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的三大終極哲學問題之三:要到哪裡去?

2020-10-19 無良HR

今天是簡歷哲學的最後一講,講的是:要到哪裡去?

其實簡歷最基礎的部分就是「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我是誰」和「我從哪裡來」是用來為「要到哪裡去」提供依據的。

今天的講的「要到哪裡去」,就是指是簡歷的「求職意向」這一欄。

求職意向

求職意向表面上是一個簡單概念,就是「我想做什麼工作」,但實際上這個部分內容豐富,暗藏玄機。

我們再次以智聯招聘為例,求職意向主要包括了:期望工作性質、期望從事職業、期望從事行業、期望工作地區、期望月薪和目前狀況。

期望工作性質

填寫:全職或兼職。

這就只有一個問題:假如你本來是找一份兼職,突然有招聘單位打電話過來說招全職崗位問你是否考慮,你應當怎樣回答?

錯誤示範:我本來想找一份兼職的,不過看你們待遇還行,我覺得全職也可以考慮。

問題出在哪裡?HR從這段對話裡分析出了什麼?

1、求職者對自己的定位不明確;

2、特別看重錢,穩定性和忠誠度較低;

3、不排除入職後又去找私活兒影響正常工作的可能性。

所以最後即使招聘單位勉強錄用了你,也不會重用你。

正確示範:哦,可能是填簡歷的時候勾錯了吧,我是找全職的。

期望從事職業

以智聯為例,可以選擇三個職業,中國人有個習慣,幹什麼都不能浪費,都勾起來。

然後就出現了以下幾個情況:

1、勾了三個不相關的職業。

翻譯:我還沒想好我應該幹什麼呢,HR你看我能幹個啥?

來自HR的腹誹:只要你不來我們公司,幹啥都好。

2、勾了三個不同的職級,專員、經理、總監全勾上。

翻譯:你讓我做專員也行,你讓我當總監我也不怕,就看你們單位膽子大不大。

來自HR的腹誹:你等著吧,找不到工作就看你心大不大了。

3、勾了三個相關的職業,但是職業跨度比較大。

翻譯:我現在很迷茫,我想轉行。

4、勾了三個相近的職業,職業跨度比較小。

翻譯:我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找一份跟原崗位相關的工作。

5、只勾了一個職業。

翻譯:我的定位非常精準,就是在本職業長期發展。

建議都選4或5。

那如果我有好幾個想做的工作怎麼辦呢?

對應不同的崗位多填幾份簡歷嘛,在投簡歷的時候根據需求投送。

期望從事行業

與期望從事職業一樣的道理,如果就選擇自己原行業,就勾這個行業;如果有想法跨行的,就不要勾原行業了,要讓HR誤認為你完全不想從事原行業,這樣會增加HR給你打電話邀約面試的概率。

期望工作地區

同理,不要勾幾個城市,有幾個城市就做幾份簡歷。

否則HR可能會懷疑你的穩定性,有好事兒的HR會問你還打算去上海/北京工作嗎?

有的耿直小哥真的會回答:我就想在家鄉先找個工作練練手,有能力了就去一線城市闖蕩。

但是,往往你想找個工作練練手,就會找到一個想拿你練練手的工作。

你只有假裝的好像要在公司呆一輩子的樣子,才能吸引那種希望僱傭你一輩子的好公司錄用你。

期望月薪

1、不要低於上一份工作的薪酬,這樣會顯得你在上一份工作中出了什麼大問題所以喪失了談判力。

2、不要填的過於高,有的求職者抱著一種「看你到底能給多少錢」的心態,寫了一個非常高的期望月薪,雖然面試時可以用一句「隨便寫寫的」一筆帶過,但你在HR心中不靠譜的形象一定揮之不去。

3、一般在你上一份工作的薪酬基礎上增加10%-30%,寫高了確實可以留足談判餘地,但招聘單位也有可能會因為你好高騖遠,就把你pass掉。

目前狀況

1、我目前暫無跳槽打算。

HR解讀:逗我玩呢?

2、我目前處於離職狀態,可立即上崗。

HR解讀:裸辭的,急於找工作,薪酬談判力弱。

3、我對現有工作暫時還算滿意,如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我可以可以考慮,到崗時間待議。

HR解讀:「你們拿錢砸我呀,砸到位我就跟你走。」

沒有忠誠度和穩定性,入職後大概率故技重施,而且萬一拿競爭對手offer來倒逼漲工資怎麼辦?還不利於公司內部穩定

4、我目前在職,正考慮換個新環境,如有合適崗位,到崗時間一個月。

HR解讀:已有較強的離職意願,可以聊一聊,可能已經提交了辭職報告。

5、應屆畢業生。

除了應屆畢業生選5以外,我個人覺得都應該選4。

道理很簡單:

1、急招的,要求一周內到崗的,都不是特別好的崗位,這很好理解:

如果是離職補招,請問離職的那位為什麼走的那麼急?

