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伊始,胡博士為我們帶來了以《分享課例研究的智慧》為題的專題講座,從課例研究的認識、課例研究的實踐特徵、課例研究的實踐準則等方面幫助參訓教師更加全面地認識課例研究,為後續三天的研訓指明方向。
本次課例研究採用「同一內容、不同教師、對比改進」的方式呈現,三位餘杭區優秀教師立足教材內容《PEP7 Unit 4 I have a pen pal A Let’s talk》,緊張的三天活動,後面兩位老師在前面老師上課的基礎上循序改進,時間緊、任務重,但老師們依然帶來了富含思維含量、關注核心素養的精彩課堂。
10月13日,來自塘南小學的李葉青老師執教第一節。本節課採用任務型教學,並輔助直觀演示,結合文本內容和地圖,引導學生感知Zhang Peng和Peter的距離,從而引出pen pal的概念,鍛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巧妙重構信息,促進語言表達,進行same與different的表達重塑。學生學得紮實,逐漸形成合作分享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語言能力目標達成高。
10月15日,來自信達外國語學校的阮秀萍老師執教第二節。在第一節課的基礎上,採用啟發法,通過發散性提問,深度挖掘文本,將宏觀核心素養目標轉換成具體課時目標。教學設計豐富,運用韋恩圖,讓學生從以往接受型學習,逐步轉向小組合作探究型學習。通過外國友人學習《茉莉花》這首歌的視頻讓學生感知中華文化的魅力,體現了文化浸潤和薰陶,達到教育和情感激發,提高了文化自信。
10月16日,來自博陸小學的金彥老師執教第三節,在前兩節課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著眼於主題意義的探究,整個課堂教學設計更為流暢和自然。整堂課的活動精簡到位,教師富有思維含量的提問,進一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及時準確地檢測課時目標的達成。設計的課堂活動有力回應並服務課時學習目標,指向清晰明確。有趣、有深度,緊扣核心素養。
課後,從課堂提問、目標與學習任務兩方面出發,結合核心素養的四大維度(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老師們緊鑼密鼓進行分組完成課堂實錄,積極討論,並進行了小組匯報,在研討過程中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
胡博士對本項研究進行了專題總結、提煉與提升,指出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們在設計課堂時考慮到以下幾方面:目標適時轉換、活動緊密對焦、評價準確到位、實踐迭代創新。並在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的培養方面提出了建設性建議,為老師們今後的研究和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
最後,餘杭區小學英語教研員祝小華老師對整個活動進行了深刻的點評。
祝老師提到,教師在課堂上本身的示範很重要,也要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關注與學生的互動。聽說課的拓展活動應注重真實的語言情境。教師要對核心素養有更加準確的認識,要理解什麼是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
祝老師還指出教師宏觀上要有教學方式轉變的意識,以主題意義的探究為主,以核心問題和任務為抓手。在聽說課中,要以聽說讀演看議演等活動為載體,採用多元化的學習手段,達成教學方式的轉變。
1. 改變教材解讀,關注素養元素;
2. 改變教師角色,關注促進作用;
3. 改變指導方式,關注啟發發現;
4. 改變提問導向,關注開放生成;
5. 改變學生參與,關注真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