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課堂串聯式教學流程的實踐與運用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附屬中學 馬露佳 趙波蘭
串聯式教學流程,狹義上指串聯式的課堂教學過程——通過學生的兩次合作、三次獨學、五度生成把學生的學習貫穿在一起。在這種串聯式教學流程中,教師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學習力的提升。在打破原有教學固定範式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時空和學習的自主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方式,有助於更好地創建「溫暖、快樂、多元、高效」的陽光課堂。
而廣義意義上的串聯教學,是在學校「陽光教育」的理念下,通過老師和學生的串聯、教材和學生的串聯、學生和學生的串聯、學科和學科的串聯、學科教學和德育滲透的串聯、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實踐的串聯,去拓寬學生的成長空間,更好地實踐以學生發展為本,實現「陽光課堂」的教學理念。
構建陽光課堂是我校實施「強校工程」的著力點,讓每一個生命燦爛是學校強校工程建設陽光課堂期待的最終成果。教發院附中申報過區級課題《農村初中構建陽光課堂的實踐研究》。學校藉助教發院的專業資源與專家團隊,全力構建陽光課堂,即「溫暖、快樂、多元、高效」的課堂。學校通過建立學習共同體,開展真實的課堂研究,構建陽光課堂,努力實現教與學的反轉,以學生學習為研究中心,轉變教學觀念,由研教轉變為研學生;以課例研究為抓手,開展實證研究,把科研方法與平時的教學相結合,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課堂觀察為主要手段,由評教轉化為察學,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態真實發生的過程來促進教師的學習。
串聯式教學流程在陽光課堂的創建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串聯」這個物理名詞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在教學中教師工作的中心在於「傾聽」「串聯」「反芻」。可以說「串聯」是教學的核心(《寧靜的課堂革命》)。長久以來,學校的教與學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學習方式存在著單一、被動的問題,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串聯式教學流程在課堂中的運用有助於推動陽光課堂的創建。通過「串聯式教學」,學校開展以小組合作為載體的個性化教學實踐,一是可以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狀態,讓學生體驗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二是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通過互幫互助,實現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共同發展。三是可以發揮每位學生的潛能,使其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得到個性化和社會化的協調發展。1.各班建立學習小組,每組4-6人,在教師引導、學生自願的原則下結合成若干組學習夥伴。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優化組合,使小組內學生之間形成差異互補。
2.擔任「師傅」的同學在學習、紀律上起表率作用,在學習中幫助同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疑問,起到督促、輔導、帶動的作用。學習夥伴的結成也有利於學習內容的互查、互學。學習夥伴中的「徒弟」主動參與學習,認真聽講、獨立思考、認真練習,有疑難問題時主動向同學請教,課堂學習中主動參與交流、展示。
3.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充分利用學習組長、同伴互助。如:分別對不同層次的同學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課堂交流以「同桌—小組」為主體進行;課堂展示、講題以「學友—師傅—組長」為團體進行;課堂練習同伴互批;課堂對話同伴互助;課堂背默同伴互查;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學生作業和練習中的疑難點;同伴一對一輔導等。「師友互助」學習小組建設是寬課堂推進的重要途徑。4.教學設計中,精心準備「三單」(前置學習單、課堂檢測單、鞏固拓展單),將掌握基礎、突破重難點和鞏固知識提升能力這三個階段具體落實,由一個「串」字、兩次合作、三次獨學、五度生成貫穿在一起。(如下圖所示)我校的「串聯式教學」強調的是:獨立思考、合作學習。我們引導全體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將佐藤學教授的理念體現出來,更要將學科育人價值、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串聯」起來。
我們在教學中將這些都串聯起來,一起將學生成就一個大寫的人,完整的人,全面發展的人,使每一個生命更燦爛。串聯式教學流程的課堂實踐案例一則——六年級《認識思維導圖》
《認識思維導圖》一課是初中信息科技中國地圖出版社教材第一單元信息科技基礎的補充內容。在2017年12月第1版的《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模塊二信息處理中有這樣一個單元:新技術體驗與探究,這是原本教材中沒有涉及的一項內容。因此增設了《新技術體驗與探究》這樣一個單元作為信息科技基礎單元的補充內容。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理念,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很好的普及意義。思維導圖也可以運用於其他學科,有助於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發散思維等。(一)教學的基本流程
1.認識和了解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思考並對思維導圖有初步的認識,通過微視頻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思維導圖在理清思路,幫助記憶等方面的優勢。
