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麗娟說紅樓夢(三)|度脫模式:賈寶玉的啟蒙和成長

2020-12-1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去年,臺灣大學學者、《大觀紅樓》系列作者歐麗娟教授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幾所高校進行了一系列《紅樓夢》的專題講座,澎湃新聞經主辦方北京大學出版社授權,在春節期間連續發布其中四場講座的精選內容,以饗讀者。講座內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校核,未經主講人審定,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歐麗娟教授

度脫模式來自傳統,尤其是元代有一種很特殊的戲劇主題叫做「度脫劇」。「度脫」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裡很常見的成長書寫。這種成長書寫嚴格說來,假如追蹤我們的文化發展,一個是從六朝到唐代開始發展,而且已經達到成熟的小說類型,就叫悟道類小說,比如各位很熟悉的《南柯一夢》《黃粱一夢》,它對於人世間無常的體認,於是終於解脫世俗對於他們的桎梏,超離人世間的羅網,終於得到一個自我的自由,這個大概就是悟道類小說常見的基本形態。發展到元代,有一種很獨特的題材,專門是談主人翁——當然幾乎全部都是男性——他們的成長問題。比如說他們遇到怎樣的困難,怎樣突破,而最後一樣,還是走向超越這個塵世。這大概是傳統的成長書寫,我們可以找到的兩種類型。

回到《紅樓夢》,以賈寶玉為中心,來看看他的啟蒙體驗。啟蒙當然就是啟發蒙昧,讓他看到更寬廣、更高深、超越自我的宏大世界,這個是一步步來進行的。

「度脫」與「度脫劇」

剛剛提到所謂「度脫劇」。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在做元雜劇研究的時候,發現其中有一種主題,就是講主人翁在人世間歷經非常多的挫折、迷惑、磨難,甚至有生死的考驗,但是最後因為種種機遇,形形色色的點撥,終於可以啟悟出家。於是他就給這一類型的雜劇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不見得是我們傳統所有的,就叫做「度脫劇」。但是「度脫」這個詞彙是傳統有的,它來自佛教,後來被道教借過去,這個恐怕可以追蹤到六朝,六朝就有這樣的詞彙。「度」就是把人度化,讓你解悟,得到解脫,所以是度脫。度化你,讓你從人世間的迷惘、執著、陷溺中解脫出來,不要再蒙著眼睛,在人世間浮沉,過完一個從來沒有睜開眼睛,看過這個人生本質和世界本質是什麼的人生。

「度脫」這個詞在《紅樓夢》開宗明義的第一回就出現了,顯然曹雪芹就是在這樣龐大傳統的成長書寫裡借取了。

第一回在一僧一道講到這個絳珠還淚的因緣時,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脫幾個,豈不是一場功德?」所以度脫就是幫助別人脫離苦海,走出迷惘,這是一種功德。這是宗教性的一種博愛胸懷,是大智大慧大悲大慈之人對於人世的一種悲憫。

「自我中心」與「去中心化」

那所謂的成長又是什麼意思?人為什麼要成長?我想要引借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他發現兒童因為認知能力不足,心智沒有發展成熟,以致於會有一種很特殊心理狀態,他稱之為「自我中心」,以心理學的定義來說,「自我中心」是指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觀點和自己動作上面的現象。每個人一開始都是只能將自己作為一個起點,然後才慢慢學會,怎樣設身處地,怎樣推己及人,這是他們在後來成長過程中,一定要展開的自我超越。但是當我們沒有做到這個努力之前,這個自我中心,定義就在這裡,它不是自私,但確實照這樣的定義來衡量林黛玉,甚至賈寶玉的話,與自我中心是很吻合的。尤其林黛玉很注重自己的喜怒哀樂,很注重自己的自尊心,在跟人相處的時候,那麼敏感,通常敏感的人就是表示他的注意力比較大地放在自己的感覺上。因此,我們才會說林黛玉前期,文本事實告訴我,第42至45回的裡程碑之後,林黛玉已經跟前期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現在講林黛玉一般為人所知的典型性格,都是前半期的,她確實比較符合自我中心這樣的定義。

