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竟用了這個詞來形容漢服……你能接受嗎?

2020-12-11 環球網

總喜歡搞事的《紐約時報》,最近又刊登了一篇「奇文」……

在欣賞《紐約時報》的「奇文」前,主頁君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漢服 。

(圖via網絡)

所謂「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和藏族的藏袍、苗族的苗服等意義類似,就是民族服裝 。

在歷史中,由於歲月變遷、朝代更替、民族融合等多種情況,漢族的傳統服飾也發展出了許多種形制: 褙子、齊胸襦裙、交領襦裙、襖裙、直裾、圓領袍、馬面裙……(就和咱們今天有連衣裙/七分褲/風衣/背帶褲等不同款式是一樣噠!)

▲漢服中的「襖裙」

漢服的愛好者如今越來越多。

在11.22 ,也就是上周四,漢服愛好者們還過起了他們自己的「節日」——漢服出行日 。大家穿上民族服裝走上街頭,融入生活,既傳播了傳統文化,也給生活增添了一份樂趣。

(圖via網絡)

但就在今年「漢服出行日」過後的第二天,也就是上周五——美媒《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關於漢服的文章。

標題是這樣的——

▲「上千年的復古服裝,帶著民族主義情緒的時尚宣言」(via New York Times)

首先看到這篇文章的是主頁君的同事。她知道我就是漢服愛好者,便過來問我:你覺得用 「nationalist」 (民族主義)這個詞來形容漢服,合適嗎?

我第一反應就是:作死的紐約時報又來黑了! 這當然不合適啊!!

「民族主義」 這詞吧,從字面上看似乎挺中性的。但相信熟悉英語、尤其閱讀外媒報導比較多的小夥伴一定知道,這詞用在正面的場合併不多。

當外媒形容一個人是「民族主義者」時,多半帶著點隱喻:這個人盲目愛國,自大,非理性,甚至有點民粹思想。

當川普童鞋高喊著「America first」 、並大行臭名昭著的貿易保護主義時,沒少被世界各大媒體批評是「nationalist」(民族主義者)。

(圖via網絡)

或者,咱們也可以通過《華盛頓郵報》的這段內容來弄清「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區別:

Nationalism vs. patriotism

民族主義 VS 愛國主義

Patriotism is fundamental to liberty because pride in one’s nation-state, and a willingness to defend it if necessary, is the basis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Patriotism is the courage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愛國主義是自由之基礎,因為它是國家自豪感,是必要時能捍衛國家的決心,是民族獨立的基礎。愛國主義是民族自決的勇氣。

By contrast, nationalism is patriotism transformed into a sentiment of superiority and aggression toward other countries. Nationalism is the poisonous idea that one’s country is superior to somebody else’s. Nationalism is intrinsically a cause of war and imperialism.

相反,民族主義則是將愛國主義轉化為對其他國家的優越感和侵略感 。它是一種有害的觀念,認為自己國家比別國優越。 民族主義本質上是戰爭和帝國主義的起因。

▲Nationalism vs. patriotism (via Washington Post)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明白為啥《紐約時報》說漢服的重新流行是「民族主義情緒」 ,有多麼荒唐和可笑 了吧

但這還只是標題。接下來,咱們來圍觀下這篇文章究竟有多奇葩——

全是槽點!

先是文章的開頭——

(以下翻譯部分via紐約時報中文網)

They flocked together in silky, flowing gowns, arms draped in billowing sleeves, with many wearing high black hats or intricate floral headpieces as a flourish.

他們聚集在一起,穿著絲滑飄逸的長袍,手臂覆蓋著成褶垂下如波浪一般的袖子,許多人戴著高高的黑色帽子或者繁複的花朵頭飾。

If they resembled time travelers teleported from a Chinese imperial ritual of a thousand years ago, that was just the desired effect.

如果你覺得,他們看上去像是從一千年前的中國帝王儀禮上穿越過來的時間旅行者, 那麼這正是他們想要的效果。

▲A Retro Fashion Statement in 1,000-Year-Old Gowns, With Nationalist Fringe (via New York Times)

先不說別的……作者你確定「像是一千年前穿越過來的時間旅行者」是他們「想要的效果」嗎?

你不知道絕大多數漢服愛好者最討厭被別人叫做「穿越」 嗎?

