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2020-12-15 中國日報網

科技日報倫敦3月27日電(記者田學科)劍橋大學26日稱,該校卡文迪許實驗室與德國、捷克等國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團隊在有機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為使用有機半導體生產速度更快、能效更高的計算機帶來了希望。

「自旋」是電子固有的角動量術語,被簡稱為向上或向下。用電子的上/下狀態代替傳統計算機邏輯中的0和1,可以改變計算機處理信息的方式。建立在自旋電子學基礎上的器件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一系列電子的相關自旋(稱為純自旋電流)來傳輸信息,取代四處移動的電荷包。通過消除電荷的移動,器件本身不僅消耗的電力更少,而且產生的熱量也少,由此解決了耗能和散熱等進一步提高計算機性能的主要障礙。所以基於有機半導體的自旋電子學器件,一直被認為可以提供更快、更節能的計算機,且能執行比目前更加複雜的操作。但在過去10年裡,有機自旋電子學的發展一直比較沉寂,其主要原因是難以做到在不丟失原始信息的情況下,使電子自旋能夠圍繞聚合物電路移動足夠遠的距離。

有機半導體內部結構通常高度無序,電荷包的移動速度遠不如在矽或砷化鎵等無機半導體中的移動速度,並且這兩種半導體都具有高度有序的晶體結構。通過對有機半導體電子自旋的實驗發現,有機半導體中的電子自旋往往是和其中的電荷一起運動的,由於電荷移動得比較慢,所以自旋也不會走得遠,通常只有幾十納米。

為促使電子的自旋能夠通過一個合理的距離,且在編碼信息隨機化之前存活足夠長時間,研究人員人為地增加了有機材料中的電子數量,並使用一種稱為自旋泵的技術向材料注入純自旋電流。研究人員發現,高導電性有機半導體受一種新的自旋輸運機制控制,這種機制能將它們轉變為非常好的自旋導體。這種機制本質上就是將自旋信息從電荷中解耦,這樣,自旋就能在長達1微米的距離內快速傳輸,這個距離對於實驗室中的自旋電子設備來說已經足夠大。下一步,該團隊還將進一步研究化學成分對於有機半導體在原型器件中有效傳輸自旋信息能力所起的作用。