皮亞傑發現,兒童成長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去中心化」。他說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隨著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深入,他的認知能力不斷發展,認知結構也不斷完善,個體就可以從自我中心的狀態裡解除出來,這就是去中心化的一個基本定義。而一次又一次的去中心化,會達到的效果,就是個體會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協調起來,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當成是絕對真理。人和人之間的互相了解,互相幫助,就是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基礎上的。

一個人不斷地去中心化,不但不意味著他越來越沒有自我,相反,意味著他越來越擁有一個壯大的、宏偉的自我。寶玉的成長,也是這樣。

寶玉的兩次自我表白

我爬梳文本的描述,找到有兩次寶玉的自我表白,都是因為一個跳躍式的進展之後,他意識到此前的自我,是在一個多麼狹隘的狀態中。在第36回,寶玉有一個特殊的經驗之後,豁然開朗,他說「怪道老爺說我是管窺蠡測」。因為在第17回,也就是大概一兩年前,賈政在領著一群人去遊覽大觀園題撰的時候,曾經就批評寶玉是「管窺蠡測」,寶玉顯然是聽進去了,此後隨著他的人生經歷的開展,他終於意識到,賈政對他的批評是完全正確的。管窺蠡測就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還有一次是到了第49回,這一回是最後的金釵隆重登場,一出場幾乎就把前面所有傑出的女性統統都壓倒了,這個豔冠群芳的人就是薛寶琴。薛寶琴、邢岫煙、李紋、李綺一行人來到賈府以後,許多人聞風跑去看新來的客人,一撥一撥的,寶玉終於也去看了。回來之後,忙忙來到怡紅院中,向襲人、麝月、晴雯等笑說:「你們成日家只說寶姐姐是絕色的人物,你們如今瞧瞧她這妹子,更有大嫂嫂這兩個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這三個美人一來,就讓大觀園中所有的金釵們相形失色。寶玉說:「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華靈秀,生出這些人上之人來!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自說現在的這幾個人是有一無二的,誰知不必遠尋,就是本地風光,一個賽似一個,如今我又長了一層學問了。除了這幾個,難道還有幾個不成?」當然有,你家之外,這世界有多大,不要把你所在的這個世界當成全世界。

他承認自己是一個井底之蛙,寶玉是不是不斷在去中心化?前面承認自己是管窺蠡測,管窺蠡測永遠都會在進展中,因為每個人真的都很有限,你過去發現自己管窺蠡測之後,過了兩年你又發現自己管窺蠡測。這就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斷會碰到的驚喜。而通常有這樣的驚喜和內在脫胎換骨,也就表示你這個人不斷成長。

啟悟故事與成長小說

啟悟故事,是西方從希臘以來就很常見的一種寫作形式。《紅樓夢》具備了啟悟故事的種種特質,它同時也可以是一部成長小說,什麼叫做成長小說呢?這在西方兩三百年以來研究很透徹,我在這裡只引述一位俄國文學理論家巴赫金對成長小說的定義。他說:「那一種鮮為人見的小說類型,它塑造的是成長中的人物形象,這裡主人翁的形象不是靜態的統一體,而是動態的統一體」。你以為林黛玉從生到死,都是一個靜態的,沒有改變的個體?不是,林黛玉都在成長中,何況賈寶玉。所以賈寶玉在曹雪芹筆下,呈現的是一種動態的統一體,因為他不斷在改變。巴赫金說「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這一小說的公式中就成了變數」。意思是說小說的情節會得到再構建,因為時間進入到人的內部,人物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也因此極大地改變人物的命運,以及他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義。這樣的一種小說類型,從最普遍的含義上來說,就可以稱為是成長小說,所以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它是一部成長小說,主人公就會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去中心化,而有著跳躍式成長的生命形態。