來看微博網友的吐槽——

@海上升明月Lancy:

漢服不是穿越,是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 跟日本人的和服一樣,有節日隨時可以穿出門。

@衣容姑娘:

穿著漢服出去玩,後突然聽到隔壁桌的人說,誒他們怎麼吃飯啊。然後我就轉過去看了一眼,隔壁桌大叔就問,誒姑娘,你們用手機嗎?

?!我只是純粹喜歡穿漢服,又不是穿越的。

@不慕蘇禾:

漢服從來就不是穿越,也不是復古:穿上漢服說穿越, 或者說穿著影樓和古裝冒充漢服繼續加上穿越二字。我大抵不是特別喜歡聽到有人用這樣的標籤固定在漢服身上。

@落沫靜言:

漢服的定義不是古裝,而是民族服裝, 不是時間象徵而是群體的象徵,身著漢服並非是穿越。

同理可得,你看到藏族同胞穿藏袍會覺得他們是古人嗎?看到日本人穿和服會覺得他們是穿越到現代來的嗎?

接著,作者又自以為是地這樣寫道:

Hanfu draws on the idea that China’s ethnic Han majority — who make up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 should show their pride by wearing clothes like those worn before Manchu armies from the north occupied China and ruled it as the Qing dynasty from 1644.

漢服利用了這樣一種觀點: 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佔全國人口90%以上——應該穿著清朝以前的服裝來展現他們的自豪感, 也就是北方的滿人軍隊於1644年佔領中國並開始其統治之前。

▲A Retro Fashion Statement in 1,000-Year-Old Gowns, With Nationalist Fringe

然後呢,直接藉由他人之口,把漢服強行同「民族主義」扯上了關係……

「Most people in the Hanfu movement that I met were nationalists looking for the thrill of wearing traditional clothing,」 said Kevin Carrico, a lecturer in Chinese studies at Macquarie University in Australia who has written a book on the movement.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從事中國研究的講師凱大熊說,「我見過的漢服運動中的大多數人都是民族主義者,尋求的是穿著傳統服飾的刺激。」 他寫了一本關於這一運動的書。

▲A Retro Fashion Statement in 1,000-Year-Old Gowns, With Nationalist Fringe

樓上這位盆友,怎麼我見過的漢服愛好者絕大多數都不是民族主義者?你見過的就恰好是?還要「尋求穿傳統服飾的刺激」?

既然說上面這位學者專門寫過一本跟「漢服運動」有關的書 ,那麼主頁君也順帶去查了下。

一查不得了,這書光介紹就極為奇葩——

▲書名為《大漢民族:當今中國的種族、民族主義與傳統》(以下簡稱《大漢》

The Great Han is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Han Clothing Movement, a neotraditionalist and racial nationalist movement that has emerged in China since 2001.

《大漢》是關於漢服運動的民族志研究。漢服運動是自2001年起在中國興起的新傳統主義與種族民族主義運動。(又是種族又是民族主義,這標籤貼得真溜啊)

Participants come together both online and in person in cities across China to revitalize their utopian vision of the authentic 「Great Han」 and corresponding 「real China」 through pseudotraditional ethnic dress, reinvented Confucian ritual, and anti-foreign sentiment.

線上線下的參與者們聚集起來,通過穿這種偽傳統的民族服飾,來復興他們對於真正的「大漢民族」及相對應的「真正中國」的烏託邦式願景,並重新恢復儒家禮制,營造排外情緒。(憑什麼說漢服是「偽傳統」?憑什麼說穿漢服就是要恢復儒家禮制?還排外?還烏託邦?你到底在陰謀論個啥?)

Analyzing the movement’s ideas and practices, this book argues that the vision of a pure, perfectly ordered, ethnically homogeneous, and secure society is in fact a fantasy construct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ing realities of the present.

這本書分析了漢服運動的想法與實踐,它認為,一個純粹、完美、有序、民族單一、安全的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幻想。(他們)建立這個幻想,來應對充滿挑戰的現實。 (我穿個漢服就要建立個幻想社會?這是哪門子的意淫邏輯?)

