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16 17:28:00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編輯:一鳴 字號:T | T
有時候,一個人喜歡一件事,常常是一輩子的事,或許中間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得不將這種喜歡藏在心底,但只要有機緣,那種強烈的喜歡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悄悄地滋生出來,茁壯成長,直至長成參天大樹。新疆書法家邢玉河,從小喜愛書法,然而直到退休才真正有時間有機會去研習,因為書法,他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將喜歡付諸筆端
72歲的邢玉河,對書法的喜愛持續了60多年之久。他自小喜愛書法,從唐楷練起,常得老師誇獎。後來到了新疆,因為字寫得好,就常寫大字報,雖然不是正規的練筆,但也天天和毛筆打交道。
歲月常常給人磨礪,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個人的喜歡總是被忽略。工作成了邢玉河的重心,那些自小而生的喜歡,對於書法特殊的愛好,都被邢玉河深深埋在心裡。那些曾臨摹過的字帖,雖然破舊,卻都被他悄悄藏了起來,他總覺得或許有一天會用得上。
時光飛逝,邢玉河已然退休。他終於有時間來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卻茫然了。他一時不知自己的動力在哪裡。直到有一日,晨練的他來到家附近的廣場上,看到有位老人正拿著一個特大號毛筆蘸了水,在廣場上揮毫。
邢玉河看了,忍不住上前和老人搭話,想問問老人平常都練什麼字帖。結果老人只是慢吞吞看了他一眼,沒搭理他,那眼神裡滿是不屑。邢玉河當時心裡特別難受,書法一直以來都是他的最愛,只不過被歲月和生活隱藏在了心底。
邢玉河心想自己已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重新拿起筆來,專攻書法。他買了紙和筆,在家練了幾天後,又覺得有老師指導練字才更有成效。於是又報名參加了老幹部書法研究班。時任新疆書協副主席的王世傑擔任研究班的老師,他看了邢玉河練的字後點評了四個字,「字有功底」,但言下之意,還要下苦功好好臨帖。
王世傑的點評讓邢玉河心裡很踏實,他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篆書、隸書、行書、草書逐一專攻臨摹,王羲之、孫過庭、懷素等大師的字,他不知疲倦,每天全部身心都放在了苦練上。寫好了就拿給老師看,聽老師點評和建議。
全身心的投入,讓邢玉河的書法日益進步,他也更為書法痴迷。有一次,他揮毫寫了一幅字,寫好後自己很滿意。結果晚上躺在床上後,又翻來覆去睡不著,心裡琢磨著,哪個字換種方法用筆會更好些,哪個字的字體結構還可以再改進,整幅字的謀篇布局還可以再設計。
後來,邢玉河又迷上了王羲之的《草訣歌》,一本書譜不知道練了多少遍,到了後來,每個字都在他腦海裡生了根。之所以這樣刻苦臨帖,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記得王世傑老師說過的話,「根植傳統才是書法的根本」。練書法,臨古人的字最需要體會其中的筆法和結構,把這些融會貫通之後,再研究如何寫出自己的特點。
正是有了這樣的苦練作基礎,邢玉河的另一位老師李叔萍看了他的書法後說:「筆精墨妙。」還提醒他,以後繼續練字,書法的境界會更高。
苦練終於回報
偶然的一次機會,邢玉河在讀毛澤東詩詞的時候,看著那行雲流水的字體,突然萌發了練練毛體的想法。練了一段時間的毛體後,他感覺毛體真正是胸有成竹,大氣磅礴,像大海一樣波瀾壯闊。
邢玉河就這樣痴迷在書法的世界裡,後來在練書法的過程中,他很自然地將毛體和古人的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練書法的同時,邢玉河不斷翻閱各類古籍,從唐詩宋詞元曲,再到《道德經》《金剛經》《論語》……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書法給予自己精神上的寄託。通過練習書法,在中國古典文學的世界裡徜徉,這種潛移默化的學習,讓他記憶深刻。
邢玉河感受到了書法帶給自己的快樂,於是他特地給自己的女兒買了紙和筆,還配送字帖,並對她說:「練書法可讓人心神寧靜,若有時間一定要試試。」
在讀《孫子兵法》時,邢玉河突然想到,練書法這麼久,應該寫幅作品留給兒孫們。於是他開始構思創作百米長卷,每天書寫《孫子兵法》之三十六計,長卷一點點展開,上面是筆走龍蛇,似是一江奔湧而來的春水,跌宕起伏,氣勢奔騰。
2011年,邢玉河受邀為「鐵木爾·達瓦買提愛國主義詩歌書畫展」書寫百米長卷,在全國政協禮堂展出,受到廣泛好評。今年7月,邢玉河帶著130幅書法作品,在遼寧本溪舉辦了個人書法展,其書法作品很受當地人們的喜愛。
正是這樣默默無聞的耕耘書寫,讓邢玉河聲名在外。他在創作時,筆隨心動,一幅字就像一首歌從心裡唱出,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有抑揚頓挫的氣息,有激情澎湃的張力,讓作品更有個人的思想和感情。雖然獲過一些全國獎項,但邢玉河並不滿足,在他眼裡,書法是一部漫長的沒有盡頭的歷史,他只是在尋找和學習歷史的途中跋涉,且永沒有終點。
烏魯木齊晚報記者 趙劍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