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清西陵,了解帝陵文化與清史好去處

2020-12-24 皮球見聞

清西陵相較同時期的清東陵,有著許多非常獨特的建築景觀,其規模更宏大,體系更完整。

自雍正首建泰陵,到光緒的崇陵建成,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嬪妃園寢7座,是了解清代歷史的好去處。

01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保定易縣永寧山下,距北京120公裡,是清朝最後一處帝王陵墓群,也是現存最完整、建築類型最齊全的帝王陵墓群,同時還是國家5A級風景區。

清西陵始建於1730年,完工於1915年,期間185年,埋葬了清朝皇室成員共計80人: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王爺、2位公主、6位阿哥。形成了以14座陵寢為主,以行宮、永福寺、營房、衙署為附的83平方公裡的廣袤陵區。

易縣雲蒙山形成了西陵外圍的屏障,拱衛著清西陵,抵禦住西北風對低谷裡的樹木、建築的損害。易水河縱貫陵區,涵養著太平峪,形成了雄奇而又清幽的生態環境。

陵區內建築形式體現著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

這片佔地龐大的陵墓群,與600裡外的清東陵遙相呼應,是大清帝國從繁華到衰落的縮影,也成為了解帝陵文化與清史的好去處。

02清西陵的帝陵文化

這裡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朝的帝王。帝陵文化之奇絕,讓人驚嘆。

陵墓前的石牌坊,代表著帝王的功德和威儀,但是其他的陵墓群前,只建有一架,清西陵這裡有三架,而且一架居中朝南,兩架稍後分列東西,構成一個品字形的排列形式。這三架石牌坊又和北面的大紅門構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格局,這種以坊成院的形式,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

雍正泰陵:關於雍正皇帝遠離父祖,另外選址建陵,開闢清西陵陵區,歷史上一直有各種各樣的傳聞,但是見於史書記載的就只是風水原因。

雍正皇帝選址在西陵,也並非雍正皇帝的初心。雍正皇帝登基的時候,也是按照子隨父葬的制度,在清東陵選址,可是經過大臣們再三的勘選,認為東陵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就是有非常明顯的缺陷,後在清東陵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只能去他地另選,最後就選中了易縣太平峪開始建陵。

作為清西陵中的第一座陵墓,泰陵建築年代最早,建造規模最大,風水格局最為完整。

嘉慶昌陵:昌西陵是嘉慶皇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它的回音壁是此陵的特色之處。

在寬闊的月臺上,它的圍牆是一個半圓形,兩側的牆壁相距76米遠,如果有人在東側的牆壁面壁低聲細語,那麼在西側的牆壁以耳貼牆,就會聽到對方的聲音,像打電話一樣,順著牆壁傳過來。

月臺的中間有一塊回音石,如果對它發聲,回音石會將聲音擴大數十倍反射回來,好似空谷回音。這種神奇的回音效果,在中國古代陵寢中也僅此一處。

道光慕陵: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也是所有清代陵寢裡面建築風格最獨特的一座。

從外觀上看,保持了道光帝節儉之意。規模比較小巧,裁撤了許多大型建築物—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隆恩殿。殿宇也從重簷結構改成了單簷,從面闊五間改成了面闊三間。其實慕陵是一座外儉內奢的陵墓。追求的是珍貴的用材和精良的工藝。

慕陵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三大殿,全部是用珍貴的未經彩繪的金絲楠木構造而成,而且金絲楠木的表面是塗油燙蠟的。用1316條楠木雕龍進行裝飾,在中國古建築裡面,用金絲楠木雕龍進行裝飾的金絲楠木殿宇,也僅此一處。

光緒崇陵:在泰陵東側、永福寺旁,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座帝王陵寢—崇陵。崇陵建於1909年至1915年,這裡埋葬著光緒皇帝和孝定景皇后。

光緒帝的死因撲朔迷離。2003年開始,相關專業機構對光緒的頭髮和衣物等進行檢驗研究,2008年公布光緒死因為砒霜中毒。

光緒帝生前沒有建陵,宣統皇帝溥儀登基後才在西陵為其建造崇陵。1912年,宣統帝退位,由民國政府出資繼續修建,崇陵成為一項跨朝代的陵寢工程。

1938年崇陵地宮被盜, 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崇陵成為清西陵唯一開放的陵墓地宮。

古松林:清西陵保存有15000株古松,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松林,這些古松都是建陵的時候從外地遷來的成材的樹,所以它的歷史比陵墓的建築更久遠。

