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論文】陽光課堂串聯式教學流程的實踐與運用

2021-02-19 課例研修小磨坊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附屬中學數學教師,堅持以學促教,不斷成長更新來煥發教育熱情,並以專業的態度去喚醒學生的真學習。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附屬中學信息科技教師。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陽光課堂串聯式教學流程的實踐與運用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附屬中學  馬露佳  趙波蘭

 

串聯式教學流程,狹義上指串聯式的課堂教學過程——通過學生的兩次合作、三次獨學、五度生成把學生的學習貫穿在一起。在這種串聯式教學流程中,教師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學習力的提升。在打破原有教學固定範式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時空和學習的自主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方式,有助於更好地創建「溫暖、快樂、多元、高效」的陽光課堂。

而廣義意義上的串聯教學,是在學校「陽光教育」的理念下,通過老師和學生的串聯、教材和學生的串聯、學生和學生的串聯、學科和學科的串聯、學科教學和德育滲透的串聯、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實踐的串聯,去拓寬學生的成長空間,更好地實踐以學生發展為本,實現「陽光課堂」的教學理念。

構建陽光課堂是我校實施「強校工程」的著力點,讓每一個生命燦爛是學校強校工程建設陽光課堂期待的最終成果。教發院附中申報過區級課題《農村初中構建陽光課堂的實踐研究》。學校藉助教發院的專業資源與專家團隊,全力構建陽光課堂,即「溫暖、快樂、多元、高效」的課堂。學校通過建立學習共同體,開展真實的課堂研究,構建陽光課堂,努力實現教與學的反轉,以學生學習為研究中心,轉變教學觀念,由研教轉變為研學生;以課例研究為抓手,開展實證研究,把科研方法與平時的教學相結合,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課堂觀察為主要手段,由評教轉化為察學,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態真實發生的過程來促進教師的學習。

串聯式教學流程在陽光課堂的創建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串聯」這個物理名詞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在教學中教師工作的中心在於「傾聽」「串聯」「反芻」。可以說「串聯」是教學的核心(《寧靜的課堂革命》)。長久以來,學校的教與學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學習方式存在著單一、被動的問題,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串聯式教學流程在課堂中的運用有助於推動陽光課堂的創建。通過「串聯式教學」,學校開展以小組合作為載體的個性化教學實踐,一是可以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狀態,讓學生體驗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二是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通過互幫互助,實現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共同發展。三是可以發揮每位學生的潛能,使其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得到個性化和社會化的協調發展。

1.各班建立學習小組,每組4-6人,在教師引導、學生自願的原則下結合成若干組學習夥伴。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優化組合,使小組內學生之間形成差異互補。

2.擔任「師傅」的同學在學習、紀律上起表率作用,在學習中幫助同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疑問,起到督促、輔導、帶動的作用。學習夥伴的結成也有利於學習內容的互查、互學。學習夥伴中的「徒弟」主動參與學習,認真聽講、獨立思考、認真練習,有疑難問題時主動向同學請教,課堂學習中主動參與交流、展示。

3.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充分利用學習組長、同伴互助。如:分別對不同層次的同學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課堂交流以「同桌—小組」為主體進行;課堂展示、講題以「學友—師傅—組長」為團體進行;課堂練習同伴互批;課堂對話同伴互助;課堂背默同伴互查;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學生作業和練習中的疑難點;同伴一對一輔導等。「師友互助」學習小組建設是寬課堂推進的重要途徑。4.教學設計中,精心準備「三單」(前置學習單、課堂檢測單、鞏固拓展單),將掌握基礎、突破重難點和鞏固知識提升能力這三個階段具體落實,由一個「串」字、兩次合作、三次獨學、五度生成貫穿在一起。(如下圖所示)

我校的「串聯式教學」強調的是:獨立思考、合作學習。我們引導全體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將佐藤學教授的理念體現出來,更要將學科育人價值、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串聯」起來。

我們在教學中將這些都串聯起來,一起將學生成就一個大寫的人,完整的人,全面發展的人,使每一個生命更燦爛。

串聯式教學流程的課堂實踐案例一則——六年級《認識思維導圖》

《認識思維導圖》一課是初中信息科技中國地圖出版社教材第一單元信息科技基礎的補充內容。在2017年12月第1版的《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模塊二信息處理中有這樣一個單元:新技術體驗與探究,這是原本教材中沒有涉及的一項內容。因此增設了《新技術體驗與探究》這樣一個單元作為信息科技基礎單元的補充內容。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理念,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很好的普及意義。思維導圖也可以運用於其他學科,有助於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發散思維等。

(一)教學的基本流程

1.認識和了解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思考並對思維導圖有初步的認識,通過微視頻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思維導圖在理清思路,幫助記憶等方面的優勢。