如果是新崗擴招,請問人力資源規劃啥那麼差,這種崗位不是應該提前招聘,預留了招聘和員工入職時間的嘛。

選4之後,可以讓這類崗位繞開你。

2、即使已經離職了,你寫在職,也可以適當提高簡歷篩選階段HR對你的預期,HR會對你態度好一些,融洽的談判氛圍有利於談判的達成。

如果面試時遇到面試官的疑問,可以說是離職後忘了更新。

3、離職一個月以上的,請選2(我目前處於離職狀態,可立即上崗)。

填寫完「求職意向」就完事兒了嗎?

不,這只是個開始而已。

簡歷複查

剛才說了,「我是誰」和「我從哪裡來」是用來「要到哪裡去」提供依據的。

那請問是不是應當再複查一下簡歷的其他內容,你的個人信息、自我評價、學歷背景、工作經歷、項目經歷和培訓經歷,是否可以支撐你的求職意向?

這就涉及到一個定位的問題,如果你的職業目標是從專員轉經理崗,請問你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你如何描述你之前的經歷,才能為你的職業定位提供支撐呢?

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完簡歷之後,根據求職意向對簡歷的其他部分進行修改,刪去不需要的部分,添加應該有的部分。

簡歷複查的最終目的,就是保持你的求職意向和你的其他信息人設一致,顯得純天然無添加,自然而又自信。

這樣一份渾然天成的簡歷就搞定啦。


我有一個HR菜鳥學習群,有興趣的可以加lucien19900601,註明360圖書館+加群,我拉你進群。

相關焦點

  • 一個中國人對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的解讀
    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這句話就是告訴世人,如果你要想做個聰明人,   那麼你就要做到『自知』和『知人』,   這跟西方三大終極問題如出一轍,   『自知』,就是你要知道『你是誰?   你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 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的一點思考
    他們每天的工作都會問人三個哲學上的三大終極問題: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要到哪裡去?   終極的問題都找不到答案,這就像讓你在二維空間造出一個地球一樣。哲學上的終極問題超越了人類的認知極限,所有的答案也都只能是假說,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探索和思考。
  • 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些哲學終極問題,竟都出自社區大媽...
    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些話原本都是直擊靈魂深處的終極哲學問題,如今卻成了每個社區門口叔叔、大媽的口頭禪。1其實一切哲學都來自生活。有很多哲學思想我們都在用,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在用。在哲學家的世界裡,是上帝創造了宇宙?
  • 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說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是人與世界關係的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此類話題不溝通、不追問、不討論,不代表我們沒有思考。對於涉及信仰、觸及靈魂的重大問題,普通中國人向來比較謹慎。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我也不想展開來解釋。世界觀,人與世界的關係,生命的本質,除了大部頭的經典,其實在教科書裡也是有答案的。
  • 哲學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
    這一天,對於古希臘而言,是非常具有劃時代的一天,殘陽如血餘暉映照在了大地上,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緩緩地抬起頭望向天邊,提出了號稱哲學終極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問題一經提出,便讓無數人陷入思考,哪怕風雲變幻滄海桑田,朝代更迭世紀更替,人類始終無法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各位看官請注意,蘇格拉底之問,絕非無解之題,想要解答這三個問題,可謂是見仁見智,本人認為,就拿「我是誰」這個問題來說,小時候的你是你,但很多人對七歲以前的記憶基本為空白,那麼,這個時候的你,究竟是誰是「我」?
  • 簡歷的三大終極哲學問題之二:我從哪裡來?
    因此,在簡歷裡,每個求職者都會用大段內容向HR介紹:「我從哪兒來」求職者過去的經歷主要包括四個部分:教育經歷、工作經歷、項目經歷、培訓經歷。教育經歷:1、985/211一定要把自己的屬性標清楚。再說211大學,像石河子大學這樣名字一聽就很粗獷的,要不是以前有領導給我介紹女朋友的時候,那姑娘是石河子大學畢業的,我至今都以為是一個三本學校。所以說,不要以為自己學校霸氣側漏啊,985/211都給標上。2、本科三本,碩士985的能不能不寫本科學校呢?最好不要,因為面試官可能會問你是不是故意欺瞞?
  • 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
    生死問題是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死是對生命意義的最大挑戰,最讓人感到困惑。很多人從小就被這個問題所苦惱,不少哲學家的基本態度是,對這個問題不應該迴避,要去面對它,思考它。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精神的力量,而要具備這個力量,平時的思考和修養境界就很重要了。總之,要強調一點,就是對於死亡不要迴避,要去面對它,去思考它。死亡是一件必定會到來的事情,它已經在前面某個地方等著你了。當然,最後思考的結果怎麼樣,很難說。有的人可能從哲學中找到了一個角度,有的人可能從宗教中找到了一種依託,都可以。
  • 天文學的3個「終極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去哪裡?
    在許多西方科幻愛好者心目中的「科幻聖經」《銀河系漫遊指南》當中,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和我們開了一個標準的「英倫黑色幽默」玩笑: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42。而對於這個數字,許多科學家真的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一些「42理論」,而且最重要的是,仿佛一切都還那麼有理有據。