賈寶玉的四次人生啟悟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賈寶玉到底有幾次這樣人生啟悟的經驗,在我個人的研究裡,他至少有四次。寶玉在前80回《紅樓夢》裡,確實不斷在身心雙方面都逐漸進入成熟。首先,人身體的成熟,會比心理成熟來得更早。因此,寶玉的啟蒙體驗最早的一次是在第5回,他神遊太虛幻境,在警幻仙姑的安排下,與兼美初試雲雨情。性啟蒙常常和人的成長有關。除了這次生理成熟,接下來的三次,都是他心理和思想上飛躍式的進展。第一次是在第22回,透過寶釵說戲,這是寶玉第一次領略到什麼叫離開這個世界的那種初始美學。這個一生下來就在溫柔鄉中的富貴子弟,他沒有憂慮,但是在這一回,寶釵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寶玉覺得這是一個熱鬧的、粗俗不堪的戲,不以為然。寶釵說要說這一出熱鬧,你還算不知戲呢。她說,只那詞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極妙,你何曾知道。「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原來人是赤條條來到人間,最後也要赤裸裸地回歸天地。只要我們認識到這個真理,你就會知道在我們還有呼吸的這個當下,不必去追求那些轉眼就消逝的外在的東西,永遠把死亡當做是你最好的人生導師,它會教給你不要陷溺,不要誤入歧途的真正力量。「寶玉聽了,喜的拍膝畫圈,稱賞不已,又贊寶釵無書不知」。有沒有注意到他的肢體動作,顯現出他受到極大的震撼,由內而外,其實就在這一瞬間。

寶玉內心成長第二次體驗是在第36回齡官畫薔,這一段讓寶玉領略到什麼叫情緣分定觀,意思就是說你不要把你當做是地球的中心,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愛你,他們的眼淚都為你而流,這不是標準的兒童自我中心嗎?齡官畫薔讓他目睹了事實上你所能夠擁有的就是非常有限,每個人都可以有她的玫瑰花,每個人都有她的情有所鍾,這才是人世間的真相。於是寶玉從齡官對於賈薔的情有獨鍾,豁然領悟到自己原來想要獨佔天下之情的那個褊狹和虛妄。就在前一天晚上,他還跟襲人她們說,我只希望你們的眼淚單葬我一個人,你們的眼淚流成河,把我漂到那無人去的所在。你不覺得如果這個話仔細思考,寶玉真的很孩子氣,所有少女們都不要出嫁,你們只為我而哭泣,你們的心裡只有我。等我死了,你們要把我送到那個最完美的,終極的,超越輪迴的所在。那個時候你們愛去那裡就任憑你們去哪裡。這已經不只是自我中心了,是自私。他不知道當你這樣快樂結束之後,你固然得其所哉,你完善走完了一個所有人都環繞著你的人生,那些女孩子們最後怎麼辦,她們是不是也要離開伊甸園,離開大觀園。那時候寶玉你為她們做了什麼,當她們離開大觀園之後,要遭受人生的磨難,寶玉你又能夠怎麼幫助她們呢,你只顧自己到死為止人生都很圓滿,但是那些花朵飄零流落之後,你能夠為她們做一些什麼,寶玉從來不想這個問題。

透過齡官,把寶玉敲醒了,他確實也很受教,遇到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經驗,也領悟到一些道理。所以他回來跟襲人說「昨夜說你們的眼淚單葬我,這就錯了。我竟不能全得了。從此後只是各人各得眼淚罷了」,自此深悟人生情緣,各有分定,同時他也領悟到人生存在的本質就是孤獨。各人各得眼淚,原來人生是這樣的本質的孤獨。所以不要以為當你憂苦了,當你寂寞了,就有一大堆人環繞在你身邊,變成一個快樂的小圈子,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成人」有很多的定義,其中之一就是你明白什麼叫做存在的孤獨,而這樣的人才能夠悲憫別人,也能夠在別人孤獨的時候,伸出溫暖的雙手。

