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懺悔,能除一切苦,能滅一切罪。有的人會說:「錯了!五逆重罪不能得救贖。」這裡所說的五逆重罪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據說,這五種罪業不得救贖,必墮無間地獄,受苦無盡,雖千萬劫,求出無期。
可五逆罪雖重,畢竟是人一時業障所致。難道一世所犯下的惡行千千萬萬世輪迴果報都償還不了?身犯五逆重罪,真的就無藥可救?佛法無邊,難道也無能為力?
《增一阿含經》中記載了如是一則故事:佛陀晚年,提婆達多分裂僧團,並慫恿摩揭陀國阿闍世王子「汝應弒父為新王,我欲滅佛作新佛。」結果,提婆達多策劃多次刺佛事件:「推山壓佛」、「醉象踏佛」等等,均未成功。反落得身壞命終,墮無間地獄。
不過,阿闍世王子卻成功了。他發動政變,將自己的父親、佛的忠實弟子瓶沙王幽閉七重密室而悶絕。阿闍世王子成了當時印度最強的帝王。可他並不開心,因為身犯五逆重罪,他害怕自己果報臨身。
據說,有一年七月十五日夜晚,月明星稀,十分暢意。如此良辰美景,該幹點什麼呢?他遍問群臣,想找件讓自己舒心的事做。
時,月光夫人說:「如此良辰美景,當以五欲自娛樂。」搞個派對怎麼樣?阿闍世王搖頭。優陀耶太子說:「如此月明夜,應當集四兵,突襲那些不願歸附的敵國!」王搖頭不語。無畏太子說:「今極清明之夜,城外有在智者名不蘭迦葉,其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眾人敬仰,我們可前往問疑,聽極妙之理。」不享樂、不打戰,咱們愛學習好不?阿闍世王也無動於衷。
到底幹點什麼呢?群臣進言,或說阿夷專、或說瞿耶樓、或說休迦旃,或說先畢盧持,或說尼揵子。外道六師全說個遍,阿闍世王依舊不滿意。
這時,耆婆伽王子在側,便上前跪在阿闍世王面前,懇切的說:「如來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義。彼如來為明為光,亦無疑滯,知三世事,靡不貫博。王所有狐疑,當霍然自悟。」別裝淡定了,佛是大智慧者,只有佛才能解決你的疑惑!
時,阿闍世王歡喜雀躍:「善哉,善哉!我今身心極為熾然,又復無故取父王殺。我恆長夜作是念,誰堪任悟我心意者?今耆婆伽向所說者,正入我意。」噢,原來是身犯五逆罪,殺父奪位。如今自己為王了,害怕永墮無間地獄。再者一報還一報,兒子們有樣學樣,也來個「弒父為新王」該如何是好!
於是,阿闍世王率群臣來至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說:「唯願世尊當見垂愍,受其悔過,父王無罪而取害之。唯願受悔,後更不犯,自改往修來。」說到底,我身犯五逆重罪,還有得救嗎?
佛說:「今正是時,宜時悔過,無令有失。夫人處世,有過能自改者,斯名上人。於我法中,極為廣大。宜時懺悔。」別怕別怕,有過能改就是好孩子,佛會寬容你的!
時,阿闍世王問:「現世造福,得受現報不乎?」佛說:「得受現報,只是你想怎麼做呢?」
阿闍世王在佛的引導下說了幾點:1、準許百姓出家學道,修清淨行,不加阻攔。2、供養比丘沙門衣食住行,使不有缺。3、於四道起塔寺,供養佛與大比丘舍利。4、願為佛弟子,自皈佛、法、僧。如此,也就是承諾恢復佛教的國教地位。
這時,阿闍世王對佛說:「如愚、如惑,父王無過而取害之。今以身命自歸,唯願世尊除其罪愆,演其妙法,長夜無為。如我自知所作罪報,無有善本。」我以前太過愚蠢,受人所惑,幹出了弒父的重罪。我知道自己不得善果,只求佛能為我說法,讓我睡個安穩覺罷。
佛笑了,對王說:「世間有兩種人能無罪命終,往生天上。一者不造罪本而修其善,二者為罪改其所造。」如果你能夠做到以法治化,發歡喜之心,皈依三寶,罪業自消。
阿闍世王歡喜不已,頭面禮佛足,便退而去。阿闍世王離開後,佛對諸比丘說:「如今的阿闍世王得無根之信,證沙門初果,已經沒有了弒父的罪業,將往生天眾,免入地獄……」
歡迎關注七葉君,更多有視角的另類佛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