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比範進中舉更有趣的,是他的恩人周進中舉的故事

2020-12-13 誰和蒲公英有約定

小說《儒林外史》中,作者在正文裡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周進中舉了,也就是小說中知名度最高的範進的大恩人。

小說正文中的第一個儒生——周進

薛家集的孩子們都長大了,眾多的鄉鄰都希望夏總甲——他們當中最有身份的人,能夠給孩子們在城裡尋一位教書先生。要不說還是「大人物」的辦事能力強呢,人家掌握的信息也多,夏總甲立即就想到了周進。

周進是汶上縣衙門裡顧老相公家的私塾先生,顧老相公的兒子顧小相公跟著周進學了三年,去年已經考中秀才了。雖說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這樣一來,周進也就不能再繼續教他的學生了,因為周進雖然是六十多歲的人了,卻還只是一個童生,童生怎麼能教得了秀才呢?所以,周進在喝完了自己學生的喜酒以後,也就宣告失業了。

在古時候,教書先生和貧困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教書先生指著教學是富不起來的,而家裡但凡能有點兒閒錢的人,他也不會去當教書先生: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所以,小說中周進亮相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的:

眾人看周進時,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袖子同後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麵皮,花白鬍子。

這身服飾要是總結一下的話,那就是「三舊一破」。頭上的氈帽已經舊了,腳下還穿了一雙不倫不類的舊大紅綢鞋,但人家畢竟還穿著一領直裰呢,雖然也是舊的,但那可是讀書人的標誌(這習俗一直傳到了孔乙己的身上)。再說,就從衣服上破損的兩個地方——右邊袖子和後屁股處,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經常坐著寫字的讀書人。

童生周進,受到了秀才梅玖的挖苦

按理說,讀書人都知書識禮,相互之間應該是比較友好的,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在薛家集鄉鄰們為周進舉辦的接風宴上,他就受到了村裡秀才梅玖一再地諷刺和挖苦。

在古代的讀書人,有著這樣的一個進階過程: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但在有些人的眼裡,這儼然成為了一條鄙視鏈,即後面的瞧不上起前面的,比如這個梅秀才。

這個宴席是為了迎接教師周進而舉辦的,所以周進就理所當然是應該坐在上位的,梅玖倒也知道這一點,但他仍然不失時機地提一提自己是秀才,算是老友,而周進是童生,只能是小友,雖然他已經六十多歲,是梅玖的爺爺輩兒的人了。

當眾人得知周進在吃長齋的時候,梅玖還假裝自己不知道周進原先的僱主是誰,說了一段諷刺顧老相公家教師的一字至七字詩:

他(梅玖)便念道:「呆!秀才,吃長齋,鬍鬚滿腮,經書不揭開,紙筆自己安排,明年不請我自來!」

緊接著,他向周進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但這個笑話,不是為周長兄,他說明了是個秀才。」

國子監司業周進,成了梅玖的老師

其實這個梅秀才,也是一個沒多大出息的人,因為當故事發展到十多年以後,他也還是一個秀才,並沒有什麼長進。

秀才是生員的俗稱,他們在古時候還是有一些特權的,除了能夠免除家裡兩個人的「徭役」(為朝廷的義務勞動)以外,秀才見了縣令還不需要行跪拜禮,只要拱手就可以了,就是在發生了訴訟,甚至是犯罪等情況的時候,官府對秀才們也都是網開一面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秀才們每三年都要參加兩次縣裡的考試,用來檢查他們的功課是否還紮實,稱之為「歲考」。秀才們的考試結果分為四個等級,被評為一二三等級的倒是沒什麼大問題,但要是被評為四等,那可就壞事兒了,輕者會被當眾訓斥或挨板子,重者還有可能被革除功名。

可笑的是,梅秀才就被評為了四等,時任山東學道,就是當年由周進提拔起來的範進很是生氣,已經命門鬥把梅玖拖到了凳子上,馬上就要用板子「戒飭」他的時候,梅玖便開始「拉大旗,作虎皮」了:

梅玖道:「現任國子監司業周蕢軒先生,諱進的,便是生員的業師。」範學道道:「你原來是我周老師的門生。也罷,權且免打。」

回到家鄉以後,梅玖不但在提起周進的時候,稱他為「周大老爺」了,還囑咐觀音庵裡的和尚,把周進當年寫的,經過了十多年的風吹雨打,早已褪色了的對聯重新裱糊,珍重收藏。

鄉民的無知與淺薄

按理說,薛家集能夠請到周進做村裡的教書先生,應該是非常幸運的,雖然周進自己還沒有考取什麼功名,但在他的手裡可剛教出了一個秀才,這可是名師啊。可是,鄉裡人見識淺薄,胡亂地傳起了一些風言風語,到最後只過了一年的時間,就把周進給辭退了。

等周進中了舉人以後,眾人的態度可就大不相同了,「汶上縣的人,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認識的,也來相認。」這不麼,薛家集上的民眾,也都各自湊了分子,派人來向周進祝賀了,周進倒也不計前嫌,照樣是酒飯招待。

到後來,周進在科考之路上是一路綠燈,高歌猛進,而薛家集的鄉鄰也把對周進的態度一路飆升,以至於都給他立上了長生牌位:「賜進上出身廣東提學御史,今升國子監司業周大老爺長生祿位。」

雖然周進在薛家集坐館的時候,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最後還被辭退了,但周進其實應該感激他們才是呢,要不是被辭了館,周進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受資助,中進士的事情了。

商人們的豪俠仗義

古人按照職業,把人們分為四個等級:士農工商,其中商人是最低的等級,社會地位很是低下,而且在人們的印象中,商人也是重金錢,輕情意的代表。不過,周進卻幸運地遇到了一群講義氣,輕金錢的商人。

四個商人知道了周進內心的痛苦,便一起湊了二百兩銀子,為周進捐了一個監生,這樣,他就可以越過秀才的階段,直接來參加鄉試了。而周進也是不負眾望,最後不但中了舉人,還接連著中了進士,做上了朝廷的高官。

周進是一個老實人,發跡之前,逆來順受,不懂得通過反抗來保護自己;周進還是一個比較迂腐的人,不懂得社會上的人情世故,只是一味的苦讀聖賢書;周進應該還是一個比較笨的人,要不然,範進的文章他也不會連看三遍,才看出了文章的好,最終才避免了範進的名落孫山。

周進做了官以後,為了不讓別的讀書人再經受自己曾經受過的那些苦,努力的提攜後進,不但把範進從崩潰的邊緣挽救了回來,就連自己十多年前,在薛家集曾教過的小學生荀枚都還記在心裡,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愛惜人才的好官員。