(via ucpress.edu/book/9780520295506/the-great-han)

先是胡亂貼標籤、惡意中傷,接著陰謀論地上綱上線,把一件衣服強行疊加上各種奇怪的隱喻。

這種充滿了無知與刻薄的書,除了加深西方對於中國傳統服飾以至於傳統文化的誤解,沒有半點用處。 (又或許「加深誤解」才是作者的本意吧)

回到《紐約時報》的報導中。

接下來這兩段,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Han became an oppressed ethnic grouping,」 Mr. Gu said, wearing a powder-blue silk gown. 「For me, now, I feel that maybe this is a kind of pushback.」

「漢族變成了一個受壓迫的民族群體,」 穿著一件淺藍色絲綢長衫的顧蒙說。「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這可能是一種反抗。 」

Hanfu followers』 dedication to celebrating Han identity can spill into chauvinism toward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like Uighurs and Tibetans.

漢服愛好者對漢人身份的彰顯,在維吾爾族和藏族等中國少數民族看來,也許構成一種沙文主義。

▲A Retro Fashion Statement in 1,000-Year-Old Gowns, With Nationalist Fringe

……這作者的想像力是有多豐富?上下文沒有提到任何相關的內容,也沒有採訪任何一個少數民族同胞,就突然冒出一句「對少數民族的沙文主義」?

這種毫無邏輯、完全站不住腳的無中生有,你是怎麼好意思寫下來的??

好吧……如果作者真的中文不好,或者選擇性對一些真實信息視而不見,那麼我來給你補充一點既是少數民族、又是漢服愛好者 的真實聲音——

@聞人清歌a:歡迎漢服少數民族同胞同袍來打卡~(祝:「同袍」是漢服愛好者對彼此的稱呼)

@雅馨輕揚:這裡戶口本鮮卑(錫伯) 有八分之五漢族血

@忠忠月餅:這裡壯族

@眉目倩兮:苗族

@L1ng丿:準備入(漢服)坑的朝鮮族

@遠客:我戶口本上是壯族,但是有四分之三漢族血統

@聞人清歌a:正常,漢壯本來一家親,中華民族大家庭從來都是一家親,歡迎壯族同胞同袍,中秋節快樂

▲【56x民族卡】有漢服少數民族同胞同袍嗎(via 百度貼吧漢服吧)

(圖via@小嫿渣三三)

《紐約時報》的報導裡還有很多槽點,這裡不一一列舉了。

作者對於漢服的無知愚昧 、對漢服愛好者的中傷抹黑 ,字裡行間清清楚楚。

其實,無知與抹黑的絕不僅是這一篇報導。上周的「D&G辱華事件」,以及再之前的許許多多風波,全都體現了這樣一點——

西方對於中國文化,充滿了傲慢與偏見。

(圖via網絡)

大多數西方輿論對於中華文明,不是單一過時的審美刻板印象 ,就是居高臨下的評頭論足 ,甚至是上綱上線的惡意中傷 ……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暴露出了他們的狹隘與無知。

▲蕾哈娜穿著的所謂「中國風」披風,被國內網友戲稱為「雞蛋攤餅裙」

▲前兩年維密走秀的「中國風」,模特直接腰纏一條龍上臺走秀,引起無數國內網友吐槽

▲D&G的中國風宣傳片《起筷吃飯》,讓狹眼模特拿著筷子在披薩上戳來戳去,引人反感

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才不是西方人搞出來的這些樣子。

它是四大古國中唯一沒有斷層的文明,歷經數千年依然擁有強大生機與活力。

它古老,渾厚,充滿歷史底蘊。

它也包容,多元,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央視公益廣告「筷子篇」,引起了無數網友的心靈共鳴