2.為學生完成思維導圖作品做鋪墊: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發散思維,說出和自己相關的關鍵詞,並學會分類,為下面的學生活動提供鋪墊。

3.完成思維導圖作品,建立自己的學習方式:進入實踐操作環節,創建思維導圖作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幫助文件進一步探索學習。

4.反饋交流,拓展提高:展示部分學生初創作品,點評作品,並發現創新之處及存在問題。師生一起總結圖片、圖標、顏色等修飾元素,最後學生在初創作品基礎上加以修飾美化,完善作品。

5.欣賞作品,展示交流與總結

(二)基於課堂觀察的課例研究流程

1.成立課堂觀察小組。成員主要包含學校課例研究小組成員、校外老師及專家共16人左右,學科覆蓋率比較高,觀察員可以站在學科的角度給上課老師很多意見,平均每位觀察員負責觀察2位學生。

2.課前培訓明確課堂觀察要點。本次課例研究觀察的要點有:學生上課時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程度,完成學生活動時的一系列表現,遇到什麼學習困難以及遇到困難如何解決,是否使用幫助文件等方面問題。

3.綜合運用多種觀察手段。主要採用觀察記錄單,各觀察員深入課堂,觀察學生,並記錄學生們課堂表現,不少觀察員還進行了移動攝影與攝像,捕捉重要的瞬間。

4.基於課堂觀察的議課與反思。觀察者全程參與課例現場活動,課後基於證據開展兩小時左右的議課,每位成員在活動結束後三天內撰寫觀察實錄和觀課反思。

(一)通過課例研究助推教師發展

1. 課例研究激發了教師互助研討的氛圍

學校一共開展了三次課例研究,每次研究過後,觀察員教師們都有不同的見解和發現。授課結束後,大部分老師都能就各自觀察的學生在上課過程的真實表現予以介紹並給予相應建議。大家各抒己見,深入交流,並且有些時候一些問題所引發的深層次問題更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熱烈討論。比如學困生小楊在不同課堂的不同表現,學生真實學習和虛假學習的狀態,學生之間微妙的關係等等。

2. 課堂觀察引導教師們由關注教到關注學的轉變

課堂觀察由不同學科老師組成的課例研究小組,從不同視角出發,以觀察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來促進教師的教,幫助授課教師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學生和班級的學情,更有的放矢的改進課堂設計,也一定程度讓參與教師不由自主地實現由關注教到關注學的轉變。

3. 互動交流激發了教師們探索跨學科的教學嘗試

在本次課例研究中,兩位老師實踐了跨學科的教學嘗試,雖然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但在這次嘗試中出現了一些生成性問題引發了我們更深入的思考,比如針對本課英語知識點是否有更好的導圖表達,如何讓每位學生發現自己的困難並表達出來等等。

4. 理念對話有助於教師們形成教育觀與學生觀的碰撞

三次課例研究活動,老師們基本能真實的表達觀點,有時候也能產生一些思維和觀點上的碰撞,尤其對學困生的界定討論比較熱烈,老師們觀察到了學生真實學習發生的過程,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

(二)通過串聯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1. 課堂教學環節的串聯優化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使用三單來串聯整個教學流程,把預習、新知檢測及鞏固提升各環節串聯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使學生能把握正確的自主學習流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2. 生生及師生合作的串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下,使全班學生實現優化組合,組內學生之間差異互補,以平等的身份互學互教,一起解決問題。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安全感更強,交流面自然更廣、更深了,合作學習的能效也提升了。

3. 先進理念與學生學習的串聯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自律的學習者,學生應該學到的是如何學習。當老師用串聯教學流程把「教的課堂」轉變為「學的課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有了發展空間,學習體驗更豐富。

4. 多元評價及過程性評價與教學的串聯拓寬了學生的成長空間以學生獨學和互學的多種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能記錄和接收到自評、組內互評,以及在過程中同伴的啟發、自己的困惑和改進方法等。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過程性評價和多元評價的方式,學生的生活感知和思想串聯在了一起。

對於陽光課堂串聯教學流程的實踐,我們也有不少困惑,有待進一步思考:

1.哪種分組原則更有利於串聯式教學流程的陽光課堂創建?從更廣的角度上思考,是否可以建立更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比如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建立合作小組去進行項目化學習?讓不同年齡的學生間學會溝通和互學,又何嘗不是增加了陽光課堂的更深層次的研究?

