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記,你在日常使用粵語的時候,是不是也遇到過「識講唔識寫」,甚至「識寫又唔知點解」的尷尬情況呢?有見及此,
粵趣志 × 餘福智老師,全新欄目『風趣粵語字』上線啦!
粵語文化有多博大精深?粵語文字有多源遠流長?鎖定粵趣志,每周和你笑談風趣粵語字!
同事A:你有沒有見到新來的那幾個實習生啊?
同事B:今天一早就見到他們了,還跟他們打招呼,聊了一會兒。
同事A:有的人說那個叫阿康的挺帥氣的喔……
同事B:帥是挺帥,不過人好像沒睡醒似的,反應遲鈍。
同事A:那阿超呢?他好像好多問題問別人那樣喔……
同事B:哪有,他這個人油腔滑調,到處泡妞呢。
同事A:那阿怡呢?我今天都無見到她,就聽過她的大名。
同事B:她當然出名啦,面色發白,走過的人都問她有沒有不舒服,要不要請假啊。
同事A::這樣嗎?那阿雯呢,聽說她好厲害,讀書好棒的。
同事B:不就是說得厲害,都是一些不實際的東西,沒有用。
這一期講到幾個詞,又是加了後綴的。不過,不是在形容詞後面加,而是在名詞後面加。比如:「眼光光」,「口花花」,「面青青」,「口漮漮」。眼、面、口,都是名詞。
「眼光光」,是形容某個人沒有什么正常反應的樣子。我見過一位女士,開著一輛車到自己家門口停下,拿起手袋,剛剛出車門,就有個人一手接了她的手袋。這位女士被人搶東西,有正常反應的人,就肯定會大喊「搶嘢呀」這樣的啊。而這位女士,沒有喊,還「眼光光」地看著那個賊,坐在一架摩託車後座,嗖地跑了。我想,那個時候她肯定是嚇傻了,沒有正常反應了,所以連叫都不會叫了。這種「眼光光」的情景,又可以講成眼白白的。我們可以這樣講:「佢就噉眼白白被人搶咗個手袋嘞」。「眼光光」,或者眼白白,又真是形容得好貼切的。你看,人發起傻來,不知道想到哪裡去,那反應就遲鈍了。反應遲鈍的表現,就在雙眼上。「眼光光」,眼白白,愣了。
上面那段對話又提到「口花花」。怎麼樣算「口花花」呢?有的沒的都說一通,經常得罪人,甚至得罪了人自己都不知道的,這種人呢,人們就會說他「口花花」了。比如喜歡惹下別人啦,給人起花名啦,特別是見到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就當面笑別人怎樣怎樣啦,這種事情呀,都是很討人厭的。廣府人其實是好忌諱這種事情的,所以我們可以經常見到一些家長這樣教訓那些小朋友:「咪咁「口花花」呀」這樣。
教育小朋友真是一件不能夠掉以輕心的事來的。嘴巴固然要教,別「口花花」,其他方面亦要全面照顧才行。小朋友除了容易「口花花」之外,自以為很大膽也都是很容易碰壁的。有些小孩為了顯示勇敢,會做出一些大人想不到的危險動作來。我就見過,有個小孩故意走到馬路中間,等汽車在他眼前嗖地開過去,這樣去找刺激。我站在馬路邊看見都「心驚驚」、「面青青」。
那「心驚驚」、「面青青」,又是名詞後面加上後綴的形式了。「心驚驚」、「面青青」、「個心卜卜跳」,「面都青曬」,講得多形象!用「心驚驚」、「面青青」來形容受驚嚇得好嚴重,是不是又顯得更有表現力呢!
同樣好有表現力的,是「口漮漮」。漮,是一點油水都沒有的意思。食品如果沒有油,廣府人就說它「漮」。至於講到「口漮漮」,則是有一段時間吃的東西沒有油水才會這樣說的。《水滸傳》寫到魯智深去五臺山做和尚,最難受的就是要吃齋。他發脾氣說的話,用廣府話譯出來,最恰當的就應該這樣譯:「呢牌食齋食到我「口漮漮」。噉先至下定決心落山去搵狗肉食」。
「口漮漮」的時候找到肉可以吃,當然開心啦。但是會如果連個荷包都漮了,就「口漮漮」,只會講,未必可以找到肉的。
☆「眼光光」——形容某個人沒有什么正常反應的樣子。
☆「口花花」——油腔滑調。
☆「面青青」——形容嚴重收到驚嚇。
☆「口漮漮」——口中或腹中缺油水。
快點將小志設為星標吧!
這樣就不會和我們走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