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孔乙己半個秀才沒撈到,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2020-12-13 騰訊網

摘要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中的人物,能被我們熟知,主要因為他曾出現在語文教科書裡,是魯迅筆下典型的舊知識分子形象。無獨有偶,教科書上還有一個類似的人物形象,就是課文《範進中舉》中的範進,選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孔乙己的時代背景是清末;《儒林外史》表面上寫明朝,實則影射18世紀的清朝。孔乙己和範進,時間相隔幾百年,兩人同為科舉制度禁錮下的舊知識分子,而命運結局卻又大相逕庭,這是為什麼呢?本文將在逐層剖析二者命運成因的同時,為您講述課文背後的故事。

關鍵詞:孔乙己,範進中舉,科舉制度

引言

先說範進,課文中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他中舉後發瘋的情節。範進從二十歲開始,一直考到五十四歲才中舉。三十多年裡考了二十幾次屢試不中,他又為何能在五十四歲這年開始,連中秀才和舉人呢?其實還不止,課文沒說的是,範進後來更是中了進士,還在京城做了大官。他的命運緣何突然得以改變?

由於《孔乙己》是短篇小說,作者對人物的生平、來歷沒有過多交代。或者說魯迅的寫作目的,從來都不在於人物本身,不是為了寫人而寫人。他是為揭露掩藏著人物命運背後更為深刻的問題。相比範進,孔乙己的命運至死都未能改變。小說中原文寫道:

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1],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

每當鹹亨酒店裡被旁人調侃他「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他便頹唐不安起來,嘴裡說些「之乎者也」之類難懂的話。這著實是一種無奈,除去其自身問題,我想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這點我們放在後文說。

有功名和無功名,差距竟然這麼大!

魯迅說孔乙己是唯一站著喝酒而又穿長衫的人。非常簡潔的一句話,從外貌到心理,精確勾勒出這個窮酸、落魄而又清高的舊知識分子的輪廓。長衫和短衣,是階級與地位的象徵。可見以讀書人自居的孔乙己,不管活得多麼潦倒,內心裡卻是自命不凡的,不肯降低身份與穿短衣的普通大眾為伍。

這種知識分子精神高貴的思想觀念自古有之,尤以魏晉時期為甚。然而,與孔乙己不同,範進身上似乎並未體現這樣的自我認同。我想,這或許與範進需要面對更多的現實生活問題有關。哪怕鄉試發榜那日,他也不得不為無米下鍋而進城賣雞。到是他丈人,那個真正的市井小民胡屠戶,在範進進學後反而說教他:

「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不可壞了學校規矩,與一般平頭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

未中舉之前,範進雖有家室,有一間破草房,還討了胡屠戶家養到三十多歲才出嫁的女兒做老婆。但實際生活情況,恐怕比孔乙己也好不了多少。文中說他家徒四壁、要啥沒啥;去省城鄉試,人一走,家裡老婆、老娘便餓了三天。

所以,我以為範進未必沒有清高之心,也可能是被那個勢利眼的胡屠戶長期的責罵而消磨掉了。當然,想必胡屠戶也確實沒少貼補範進。你看範進考上秀才當日,胡屠戶拿來一副豬大腸和一瓶酒,說是道賀,結果一開口就不像那麼回事兒:

「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什麼德,使你中了個相公,所以帶瓶酒來賀你。」

假設範進也是老哥一個,沒有家庭的話,又當如何呢?再說孔乙己是真的清高嗎?別人說他偷東西,他不肯承認,還與人爭辯;接著又說「竊書不算偷」。原文寫道: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出自《論語·衛靈公》,意為君子即便身處逆境,也可以安貧樂道而不失節操。孔乙己顯然做不到,那種生存環境之下也沒人能夠做到。但是在人前,孔乙己絕不自認下賤。即便後來被打折了腿,明知瞞不過眾人的眼睛,口中卻還在分辨是「跌斷」……

可見孔乙己所謂的清高,也不過是死要面子的自欺欺人罷了。這一點甭說古代讀書人,今天這樣的人也未必沒有。

範進中舉後發瘋,在眾鄰人的強逼下,被胡屠戶一巴掌「打回原形」。至此命運得以徹底改變,是真正的今非昔比。書中說自那以後,有送田產的,有送店房的;尤其是那個從無來往的張鄉紳,不僅送銀錢,還送他城裡三進三出的大宅子。範進推辭,張鄉紳急了道:

「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

張鄉紳也是張舉人,與範進從毫無瓜葛到稱兄道弟;孔乙己也曾遭遇過一個丁舉人,結果卻是被打折了腿。進學與未進學,有功名和無功名,差距竟然這麼大!

範進的命運因何而變?

