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7篇:關於「拋錨式教學」的思考 ——讀《有效教學》第二章有感

2021-03-02 中山教師寫作研究組

關於「拋錨式教學」的思考—讀《有效教學》第二章有感

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學》一書中對「拋錨式教學」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他認為,所謂拋錨式教學,是指創設含有真實問題或者事件的情境,並在教學情境中確立一個問題或者事件,一旦這個問題或者事件被確定,那麼整個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其中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創設出的事件或者問題被稱為「錨」,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分析,將「錨」拋入到學生學習過程之中,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引和自身對該問題或情境的解讀,有秩序地展開學習,這個過程即「拋錨」。

最近一段時間連續聽了我們科組幾節公開課,結合這段時間的讀書情況以及撰寫教學設計相關論文的教研實踐,有了與以往不一樣的聽課體會。這幾節公開課分屬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學段,涵蓋統編版和人教版兩種教材,涉及新授課和複習課兩種類型。

幾位老師在備課過程中可能沒有主動將「拋錨式教學」這一教學法運用到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中,但是從每個人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流程來看,均與「拋錨式教學」的設計原則和環節相契合。

「拋錨式教學」有兩條重要的設計原則:一是學習與教學活動應圍繞某一「錨」來設計,所謂「錨」應該是某種類型的個案或問題情境;二是課程的設計應允許學習者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索。

以其中一位老師執教的統編版教材課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為例。本節課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實踐與理論」為主議題,以《我和我的祖國》這部影片的相關資源為議題情境,分設三個子議題:「我和我的家鄉——主題提出」「我和我的父母——理論發展」「我和我的未來——四個自信」。從創設情境的內容選擇來看,該老師以《我和我的祖國》相關片段作為課堂的引入資源並以此展開本節課的學習,創設的情境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度,引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符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的要讓學生從「生活」走向「政治理論」、走進「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從整節課的情境設計邏輯來看,遵循從共性到個性的方法論原則,有助於幫助學生從國家到個體的分析,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指向政治認同這一學科核心素養。從議題情境的設計視角來看,主議題與子議題之間是宏觀與微觀、由遠及近的關係,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情境問題的設問類型來看,從易到難,既有一定梯度又有一定密度,有助於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完整認識和整體把握。

崔教授認為,拋錨式教學應圍繞「創設情境-拋錨-主動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五個環節來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情景創設和教學設計時,要基於學生的發展需求來創設情境,並從情境中選擇出與本節課學習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同時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以及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搭建腳手架,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表現,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以另外一位老師執教的人教版教材課例《市場配置資源》為例。本節課是一節高三時政熱點複習課,以「口罩的分配」探討市場如何配置資源,分設四個探究活動,分別是「口罩的分配方式體現了哪些配置資源的方式」「口罩價格斷崖式下跌,市場如何發揮其作用和優勢?」「疫情期間,假如僅讓市場配置口罩資源,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為什麼要規範市場秩序?怎樣規範市場秩序?」這節課創設的情境同樣來自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能迅速拉近學生與學科的距離。設計的幾個「錨」問題也有一定的邏輯性,與教材知識點較為貼近。但是在具體的課堂實施過程中,還是出現了教師單純講授知識點時長過長,而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機會較少的情況。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未主動參與進去,這可能與課堂缺乏更為細化的子問題有關,才會導致學生無「問」可答,無話可說。最後的效果評價上,作為高三複習課,以講授習題為主其實也是一種較好的選擇,但是課堂有點追求「全」,客觀題和主觀題兩種類型的題目都講授了,所以講評效果就會傾向於泛泛而談,不利於學生學習的深度發生,缺乏一定的課堂實效性。

讀書與實踐,應該是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的。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能主動將「拋錨式教學」等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中,可能會對自己的課堂和教學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全面的把握,讓我們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走向深入。

