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草案衝擊傳統觀念 善意取得贓物者受保護

2020-12-14 南方網

  南方網訊 正在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進行三審的物權法草案中的一些規定,在更新人們舊有的權利觀念和意識的同時,也與國人傳統的道德觀念產生碰撞,草案中有些規定引起廣泛的討論、爭議。

  草案三審稿中規定,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這表明,物權法草案首次從法律角度提出,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保管費等必要的費用或報酬。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2次會議對物權法草案進行二次審議時,曾有媒體發出質疑:拾金不昧在法律層面和經濟補償掛鈎,是否意味著拾金不昧變味?這是不是對傳統道德的背叛?

  這一條,在常委會組成人員進行審議中,也發生了觀點的碰撞。李梅芳認為,這條規定應該去掉,「本來是道德常理的事情,不必搞得這麼複雜」。吳基傳委員說,要把道德的規範和法律的規範加以區別,屬法律規範的加以明確,同時要提倡社會公德。

  犯罪分子偷來的贓物拿到公開市場買賣,買受人並不知情,對他的財產權利如何處分?草案三次審議稿中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在今天的分組審議中,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王利明說,這一制度在各國都存在。講的是如果你把別人的東西借來了,又賣給第三人,如果第三人根本不知道出賣方是無權處分的,第三人完全就是善意的;如果第三人是從公開的市場買的,並且手續健全,他就是沒有過錯的。

  「如果買受人完全有理由相信出賣人是有權利賣這個東西的,因此支付了價錢就買了,後來有一天說買受人沒有權利佔有這個財產,突然就被拿走了,這樣大家就都不敢買東西了。」

  由此也出現了一個法律上兩難的問題:法律究竟是保護原所有人的所有權,還是保護交易的安全?

  王利明委員說,目前各國的法律都採取優先保護善意的買受人,目的是保護交易安全,以體現社會利益,這關係到整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他說,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面比較小,因為我們歷來不承認贓物可以善意取得,凡是偷的、搶的,都是追贓一追到底。

  「犯罪分子偷來的贓物拿到公開市場買賣,買受人並不知情。如果一追到底就拿走了,不給買受人任何補償,對於買受人也不公平。因此,很多人呼籲對於這點要開個小口子。」

  王利明委員說,主要看這個贓物是否是在公開市場上買的,如果是私下買別人偷的東西,就不受保護。如果是在公開市場和通過拍賣得到的,應該要給予一定的保護,這不是保護盜竊犯和搶劫犯的利益,而是保護買受人的利益。(編輯:離地七寸)