科舉制度對周進造成了長期的痛苦,但卻沒有讓他變得失去了本心,只是人情的澆薄,讓我們看起來唏噓不已。

相關焦點

  • 【名篇欣賞】介紹《儒林外史》片斷《範進中舉》
    部編教材《語文》九年級上冊的《範進中舉》,節選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範進原先是一個窮書生,時常遭到街坊四鄰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戶的譏笑嘲諷。他經過長年累月的努力,終於考取了舉人,讓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為不相信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範進竟然神經錯亂瘋了起來,最後還是被胡屠戶一巴掌打醒,恢復了正常。
  • 範進中舉後發瘋,故事並沒有結束,他最後當上了大官!
    範進中舉後發瘋,故事並沒有結束,他最後當上了大官!在明清那個各種各樣的小說紛紜的時代,也出現了一股清流,極具有代表性的是一本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或許,人們對它沒有過多的印象,但其中有一篇故事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範進中舉的故事。
  • 語文老師沒告訴你的,是相比範進中舉,範進中進士後的故事更精彩
    我們在語文教科書上都學過《範進中舉》這篇課文。《範進中舉》節選自吳敬梓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因而還有許多課文背後的故事,是語文老師沒告訴你的。範進中舉後發瘋,被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回原形。為何會瘋呢?一方面因為他從二十歲開始,連續考了三十多次,直到五十四歲才中舉,著實不容易;另一方面,實在是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中舉後的命運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相比範進中舉,範進中進士後的故事更精彩範進中舉,其實是有貴人相助,這個貴人的名字叫周進。周進六十多歲時還是個老童生,有過和範進相似的經歷。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瘋?將中舉的範進換作是你,恐怕你比他還瘋
    在當年的初中課本上初識範進的時候,我覺得此人在封建時期還是比較幸運的,至少他能在有生之年等到中舉的消息,也就沒有枉費他這大半輩子都兢兢業業地活在埋頭苦學、拮据度日的生活中了。但讓課本前的所有學生都始料不及的事情發生了,中舉之後的範進竟然出乎意料的發瘋了,這讓範進的家人以及同鄉鄰居也很驚詫。
  • 範進中舉後為何突然瘋了?把他中舉後的官放到現代,你就明白了
    我們都聽過《儒林外史》裡範進中舉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的就是科舉制度的弊端,讀了多年的聖賢書,在任為官後只顧享受榮華富貴,而忘了為官的本質,以至於範進一聽到自己中舉的消息後就高興得成了瘋子
  • 範進中舉後,到底當了多大的官?
    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答: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裡,「範進中舉」後的癲狂一幕,幾百年間不知笑噴多少粉絲。但為何範進會當場「歡喜瘋了」到「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的地步?多年前紅遍全國的「白話寫史」讀物《明朝那些事》裡,對此也有一句風趣調侃:「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如此「瘋狂」,當然因為明清年間舉人的「優厚待遇」。
  • 範進中舉後瘋了,為何後來官職卻很高?你看看他名字代表啥意思?
    範進,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瘋子,範進中舉,又是諷刺八股取士最犀利的一個故事。他因中舉而瘋,古怪行為惹人嘲笑,儼然一個科舉制度的殉道者,然而這只是被大家熟知的前半段故事,其實後半段故事裡的範進仕途一路高歌猛進,很是順利。
  • 範進中舉後瘋了?把他中舉後的官位放到現代,或許你比他還要激動
    範進中舉後在狂喜之下痰迷心竅瘋了,後人看故事時也許會嘲笑他,但如果把他中舉之後的官位放到現代,或許你會比他更激動。這要從科舉制度開始說起,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從唐開始逐漸變成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科舉制度剛剛誕生的時候,確實打破了貴族階層的壟斷式官場,給了寒門子弟晉升的渠道。
  • 範進中舉後得了失心瘋,儒林外史這樣寫真實嗎?範進後來怎樣了?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範進中舉。範進中舉選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部反應當時社會風氣、具有諷刺意味的文學巨作。而範進的故事之所以讓那麼多人記住,是因為其「中舉」之後的曲折經歷。我們知道,每一個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矛盾出現之處,而當範進得知自己寒窗苦讀幾十年終於中舉,喜極生悲變瘋癲,被老丈人一巴掌打清醒過來之後,又經歷了母親過世,一系列矛盾就出現了,這就使得讀者想不看下去都不行。很多人會認為作者把範進的反應寫得過於誇張了:一個人中了一百萬也不至於把自己鬧瘋掉。
  • 範偉新片《範進中舉》演本家範進
    時光網訊 範偉即將在電影中出演範進了,光聽名字,這個角色就和他很有緣分。      正值第25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進行中,9月22日,喜劇電影《範進中舉》在唐山舉行發布會。《範進中舉》主演範偉、編劇李汀汀、電影出品方龍騰藝都(北京)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股東英達等出席了活動。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狂?你把他的官職放到現在,你可能比他還要激動