你怎麼看待《紐約時報》的這篇報導?你怎麼看西方對於中國文化的一些誤解和偏見?歡迎留言分享討論!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這三個小詞的用法,你都會了嗎?
    下午,我一邊整理一邊學了一篇紐約時報,發現裡面有很多小詞的用法。俗話說,獨享不如眾享嘛,特意選了其中的三個與大家共享~~說到take,我想大家應該熟悉,但是看看下面這個句子,你熟悉這樣的說法嗎?其實即使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也不影響翻譯。為什麼這麼說呢?提到中國的資源,中文一般會說豐富的資源或者雄厚的資源。紐約時報給出的譯文是:中國已建成了世界上覆蓋最廣、最現代化的鐵路網絡之一,現在中國正在把其雄厚的資源和專業知識帶給世界。
  • 紐約時報又黑中國 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
    咱們在前文中也提到過,《紐約時報》在自己的文章裡曾用「decent-paying」(待遇豐厚)來形容他曾經的工作。之後,為了有更多時間照顧母親,兒子主動辭去了這份工作,轉而幹了份收入微薄的活,將主要的時間精力放在母親身上。
  • 紐約時報廣告刊發標準
    因此,紐約時報一直在盡最大努力,通過阻擋那些容易引人誤解的、不準確的或是欺騙性的商業信息,阻擋那些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自我吹噓,阻擋那些不能遵守信息的莊重和尊嚴原則的信息,來保護其讀者和廣告客戶。時報設立了廣告審查部門,其功能是在廣告發布之前對廣告進行檢查。所有提交到時報的廣告都要經過仔細審讀,決定其是否符合時報多年來形成的可接受的標準。
  • 詞談|請用一個詞形容川普(答:Idiot)
    英語詞idiom(諺語、慣用語)也是從這個詞根衍生而來的,用在諸如neo-impressionist idiom(新印象派的語言)或modern jazz idiom(現代爵士樂的語彙)等地方的時候,idiom意為某個藝術形式中的特有表現方式或風格,我們從中還能窺見idios這個詞根的影子。川普總統在白宮。
  • 紐約華人美甲店老闆示威 抗議《紐約時報》報導不實
    中國日報網10月8日電(信蓮) 據美國媒體報導,10月6日,約300名紐約市美甲店老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人,來到位於曼哈頓8大道41街的《紐約時報》總部前舉行抗議示威活動。他們要求紐時為今年5月份的一篇採訪文章道歉。一個活動組織者說,如果得不到答覆,他們要每周都來抗議一次。不過,《紐約時報》隨後回應說他們的報導是有根據的。
  • 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但如果你以為這篇文章一反常態,傳遞中國的正能量,那就大錯特錯了。
  • 培飛思維數學接受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專訪
    6月27日,作為中國創新教育的代表,培飛思維數學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的專訪,就中國創新教育如何推動社會發展的話題進行深入溝通與交流。培飛思維數學鍾丹總經理在培飛金源校區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的訪問,就培飛的教育理念與課程理念、兒童教育創新在國內的發展、新式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家長期待培飛能夠帶來哪些改變等問題做了深度交流。記者還採訪了金源校區的部分學員家長,向家長了解為什麼會選擇培飛,就家長對新教育理念與傳統中國教育理念自身的感受和對孩子所接受的教育理念的期望與期待等問題進行交流。
  • 「背景提升」紐約時報評論寫作競賽
    如果你喜歡對事物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那你非常適合這個競賽。紐約時報鼓勵參與此次競賽的學生延申文化想像力並嘗試一些新鮮事物,例如本地藝術、設計或時裝秀;探索一棟建築;觀看一場電影,電視劇,舞蹈或戲劇;聽一張專輯,讀一本書;玩一個遊戲或試一家新餐館。學生可以針對任何類型的創意作品進行評論,過往參賽者寫過電視節目、演唱會、詩集、時裝秀等,沒有限制。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合併只是開始,《紐約時報》繼續嘗試各種新花樣。比如用博客直播,最具代表性的博客是City Room。擁抱社交網站。這本書就選取了2010年1月至6年的《紐約時報》工作人員的活動和訪談,以此為基礎上,來探討究竟能不能由此總結出一種新的網絡新聞價值觀,來平衡網絡版和紙質版內容生產所帶來的挑戰。四、 研究方法作者的此項研究以實地研究為主,結合訪談法、文獻分析法等,對研究對象的工作情況進行研究。
  • 紐約時報被華春瑩嘲諷後,發了這么篇文章
