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恥辱,要在實踐中敢於承認和改正錯誤。——愛因斯坦
我們經常犯錯,卻總不願意承認;想辦法避開問題或者推卸責任,似乎成為了我們下意識的習慣。
前幾天看到微信裡有人發的朋友圈,說自己三歲的小孩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不知道怎麼的,兩個小孩鬧起了矛盾。
朋友的小孩生氣了,順手撿起一根棍子,故意的戳對方的眼睛。幸好朋友發現得早,及時制止了。朋友責令孩子向對方道歉,孩子露出害怕的神情,卻倔強的拒不承認錯誤。
朋友又氣又不解:他一直是個好孩子,都誇他聰明懂事,怎麼這次會這麼莽撞?
明明錯了卻拒不承認的事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不只是孩子,大人更是如此。
電視劇《歡樂頌》裡,有這樣一個情節:有一次在公司裡,關雎爾的同事米雪兒生病,讓關雎爾幫她把一份做到一半還未完成的文件幫著完成。
關雎爾答應了,也把剩下的一部分很好的完成了。
但是後來文件裡米雪兒做的那一部分出了一個很明顯的錯誤,主管把米雪兒叫過去質問,米雪兒卻不願意承認,幾乎下意識的把責任推到關雎爾身上,關雎爾也因此被罰。
很多時候我們做錯了事情,第一個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逃避或者推卸責任,這似乎是一種本能。
事實上,也確實可以叫做本能,因為這個問題幾乎從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存在,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找到拒絕承認錯誤的原因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原因就是今天要說的:自我辯護。
01什麼是自我辯護
簡單來說,自我辯護就是為自己做錯的事找各種藉口和理由。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實在是太常見了,但是往深處挖,就會發現它絕對沒有那麼簡單,因為自我辯護,幾乎就是大多數矛盾和衝突的根源。
當一個錯誤發生後,我們沒有辦法再去避免,通常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找藉口和理由:「這個是因為……」「我怎麼知道會發生這樣事……」「這不是我做的……」聽到這樣辯解的話,衝突就爆發了。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樣說太片面了,有很多人也勇於承認錯誤,這個怎麼講?
的確,我們的生活中還是有不少願意承認錯誤的人,但是這都是後天學習到了。
如果我們仔細回想其實就能夠很容易的發現,當錯誤發生的那一瞬間,我們頭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或者感覺就是如何逃避,但因為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敢於承擔,所以深信這一點的人就會很直接的承認錯誤。
02自我辯護的根源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知道錯了卻不願意承認,是因為覺得認錯是個羞恥的事,只有「笨蛋」、「蠢材」才會犯錯。這種認識,就是我們自我辯護的根源——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個笨蛋。
我們小時候幾乎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做對了一件事情,我們聽到最多的讚揚是: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我們做錯了一件事,聽到的就是斥責:你怎麼這麼笨?這都能錯!
在我們的認識中,「聰明」和「笨」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智商的,我們從小所做的事無論是對還是錯,都被人們用來與一個人的智商掛鈎。
聰明人智商高,蠢笨的人智商低,這是一個普遍的認識,所以要我們承認錯誤,就是要我們承認自己智商低。
「智商低」這個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個侮辱人的詞彙,這樣一來,一個人做錯事,就與他的人格掛鈎。但誰會願意承認自己的人格有問題?
這也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什麼朋友的小孩以及《歡樂頌》中的米雪兒在做錯事後,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朋友的小孩不願認錯,是不想被認為是打人的壞小孩;而米雪兒不願意認錯,是他知道這是個不該發生的錯誤,並不是表面的害怕擔責受罰這麼簡單,其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思想上的自我辯護。
03如何清醒地認識自我辯護
很顯然,我們從小所受到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我們,所以我們需要認清楚自我辯護的根源,然後從根源上解決它。
錯誤是一個事實,但是錯誤不代表我們的智商低,人格有問題。沒有一個人可以一生都做正確的事情不犯錯。
幾乎人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如果犯錯就代表人格上有缺陷,那幾乎人人都這樣,既然如此,也就沒有什麼好糾結於是否應該承認了。所以,認錯跟人格沒有關係,區分「認錯」與「人格」之間的關係,我們才能正確的面對錯誤。
錯誤只是一個錯誤,只能代表我們在某一方面的認識還沒有那麼全面,說明不了什麼。人的一生都會犯錯,錯誤能夠幫助我們更多的認識自己和他人,所以承認錯誤沒有什麼大不了。
參考書籍:《錯不在我》卡羅爾·塔夫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