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修煉並不是希望讓大家真正意義上去信仰一個生命以外的東西,它是希望你認識自己
道家向來崇尚「無為而治」。以凡夫的標準度量,李一卻屬「有為」之輩。
2003年,中國首屆「養生門類學術研討會」於紹龍觀召開,古縉雲山「養生名山」的稱謂,在李一手上失而復得。
時下,李一經常在螢屏露臉。鳳凰衛視的多檔節目,以及收視率頗高的湖南衛視《天天向上》,都有其高談闊論的身影。他此前還兼任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和馬來西亞吉隆坡中醫學院教授。上個月,在剛剛結束的中國道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上,李一從重慶市道教協會副會長直接升任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道長在為學員做供經法師 (南方人物周刊 大食/圖)
解讀李一也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很多時候,李一併不配合或者並不願意你抵達他的內心深處。
王春竹特意請了學術年假,希望與李一能有一次充分的對話,甚至「辯論」。但是,李一太忙了,這一期班他上了兩節課,回答了王一個問題,便匆匆飛往北京。課程結束後,王對幾天清修的安靜日子感到「神清氣爽」,但對李一的評價留有餘地。「我覺得道長是位智者,但不夠坦然。可能我的態度是武斷的,因為他沒有時間讓我真正走近。」
眾「仙友」結課後,對李一至少存在四種態度。
有人是崇拜心。他們奉李一為神仙。他們仰視,並且敬畏。馬雲就覺得,「幾百年才會出一位李一道長。若假以時日,他完全可以比肩南懷瑾和星雲大師。」
有人是痴狂心。他們覺得道長更像是個明星。首先,他的身邊本來就不乏明星;其次,他出鏡、出書,走到哪裡,總要圍上一群索要合影或者籤名的粉絲。
有人是質疑心。道教,自古修的是「無為」,念的是「常清靜」。現在的縉雲山風生水起、如火如荼,李一意欲何為?
有人是唾棄心。李一是不是一個高級的張悟本?天價學費的背後,是不是又一出借宗教斂錢財的鬧劇?
總共兩個下午,一個清晨,一個晚上,李一就坐在我旁邊。他對我所轉述的這些評價,並不驚訝,早就瞭然於心。
事實上,在與李一對話時,總有一層隔膜籠罩在中間,不可捅破。問及一些世俗化的敏感問題,他常以「不能講」、「不能說」、「不自然」,跳躍過我的問題。站在道家的角度,這或許是玄意,是「道可道,非常道」。而以現實的感觀理解,這基本等同於「無可奉告」。
吳心道長說,師父從來就沒有變過。世間的人把道士的生活想像成桃花源,其實我們也用手機、上網、坐飛機,道士必須與時俱進。至於錢,「師父根本不需要錢」,這麼多年來,「師父還是住的那間屋子,吃飯有時候就是一碗麵」。
重慶一位官員覺得,李一怎麼沒變?多年以前,上山見他是件很容易的事兒;現在,要麼聽他講課,要麼一次次上山又一次次無功而返。「太有名了,就難以到達。」
成為你自己,信仰你自己
人物周刊:來縉雲山清修的,不少已是物質世界中的成功者。比如企業家,比如名流。從現實情況看,他們比普羅大眾更熱衷,也更急迫地希望到達某種安寧。你如何理解並評價這個現象?
李一:很多人會把成功人士定義為擁有了多少社會財富,用物化的標準來衡量他。到了一定程度以後,他們就會發現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叫障礙,也叫瓶頸。一個企業要突破瓶頸首先是企業家要突破自己人生的瓶頸。這又需要兩個東西,格局和境界。你需要到達,那麼就可以來修煉。我們是給他提供一個環境,讓他去認識自我。
人物周刊:據我所知,有不少人也是想來尋求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