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易」之三名——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語

2021-02-23 周易參考

孔穎達 (574—648)唐經學大師。字仲遠,一作仲達,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八歲就學,善屬文,好歷算,精通服氏《春秋》,鄭氏《尚書》、《詩經》、《禮記》,王氏《易經》。

貞觀七年,與魏徵等撰《隋史》,又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經義訓》,即今注本《五經疏》,孔穎達總其事,統領大綱。唐太宗、高宗欽定為《五經正義》。貞觀二十二年(648)卒,陪葬昭陵,贈太常卿,諡號「憲」。唐高宗永徽四年(653),《五經正義》正式頒發於世。成為士人應試必讀的經學教科書。孔穎達撰《周易正義》,主魏王弼、晉韓康伯注,為義理易之代表。孔穎達特於《卷首》總論「易」義與《周易》文本諸問題,其首論即論「易」之三名。


《周易正義·卷首》「論『易』之三名」

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

既義總變化,而獨以「易」為名者,《易緯·乾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

又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簡易立節,天以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張列,通精無門,藏神無穴,不煩不擾,淡泊不失,此其『易』也。『變易』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移,能消者息,必專者敗,此其『變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故《繫辭》云:「乾坤其易之蘊邪?」又云:「易之門戶邪?」又云:「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此言其「易簡」之法則也。

又云:「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此言順時變易,出入移動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也。

崔覲、劉貞簡等並用此義云:「易者謂生生之德,有易簡之義。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變易者謂生生之道,變而相續,皆以《緯》稱『不煩不擾,淡泊不失』。」此明是「易簡」之義,無為之道。故「易」者,易也,作難易之音。而周簡子云:「『易』者,易(音亦)也,不易者,變易也。『易』者易代之名。凡有無相代,彼此相易,皆是『易』義。『不易』者,常體之名。有常有體,無常無體,是『不易』之義。『變易』者,相變改之名,兩有相變,此為『變易』。」張氏、何氏並用此義,云:「易者,換代之名,待奪之義。」因於《乾鑿度》云:易者,其德也,或沒而不論,或雲德者得也。萬法相形,皆得相易。不顧《緯》文「不煩不擾」之言,所謂用其文而背其義,何不思之甚。

故今之所用,同鄭康成等,「易」者,易也,音為難易之音,義為「簡易」之義,得《緯》文之本實也。蓋「易」之三義,唯在於有。然有從無出,理則包無,故《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渾沌。渾沌者,言萬物相渾沌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是知易理,備包有無,而易象唯在於有者,蓋以聖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備,本備於有。故《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即無也;「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即有也。故以無言之,存乎道體;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以變化言之,存乎其神;以生成言之,存乎其易;以真言之,存乎其性;以邪言之,存乎其情;以氣言之,存乎陰陽;以質言之,存乎爻象;以教言之,存乎精義;以人言之,存乎景行。此等是也。

且易者象也,物無不可象也。作《易》所以垂教者,即《乾鑿度》云:「孔子曰:上古之時,人民無別,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犧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易者,所以斷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是以畫八卦,建五氣,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度時制宜,作為罔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此其作《易》垂教之本意也。

綜述:孔穎達在此論中指出「易」是「變化」之總名,分而言之又含三義,即《易緯·乾鑿度》和鄭玄所謂「易簡」、「變易」、「不易」。「變化」必在此三義中方能展開。孔穎達在論中尤其批評了周氏、張氏、何氏等學者對三義中「易(簡)」一義的誤解,而特標「易簡」之義。並由「三義」之「有」溯至形上之「無」,以「易理備包有無」,聖人乃作《易》垂教,以斷天地、廣利用、理人倫、別庶物、明王道,宇宙自然、社會人倫於是無不諧矣。

