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沒有什麼是比激勵更有效的了,如果你在公司對員工的某種行為給予獎勵,那麼員工就會做的更多,更全力以赴。如果你懲罰某種行為,那麼員工就會避免這種行為。但是也會畏手畏腳,寧願不去做,也不願意去推陳出新。如何通過激勵在兩者中保持平衡,最主要的是看你想要員工做到那個階段。
比如說如果政府增加了香菸稅收,那麼吸菸的人就會減少。
如果一家早餐店免費提供早餐,那麼大家就會在店鋪周圍排起了長龍。
如果你強烈呼籲大家不要開耗油量大的舊車,可能會有一些人聽話不開了。但如果你發起一個舊車換現金的項目,我敢保證你可以在一個月內收到70萬輛老古董汽車。
如果人們到加油站加油的時間要等兩個小時,那麼乘坐公共運輸出行的人數就會上升。
再比如說,如果把學生人數超過50人的班級,作為大學排行榜負面評選指標,那麼有些大學就會迅速將班級規模的上限設定為49人。
有條件的釋放一些措施,會使本來的目的實現的更快。
如果你給購房者補貼,比如說降低貸款利息或房產稅,那麼買房的人就會增加。
無論是對工資,醫療費,還是保險費,如果你對某個項目徵稅,那麼最終你在該項目上的所得就會減少。
如果你跟一位經濟學家討論犯罪活動,他不會跟你談什麼犯罪導致的社會道德敗壞,而是會側重於比較合法的收入和非法的收入,他會更多的談論犯罪招致的懲罰和代價,以及罪犯被逮捕和判罪的可能性。
因為它是以經濟學家的視角來思考這個問題的,所以說他會把犯罪看成是潛在罪犯面對激勵的一種反應表現。
那麼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請一位經濟學家來談一談他對研發新疫苗的意見,他根本就不會談到什麼病毒分子結構的問題,他會以經濟學家的視角來看,對研發成本,成功發現新疫苗的概率,專利保護條款和潛在可靠性的問題,發表長篇大論,他會告訴你創新率的多少將取決於製藥公司競爭對手和潛在客戶所面對的激勵因素。
說到激勵政策,我還想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前蘇聯實行計劃經濟時期的一件事,那個時候在生產中存在嚴重的浪費狀況,所以中央計劃部門將向工廠管理人員發布指令,告訴他們需要生產哪種產品,當時制定的激勵措施錯誤是非常嚴重的,導致了特別荒謬的後果。咱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主管部門告訴一位廠長說,你生產出的鐵釘的噸數越重越好,廠長還會因此受到獎勵,這家工廠肯定會生產出最大最重的鐵釘。
但是如果主管部門告訴廠長說,我們將根據你們生產出的鐵釘的數量,給予你們獎勵,他們肯定會改變策略,生產出儘可能小的鐵定,以便最大限度的提高鐵定的數量。
所以說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並不就意味著只是考慮我們如何對所面臨的激勵做出最佳反應,它還意味著我們需要預先設想,預測我們的決定和行為如何影響對於其他人的激勵,以及我們會得到怎樣的結果。
所以企業的激勵政策會很大程度影響員工的積極性,需要從中做好取捨。
作者:創業的秘密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收穫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