相關焦點

  • 論贓物限制性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一、不同國家關於贓物善意取得的立法規定  (一)贓物完全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這種立法例以《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規定為代表,它規定善意佔有贓物之人不能取得物之所有權,且在物之所有人請求返還時應無償返還該物,即贓物絕對不適用善意取得。
  • 物權法在身邊:「善意取得」的規定要不要修改
    草案規定,對被盜、被搶的財物或者遺失物,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的,所有權人等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這就是草案有關善意取得的規定。  全國人大代表楊梅喜是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處置突發事件處處長,他是應邀列席本次常委會會議的24名全國人大代表之一。
  • 解析盜贓物善意取得制度
    對此,理論和立法已獲共識,承認佔有委託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是作為佔有脫離物的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學界卻存爭論。筆者贊成盜贓物應像遺失物一樣例外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即原權利人有權在法定期限內回復其物,但善意第三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物的,原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
  • 贓物,到底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應該說善意取得制度的設立是在降低交易成本,保護交易安全,鼓勵大膽交易,促進經濟發展的行為,正是因為有了善意取得制度,才免去了買受人的後顧之憂,但在現實中,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呢?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權法中的概念,什麼物品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應當參照物權法的規定。
  • 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刑事贓物」所有權
    筆者接觸到許多這方面的案件,大多數案件的被害人的回答都是:找騙子有什麼用,錢又不在騙子手上了,直接找現在拿著我錢的人把錢要回來!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棘手的事情,被害人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那麼,這個問題該如何處理呢?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問題,涉及到刑民法律制度的交叉領域,即《物權法》的善意取得制度與刑事贓物追繳問題。
  • 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鄧斌要求江寧歸還自行車,但江寧堅持認為已經善意取得該自行車的所有權。  【意見分歧】  第一種觀點認為,盜贓物不應適用善意取得。我國法律嚴格禁止銷售和購買盜贓物,即使買受人購買贓物時出於善意,也不能取得對該物的所有權。並且從我國的立法政策以及民眾情感來講,也應認定盜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
  • 試論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國《物權法》中的應用
    [6] 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完全繼受了日耳曼的「以手護手」原則,明確承認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不是將善意取得作為取得時效的規則加以規定。[7] 《德國民法典》第932條規定:「物雖不屬於讓與人,受讓人也得因第929條規定的讓與成為所有人,但在其依此規定取得所有權的當時為非善意者,不在此限。」
  • 善意取得制度在偵查階段的適用探討
    正在進行的物權法的立法工作中,在有關物權法草案中都對善意取得制度作了相應的規定。當然,善意取得制度的建立目前仍限於在民法領域,而在刑事案件中對贓款贓物能否適用,研究甚少,且分歧較大。  二、善意取得制度在偵查階段能否適用問題  筆者以為,善意取得制度在刑事訴訟中的適用應當在審判過程及判決後的執行階段,在理論上偵查階段不存在善意取得制度的具體適用問題。
  • 淺析我國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這是我國法律首次對善意取得制度作出明確規定,該條規定正式確立了我國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
  • 淺談善意取得制度的實踐應用
    2011-08-09 09:27:06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崔崇波 李長軍   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國傳統的民法體系中是一種法學理論
  • 物權法草案首提「觀念交付」 登記形式轉移房產
    當記者就物權法草案採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姚輝時,問及為什麼不動產是登記開始發生所有權轉移,而動產是交付開始發生所有權轉移,姚教授如是說。  姚教授進一步解釋,物權法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定紛止爭」,也就是要明確物的歸屬。那麼,物權法怎麼來明確財產歸屬,簡單講就是不動產看登記,動產看佔有。問題是不動產不能移動,所以要靠不動產登記來確定所有權的轉移。
  • 淺談善意取得制度
    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善意取得制度適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動產所有權  傳統上善意取得制度主要適用動產所有權,因為動產的公示以佔有為原則,登記例外,通過交付可以發生動產佔有的轉移,從而完成動產物權的變動,因而各國一般規定動產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也不是所有動產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下面幾種情形例外:  1.國家禁止或限制的流通物。
  • 淺析贓款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條件
    另一方面,贓款贓物必須是行為人採用違法犯罪手段所獲取的財物,它既不同於作案工具,也不是行為人的個人合法財產,更不是違禁品。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含義  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無權處分人在不法將其受託佔有的他人的財物轉讓給第三人的,如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制度。
  • 論善意取得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該法在第九章對善意取得制度作了詳細的規定。  第二、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民法通則的善意取得僅適用於動產,而物權法將不動產規定善意取得的標的物之一,該規定是指善意取得人出於善意而信賴不動產登記簿的登記,而與登記記載的權利人發生交易,因而取得不動產所有權或者其他權利的人,為保護交易安全而準用動產善意取得的規定。
  • 淺論我國物權法的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這一制度淵源於日爾曼法,我國在《物權法》制定以前,雖然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都承認有此制度但尚無法律明文規定,《物權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將善意取得制度確定下來,它是我國法律建設史上的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 遺失物的善意取得
    第一百九十四條規定:盜贓及遺失物,如系佔有人由拍賣處、公共市場或出賣同種類物的商人處善意買受者時,受害人或遺失人除非向佔有人清償其支付的代價,不得回復其物。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對於貨幣和不記名有價證券,不能向善意取得人要求返還。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九百四十九條規定:佔有物如系盜贓或遺失物,其被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2年以內,得向佔有人請求回復其物。第九百五十條規定:盜贓或遺失物,如佔有人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由販賣與其物同種之物之商人,以善意買得者,非償還其支出之價金,不得回復其物。
  • 非法集資案件中的贓物被善意取得 是否要追繳
    非法集資案件中,除了集資款以外的一些財物如「汽車、首飾等」是否使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果集資財物被第三人善意取得,是否還要追繳?善意取得是一個民法概念,指動產佔有人(非所有人)向第三人移轉動產所有權或為第三人設定其他物權,即使動產佔有人無處分動產的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
  • 善意取得制保障市場交易順利 遺失物不能善意取得
    3月8日上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的說明。16:30,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呂忠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王軼教授、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尹飛做客中國網「圓桌網談」,解讀《物權法》草案!
  • 《物權法(草案)》全文公布
    南方網訊 物權法是一部明確物的歸屬,保護物權,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事基本法律,這部法律草案提請審議伊始就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依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日前向社會全文公布物權法草案,廣泛徵求意見。
  • 從本案看善意取得制度之限制
    《物權法》在我國立法史上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且將善意取得從傳統的僅適用於動產領域擴大到也適用於不動產交易領域,從而可最大限度地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地發展,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物權法的一個特色。但我們也不能籍此不加分析地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可無限地適用於一切無權處分轉讓財產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