2.如何把握陽光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合作和自主學習的深度和自由度?在新中考改革的背景下,我們的教育必須滿足學生不同的個性發展。另一方面,由於學生個性的差異,寬鬆的學習氛圍也容易讓個別學生產生惰性;而合作學習中探究性學習的特點也會造成課堂效益的降低,導致教學效果不達標的情況。

串聯式教學中的串聯,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並聯,是把教學中涉及師生成長的各種因素科學地、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更有利於師生實踐陽光課堂的體驗方式。學習即生活,我們相信,運用串聯式教學流程來實踐陽光課堂,能夠引領師生更好地理解學習的意義,讓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成長。

本文發表於《浦東教育研究》

2020年第10期

延伸閱讀:

【專題研究】趙波蘭:從學做到學用—— 預備年級《認識思維導圖》的課例研究

【專題研究】徐國英:如何讓學習真正發生——對「學困生」學習過程的觀察與啟示

【專題研究】馬露佳:「都挺好」與「都不滿意」 ——兩次信息技術課觀課有感

相關焦點

  • 開題報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開展議題式教學實踐研究》
    具體措施如下:2019年9-12月,舉行全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開展議題式教學理論培訓會,聘請教學研究專家為全體教師開設專題講座,提升課任教師認識水平;舉辦全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關於議題式教學論文評比,引領全區教師加強理論研究;由課題組全體成員擔綱分片區、分年級為全區道德與法治課開設議題式教學觀摩課,以此引領全區教師加強推進課堂教學實踐;對上述開展的系列實踐活動進行歸納和總結,整理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 課例來了 | Jigsaw reading拼圖法如何在課堂上靈活運用?資深教師+生動課例給你靈感!
    2017年加入上海市天湖學區的英語閱讀基地,她在上海市高安路一小英語特級教師袁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閱讀教學的嘗試。在長達一年半的研修課程中和袁老師的閱讀基地成員一起探索Jigsaw reading拼圖式閱讀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實施策略。
  • 基於問題式教學法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
    當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問題式教學法」的研究蓬勃發展、日漸成熟,但是由於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在實施過程中會充斥著質疑和批評。[1-2]其中,大多數研究都是從兩者的改革形式或模式出發的,而對於如何有機整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問題式教學法」,在國內高等學校工科專業課程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尚不多見。
  • 第1197篇:關於「拋錨式教學」的思考 ——讀《有效教學》第二章有感
    其中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創設出的事件或者問題被稱為「錨」,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分析,將「錨」拋入到學生學習過程之中,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引和自身對該問題或情境的解讀,有秩序地展開學習,這個過程即「拋錨」。最近一段時間連續聽了我們科組幾節公開課,結合這段時間的讀書情況以及撰寫教學設計相關論文的教研實踐,有了與以往不一樣的聽課體會。
  • 11個課例,聚焦議論文寫作課堂教學
    議論文寫作,是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功利地說,為高考,因為十多年來,高考中佔70分的寫作,文體多偏向議論文。從學生語文素養角度說,議論文寫作,是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議論文寫作上,多花一些工夫訓練,十分正常,也非常必要。但是,怎麼訓練呢?大多高中語文教師的做法是:關注素材的積累和文章結構的架構。
  • 合肥市汪洪潮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參加《本真性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第四次觀摩展示活動
    10月29日,《本真性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第四次觀摩展示活動在合肥市第48中濱湖校區如期開展,早上八點多鐘階梯教室裡便齊集了來自合肥市各校的初中數學老師
  • 「中小學數字教材實踐研究」項目課例展示活動圓滿舉辦
    17個實驗區近2000名教研員和教師,通過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觀看直播,並就課例展示活動進行互動交流。在課例展示環節,四位老師充分運用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的功能模塊,將數字教材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思路,創設了高效互動並且別具一格的課堂教學環境。
  • 基於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方式轉變課例研究活動在育才小學舉行
    培訓伊始,胡博士為我們帶來了以《分享課例研究的智慧》為題的專題講座,從課例研究的認識、課例研究的實踐特徵、課例研究的實踐準則等方面幫助參訓教師更加全面地認識課例研究,為後續三天的研訓指明方向。本次課例研究採用「同一內容、不同教師、對比改進」的方式呈現,三位餘杭區優秀教師立足教材內容《PEP7 Unit 4 I have a pen pal A Let’s talk》,緊張的三天活動,後面兩位老師在前面老師上課的基礎上循序改進,時間緊、任務重,但老師們依然帶來了富含思維含量、關注核心素養的精彩課堂。10月13日,來自塘南小學的李葉青老師執教第一節。
  • 【於課堂場域,行反思實踐——高新區2020小學英語骨幹教師培訓十七】:跨文化理解主題校本課程教學暨英語課例實訓研討
    本課的課堂流程總共分為三步:讀前、讀中、讀後,每一步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讀前的活動中,陳老師通過與學生們的問候與熱身活動,讓學生通過聽音、觀看視頻,激發學生興趣,初步感知本課的學習內容及談論作者生活的地方,從而引入本課主題:「海灘的一天」。