蒼茫松海一望無跡,建築與山水相稱,天人合一,為人們提供一片感知清西陵風物之地。

作為一個地域的象徵,守陵人開始給清西陵的松建立松譜。

守陵人:清西陵周圍有很多守陵的村落,生活在裡面的這些守陵人,與清西陵世代相伴。

從他們的一言一行間,透露出他們對清西陵文化及制度的熟悉。這無不來自於祖輩的薰陶,以及自小生活於此對清西陵的熱愛。

古時守陵人負責陵寢的日常維修、祭祀活動,如今年輕一代守陵人的後代,開始從事對清西陵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傳播。

歷經近300年的變遷,守陵人的村落已成為滿族民俗文化的風情園。他們的後裔依然延續著自己獨特的京味方言、特色飲食、禮儀歌舞等。

一座清西陵,半部清帝史。泰陵、昌陵完整宏偉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慕陵建築的裁減、崇陵規模的減小,真實地記錄了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亡。

如今,來清西陵,不僅可以欣賞其山川形勝之景,還能感受今人於一磚一瓦中,為清西陵保護及文化傳承所作的努力。這樣的清西陵,期待與你相遇。

相關焦點

  • 一山一水一皇陵--清西陵
    著名的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15公裡的永寧山下,面臨易水河畔,距離北京120餘公裡。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長達186年。這裡安息著清代自雍正起四位皇帝和若干嬪妃及阿哥墓地,是清朝三大墓地之一。
  • 清西陵的永寧山
    」雍正皇帝隨即下令在此處興建皇陵,這就是清西陵的由來。那麼,有了大型的皇陵區,自然就要有人來維護,於是自雍正年間此處先後從京師派遣旗民駐防分布,形成了又一個特殊群體——「守陵人」。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民俗文化愛好者,作為八零後的我,不留戀於大都市的喧囂,不喜愛沉迷於網絡。
  • 愛新覺羅毓傑一行赴清西陵祭祖
    4月5日,清明節之際,天津滿研會愛新覺羅毓傑一行15人(含家屬)赴河北省易縣清西陵泰陵祭祖,滿族同胞在泰陵隆恩殿行三跪九叩禮,深切緬懷一代明君雍正皇帝。
  • 沈衛榮看「新清史」的熱鬧和門道①:「清世界主義」的意義
    這本薄薄的小書原來不過是幾篇論文和資料性譯文的結集,它將滿清夏宮——承德避暑山莊,以及與它相關的建築、藝術、典禮作為研究的焦點,來探討內亞和西藏對於大清帝國(1636-1911)的重要性。論文的作者們想藉助其研究來說明,清朝不能被簡單地當作僅僅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王朝,因為它在軍事、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上都很深入地與內亞相關涉。
  • 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經歷了什麼變化?人家現在是國家公務人員
    清朝皇帝在關內有兩座皇陵,分別是清東陵和清西陵,一座在北京東面,一座在北京西面。清東陵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以及慈禧;清西陵安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另外說一下嘉慶的陵墓還是乾隆給他修的,父親給兒子修陵墓也算歷史上的頭一遭。仔細想來乾隆也確實有錢,反正有一個和珅在給他找錢,不如就把兒子的陵墓一起修了吧。
  • 承德博物館和清史文化展覽館開建
    承德博物館和清史文化展覽館開建    建成後年可接待50萬人次    河北新聞網承德5月31日電(通訊員賈建勇 記者李建成)今天上午,承德博物館和承德民族團結清史文化展覽館項目河北日報同時在避暑山莊外原承德二中校址開工建設。
  • 【清史探秘】解讀臺灣版《清史》之得失
    一年速成的《清史》 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之後,於1954年召開了第一屆「國民大會」。會上,100多位代表聯名敦請臺灣地方當局延攬史家,從速編纂清史。其後,幾位臺灣「監察委員」於1959年又提出「敦促政府迅修清史案」。
  • 訪談︱柯嬌燕:我不屬於「新清史」
    【按】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 1955- ),是美國常春藤院校達特茅斯學院的歷史系教授,也是美國「新清史」學派四位代表人物之一,撰寫了《孤軍:滿洲三代家族與清世界的滅亡》、《晦昧之鑑:清帝國意識形態中的「歷史」與「身份」》等極具學術分量的作品。
  • 《清史地圖集》序
    清時期的地圖,譚先生選定嘉慶二十五年,此時正處於清朝由盛到衰的轉變過程中,有《嘉慶重修一統志》為據。這樣選都是有道理的。 譚圖的第八冊是清時期圖組,包括嘉慶二十五年和光緒三十四年的兩幅全國圖和三十來幅分省圖(包括省級地域圖和單獨成圖的放大圖),展開分省圖的標準年份是嘉慶二十五年。八冊譚圖涵蓋了中國通史大部分時段,從先秦一直畫到清朝,如果加上簡明圖的話還包括了民國。
