這就是辛棄疾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元宵節詩詞英譯賞析:《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詞膾炙人口。英文翻譯有很多。最著名的非許淵衝老先生翻譯的版本莫屬了。許淵衝----詩譯英法唯一人 ,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在國內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譯六十本,包括《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紅與黑》、《包法利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來將中國歷代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1999年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 詩詞朗讀: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詞牌名。「案」讀wan,第三聲,與「碗」同音。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陰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這日晚上稱元夕,亦稱元宵,元夜。我國古代有元夕觀燈的風俗。玉壺:指月亮。魚龍舞:指舞魚燈、龍燈之類。這是一首別有寄託的詞作。
  • 歐陽修和辛棄疾的都寫了元夕詞,一樣的愛情,不一樣的感受
    北宋歐陽修的《生查子》和南宋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和都是寫元夕的詞, 一寫不遇,一寫相逢;一寫細細思量,一寫苦苦尋找;一酸楚,一甜蜜;一是「淚溼春衫袖」,一是「人在燈火闌珊處」。但不管如何,都寫出了愛情應有的模樣。
  • 青玉案的案是讀àn還是ān,辛棄疾是詞人還是將軍,你知道嗎?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又稱稼軒居士。他本應是一個叱吒風雲、縱橫沙場的將軍,奈何生不逢時,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沉迷歌舞享樂。在此背景下,辛棄疾不能戰場殺敵,只能揮毫潑墨,寫下了千古名詞《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詩經》裡這首小詩,為何暗合了千年之後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心願
    本期話題《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詞人辛棄疾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這首小詞中,辛棄疾所描寫的那個驚喜的愛情故事很可能暗含著某種深刻的寓意,而這種寓意又與《詩經》裡邊兒一首名為《摽有梅》的小詩有關。究竟辛棄疾的寓意是什麼,它又是怎麼和《詩經》扯上關係的呢?
  • 《詩經》裡的這首小詩,為何暗合了千年之後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心願
    本期話題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詞人辛棄疾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這首小詞中,辛棄疾所描寫的那個驚喜的愛情故事很可能暗含著某種深刻的寓意,而這種寓意又與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人會背,卻常常理解錯這兩字!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談論「古今大學問者」所經歷的「三種境界」時,說到「第三境界」,就引用了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話:「眾裡尋他千百度由此也可見,辛棄疾的這首詞有在古詩文壇有多重要的地位了。不過,《青玉案·元夕》雖歷來備受文人推崇,普通人幾乎也都能背誦,但並不是所有人能完全讀透這首詞,甚至連詩詞中的一些字也會理解錯。比如名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的「闌珊」二字,就曾難倒了不少的讀詞人。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翻譯工具將辛棄疾詞裡寶馬一詞翻譯成BMW
    看這句話很匪夷所思吧,能把它跟辛棄疾詞「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劃等號嗎?網友「雨林漫步」突發奇想,使用「Google翻譯」將一首宋詞進行「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英文→日語→越南文→中文簡體」的演化,雷翻眾網友。  辛棄疾詞裡冒出了BMW  向網絡翻譯工具求教,是很多網友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 我們熟知的百度,其名字大有深意,源於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這首詩
    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曾經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關於百度的名稱,靈感實際上來源於辛棄疾的一首詞《青玉案.元夕》,詞中有一句寫道: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青玉案》:從百轉千回「繞指柔」到「男兒到死心如鐵」
    過了兩天,詩是少了,可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後遺症,群友們只要逮住機會和我,就開始談詩,中國外國,古詩新詩,有韻無韻,張口就來……最後嚇得悅華只好潛水了之。想一想,我這是招惹誰了?不就是一個初學詩者強不知以為知地發了幾篇詩評的文章麼!
  • 硬漢柔情 辛棄疾那些柔情和小清新的詩詞
    談起辛棄疾,我想不用過多介紹,著名豪放派詞人、南宋將領,有「詞中之龍」的美稱。他出生於金國,但是和金國有深仇大恨的他少年便抗金歸宋,高舉抗金大旗。儘管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一生以恢復為志,始終沒有改變抗金之志。於是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 辛棄疾最棒的一首詞,宋詞巔峰之作,為什麼其中這個梗,800多年來...
    作《九議》並《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於朝,言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甚備。以講和方定,議不行。」辛棄疾向皇帝當面陳述了恢復的方略,但當時「符離之敗」後與金國講和不久(1163年夏,南宋在符離被金兵打敗),朝中主和派抬頭,眼下不具備對金作戰的條件,不宜馬上動兵,因此辛棄疾的提議未被採納實行。他被任命為司農寺主簿,司農寺是掌管朝廷倉廩、籍田和園囿等事務的機構。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通篇更是充滿哲理,最後幾句令人恍然大悟
    辛棄疾的詞除了表達內心的理想之外,還有就是充滿了哲理,譬如他的這首《青玉案·元夕》,便是他最經典的一首代表作,也是宋詞裡的千古名篇,這首詩不僅描寫得很抒情,更是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尤其是最後幾句更是令人恍然大悟。那這首詞也是被王國維極為推崇,更是把這最後的幾句引用到人生第三重境界,所以如此經典的一首作品,自然也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辛棄疾的一首詞:清新委婉,意味深長,寫出了人生最高境界
    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經被金兵佔領,青少年時期的他,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為此立下了恢復中原、為國雪恥的遠大志向。21歲的時候,他參加了抗金義軍,不久以後回歸南宋,宋高宗任命他為江陰籤判,開始了仕宦生涯。他一生力主抗金,曾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出卓越軍事才能。
  • 這首《青玉案》詞顯然有所寄託,不過在此詞中,作者沒有直抒懷抱
    《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表面看來,這首《青玉案》正反映出這種「盛況」的一個側面。
  • 辛棄疾最美的詞,少年可用來表白,中年可用來自勉,老年用來回憶
    從沙場下來的辛棄疾放下了長劍,拿起了筆,從那一刻起宋代詞壇迎來了詞中之龍。辛棄疾用平生600多首詞作,在文壇颳起了一股強勁豪放之風。哪怕是800年後的今天,再讀「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等名句,依稀間我們仍能看到那個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似乎那個闖入幾萬人敵營的少年一直都不曾離我們而去。但若只憑豪放詞,辛棄疾還不能算是頂級的詞作,他的婉約詞一樣精彩。當他寫起婉約詞來,一出手便寫成了無人能模仿的經典《青玉案。元夕》。
  • 陳彼得唱起辛棄疾 曾創作一剪梅、遲到等歌曲
    這個見證著臺灣流行音樂史的歌手,一度開餐廳謀生,卻一直醉心於給古詩詞譜曲,20年後,終於有機會唱給更多的人聽資料圖:陳彼得(中間人物)   來源: 視覺中國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隗延章  舞臺上,一位短髮老人穿著西裝、抱著吉他,以搖滾樂的音樂形式唱起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唱畢,老人又朗誦了一首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詩詞大會難倒不少高手
    那麼筆者現在問個問題,提到《青玉案》,大家想到的是什麼?是不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年,王國維說辛棄疾這首詞是做學問三大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讓這首詞紅得發紫。但事實上,對於這首詞中某些字眼的意思,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
  • 辛棄疾可能是「近視眼」?一首小詞,透露了一切
    作為一個念念不忘收復北方失地的名將,辛棄疾一生過得並不順利,長期賦閒在後方。於是,寫下了大量著名的、悱惻動人的詞作。辛棄疾被後人稱之為「詞中之龍」,他的悱惻動人,和婉約派是完全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