研究人員認為,具有長距離自旋傳遞和長自旋壽命的有機半導體,是未來基於自旋、低能耗的控制和通信設備的良好材料,比矽等無機半導體更便宜、更容易生產。這一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電子》雜誌上。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有機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有機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來源:中國科學報 • 2019-03-29 10:37:13
  • 節能的磁性隨機存儲器:為自旋電子器件帶來新機遇!
    自旋電子將自旋動量傳遞給自由層的磁矩,使自旋磁性層的磁矩獲得自旋動量後改變方向,這個過程稱為自旋轉移力矩。因此,STT-MRAM 是通過自旋電流實現信息寫入的。然而,第三代 MRAM 即「自旋軌道力矩磁性隨機存儲器(SOT-MRAM)」有望超越 STT-MRAM。
  • 磁振子自旋電子學領域重要進展:新型自旋閥結構
    導讀近日,德國美因茨大學、德國康士坦茨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的科研人員展開了國際科研合作,成功開發出用於磁振子邏輯結構的一種新元件:自旋閥(spin valve)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一種開關類型的器件,可阻止或者傳遞作為電信號的磁振子自旋電流
  • 中國科大清華大學聯合研究揭示酵母NADH脫氫酶Ndi1的電子傳遞通路...
    近日,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田長麟教授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鄭曉教授、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合作,揭示了酵母NADH-泛醌氧化還原酶Ndi1催化電子傳遞的具體機制,並發現Ndi1中電子傳遞通路間存在反鐵磁量子行為。
  • 熊玉科關於電子自旋的思想
    電子自旋熊玉科關於電子自旋的思想電子等實物粒子就像地球一樣繞中心軸轉動,同時電子周圍的電場也同步轉動。電子自旋的發展背景1925年秋,二個「無知」的物理系學生—古茲米特和烏倫貝克,提出電子自旋就像地球一樣繞中心軸轉動,他們寫成論文交給物理學家Ehrenfest修改,Ehrenfest提醒他們:建議他們去詢問一下威望極高的物理學家洛倫茲。
  • 數理史上的絕妙證明:電子自旋是相對論性質
    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是不分家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點可從電子自旋的相對論性窺見一斑。原子物理的研究,比如銀原子束在非均勻磁場中的分裂問題(圖1),原子譜線的雙線問題,引出了二值問題(two-valuedness),就是哲學上的一分為二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理解最後著落到電子擁有自旋標籤這個結論上。自旋的問題博大精深,自旋的發現是一場思維歷險,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如何描述一個二值問題呢?
  • 物理所等揭示低維拓撲超晶格中能帶依賴的自旋輸運現象
    自旋流的產生、操控與探測是自旋電子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目前人們致力於尋找、設計出高自旋流-電荷流相互轉化、高電導率的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以期實現具有超低功耗的自旋電子學器件。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主要分為兩類:重金屬和拓撲材料,對於這兩類材料,其自旋流-電荷流轉化分別歸因於(逆)自旋霍爾效應和(逆)埃德爾施泰因效應。典型的拓撲材料包括拓撲絕緣體、狄拉克半金屬和外爾半金屬等,它們的電荷流-自旋流轉化效率與傳統重金屬相比大一個量級以上。然而對於大多數具有單一表面態的三維拓撲絕緣體來說,它們的自旋流到電荷流轉化效率(λIEE)仍舊相對較小,亟待提高。
  • 電子的自旋: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空間裡
    如果我們把自旋的軸也當作向量,對電子做同樣的「觀測」,則會發現,無論我們從何種角度看過去,電子自旋的軸(以下簡稱自旋)在各個方向上,投影大小都相同——它們都一樣長!(見圖1-4) 此外,自旋向量的方向,在每個視角看去,都有兩個選擇,彼此反平行。但是一次觀測中,只能看到一種選擇,或是朝「上」,或是朝「下」。
  • 磁性與交換作用(電子自旋)
    自旋是電子的內稟屬性,雖然有時會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相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作為一個純量子力學概念,自旋和生活中的直觀經驗並不符合,卻依舊可以被神奇的數學描述
  • 雷射能驅動鐵磁體自旋?角動量又如何流動?
    這種現象的發生是因為在微觀層面上,磁化本質上與電子的角動量有關。與當時的愛因斯坦和德哈斯不同,物理學家現在知道,電子圍繞原子核的軌道運動和自旋都會產生磁化。事實上,在鐵磁性固體中,自旋產生了大部分的磁化。當角動量守恆時,磁化強度的改變必然伴隨著系統中其他形式角動量的改變——在愛因斯坦-德哈斯實驗中,這是磁懸浮體磁化強度改變後的旋轉結果。