  • 「清史」對話「明-清史」|一字之「差」與求同存異
    我們在田野裡面能夠找到的大量的碑刻也好,文書也好,大部分是從清代,而且是從清中期、清晚期,一直到現在的材料。早期的,宋代、明代畢竟是極少量,大部分的還是基於清代中晚期之後的材料,康熙、乾隆,甚至更往後的(時代)。可是我們卻用這些資料去看明代的問題。或者反過來說,我們在帶著明代的問題意識、研究方式來思考、解讀清代的文獻。在這樣的解讀下,我們的研究,會有什麼樣的問題?會不會出現偏差?
  • 清朝已經覆滅108年了,《清史》為何還沒編纂完成?
    清帝退位後,北洋政府接管了編纂清史的工作,並在1914年成立了清史館。由曾任湖廣、四川和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擔任館長,主持編修工作。1917年,張勳復闢。清史館被迫關門,修編工作停了下來。等到1927年時,清史已經編纂了14年,當時的工作人員也從最初的80多人,銳減到10多人。
  • 《清史研究》2020年5期目錄及摘要
    在清代律學地位升降過程中,研律者從自身知識結構出發,一方面積極援經入律,發明經、律會通之處,藉助經學提振律學,在司法實踐中「引經治事」,援用儒家經典作為斷案理據;另一方面用治經學的方法來研治難讀的律學,提升了律學作品的質量。清代律學與經學關係緊密,律學在研究手段及價值關懷上積極向經學靠攏。
  • 歐立德談新清史與滿族認同
    比如十九世紀的滿文檔案,我們還沒有很多了解,但十七、十八世紀的檔案已經給了我們一些啟發。康熙朝發明了一種新的信息交流體制,就是我們說的硃批奏摺。奏摺和題本的形式不一樣,題本是走公道,奏摺是走私道,奏摺是向皇帝報告許多未必是官方的信息,比如氣候災難,還有黑龍江金礦的消息,很多是與蒙古、準噶爾的關係和戰事。
  • 「新清史」之爭 21世紀如何書寫中國歷史(上)
    尤其是自2004年啟動「國家纂修清史」項目以來,在「盛世修史」思想指導下投入的空前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更為國內外其他諸人文學科望塵莫及。回顧三十年來清史研究的發展,成果確實令人矚目。成果的取得,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是為數甚鉅的清代檔案文獻的開放以及整理出版,為清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基礎。
  • 美麗的西陵峽 告訴你三峽大壩修建前的三峽
    船行半小時,過了葛洲壩,不久,便駛進南津關,進入西陵峽。這時,天色灰暗,兩岸的山嶺黑黢黢的,什麼也看不清,我們只得回到艙裡,準備好好地睡覺,待天亮了再欣賞峽谷兩邊的壯麗景色。機聲隆隆,江風呼呼,江水譁譁,船艙裡的燈早熄滅了,船上一片靜寂。
  • 中國考古學家:蒙元帝陵「歸葬」克魯倫河
    中國考古學家:蒙元帝陵「歸葬」克魯倫河       據新華社大連5月29日電(記者屈婷)最新考古文獻學的研究顯示:受「歸葬祖塋
  • 孔令偉評《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丨蒙元史與清史的三個跨越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蔡偉傑著,八旗文化2020年9月出版,332頁,新臺幣450.00近年西方製作有關中國古代話題的通俗作品中,往往將以柔然為代表的北方遊牧民,想像為與中原政權對立並覬覦所謂「絲綢之路」財富的陰險反派。
  • 歐立德教授談清史研究
    這當然不是什麼好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會削弱滿族的特性和認同。清朝也希望改變這種制度,如在18世紀80年代,多數漢軍出旗為民。但在這一改革之後,清朝再沒有對八旗制度進行過正式的改革。新清史:在世界歷史中認識清帝國賈:在20世紀末以來的清史學界,尤其是在美國、日本的清史學界,出現了一個新的研究趨勢,即新清史。
  • 訪談:哈佛大學歐立德教授與「新清史」研究
    張梅:您關於清朝歷史的觀點與20世紀以來中國清史研究的主流論述並不一致,您試圖從滿族、從「他者」的角度來尋求問題的答案,這給我們提供了一條超越民族主義重新看待歷史的路徑,從滿洲史的角度重新審視清代歷史,學術界稱之為「新清史」。能否請您解釋一下什麼是「新清史」?
  • 東漢帝陵長啥樣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三維復原圖
    在《後漢書》「諸帝紀」中,東漢帝陵陵寢建築包括寢屋(憲陵寢屋)、更衣(即便殿,光烈皇后更衣)、門(原陵長壽門)、闕(恭陵東闕)、廡(恭陵百丈廡)。  王鹹秋解釋說,帝陵的寢屋、門比較好理解,而更衣實際上就是便殿,這種解釋在唐、晉、清等古代多部典籍中均有明確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