  • 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柏拉圖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從一千多年前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真正能夠給出一個定論。因為每個人都會從這三個問題中思考出不同的答案。很難有一種答案能夠說服所有的人。所以一直沒有定論。我一個月前,在悟空問答上問了這麼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做真正的自己」。這個問題與「我是誰?」很像。
  • 一位掃地機器人的「終極哲學之問」
    引子 | 哲學之問我在哪兒?我從哪裡來?又往何處去?如何快速實現定位,了解自己在環境中的相對位置;b)我從哪裡來,周圍有什麼?如何實時構建周圍環境的地圖,感知到哪裡有障礙物,哪裡有牆?依託地圖信息的定位才有意義;c)我要到哪去,該怎麼去?有了地圖,有了位置,如何實現路徑規劃,能夠不撞牆、不走重複路、也不遺漏每個角落?
  • 「哲學終極問題」別只當笑話聽
    近日網上流傳一些段子,其中之一說,現在小區門口保安兄弟所問的,往往是直擊靈魂深處的三大哲學終極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然後給你腦門上「深情一槍」,看你是不是頭腦發熱……一笑之後,不妨將這則段子的提問當作真問題,認真回答一番。
  • 高庚:從哪裡來,誰,到哪裡去
  • 哲學千古難題終極三問是哪三問?
    在討論唯心主義靈魂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之前先簡單討論一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眾所周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兩個相對立的世界觀認識論。他們的核心區別也不難理解。所以唯物主義哲學問題的終極三問不同於唯心主義哲學問題,它的問題核心是如何更好的認識宇宙世界、更好的認識人類社會和更好的認識自我人生,並解決這與其相應的三個問題。
  • 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 百度天眼 #iOS | 愛範兒
    人們常說,哲學上有三大問題:「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對很多愛仰望星空的人來說,或許對天上飛過的航班也有三個終極的問題:「這是什麼航空公司的飛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今,宣傳語為看見真實的百度天眼出現了,可用於查看全中國航班實時動態,關於航班的三個終極問題不再是問題了。
  • 終極拷問重慶摩疆: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到哪裡去
    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公元前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生終極意義究竟是什麼?品牌亦如此,那麼品牌終極意義究竟是什麼?重慶摩疆摩博會首發國貨原創大排量900CC公路巡航MJ917,行業媒體、自媒體及玩家摩友們給出諸多肯定標籤,如良心配置、頂配變標配、匠心之魂、務實造車等,也開啟尋根究底,問重慶摩疆到底新品牌還是老品牌,說對重慶摩疆既熟悉又陌生,在此官方來一次自我終極拷問。
  • 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唯物主義者肯定會回答,我是我,從媽媽肚子裡來,終將走向死亡。可這樣回答哲學三問是不是有點好笑啊,因為這樣回答誰都知道,何必又要問?這三個問題能成為哲學三問肯定沒那麼簡單了。Orch-OR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由於量子引力效應產生的,意識則以量子信息的形式存在於腦細胞的某種"微管結構」內,而在人類瀕臨死亡前,量子信息——也就是意識的量子態會脫離腦細胞的微管結構,傳輸到宇宙中去,因此人類去世之後,意識仍然會存在於宇宙中。但如果瀕臨死亡的人又活了過來,量子態又會重新回到腦細胞的微管裡。
  • 哲學三連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我到哪兒去?」來形容他的處境,熟不知這就是哲學上著名的「奪命三連擊」。其實這三個問題有著古老的背景,他們旨在讓人們認識自己,而這三個通俗問題的背後則涉及三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它們分別是: 自我意識的本質問題 ;人的本質問題;自由的本質問題。這是在代表人類發問,也是在代表每一個人發問。一個人從蒙昧中走出來、從沉睡中醒過來的時候,往往會問這三個問題。
  • 什麼是當代哲學的終極問題?
    如果不探究生活的本真價值,思索人生的根本意義,就無法理解哲學的終極問題。學哲學當然要記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知識,但這些對哲學而言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們基本上都停留於「是什麼」的層面,比如這是桌子,這是電腦,這是粉筆。哲學家所要思考的是桌子、電腦、粉筆等各種具體事物背後的意義問題,也就是「應當怎樣」的問題。這類問題與「是什麼」的問題比較而言更為根本,哲學家將這類問題稱作本體論問題。
  • 《霍金三部曲》: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要到哪裡去?
    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是物理學和哲學的終極問題是上帝創造了宇宙還是大爆炸?我們真的能回到過去嗎?「我注意到,即使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的時候都會左右看。」書中霍金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帶我們來一場時間之旅。
  • 哲學的「終極關懷」
    哲學思考要窮源盡委,往往以追索終極真理為目標,終極真理不可能存在,思考的目標實難達到,但充當思考動力的終極關懷卻源源不絕地在發動著。一方不停地推進,一方又始終落實不到目標,於是哲學永遠行進在途中,這也便是很多人之所以迷戀上哲學思考的緣由。說哲學「永遠在途中」,並不意味著它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