相關焦點

  • 《周易正義》是個漂亮的思想實驗室
    但《周易正義》其實是王弼著最好的輔助讀本,本身又有很高的思想性,自唐朝以來,只要讀《周易》,均由此奠基。為《十三經註疏》之第一書,不可忽視。正義,就是正確義理的意思。 這套書,是唐朝統一南北朝政局之後,一項思想文化上統一的大工程。由孔子的子孫孔穎達主編,把幾百年來混亂分歧的五經之解釋,梳理了一遍。
  • 書志題跋│《周易正義》十四卷
    紹興古稱越州,故上述六經便有了「越州本六經」之稱。越州本六經的特點,是各經經、注、疏萃於一書。然既將各經注、疏分散在相關經文之下,則必有省略注文及疏文之處,雖然批閱稱便,但文字上與原先單注、單疏各自單行時卻不完全相同,於是人們反倒珍視舊有的單注本和單疏本。此宋刻單疏本《周易正義》,便是人們特別珍視的單疏本之一。
  • 《周易》的「周」字,可不是指周文王寫的易,還有這樣幾個意思!
    易學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說到《周易》,大多數的朋友們都還是了解的,畢竟易不僅是周易,還有《連山易》和《歸藏易》。那麼在大多數朋友的了解中,多將《周易》認為是,周文王困於羑裡時,所著的易,叫做周易,相當於易的一個版本,畢竟易並非是周文王所原創,其只是重新排列的卦序,並寫了卦辭。
  • 顧明棟 || 歷代《周易》書名闡釋的符號學管窺
    唐代孔穎達(574-648)力駁群儒,認為「周普無所不備」的說法「毫無根基」。在《周易正義》序中,他說:「鄭玄雖有其釋,更無所據之文。」[8]冊1:1他自己的解釋是:「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裡,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餘代。」在他看來,《周易》之所以稱《周易》,是因為它是周代創始人所寫,因此成為周朝的代表作。
  • 姬昌——創始《周易》的一代明君聖人
    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他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周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爻辭為為周文王所創而得名,流行於周朝及後世,卦序以乾坤兩卦為首。
  • 【名家論易】廖名春:《周易》卦爻辭時間數量表示的虛與實
    其實,這裡的「三歲」都是虛指,是泛言「多年」,指「很長時間」、「很久」,不必坐實一定是「三載」、「三年」。汪中(1745~1794)《述學·釋三九上》:「因而生人之措辭,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三,以見其多。」《詩·魏風·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劉寶楠(1791~1855)《正義》:「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審慎也。」
  •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者關係?《神農本草經》與連山易的關係
    在古代這三易的關係本來是,不同的時期,不同人演繹的產物。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易的關係是:演變關係,經歷連山、歸藏、乾坤之易,易經非一人所作,是歷代聖人所作。現在有人誤認為《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其實這是錯誤的。三易是北鬥天道崇拜的產物,自古有之,合稱易經。
  • 易經入門利器——《周易辭海》
    老套門的劉一恆先生帶大家了解一下《周易辭海》。《周易辭海》是郭文友先生編著,山東大學易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的劉大鈞教授做的序,雖然沒有見過郭文友先生,但是以劉一恆先生數十年的易學功力判斷,這是一本嚴謹務實,可以信賴的易學教科書。新書估計已經買不到了,朋友們有興趣可以去找找二手書(價格從幾十到幾百都有,注意討價還價)。
  • 《莊》《易》宇宙大化論同異發凡
    與《莊子》一樣,《易傳》的世界也是一個氣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變易世界,《周易》原本就是對天地萬物之變化規律的總結,所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繫辭上》),《易傳》中「變化」一詞凡十二見。孔穎達《正義》卷首即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
  • 古代文學門派之爭,著述對後世影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
    因之,唐太宗李世民命孔穎達等人編纂《五經正義》八十卷,作為唐代官書行於世。孔穎達以「疏不破注」為原則,折一百中南北各派經學,《易》用王弼注,《書》用孔安國偽傳,《詩》用西漢毛公傳、東漢鄭玄箋,《禮記》用鄭玄注,《左傳》用西晉預注,從而統一了南北各派經學。
  • 周易基礎知識之「陰陽兩儀」從周易、中醫視角看企業管理系列4
    上節內容回顧上節——《周易基礎知識之「數」覽》,系從「象數理佔」中「數」的角度,展示了「易」(易學)的主要基礎知識及簡單內在邏輯。如何參透其中奧秘?就需要我們再次回首周易的「本質」是什麼。3、《易傳·繫辭上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4、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 羅爾斯與《正義論》——以正義之名釀造的思想鴆酒
