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3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近年來,隨著健康飲食觀念的普及,市場上出現了一類宣稱能做出「低糖」「降糖」或「脫糖」米飯的電飯鍋產品。希望控制血糖或是想通過控糖減肥的人,會比較關注。
這些鍋到底能不能做出更「低糖」的飯呢?吃這些飯,能不能控制人體血糖呢?
廣東省消委會在今年3月到7月,聯合佛山市消委會,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了「低糖」電飯鍋商品比較試驗。結果顯示,大多數檢測樣品有一定「減少米飯糖類含量」的功能效果。不過,廣東省消委會也提示,食用「低糖」米飯不能作為「降血糖」的主要方式。
這類「低糖」電飯鍋,為何能讓烹製的米飯更低糖?吃這種米飯對人體會有什麼影響?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所謂「低糖」或「脫糖」電飯鍋,有些是能夠烹製某類粗糧,比如說自己能夠簡單方便地做出一鍋發芽糙米飯。還有一些,也是大多數的「低糖」電飯鍋,則是宣稱,通過「一煮、二瀝、三蒸」的「低糖三部曲」來做出「低糖」米飯。
那麼,它們的實際效果怎麼樣?真的能做出更低糖的米飯嗎?
今年3月到7月,廣東省消委會的有關比較試驗人員,從線上線下渠道,一共買了20款「低糖」電飯鍋來測試,價格從198元/臺到1699元/臺不等,高中低檔產品都有,基本涵蓋了市場上「低糖」電飯鍋產品的主流品牌和重點型號。
比較試驗重點選取了還原糖含量和抗性澱粉含量,這兩項功能指標。
廣東省消委會新聞部工作人員何翎子表示,這兩項功能指標行業認可度高、性能代表性強。何翎子說:「還原糖含量主要是表現這個米飯經水萃取後,溶出的具有還原性的糖類含量。這個數值越低說明這個米飯經水萃取後的糖分含量越低。抗性澱粉含量主要是表現米飯中難以被酶化解,難以消化的澱粉含量。那麼,抗性澱粉含量越高說明米飯在人體內消化和吸收得比較緩慢,可以增加一定的飽腹感,幫助減少米飯的使用量。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控制糖分攝入的作用的。」
比較試驗結果顯示,「低糖」電飯鍋蒸煮出的米飯和普通米飯相比,20款樣品中有18款樣品的還原糖含量有不同程度減少,而抗性澱粉含量不同程度增加。
這樣來看,大多數「低糖」電飯鍋樣品還是具有一定的「減少米飯糖類含量」的功能效果。
之所以能有這樣一個效果,重點在「一煮、二瀝、三蒸」中的第二步——「瀝」上面。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營養學會理事範志紅解釋說,部分還原糖和可溶性澱粉隨著米湯跑了。範志紅介紹:「它們是先把這個飯煮一下,然後把一部分煮飯的水漏掉,等於扔掉了一部分米湯,剩下的飯再繼續煮。它將溶了一些還原糖和可溶性澱粉的米湯去掉了。所以,當然其還原糖含量、總的可消化澱粉的含量是會下降的。並且,因為它的飯煮得比較硬,其消化的比例就會下降。也就是說,裡面有部分澱粉沒有被人消化,可以穿腸而過。」
吃了這樣更加「低糖」的米飯,人們的血糖就會降低嗎?
還不能劃這個等號。
廣東省消委會提示,廣大消費者應科學看待「低糖」電飯鍋的功能效果,必須清楚,食用「低糖」米飯不能作為「降血糖」的主要方式,特別不能取代有關藥物的作用。何翎子表示:「從比較試驗的結果看,大多數『低糖』電飯鍋樣品具有一定的『減少米飯糖類含量』的功能效果。但並不等同於食用『低糖』米飯就直接降低人體血糖含量。必須清楚,食用『低糖』米飯不能作為『降血糖』的主要方式,特別不能取代有關藥物的作用。『低糖』電飯鍋在市面上關於降糖的功能宣傳是容易誤導消費者的,讓消費者誤以為產品具有降血糖的功能。」
此外,我們吃飯本來也不是光為了裡面的還原糖、澱粉,還得攝取其他的營養。
而做飯中途「瀝掉」米湯這個做法,瀝走的不只是糖類,還有其他可溶性成分,比如鉀、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很大一部分也都隨著米湯一起被除去了。範志紅表示,白米中這些成分本來就少,再去掉一些就更是少得可憐,米飯的營養價值就變得更低了。範志紅說:「因為B族維生素是溶於水的,就會跑到那個米湯裡。所以說,吃這個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從別處再把這個B族維生素補回來。否則,長期而言,對健康是不利的。」
鍋是一方面,蒸煮什麼樣的糧食也很關鍵。
範志紅指出,不管什麼鍋,能做雜糧飯,就可以提升主食的營養質量,給控糖帶來幫助。他介紹:「一般來講,如果我們用了全谷雜豆這類食材放到米飯裡,那麼,煮出來的飯,飽腹感都會提升,它在胃裡的排空速度慢了,消化的速度慢了,身體所實際得到的那些澱粉的量也低了,有部分澱粉實際上是沒有被我們充分消化的。普通的全谷雜糧、豆類,其抗性澱粉都會比白米、白面要高得多。所以說,我們不考慮這個概念,就用家裡原來的電壓力鍋或電飯鍋,只要能做雜糧飯,都可以給控糖、減肥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