相關焦點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拋錨式教學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拋錨式教學 2020年下半年甘肅省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報名公告已發布,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筆試時間為10月31日,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的備考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甘肅中公教育
  • 2020上海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拋錨式教學》題型解析
    許多備考的小夥伴都聽過「拋錨式教學」的模式,但是大家都是雲裡霧裡,一知半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什麼是「拋錨式教學」,以及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可能會涉及的考點。想要理解拋錨式教學,我們就要清楚拋錨式教學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拋錨,原本是指船拋錨,停止航行。船要停止航行,把鐵錨拋到水裡,使船停下來。
  • 關於繪本教學的思考
    在教學工作中,接觸過很多關於繪本的內容。尤其是在各種各樣的聽課、觀課過程中,自然會喚起很多的思考。於是,按照自己慣用的方式去做,那就是去思考關於what, who, when, where, how, etc. 等方面的內容。比如說:什麼是繪本?誰來使用繪本?什麼時候使用繪本?在哪兒使用繪本?怎樣使用繪本?
  • 巧借抓手,依體而導——關於統編教材自讀課文教學的思考
    巧借抓手,依體而導——關於統編教材自讀課文教學的思考  烏魯木齊市第11中學  馬麗    自讀課文在統編教材中佔很大篇幅,幾乎每個單元都有安排。、步驟清楚,可以有效地推動學生閱讀和思考。」    旁批的呈現形式多樣,主要有點評式和問題式這兩大類。學生可以利用旁批進行課文內容的學習,教師也可以利用旁批設計教學活動。旁批不僅可以指導、引領和點撥學生的閱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對於教師把握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構思教學設計也起到關鍵指導作用。
  • 【教綜】第26天:教學模式
    拋錨式教學模式(1)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涵義拋錨式教學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由於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件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基於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
  • 案例式教學反思——一種有效的教學研究方式
    前面連續分享了關於「真問題、證據與行為改進是教學反思的關鍵」主題框架下的三篇文章。其中在「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這篇文章當中談到了教學反思的兩種呈現方式:案例式教學反思和課例式教學反思。今天繼續分享「案例式教學反思」這一主題。
  • 關於啟發式教學的思考
    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從電化教育手段引入課堂開始,蔓延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一直延續到現如今的聲勢浩大的新課程、新高考,期間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此起彼伏.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關於啟發式教學的爭論.現在很多教師所寫的教案中,教學方式的描述更多的寫探究式,而不願寫啟發式教學或至少不情願只寫啟發式教學,不是覺得上不好啟發式,可能怕的是被貼上太傳統的標籤了.教學改革帶給課堂上好的變化是毋庸置疑的,對數學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
  • 【案例篇】讀《讓項目式教學落地:江蘇高中信息技術名師的教學設計》
    由巫雪琴老師、丁婧老師主編的《讓項目式教學落地:江蘇高中信息技術名師的教學設計》,歷時半年整合各地名師智慧正式和讀者見面。      今日,有幸與書結緣。在學科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的課改要求下,隨著學科的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的變化,作為一名普通學科教師,想不被時代拋棄,需應勢而上,與時俱進。
  • 關於一篇閱讀素材的教學設計思考~~
    大家可以先閱讀一下文章內容,然後可以思考一下你的教學思路,後面我們再來探討。  英語老師一定要跳出語言學習本身來思考自己的閱讀教學。   回到上文的那篇文章。分析了文章的語言特徵之後,還需要去思考一下這篇文章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首先,Understanding Main Ideas 肯定是需要重點訓練的。說白了,就是要訓練學生閱讀文章的同時思考——這篇文章到底在講什麼?
  • 「有效教學」的批判性思考(深度好文)
    值得思考的是, 有效教學強調「教學也是科學」, 是否意味著對「教學是藝術」的否定呢?當然不是。筆者始終認為, 應當強調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兩者不可偏廢。否定科學性, 必定造成教學進度的緩慢、教學效率的低下, 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同樣, 否定藝術性, 必然會影響教學的個性化和風格形成, 當然也會影響教學質量。提出科學性是為了對教學有一個整體把握, 絕不是以科學性來否定、排斥藝術性。
  • 沉浸式教學有助於第二語言學習
    沉浸式教學有助於第二語言學習 2016年03月17日 09: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瑞林 鈕梅玲 字號 內容摘要:沉浸式(Immersion)雙語教育是指讓學習者沉浸於第二語言的環境中
  • 教學論文範文:小學語文教學論文3篇
    2012年初,教育部下發文件《關於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背誦篇目增加20篇》要求學生義務教育階段推薦背誦136篇,其中小學增加了6篇,初中增加了20篇。可見背誦對於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具有一定的意義,這是國家的政策,也是現實教育的需要。
  • 30年教齡老師談《認知天性》與語文教學—關於讀書與寫作的小思考
    我的思考和此處的記錄,或許可以一定程度上證明上面所說關於閱讀與寫作的認知。《認知天性》是11位認知心理學家10年的科研心血。這本書在大量認知心理學研究與實驗的基礎上,從理論到實踐給了我們全新的關於如何學習的寶貴意見。
  • 張榮幹:有效教學的虛幻與追求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筆者於2014年12月14日對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全文資料庫的論文篇名是否含有「有效教學」字樣進行檢索,表1是按發表年度分類的返回檢索結果,表2是按來源資料庫分類的結果。從表1看到,國內研究進入21世紀後開始升溫,近五年左右更是每年有2,000 篇以上論文發表;但從表2可看到,檢索返回的論文中來自博士學位論文資料庫的僅有八篇,換言之,高層次深入的研究卻又極少。
  • 課堂觀察:課堂教學如何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
    課堂觀察:課堂教學如何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課堂觀察:課堂教學如何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前些日子,讀了特級教師華應龍《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反思——《大成若缺認識「圓」》,深受啟發,使我對探究式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華老師通過認真的「課前慎思」,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圓的特徵,初步學會畫圓,發展空間觀念。2、在認識圓的過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維的樂趣。」圍繞這兩個目標,華老師在課堂中設計了「是什麼、為什麼、怎樣做、為何這樣做、一定這樣嗎?」
  • 例談窄式閱讀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指出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三)回歸文本話題,豐富情感體驗學生朗讀與賞析兩篇文章,對照兩個友情故事,教師以問題為主線要求學生談論其中的異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友情話題的相關內容,進而提高駕馭談論友情話題的能力,更好地實踐本模塊的功能:談論友誼。同時開展討論活動,體驗作者的豐富情感:(1)討論作者的情感變化。(2)討論兩篇文章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
  • 小學數學教學中「讀」的思考
    只有培養了學生「讀」數學的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解題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訓練學生嚴謹認真地讀,在閱讀中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和內在聯繫。訓練學生在思考中讀,在讀中思考。當然對於生活中的數學,學生也應該留心。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只有將數學知識最終與生活聯繫起來才是有用的數學。
  • 餘文森《有效教學十講》第六講: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讀書筆記
    在第六講中,餘文森教授將帶領我們繼續學習、探討有效教學的規律問題。餘文森教授指出,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優質教學必須要遵循以下三條「鐵律」。   第二條鐵律:「先教後學」。   先教後學的本質就是把教師的教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 有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實踐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以把線下班級授課制群體學習優勢與網絡學習個性化融為一體,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隨著網際網路、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成為教學研究和實踐的新型教學形態。
  • 【名師名家】程曉堂:關於英語語法教學問題的思考
    雖然 「表意功能」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很多一線英語教師對「表意功能」究竟指什麼並不是十分清楚,而對於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突出語法的表意功能則更是有諸多困惑。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和困惑,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對語法本身作用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對語法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還沒有形成共識。 外語教育界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關於語法教學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