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2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大馬校長職工會總秘書王仕發日前表示,現有華小馬來文課程的編排,還有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是造成華小生馬來文不過關的關鍵。
他在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說:「學生已在學校加強馬來文補習。回家後,父母又讓孩子補習,學生已在馬來文科花了很多時間,為什麼馬來文還是不過關?這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他說,這意味著華小用6年學習的馬來文課程技能,相等於國小學習5年的馬來文課程技能而已;在字彙的差別,華小少學了大約兩三千個字彙。他說,由於教育部在去年才開始推行小學新課程標準(KSSR),所以校長職工會是以小學綜合課程網要(KBSR)制度下的國小和華小馬來文課程做出比較。他說,若以此作為比較,國小和華小的馬來文課程的落差是相差一大截的。
鄉區馬來文及格率偏低
據王仕發了解,華小最高的馬來文及格率可以達到85%,不過,一些鄉區學校的馬來文及格仍偏低。
他說,根據考試局的統計,2010年國小的馬來文理解及格率是93%,國民型學校(華小和淡小)的及格率是69.7%;在馬來文作文方面,國小的及格率是94.1%,國民型學校則是71.7%。
「在2011年,國小的馬來文理解和作文的及格率下降,分別是84%和86.9%;國民型學校的成績則相差不遠,即分別是70.9%和70.9%。」
學習語文須循序進
王仕發認為,語文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而且是要有連貫性的,只要基礎打得好,華小生在中學的馬來文表現也會很傑出的。
他說,在大馬教育文憑(SPM)考試中,有很多華裔考生拿到全科A等成績,這證明華小生在中學數年的努力,其馬來文程度依然追趕得上國小學生。
在未當校長前,王仕發是一名馬來文教師,其中一段時期被校長安排他專教兩班優秀班,以讓學生準備報考國小馬來文。
他說,除了教華小馬來文課程,也要穿插教國小課程,工作是非常繁重的,而且學生也非常辛苦;不過,由於這些學生是經過挑選的,所以都可以應付。
「平心而論,大約有20%華小生可以應付國小課程,難道就只為了這20%的學生,而犧牲其他80%學生嗎?」
他說,當教育部放寬直升中一的條件後,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太辛苦,很多學生已不再報考國小馬來文。
雙語教師加強學生掌握力
針對有些中學校長質疑為何華小生在小學學了6年的馬來文,還是無法打下基礎,王仕發說,據他了解,即使是不及格的學生也會一些基本的馬來文。
他坦言,會有一兩人完全無法掌握馬來文,這些學生主要是智商問題,或是面對學習障礙,需要特殊教育。
他說,教育部這3年來推行的識字與精算計劃(LINUS),其實無法真正反映學生的馬來文與計算能力,因為有關測試都是由教師引導。
他認同教育部推行的輔導班,不過,教育部派給華小的課業輔導教師必須要懂得雙語,才可以達到加強學生馬來文掌握能力的效果。
「課業輔導班大約有20多名學生,教師一直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呈交報告,從學校輔導班看來,確實可以幫助到一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