  • 數理史上的絕妙證明:電子自旋是相對論性質|賢說八道
    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是不分家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點可從電子自旋的相對論性窺見一斑。02二值問題、自旋與泡利矩陣原子物理的研究,比如銀原子束在非均勻磁場中的分裂問題(圖1),原子譜線的雙線問題,引出了二值問題(two-valuedness),就是哲學上的一分為二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理解最後著落到電子擁有自旋標籤這個結論上。
  • 軌道電子學向前一步:自旋與軌道態的捆綁被打破
    現代材料中電子一般具有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如果改變電子的自旋態,其軌道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最近,一個國際團隊在量子材料釹鍶錳氧(NSMO)實現了自旋與軌道態的「獨立」變化。這項成果或將對新一代邏輯和存儲設備的研發開闢新道路。
  • 新型超薄磁性半導體:打造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和量子電子器件!
    值得慶幸的是,除了電荷這一特性,電子還具有另外一種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自旋」。自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自旋著的電子可以創造出轉移或存儲信息的磁矩。(圖片來源:Sumio Ishihara)基於電子的自旋特性創造出的新型電子器件,也稱為「自旋電子器件」。自旋電子器件具有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等優勢。在後摩爾時代,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成為基於電荷的傳統半導體器件的替代品。
  • 自旋電子學:磁記憶狀態呈指數變化
    自旋電子學是納米電子學的蓬勃發展分支,除傳統電子學中使用的電子電荷外,它還利用電子的自旋及其相關的磁矩。自旋電子學的主要實際貢獻是在磁傳感和非易失性磁數據存儲方面,研究人員在開發基於磁的處理和新型磁存儲方面尋求突破。
  • 史上最成功的數學預測 | 電子自旋
    很久以前法拉第就發現,運動的電荷會產生磁場;線圈中流動的電流是電動機的基礎。即使是靜止的電子也有磁場,因為所有的電子都有自旋。就像每個電子都攜帶有相同的電荷一樣,它們也有著相同的自旋量。這種內秉的旋轉屬性將電子變成一個微小的磁鐵。物理學家自然想知道電子的磁性有多強。如果把電子看作是一個極小的旋轉球,計算就很容易。但理論計算得出的電子自旋結果只有實驗測量結果的一半。這種差異可以解釋為,電子的固有自旋與普通的旋轉不同。
  • 變革性的新跨越:認知量子自旋液體中的非常規自旋輸運
    冷卻後,自旋通常會進入鐵磁體(或反鐵磁體)階段。在此階段,自旋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它們對齊為大型圖案,例如域、條紋或棋盤格。這些長程距離的圖案稱為磁序,類似於由許多固體形成的規則晶體結構。量子自旋液體為這樣的典型行為提供了一種戲劇性的替代方法。與鐵磁自旋狀態相比,這種狀態的一種直觀描述是無序自旋的「液體」 ,猶如與結晶冰相比,液態水處於更多的無序狀態方式。
  • 自旋電子學領域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王譯在《科學》上發表自旋電子學領域突破性工作 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切身體會到電子產品耗電、發熱而帶來的嚴重不便。 聚焦上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王譯與Hyunsoo Yang創新性提出利用自旋波(準粒子:磁振子)來驅動磁矩翻轉,實現晶片「0」和「1」的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這完全不同於以往通過有熱耗散的電子自旋注入的傳統技術。
  • 你可能理解錯了,電子的自旋並不是自轉,電子也沒有繞原子核轉動
    盧瑟福的行星模型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電子繞核運動會輻射能量,隨著能量的釋放電子最終會墜入原子核,這樣我們周圍的原子都會塌陷到幾乎不留體積。可現實中不會發生這樣的現象。玻爾後來將量子化概念引入到氫原子模型時,仍然保留了電子繞核運動的形式,但是強加了繞核轉動不會輻射能量。在玻爾的氫原子模型裡仍然存在著軌道這樣的概念。
  • 超光速1萬倍起的量子糾纏可傳遞信息?超光速是真,傳遞信息是假
    當然,量子糾纏的確超光速了,潘建偉教授曾經在青海做過量子糾纏的下限速度實驗,結果表明量子糾纏速度底線是光速的1萬倍,上限還不清楚。但大部分科學認為量子糾纏上限是無窮大的,用速度描述它已經沒有意義了。即便如此,量子糾纏仍卻不可以用來傳遞信息和能量,而並沒推翻相對論,這只是個科學史上的烏龍事件。
  • 自旋
    核自旋是一個十分難理解的概念,它不能直接觀察只能通過實驗發現自旋存在的證據,如果要完全理解這一個概念需要我們掌握量子力學,但作為非專業的讀者,我們也有另外一套更簡單的方法去了解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