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了道人該怎麼稱呼?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說,應該抱以拱手禮,並稱「道長慈悲」。這個回答,是可以打滿分的。但若是把這個問題換過來,某某道人在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是否也應該自稱說「我是某道長」呢?
有些修行人,不知修行多少年,也不知德行如何,在善信和世人面前往往自稱「道長」,就身為「過來人」的筆者這位「老道童」看來,這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容易自毀修行,墜入深淵。
《太霄琅書經》裡面說到「人行大道,號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士,故稱道士」。
「道長」是教外人員對修道之士的一種尊稱,也是一種尊敬,修道之士沒有自己稱呼自己為道長的,這樣一來,未免有妄自尊大之嫌。
一個修行者,從踏入道門第一天起,就必須要累積功德和修行,也就是要具備修行人應該有的品德。這個品德說起來也不難:
首先要有敬心。敬心是基礎,對「大道」懷有崇敬之心才可以用真心和畢生精力去參悟它,研究它,尊行它。
其次要有苦心。「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能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立足自身條件,用道術洗滌我們的心靈,用德術修正我們的行為,這樣才能有所建樹,有所成就。
最後是誠心。「誠」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宗旨,要求我們不論做事做人都要光明正大,要有信用,要有良心,這是我們道德修養的方法和境界。《禮記·中庸》就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總而言之,要想作為一個道士(道長)就必須具有:齊同慈愛的包容精神、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性命雙修的養生學說、天人和諧的生態智慧、清靜恬淡的人生境界、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等,為信眾提供不斷完善自我、升華人生價值理想、有益健康身心、有益社會發展的思想文化啟迪。要針對信眾的文化意識和精神需求,隨方設教,不斷完善道教的文化體系,完善道教傳播道德教化的方式,使道教文化能更好地融入信眾的生活,更好地給人們提供有益的文化服務(張繼禹道長語)。這樣的修行者,才擔當得起「道長」這一神聖稱謂。
修行沒有止境,我們都還只是觸摸到了一點點皮毛。因此,在我們沒有確認自己的行為已經達到上述修為之前,萬萬不可自稱「道長」,甚至以「高道」自稱。
註: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做發布。
本文作者 | 李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