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 (574—648)唐經學大師。字仲遠,一作仲達,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八歲就學,善屬文,好歷算,精通服氏《春秋》,鄭氏《尚書》、《詩經》、《禮記》,王氏《易經》。
貞觀七年,與魏徵等撰《隋史》,又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經義訓》,即今注本《五經疏》,孔穎達總其事,統領大綱。唐太宗、高宗欽定為《五經正義》。貞觀二十二年(648)卒,陪葬昭陵,贈太常卿,諡號「憲」。唐高宗永徽四年(653),《五經正義》正式頒發於世。成為士人應試必讀的經學教科書。孔穎達撰《周易正義》,主魏王弼、晉韓康伯注,為義理易之代表。孔穎達特於《卷首》總論「易」義與《周易》文本諸問題,其首論即論「易」之三名。
《周易正義·卷首》「論『易』之三名」
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
既義總變化,而獨以「易」為名者,《易緯·乾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
又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簡易立節,天以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張列,通精無門,藏神無穴,不煩不擾,淡泊不失,此其『易』也。『變易』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移,能消者息,必專者敗,此其『變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故《繫辭》云:「乾坤其易之蘊邪?」又云:「易之門戶邪?」又云:「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此言其「易簡」之法則也。
又云:「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此言順時變易,出入移動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也。
崔覲、劉貞簡等並用此義云:「易者謂生生之德,有易簡之義。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變易者謂生生之道,變而相續,皆以《緯》稱『不煩不擾,淡泊不失』。」此明是「易簡」之義,無為之道。故「易」者,易也,作難易之音。而周簡子云:「『易』者,易(音亦)也,不易者,變易也。『易』者易代之名。凡有無相代,彼此相易,皆是『易』義。『不易』者,常體之名。有常有體,無常無體,是『不易』之義。『變易』者,相變改之名,兩有相變,此為『變易』。」張氏、何氏並用此義,云:「易者,換代之名,待奪之義。」因於《乾鑿度》云:易者,其德也,或沒而不論,或雲德者得也。萬法相形,皆得相易。不顧《緯》文「不煩不擾」之言,所謂用其文而背其義,何不思之甚。
故今之所用,同鄭康成等,「易」者,易也,音為難易之音,義為「簡易」之義,得《緯》文之本實也。蓋「易」之三義,唯在於有。然有從無出,理則包無,故《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渾沌。渾沌者,言萬物相渾沌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是知易理,備包有無,而易象唯在於有者,蓋以聖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備,本備於有。故《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即無也;「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即有也。故以無言之,存乎道體;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以變化言之,存乎其神;以生成言之,存乎其易;以真言之,存乎其性;以邪言之,存乎其情;以氣言之,存乎陰陽;以質言之,存乎爻象;以教言之,存乎精義;以人言之,存乎景行。此等是也。
且易者象也,物無不可象也。作《易》所以垂教者,即《乾鑿度》云:「孔子曰:上古之時,人民無別,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犧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易者,所以斷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是以畫八卦,建五氣,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度時制宜,作為罔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此其作《易》垂教之本意也。
綜述:孔穎達在此論中指出「易」是「變化」之總名,分而言之又含三義,即《易緯·乾鑿度》和鄭玄所謂「易簡」、「變易」、「不易」。「變化」必在此三義中方能展開。孔穎達在論中尤其批評了周氏、張氏、何氏等學者對三義中「易(簡)」一義的誤解,而特標「易簡」之義。並由「三義」之「有」溯至形上之「無」,以「易理備包有無」,聖人乃作《易》垂教,以斷天地、廣利用、理人倫、別庶物、明王道,宇宙自然、社會人倫於是無不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