下面談談範進的命運為何會在一朝得以改變?簡單說來,原因有二。其一在於鍥而不捨;其二是貴人相助。《範進中舉》這篇課文裡沒提到的,就是範進的貴人周進。而周進之所以會幫助範進,是因為在範進身上,他看見了當年自己的影子。

範進中舉時五十四歲,周進只比他慘了一點點,六十多歲還沒考上秀才。是周進文章不好嗎?和範進考了二十多次沒中的原因一樣,只因那糊塗考官不識才。後來,眾親朋為周進捐了個監生[2],讓他得以跳過院試[3]直接參加鄉試[4]。

開了這個頭,周進勢如破竹,直到考中進士,做幾年官後被派遣廣東學道,組織當地院試,因此才遇到前來應考的範進。見其穿著寒酸,又問過經歷後心生憐憫。範進的文章確實火候已到,不過可能路子有點怪,這也是他之前屢試不中的原因之一。周進將範進的卷子反覆看了多遍,方才回味過來,書上原文寫道:

「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筆細細圈點,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範進的「笑話」和孔乙己的「迂腐」

有了這次周進的慧眼識才,範進先是進學,再中舉,沒多久又中了進士。這也是課文裡未曾提及、小說中確有的事。和周進一樣,範進在京城做了幾年官後,被皇上欽點山東學道。山東是周進的老家。赴任前,周進託付範進留意提拔自己當年開蒙過的一個叫荀玫的學生。發榜前,範進查閱了幾百張卷子,也未見有荀玫的名字。吃飯時一個幕客講笑話,原文如下:

「數年前一位老先生點了四川學差,在何景明寓處吃酒,景明先生醉後大聲道:『四川如蘇軾的文章,是該考六等的了。』這位老先生記在心裡,到後典了三年學差回來,再會見何老先生,說:『學生在四川三年,到處細查,並不見蘇軾來考,想是臨場規避了。』」說罷將袖子掩了口笑。

然而,範進聽後卻依舊愁眉道:「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這荀玫是老師要提撥的人,查不著不好的。」

能考中進士,想必範進至少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學問定不會差。然而他竟沒聽出這是笑話,竟不知道蘇軾!這當然是吳敬梓對「八股取士」制度極其辛辣的諷刺。同樣,孔乙己沒學問嗎?從他與小夥計的對話中可以了解,他知道「回」字有四樣寫法。魯迅於此處的寫作目的,在於諷刺舊文人迂腐,拿無用知識當學問。

可是放在今天,你若知道一個字的多種寫法,很可能是這個領域內的專家;若再將四書五經爛熟於心的話,那豈非是國學大師了嗎?

因為科舉能改變寒門知識分子的命運,成就了範進前後天壤之別的「戲劇」人生。同樣也正是因為夢想著靠科舉改變命運,造成了更多人命運未能改變,卻被其禁錮一生的悲慘結局。

孔乙己為何不曾進學?

相比較,孔乙己命運的悲劇成因則更為複雜。魯迅在小說《孔乙己》文後的落款時間是一九一九年三月,而正文開頭交代說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末。而正式廢除科舉的時間是在二十世紀初的1906年。所以孔乙己沒有進學的原因,不是他沒考就是考了沒中,而並非不能考。

然而,雖說當時的科舉尚未被完全廢止,但隨著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科舉考試早已不是先前單一的八股文章。光緒十四年,清政府更是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按孔乙己的年齡,他肯定是不懂新學的。因而僅這一條,他這輩子也不可能再有進學的機會。這樣說他又確實沒法考。歸根結底,孔乙己悲劇命運的主因是時代造就的。

結語:孔乙己和範進,二者沒有本質區別

孔乙己和範進都是舊知識分子,他們的學習內容基本是相同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制度未變之前,範進或許一輩子考不上,但他始終具備改寫命運的可能性;而時代變遷,制度改革以後,孔乙己則永遠地喪失了這種可能。

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縱然有許多弊端,也不得不說其給了無數寒門子弟以改變命運的機會。所以古人才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

一種制度,長久不變會趨於僵化,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但如果人為地強行改變,勢必造成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自然也會有個體為此「犧牲」,孔乙己便是其中之一。

但反過來說,如果將二者放在同一時代,同樣的條件之下。孔乙己不過就是個失敗的範進;範進只是個幸運的孔乙己而已,兩人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1]科舉制度中,考入府、州、縣學,做了生員,叫做「進學」,也叫做「中秀才」。(百度百科)