寶玉第三次在心靈上的成長,就是第58回的藕官燒紙。這段給寶玉人生成長的啟蒙,在於原來婚姻並不是要跟主觀的愛情發生極端的互斥,其實人的存在,可以在很多的層面各得其所,而可以同時安頓,並不是勢不兩立那樣的排他的關係。就是說你心裏面可能真正愛的是某一個人,但是你依然可以平和地進入到婚姻裡,然後度過一個對你身邊所有人都完善的一種人生形態。藕官之前一個同性情侶死後,她非常傷心,始終不忘,所以遇到節日就要燒紙錢,弔祭死者。於是人家就質疑她,你是不是有新人就忘了舊人,藕官說不是的,我並沒有忘了舊人。有沒有舊人在心裏面,和你是不是和一個新人共度下一段的人生,這是完全沒有互斥關係的,也就是說,你主觀上喜歡誰,你可以為他孤守一生,但是如果有一個更大的道理,你要去照顧的話,你就不應該堅持所謂的從一而終。她說「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請注意,她用了一個「或」字,「或」的意思是假如你深愛一個人,但是那個人生離或死別,之後你願意守護著這樣唯一的深情,這當然是可以的,是被讚美的,但是人生並不是完全可以由我們作主,當你或者遇到一些你要續弦這樣的遭遇的時候,你也應該要續弦,各位都知道,這代表的是一個家族的使命,父母的期待,類似這些超越你個人之外的更大的一個世界。她說你只要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義重。你知道這其實更難,你以為好像是裡外兼得、兩全其道的做法,但是實際上中間所隱含的道理是更難的。你能夠在事隔多年之後想到她,還會忍不住掉下痛心的眼淚,這才是真愛。不被生活所消磨,不被新人新生活掩蓋,這難道不是一個非常強烈的真情才能做到嗎?這比起你始終不再娶,每天孤獨過日子,走到最後一天,恐怕還更難得多,因為你孤守一世,有一個環境的助力幫助你,你不需要分心,你不需要把情感分出去,這時候你當然可以情有獨鍾,所以這裡其實是更難的一種境界。所以藕官繼續說,「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 「大節」出現了,還有一個超越個人的「大」的要求,還有一個「理」的存在,如果你當需要這樣做而沒有這樣做的時候,反倒死者會不安。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深刻的體會。寶玉聽了這番話之後的反應,跟聽了寶釵說戲之後是如出一轍,「寶玉聽說了這篇呆話,獨合了他的呆性,不覺又是歡喜,又是悲嘆,又稱奇道絕」。所以可以看到,在兩次的思想啟蒙裡,寶玉獲得了很大的衝擊。這對於他內在與這個世界的認識,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讓他跟這個世界越來越協調,也越來越達到超越自我的層次。

我們可以發現除了第一次是所謂的性啟蒙,後來三次,每一次啟蒙都清楚蘊含著一種跳躍式的精神頓悟,而精神頓悟正是成長小說的一種典型特徵。意味著主人公在探索的過程中,突然獲得對人以及對社會的一種真理性的認識,也產生了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根本轉變。出世美學,怎麼樣情與理的諧和,知道人生的孤獨,這都隱含在人生觀和世界觀裡,而這也讓我們合理推測,尤其是藕官燒紙,讓他將來應該是在失去了黛玉之後,還可以心平氣和地迎娶寶釵的思想準備。

怡紅院為何像迷宮一樣

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我就意識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為什麼寶玉非常重要的一個成長舞臺,也就是大觀園裡的怡紅院,被設計成像迷宮一樣。這個迷宮我們從第17回賈政遊園的時候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從裡到外,不斷出現迷路,裡面也迷路,走到院子外又迷路。可這卻是寶玉將來要居住的所在。迷宮這樣的設計,如果從我們傳統文化資源來看,確實也找得到,民國初年索隱派代表人物王夢阮的《紅樓夢索隱》是蠻有名的一本經典,我不是很同意他的索隱方式,因為都跟現實有一點牽強附會,但是它確實在很多地方,掌握到了《紅樓夢》傳統的特點。這裡面就提到,怡紅院與隋煬帝的迷樓相似,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發現。各位知道隋煬帝蓋了一座迷樓,據說樓裡有一百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有一個絕色美人,意思是你一進去之後就流連忘返,出不來了。各位知道迷樓象徵著欲望的陷溺,迷途而不知返,從此就淹死在欲望裡無法解脫。所以這個迷樓的象徵,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欲望的淵藪的意義。可想而知,曹雪芹一定有很深的含義,意思是陷溺在大觀園這個溫柔鄉裡,樂不思蜀,根本不想離開大觀園,所以才會發出天真的願望說,你們都不要走,你們眼淚安葬我,這怎麼可能呢,大觀園終究是要破滅的,女兒們終究也要成長,要離散的,所以寶玉其實一直還是活在某一種很拒絕長大的狀態裡。