2.為學生完成思維導圖作品做鋪墊: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發散思維,說出和自己相關的關鍵詞,並學會分類,為下面的學生活動提供鋪墊。
3.完成思維導圖作品,建立自己的學習方式:進入實踐操作環節,創建思維導圖作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幫助文件進一步探索學習。
4.反饋交流,拓展提高:展示部分學生初創作品,點評作品,並發現創新之處及存在問題。師生一起總結圖片、圖標、顏色等修飾元素,最後學生在初創作品基礎上加以修飾美化,完善作品。
5.欣賞作品,展示交流與總結
(二)基於課堂觀察的課例研究流程
1.成立課堂觀察小組。成員主要包含學校課例研究小組成員、校外老師及專家共16人左右,學科覆蓋率比較高,觀察員可以站在學科的角度給上課老師很多意見,平均每位觀察員負責觀察2位學生。
2.課前培訓明確課堂觀察要點。本次課例研究觀察的要點有:學生上課時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程度,完成學生活動時的一系列表現,遇到什麼學習困難以及遇到困難如何解決,是否使用幫助文件等方面問題。
3.綜合運用多種觀察手段。主要採用觀察記錄單,各觀察員深入課堂,觀察學生,並記錄學生們課堂表現,不少觀察員還進行了移動攝影與攝像,捕捉重要的瞬間。
4.基於課堂觀察的議課與反思。觀察者全程參與課例現場活動,課後基於證據開展兩小時左右的議課,每位成員在活動結束後三天內撰寫觀察實錄和觀課反思。(一)通過課例研究助推教師發展
1. 課例研究激發了教師互助研討的氛圍
學校一共開展了三次課例研究,每次研究過後,觀察員教師們都有不同的見解和發現。授課結束後,大部分老師都能就各自觀察的學生在上課過程的真實表現予以介紹並給予相應建議。大家各抒己見,深入交流,並且有些時候一些問題所引發的深層次問題更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熱烈討論。比如學困生小楊在不同課堂的不同表現,學生真實學習和虛假學習的狀態,學生之間微妙的關係等等。
2. 課堂觀察引導教師們由關注教到關注學的轉變
課堂觀察由不同學科老師組成的課例研究小組,從不同視角出發,以觀察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來促進教師的教,幫助授課教師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學生和班級的學情,更有的放矢的改進課堂設計,也一定程度讓參與教師不由自主地實現由關注教到關注學的轉變。
3. 互動交流激發了教師們探索跨學科的教學嘗試
在本次課例研究中,兩位老師實踐了跨學科的教學嘗試,雖然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但在這次嘗試中出現了一些生成性問題引發了我們更深入的思考,比如針對本課英語知識點是否有更好的導圖表達,如何讓每位學生發現自己的困難並表達出來等等。
4. 理念對話有助於教師們形成教育觀與學生觀的碰撞
三次課例研究活動,老師們基本能真實的表達觀點,有時候也能產生一些思維和觀點上的碰撞,尤其對學困生的界定討論比較熱烈,老師們觀察到了學生真實學習發生的過程,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
(二)通過串聯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1. 課堂教學環節的串聯優化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使用三單來串聯整個教學流程,把預習、新知檢測及鞏固提升各環節串聯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使學生能把握正確的自主學習流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2. 生生及師生合作的串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下,使全班學生實現優化組合,組內學生之間差異互補,以平等的身份互學互教,一起解決問題。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安全感更強,交流面自然更廣、更深了,合作學習的能效也提升了。
3. 先進理念與學生學習的串聯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自律的學習者,學生應該學到的是如何學習。當老師用串聯教學流程把「教的課堂」轉變為「學的課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有了發展空間,學習體驗更豐富。
4. 多元評價及過程性評價與教學的串聯拓寬了學生的成長空間以學生獨學和互學的多種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能記錄和接收到自評、組內互評,以及在過程中同伴的啟發、自己的困惑和改進方法等。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過程性評價和多元評價的方式,學生的生活感知和思想串聯在了一起。對於陽光課堂串聯教學流程的實踐,我們也有不少困惑,有待進一步思考:
1.哪種分組原則更有利於串聯式教學流程的陽光課堂創建?從更廣的角度上思考,是否可以建立更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比如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建立合作小組去進行項目化學習?讓不同年齡的學生間學會溝通和互學,又何嘗不是增加了陽光課堂的更深層次的研究?
2.如何把握陽光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合作和自主學習的深度和自由度?在新中考改革的背景下,我們的教育必須滿足學生不同的個性發展。另一方面,由於學生個性的差異,寬鬆的學習氛圍也容易讓個別學生產生惰性;而合作學習中探究性學習的特點也會造成課堂效益的降低,導致教學效果不達標的情況。
串聯式教學中的串聯,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並聯,是把教學中涉及師生成長的各種因素科學地、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更有利於師生實踐陽光課堂的體驗方式。學習即生活,我們相信,運用串聯式教學流程來實踐陽光課堂,能夠引領師生更好地理解學習的意義,讓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成長。
本文發表於《浦東教育研究》
2020年第10期
延伸閱讀:
【專題研究】趙波蘭:從學做到學用—— 預備年級《認識思維導圖》的課例研究
【專題研究】徐國英:如何讓學習真正發生——對「學困生」學習過程的觀察與啟示
【專題研究】馬露佳:「都挺好」與「都不滿意」 ——兩次信息技術課觀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