    歷史地來看,眾多中國知識分子從原始的正義感出發,不斷地沉迷於各種以正義之名出現的西方思潮中。《正義論》正是一本極具迷惑與欺騙性的政治哲學名著,羅爾斯以其精緻的思想構建了一座看上去美輪美奐的正義思想大廈。但終其一生的努力,羅爾斯卻只是以正義之名為人類釀造了一劑毒性極強的精神毒藥。
  • 《周易》六十四卦的兩種卦序:一種已經破解,一種依然成謎!
    在歷史上,《周易》的卦序並不只一種。目前我們所能詳細了解的有兩種,即通行本《周易》卦序和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周易》卦序。我們先來看帛書六十四卦的卦序(帛書六十四卦的卦名與通行本不盡相同,下圖中綠色字體為通行本的卦名):這個卦序的排列「密碼」,已經被後人破解了。
  • [思考] 朱熹的《周易本義》與《周易》的本義
    加之後人對這些符號的隨意解釋,如朱熹所說是「頗為諸儒所亂」(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語),就更增加了弄清這些符號本義的難度。然而無論如何,經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使後人無法僅僅滿足於過去的內容,而必然給它填入新的內容。現存《易傳》,可說是給《易經》填入的第一批新內容。在《易傳》看來,《易經》是「彌綸天地之道」的書。
  • 《易經》中的「易」是什麼意思?和時間有什麼關係?
    古往今來,對於「易」之釋名,有很多解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易,晰易,蠣艇、守宮也。象形。」從象形角度而言,「易」嫩賜的象形字,蜥賜能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假借為「變易」之易,象徵宇宙萬物的變化。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序》中指出:「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
  • 「數」說《周易》系列之一:易數總綱《易本命》
    歷來都說,《周易》是象數之學,其中必然有涉及到術數的內容,然而說歷來解讀《周易》者,談「象」的不計其數,但說「數」之人卻是少之又少。殊不知,「數」對於《周易》的重要性完全不亞於「象」,甚至還猶有過之。只言「象」卻不言「數」是難以完全理解《周易》卦爻辭的,而理解了「數」,卻有助於我們弄清《周易》中的「象」,更有助於我們對《周易》之「術」的探究。
  • ☯【周易起名館】論楊公風水與《地理五決》之辯!!!
    論楊公風水與《地理五決》之辯  用 三合古法分析案例         記得有一次, 一位風水先生專程來找我(之前與我有過幾次聯繫)。右水倒左,出乙辰方為借庫消水自生向,合楊公救貧進神水法,不作衝破養位論。主富貴壽高,人丁大旺,先發小房。龍、砂好,亦有先髮長房者。『』事實是,福主家裡反出兇事。      實踐證明《地理五訣》的『』向上三合『』是極其謬誤的,還有龍局,隨便可以借庫是極其混亂的。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咱們找找看。      再將上例用『』楊公古法三合『』來做分析。
  • 周易八卦之乾兌離三卦
    周易八卦——離卦的解讀周易八卦歷來讓人覺得神秘,感覺非常的玄妙,近些年來,周易成為了似乎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妙法,商業,官場,人生,婚姻,家庭等等方面,似乎都可以用周易進行指導。但是很少有人研究和講解周易八卦最基本的道理,今天在此寫一篇小文章,來講解一下從乾卦到離卦基本變化過程,希望給一些喜歡周易的朋友帶來點啟示。八卦最基本的變化排序是:由乾卦一開始變化,變為兌二卦,變為離三卦,變為震四卦,變為巽五卦,再變為坎六卦,變為艮七卦,最後變為坤八卦。
  • 論先秦古籍翻譯中文本與傳註譯文內容同質化的問題
    古籍的注和疏一般是兩套,有的甚至是三套或更多,例如《詩經》,一是毛傳,二是鄭玄箋,三是孔穎達疏(即「正義」)。就《易經》而言,最早的一批註解是春秋時的《易傳》,它在漢代也取得了「經」的地位。後來又有一些註解出現,如三國時魏王弼、晉代韓康伯的《周易注》及唐代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宋代朱熹《周易本義》等。在中國文獻學中,一般包括專門討論古籍註解的「傳注學」。
  • 明代著名易學大師:來知德及其《周易集注》
    所著有《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心學晦明解》諸書,而《周易集注》一篇用功尤篤。自言學莫邃於《易》。初,結廬釜山,學之六年無所得。後遠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數年,始悟《易》象。又數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雜卦》之意。又數年始悟卦變之非。蓋二十九年而後書成。萬曆三十年,總督王象乾、巡撫郭子章合詞論薦,特授翰林待詔。知德力辭,詔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給米三石,終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