在怡紅院裡,還有一架獨一無二的玻璃大鏡,這個都是有內在一致性的安排。在《紅樓夢》裡,除了怡紅院這面大鏡之外,還有好幾處的鏡子,你會發現那些鏡子都有很深的思想意義,都有破迷解悟的含義。你一定要有迷惘,一定要有陷溺,才有破迷解悟的可能。所以《紅樓夢》有另外一個別名,叫做《風月寶鑑》。「風月」就和迷樓是完全相關的。第5回秦可卿的房間裡「案上設著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鏡子本身和人對於欲望的陷溺有關,而欲望以佛教來講,與一種虛妄的執迷又直接相關,所以在第12回,賈瑞本來得到一面風月寶鑑而可以起死回生,但是偏偏被他自己的執迷而斷喪了生路。我覺得所謂的風月寶鑑,它是要透過風月之迷,以求空破之鑑,通過自我反思和省察的超越,最終你就可以啟悟。所以風月寶鑑是一體兩面,兩面的意思就是說,要知道這個世間的種種欲望追求其實是虛幻的,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你就可以超越出來。

我們找到一段經典的說明是清代劉廷璣的話,他說「欲要止淫,以淫說法;欲要破迷,引迷入悟」,就是說,我們一般人就是活在本能的表象世界裡,為了讓你好好地認識到它的虛假,你一定要先走入其中,所以「引迷入悟」。明代靜嘯齋主人在一篇《西遊補答問》裡說「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內」。你要先走到情裡,去感受,去陷溺,去悲哀,去痛苦,然後「見得世界情根之虛」,你陷溺得越深,很可能就會解脫得越徹底。