  • 引導式教學的「數學實踐」
    引導式教學是在講授式教學、指導式教學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更具開放性、互動性的教學方法。它運用引導的理念和技術於課堂教學,強調情境化、體驗式的合作學習,重視教學的節奏,強調通過結構化的任務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重視通過各種可視化的方式讓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可見,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 央館獲獎課例教學設計大公開!
    央館獲獎課例教學設計大公開! 近期公布的「2020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網絡課例遴選結果的通知,共有192位老師使用希沃易課堂參賽並獲獎。
  • 《「先學後教,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研究報告
    落實教學常規檢查,即每學期分三次對課題實踐老師的備、講、批、輔、改、聽、思進行統一檢查,並進行記錄;對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筆記檢查;對教研組活動記錄和聽課記錄檢查。通過教學流程的跟蹤指導和監測調控,研究用恰當的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習效果,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學習成果。
  • 高級教師呂新梅:生成式課堂讓小縣城裡出「名師」
    2018年,在呂新梅的指導下,物理教師歐陽瑩雪執教的《連接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獲中央電教館教學課評比一等獎;2019年,呂新梅的課件製作《連接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獲第二十三屆全國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交流活動基礎教育課件獎……簡創工作室帶著三中教師在信息化教研教學應用實踐上不斷進取,儼然已經為浦城三中打造了一個初具雛形的信息化教學名師團隊:從教三年便受省教育學院邀請做校外信息化教學培訓講師的葉智文
  • ...推動教育變革——第二屆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課例展示...
    2019年11月28日,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中小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山東二七一教育集團承辦、廣州創新網際網路教育研究院、《基於「雲+端」開展的賦能式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創而新教育科技集團協辦的第二屆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課例展示活動在山東濰坊舉辦。
  • 課堂,風景獨好——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南區課堂教學研討「路書」
    不論是居家期間的線上教學教研,還是在校期間的線下教學教研,守正創新,始終是龍南教學教研不變的主旋律,一直在路上。  來吧,打開這份路書,一起共赴12場課堂教學研討會。  2020年9月24日遊泳專項組
  • 巧用信息化工具生成式教學,她是如何獲得教育信息化交流一等獎
    呂新梅覺得,信息化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成長,一定要將信息化教學技巧分享給更多浦城教師。「小縣城裡的老師,也是可以拿獎、成為名師的。」於是她通過浦城三中教研室平臺,小範圍「以點帶面」地分享物理生成式課例,給新入職的年輕的老師做信息化教學培訓,給三中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培訓。慢慢地,生成式教學在浦城三中流行了起來,浦城三中開始在各個信息化教學比賽上嶄露頭角。
  • 第2124季【溼地淮語】餘映潮板塊式教學設計課例賞析
    下面請看餘映潮老師板塊式教學設計課例。例一:《論求知》教學簡案。課的總起:朗讀課文,用一句話表述閱讀課文之後的感受。分層推進:有如下四個教學板塊。⑥如果就分總式結構寫段,總說句除了用「總之」領起外,還可以用哪些詞語4.學用實踐 (約13分鐘)重點學習、運用一種「三列式」的語言表達方式。所謂「三列」,就是一個句子成分、一個句子、或者一個小段由三個結構大致相同的並列成分構成。如: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潢,也可以增長才幹。
  • 合作對話式教學的校本實踐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為了在課堂營造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理想教育文化從學校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合作對話式教學的要求,其教學方法論指向「擾啟、內省、質疑、實踐」四個要素,最終目標是培養尊重、民主、責任
  • 來看基於希沃白板的生成式課堂
    2018年,在呂新梅的指導下,物理教師歐陽瑩雪執教的《連接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獲中央電教館教學課評比一等獎;2019年,呂新梅的課件製作《連接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獲第二十三屆全國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交流活動基礎教育課件獎……  簡創工作室帶著三中教師在信息化教研教學應用實踐上不斷進取,儼然已經為浦城三中打造了一個初具雛形的信息化教學名師團隊:從教三年便受省教育學院邀請做校外信息化教學培訓講師的葉智文
  • 張麗蓉小學英語工作室開展課例研討活動
    」的課例研討活動。這節課例展示的是新課程改革之下英語課堂的教學理念,最終使學生能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這節課堂實例最大的亮點在於教師教學方法多樣,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並且符合本課知識內容的語言環境。教學過程中以師生問答,生生對話,小組互動等多樣的形式進行語言的鞏固練習。教師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興趣高,積極主動進行語言的創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