    所以中國的科舉自古以來就被當成了是中國底層人民的救命稻草,而想要直觀的了解到科舉制在古代的百姓們心中的分量,一定就得看看著名小說家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他極盡諷刺的描繪出來當時的人們對有功名之人的阿諛奉承之態,也將當時吏治的腐敗以及科舉的教條與虛偽全部都寫了出來。
  • 範進中舉後為啥瘋了?當你把他當的官放到現代,可能你比他還激動
    要說我國古代最具批判諷刺意味的小說,還得是清朝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全書共56章回,每個都是獨立的寓言。以十分寫實的筆調,記敘了社會各個階層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看法。眾所周知,我國封建社會自誕生之初,便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核心。
  • 想起了中舉的範進
    > 又到一年高考季,無端想起了終於中舉的範進。《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其中《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寫得最精彩的片斷,通過範進中舉的前前後後,寫了各類人物的表演,真實生動地顯現其真偽、善惡和美醜的本來面目,而且發掘到人物的靈魂深處。《範進中舉》的故事見於小說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寫得最精彩的片斷。範進的主考官周進,幾十年屢試不第,已經六十多歲了,仍未功遂名就。
  • 範進中舉瘋掉後,不僅過上了好日子,還當上知府,成為一個大清官
    範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此人家裡條件並不好,中舉之前可謂是家徒四壁,卻一心都在科考上。但是他的能力又不強,才識也不夠,因此考了大半輩子的科舉,到了自己五十幾歲的時候,才成功中舉。經歷了千辛萬苦,在心灰意冷之時才獲得這樣的成功,範進自然是欣喜萬分的,因此便瘋了。
  • 範進中舉後差點發瘋,從此官運亨通,你可知最後他當了多大的官?
    在八股文考試中,出現了很多畸形的讀書人。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範進,範進中舉常被視為笑談,大家都知道範進在屢次科考落榜後,終於得中舉人而欣喜若狂,近乎成為瘋子。由此,範進的形象就固化為一個急於求取功名的玻璃心書生,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為官後的成績。
  • 《儒林外傳》中範進中舉為什麼高興到發狂?你怎麼看?
    這句話曾是受到批判的,在提倡勞動者光榮的時代,在批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時代,在批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對於範進中了舉,就變的癲狂起來的樣子,是難以理解的。《範進中舉》這段故事出自於清代偉大作家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被選於中學語文教科書上。範進中了舉是怎樣一種狀態呢。
  • 範進中舉而瘋感覺可笑,換成現在,說不定瘋的是你
    範進中舉而瘋感覺可笑,換成現在,說不定瘋的是你範進生活在一個冷漠,沒有愛心的世界,這也註定了他那悲慘的命運。人間如果沒有愛,太陽也毀滅。——雨果我國從古至今有過許許多多的著名小說,除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外,還有一本小說極具諷刺批判性,這本書名叫《儒林外史》。這本書述說了古代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對於功名利祿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看法,其中最具諷刺意義的就是範進中舉。
  • 統編版九年級上冊第22課《範進中舉》知識點
    代表作品是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二、故事背景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始於隋煬帝設進士科,明、清兩代科舉制度更加嚴密,考試題目僅限於「四書」「五經」,必須寫八股文,使廣大知識分子變成思想僵化的「祿蠹」,受害更深。
  • 範進中舉發了瘋?舉人特權放到你身上,你比他還瘋
    在《儒林外史》中,有這樣一則家喻戶曉的「範進中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範進,從年輕的時候起便年年參加科舉考試,但一直以來都沒有考中,直到他五十多歲,受盡了奚落和譏諷,哪怕是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也始終不悔,執意要考中為止。在他的心中,是多麼希望這一天的到來!
  • 範進中舉教案教學設計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範進中舉》這一課,讓我們一起看看範進的命運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吳敬梓少年時熱衷科舉,23歲時考取秀才,屢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讀書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後,近房覬覦遺產,使他看透人性虛偽、卑劣,不到10年,家產揮霍一空,他經歷了由富貴到貧賤的不尋常變化後,看穿了世態炎涼,寫出《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