我們剛剛所說的,都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裡,找到一些容易解釋寶玉人生悟道過程絕佳的闡釋,而對於怡紅院為什麼要設計得像迷宮,下面我借用一些西方的理論資源來幫助我們認識。西方的文學批評家注意到,啟悟的過程裡,有一個必經的步驟,就是墮入迷宮之中,他們對於這樣的敘事模式的解釋,就在於墮入迷宮就是象徵被啟示、被引導的那個人,他要重回子宮,再出生一次。就是這個迷惑最大的挑戰,這個過程就仿佛你要重新再出生一次,這個迷宮它有重生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專訪|歐麗娟談《紅樓夢》:早期林黛玉舉止姿態更接近王熙鳳
    近日,歐麗娟教授關於《紅樓夢》的代表作「大觀紅樓」系列的前兩部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如何看待寶黛愛情、釵黛褒貶、寶玉出家、《紅樓夢》與《金瓶梅》的比較等問題專訪了歐麗娟。
  • 歐麗娟 《紅樓夢》研究還有太多可開拓的空間
    看得出來,她非常享受沉浸在《紅樓夢》文本裡。「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紅樓夢》裡開頭的兩句詩,放在她身上同樣適用。曾有人說,在文史領域裡,「紅學」一般人是不敢碰的。因為「紅學」研究的成果多如牛毛,從清代開始,無數專家學者都在進行《紅樓夢》文本和作者曹雪芹家世的探索,幾乎窮盡了所有可以做的領域。現在,大陸的「紅學」更是流派林立,對很多觀點的爭論也此起彼伏,至今不絕。
  • 歐麗娟:《紅樓夢》並沒有反封建禮教,反而是支持的
    不過,當她坐下來,談起對《紅樓夢》的研究成果,她還是會立即投入進去,娓娓道來。看得出來,她非常享受沉浸在《紅樓夢》文本裡。「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紅樓夢》裡開頭的兩句詩,放在她身上同樣適用。曾有人說,在文史領域裡,「紅學」一般人是不敢碰的。因為「紅學」研究的成果多如牛毛,從清代開始,無數專家學者都在進行《紅樓夢》文本和作者曹雪芹家世的探索,幾乎窮盡了所有可以做的領域。
  • 歐麗娟講座②:斷章取義掩蓋了《紅樓夢》人物的立體形象
    可是歐麗娟發現,我們所熟悉的林黛玉其實只存在於前半期:多愁善感,甚至是小心眼、心窄、說話像刀子一樣尖、非常率性等這樣一個形象。可是在第42回和第45回,歐麗娟將其當做是黛玉的「成年禮」,那幾天的事件對於林黛玉而言,是從一個比較自我、也比較幼稚的心理狀態,跨越一個禮儀式的重要階段,並由此進入到成人階段。
  • 專訪歐麗娟:林黛玉並非「灰姑娘」 她在賈府是寵兒
    如果評選一個《紅樓夢》中最讓人心疼的女孩排行榜,林黛玉多半能進入前三名。她原本是貴族嬌女,可母親早逝、父親多病,也並沒有可以互相扶持的兄弟姐妹。林黛玉。歐麗娟說,在崇尚禮法的貴族之家,賈母此舉在無聲告訴眾人,她的外孫女黛玉,就是寵兒。圖片來源:87版《紅樓夢》視頻截圖果然,邢夫人、王夫人都對黛玉高看一眼。帶她去拜見大舅舅賈赦時,邢夫人攙著黛玉的手,長輩如此對待晚輩,一般有抬舉之意;歐麗娟說,王夫人則再四「攜」她上炕坐,這裡一個「攜」字,也意味著王夫人對黛玉的另眼看待。
  • 《紅樓夢》第一淫亂女子竟是賈寶玉的性啟蒙老師
    原標題:《紅樓夢》第一淫亂女子竟是賈寶玉的性啟蒙老師 秦可卿可以說是「金陵十二釵」中最美麗的一釵了,也是整部《紅樓夢》中最複雜的人物之一,也正是這般「複雜」,體現了《紅樓夢》獨特的文學魅力,秦可卿與公公賈珍亂倫通姦,這是基本可以確定的,在《紅樓夢》第五回,曹公給秦可卿的判詞為:「情天情海幻情身
  • 歐麗娟說紅樓夢(一)|被遮蔽的中國傳統貴族文化
    【編者按】去年,臺灣大學學者、《大觀紅樓》系列作者歐麗娟教授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幾所高校進行了一系列《紅樓夢》的專題講座,澎湃新聞經主辦方北京大學出版社授權,在春節期間連續發布其中五場講座的精選內容,以饗讀者。
  • 網紅學者歐麗娟 不能用今天的三觀臆度紅樓
    講《紅樓夢》意外成為"網紅"學者  在文史領域裡,「紅學」研究的成果多如牛毛,從清代開始,無數專家學者都在進行《紅樓夢》文本和作者曹雪芹家世的探索,幾乎窮盡了所有可以做的領域。  面對《紅樓夢》這部奇書,解讀者需要強大的修養、頭腦和智慧。上世紀60年代出生於中國臺灣的歐麗娟,自幼精讀中國古典詩詞,從臺大獲文學博士畢業後在臺大任教。
  • 歐麗娟:探春的風箏板兒的佛手 《紅樓夢》裡處處是讖語
    「知乎」上有一個熱帖《如何看待<紅樓夢>排在「死活讀不下」榜單第一位?》。一位網友回答說,「推薦臺大歐麗娟老師講紅樓夢的課程」,獲得最多點讚。「網紅學者」歐麗娟與眾多全省紅學愛好者分享她多年來的紅學研究成果《大觀紅樓》。歐麗娟是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近年來,她因為臺灣大學「紅樓夢」公開課收穫諸多好評和粉絲,還獲得「全球開放式課程聯盟」2015年傑出教學者。「大觀紅樓」系列也是歐麗娟新著首次在大陸面世。「《紅樓夢》是一闋追悼失樂園的悲歌。