    《紐約時報》自己來寫華春瑩警告自己做假新聞,真是充滿了一種奇妙的感覺。前幾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安利」華為手機的事兒引起了不少關注,還被網友們戲稱為「史上最強廣告」。結果被華春瑩懟了回去:《紐約時報》是要角逐奧斯卡最佳劇本獎嗎?川普覺得用iPhone怕被竊聽,可以用華為啊~ 並且,如果真要這麼擔驚受怕,不如什麼現代通訊設備都別用了吧?
  • 《紐約時報》解讀CDC數據:美國疫情死亡人數或被嚴重低估
    美國各地死亡人數統計與過去5年的對比(報導截圖)《紐約時報》通過回顧CDC公布的數據發現,新冠病毒導致的死亡模式與近幾年有所不同,目前,紐約、新澤西州、密西根州、伊利諾州、馬裡蘭州以及科羅拉多州等州的死亡人數遠高於往年正常水平
  • 本田冠道2.0T實用嗎?從不同方面剖析,其實能用這個詞形容!
    本田雖說同樣是日系的典型代表,但是它並沒有死拗著非用自吸發動機不可,而是有了渦輪和它二分天下,尤其是在SUV上,這種趨勢也表現得更為顯著。其中冠道就一直在嘗試走全系渦輪增壓的設計,也被不少人所接受,當中它第一次拿出的就是2.0T核心,且到今天依舊活躍在市場之內,那麼本田冠道2.0T實用嗎?從不同方面剖析,其實能用這個詞形容!雖說它在役的這個2.0T版本已經是17款了,但是拉它出來溜一溜的話,卻也同時有著不算弱的能力來和競品對抗。
  • 《紐約時報》寫了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為何遭到美國網友炮轟?
    8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由美國特約記者考夫曼(Joanne Kaufman)撰寫的文章,名為《你的茶裡有小珠子嗎?它們本來就在那》(The Blobs in Your Tea? 作者在標題中用以「Blobs」來形容珍珠,而該字在俗語中也能夠解讀成「錯誤」、「汙點」。
  • 「渣男」這個詞真的可以來形容所有男性嗎?
    「渣男」這個詞在當今社會已經有點淪為普通了,導致有種感覺,男人只有一點不好的舉動,就被封為「渣男」。之前在酒吧聽一群小姐姐聊天,我拋磚引玉問到:當說到渣男這個詞,你們想到了什麼?緊接著,其中一個朋友說,打老婆算嗎?大家開始有不同意見,有的說算,有的說不算。我當時就有一種感覺:「渣男」這個稱號是用來形容在兩性關係中那些只能用道德譴責,而還未觸碰法律底線的行為。
  • 紐約時報盤點2008熱詞:管道工喬堰塞湖等入選
    紐約時報盤點2008熱詞:管道工喬堰塞湖等入選 2008年12月30日 16:28 來源:中青在線-青年參考 發表評論   美國《紐約時報》最近刊登了俚語新詞的編撰者馬克
  • 謝霆鋒談及對王俊凱第一印象,竟用這3個詞來形容,小螃蟹卻不信了
    謝霆鋒談及對王俊凱第一印象,竟用這3個詞來形容,小螃蟹卻不信了近日,王俊凱與謝霆鋒、蕭敬騰一起拍攝的《我們的樂隊》已經播出了先導片,在這段先導片中,我們看到謝霆鋒對於小自己19歲的王俊凱非常欣賞,在小凱出場時彈了一小會琴,他就對小凱讚不絕口了。
  • 馬特達蒙給紐約時報打電話打壓「負面報導」,打成了嗎?
    他說,你能給莎朗打電話說一下你與隆巴多在一起的經歷嗎?2017年10月24日,法布裡齊奧隆巴多(Fabrizio Lombardo)再次成了《紐約時報》一篇報導中的主角。他接受了紐約時報的獨家專訪,這篇專訪的標題是《韋恩斯坦的義大利朋友現在處於媒體暴風眼中》。
  • 大學生竟還無法接受漢服、Lolita?
    漢服雖然現在也有漢服復興運動,很多人也喜歡穿著漢服上街,穿著漢服上學。但是不知道各位漢服圈的同學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嘴裡一口一個說著愛國,卻連中國的傳統服飾都能誤認為是和服。當然,如果是年齡稍長一點的說三道四也就算了。但如果是大學生也說三道四,你能想像嗎?原來大學生的思想也停留在那個階段。
  • 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2019?
    房建一級資質就位 兩個項目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 工團組織屬地化 加速企業融入地方步伐 公司團委榮獲 2019年「杭州市五四紅旗團委」 ……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你的
  • 美國《紐約時報》用流行語概括2008 失敗居首位
    美國《紐約時報》最近刊登了俚語新詞的編撰者馬克·裡博維奇和格蘭特·巴裡特整理的2008年美國流行語,特節選部分摘譯如下——   1.Fail  失敗。該詞在影片的關鍵場景出現,並伴隨著一個招式(譯者:就是阿波用他肥大的肚子把太郎(老虎)彈飛那一招)。  點評:據說他是如何發明該詞出來的已無據可查,本人猜測類似於李小龍發出的怪叫聲會給他靈感。  7.Phelpsian  優秀。以2008夏季奧運會8枚金牌7項世界紀錄獲得者、遊泳運動員麥可·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的形式形容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