  • 【獨家報導】MOOC名師 臺灣大學歐麗娟:老師必須擁有更多的教育能量和能力
    她把對《紅樓夢》的獨特理解進一步融入到《母神崇拜》中,而她想要傳達的思想也被真心熱愛《紅樓夢》的學習者們所理解和接受,網友們評價說:「她對《紅樓夢》有更全面的視角,更專業的解讀」、「老師的學識淵博,對於我來說是不一樣的《紅樓夢》」、「因為是人文類的課程,趣味性當然比不上那些實驗性的課程,不過老師講解的角度很新穎,值得思考」。
  • 懵懂愛情路上的啟蒙老師:賈寶玉對襲人的戀母情結
    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往大了說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史,往小了說其實就是在講述賈寶玉的愛情悲劇。賈寶玉的在愛情世界中經歷了無數痴男怨女經歷的四個階段:懵懂階段——幻想階段——戀愛階段——現實階段。在弱水三千的賈府,賈寶玉只願取林妹妹那一瓢。即便如此,林黛玉也只佔了賈寶玉愛情世界第三階段。這些都是後話,今天我們先來具體談談賈寶玉愛情成長路上的第一階段:懵懵懂懂,賈寶玉的戀母情結。我們都知道賈寶玉的母親王夫人,其實是賈府真正管事的人,王熙鳳作為她的侄女,只是在照她吩咐辦事罷了。
  • 紅樓夢(33):賈寶玉傳
    其智慧財產權以及研究成果所有者為:賴曉偉】【北京故宮博物館如果未來需要在交泰殿的導遊詞上添加「紅樓夢」一節,或涉及交泰殿的「紅樓夢」宣傳,請直接聯繫賴曉偉本人】賈寶玉,何許人也?大都榮國府賈政之子,號「混世魔王」、「無事忙」和「富貴閒人」。
  • 專訪臺灣學者歐麗娟:用中華傳統文化照亮現代心靈
    圖為9月2日歐麗娟在北京大學。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攝 9月2日,歐麗娟首次來到北京大學,進行了2小時、題為「一夢紅樓二百秋——《紅樓夢》我們該怎麼讀?」的演講,上百位年輕學子參加活動,結束後掌聲經久不息。 歐麗娟因臺灣大學在網上開設的《紅樓夢》公開課被大陸不少「紅迷」、文學愛好者所熟知。
  • 歐麗娟講座①:《紅樓夢》是對整套詩學理論與雅文化的沿襲
    歐麗娟教授在講座現場詩詞是《紅樓夢》小說的「血肉」《紅樓夢》裡的小說呈現方式,和其他大量運用詩歌的章回小說非常不一樣。儘管從表面上看,小說在敘事中去融合詩歌作品頗為普遍,也是一個共通的特點。《紅樓夢》中所混淆的「讖謠」和「詩讖」《紅樓夢》詩歌最常被誤解的一點是常常混同了「讖謠」和「詩讖」。
  • 紅樓夢:為何賈寶玉說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曾經說過一句有名的話:「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一般人認為這句話很「有趣",在冷子興看來,賈寶玉這話說得就「奇」了。說「奇」,並沒有錯。因為這話的確非同一般。
  • 偏愛挑戰成見重解經典的女學者歐麗娟:不僅推翻別人也推翻自己
    雖然歐麗娟在內地「紅迷」中已有相當人氣,但她去年從臺北來北京做《大觀紅樓(1、2)》的宣傳活動時,還是有很多人悄悄問,歐麗娟是誰?她今年再來時,攜了一冊新出的《唐詩可以這樣讀》,人們又會心一笑:哦,是那位標新立異解讀《紅樓夢》的女學者了。於是趕緊再重新認識一下她:原來《紅樓夢》以外,唐代文學才是她在學術研究上的「根據地」。
  • 何韻詩版賈寶玉重歷「紅樓夢」 現場反應熱烈
    對現代都市生存境況的反思  儘管這個「賈寶玉」在外形上和「古人」沒絲毫關係,但現代時尚的裝扮並沒影響何韻詩演繹出的「賈寶玉」的「魂」。劇中時刻會穿插充滿現代感的臺詞和表演,十二金釵說著夾雜日語和英語的中文,穿越的語言讓觀眾時時抽離,卻又感觸良多。
  • 納蘭性德是不是《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原型?
    說到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對於其中的主人公寶玉,大家也都十分熟悉,由於本人近幾期推送的均為關於納蘭性德的文章,以至於我又對納蘭性德與賈寶玉進行了一些對比,經過對比,兩人還真的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使我相信納蘭性德就是賈寶玉的原型。
  • 讀《紅樓夢》:賈寶玉為什麼依戀襲人?
    細緻兩個字不容易,比如賈敬的後事裡,賈寶玉要過寧府,襲人就趕著做個扇套子,不用原來秦氏後事時用過的,其實這些細節,賈寶玉不介意,別人也不一定關注,可是襲人就關注了。賈寶玉對襲人是依戀的,這種依戀,和愛情不一樣,和友情不一樣,賈寶玉的愛情,給了黛玉,友情給了湘雲,而給襲人的倒是依戀之情,更像是對一個周全細緻的長姐的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