[2]監生是國子監生員的簡稱,即明清兩代取得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

[3]院試是明清時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通過考試者為「生員」,俗稱「秀才」。

[4]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為第一級,本省生員與監生可應試。中式稱為「舉人」。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下的人物命運:範進中舉了 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沒撈著
    風景古代的讀書人讀書考試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功名,讀書即為了做官,為了光祖耀宗。一心只讀書做官的思想是對讀書人束縛。但這不能全怪讀書人,因為科舉制度本身就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童生參加院試,考中後為生員或秀才;秀才參加鄉試,考中後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舉人參加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貢士參加殿試,考中了叫進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讀書人要考取狀元,可謂難上加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
  • 從長衫的脫與不脫,看讀書人的兩條路:範進中舉孔乙己卻被打斷腿
    有幸的是,從長衫的脫下與否,我們的文學作品中,都有一些經典的人物,我們認識過「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孔乙己,也認識過範進中舉之前的「抱著雞,手裡插個草標」的潦倒樣子。範進的長衫我們繼續說說範進的長衫,範進脫下了自己的長衫,成了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至今還被考生們推崇為新一代考神。我覺得長衫在範進的故事中,更多的是一層隱喻含義。
  • 範進中舉後為何瘋了?
    這是古代文學史上一個很少有的形象,為什麼中個舉人就可以高興到發瘋呢?有一些可能不了解古代科舉制度的人也不太明白。實際上範進中舉後瘋了,並不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就他這個情況而言,換我我也瘋,要知道中了個舉人對古代讀書人究竟意味著什麼。在古代科舉大概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就是童生,其中就包括秀才。
  • 《範進中舉》:一出絕妙的鬧劇,是書中最精彩片斷之一
    「範進中舉」見於《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是書中最精彩的片斷之一。童生範進從二十歲參加科舉考試,考了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歲連個秀才都沒有撈上,但他仍不死心,又一次厚著臉皮去參加院試考秀才。當時的範進「面黃肌瘦,花白鬍鬚,頭戴一頂破氈帽」,「穿著麻布直頓,凍得乞乞縮縮」。與範進有著類似經歷的學道周進,出於同病相憐的惻隱之心,對範進格外注意。
  • 對比孔乙己和範進,淺析古代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表現與成因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中的人物,能被我們熟知,主要因為他曾出現在語文教科書裡,是魯迅筆下典型的舊知識分子形象。無獨有偶,教科書上還有一個類似的人物形象,就是課文《範進中舉》中的範進,選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 範進中舉考中的不過是一個舉人,為何後來能夠一夜暴富?
    相對來說,孔乙己比範進還慘,最起碼範進原來就是秀才,靠中舉人就是踏入封建統治階層的半個門檻,孔乙己連秀才都沒有考上,依然堅持讀書,依我看,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是範進的功利主義科舉情況,而應該學習孔乙己這種一條路上走到黑的學習精神。
  • 為何範進中舉會發瘋,1個縣3年出10來個秀才,舉人的權力有多大?
    為何範進中舉會發瘋,1個縣3年出10來個秀才,舉人的權力有多大?我們在課本上,學到過範進中舉的故事。他幾十歲一直應試,但是從來沒有中過,一直都是秀才。但是他考了20多次都沒有放棄,直到後來考中舉人後,竟然開心瘋了。
  • 語文老師沒告訴你的,是相比範進中舉,範進中進士後的故事更精彩
    我們在語文教科書上都學過《範進中舉》這篇課文。《範進中舉》節選自吳敬梓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因而還有許多課文背後的故事,是語文老師沒告訴你的。範進中舉後發瘋,被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回原形。為何會瘋呢?一方面因為他從二十歲開始,連續考了三十多次,直到五十四歲才中舉,著實不容易;另一方面,實在是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中舉後的命運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相比範進中舉,範進中進士後的故事更精彩範進中舉,其實是有貴人相助,這個貴人的名字叫周進。周進六十多歲時還是個老童生,有過和範進相似的經歷。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瘋?將中舉的範進換作是你,恐怕你比他還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封建社會科舉制下所有寒門子弟都夢寐以求的願望,對於絕大多數平民百姓而言,能夠在封建時代通過科舉制提筆步入仕途,那絕對是幾輩人都朝思暮想的事情。有些人十年寒窗苦讀最終也沒能戴一頂烏紗帽,有些人當真以「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態度努力了一輩子,但臨終也沒能蹦躂出秀才的範疇,哪怕往上再邁出一步當上舉人也好哇!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
  • 穿著長衫,站著喝酒,孔乙己是不是讀書人
    最近又回過頭來看了看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孔乙己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讀書人,靠知識來養活自己。但是他最終還是沒有做成真正的讀書人,連一個秀才都沒有得到,就被逼得瘋瘋癲癲,最後走上了絕路。而最了解孔乙己的,是魯鎮鹹亨酒店的小夥計。在魯鎮的鹹亨酒店,小夥計好不容易謀到了一份工作。
  • 《儒林外史》:比範進中舉更有趣的,是他的恩人周進中舉的故事
    小說《儒林外史》中,作者在正文裡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周進中舉了,也就是小說中知名度最高的範進的大恩人。小說正文中的第一個儒生——周進薛家集的孩子們都長大了,眾多的鄉鄰都希望夏總甲——他們當中最有身份的人,能夠給孩子們在城裡尋一位教書先生。
  • 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
    古代科舉是分級考試,鄉試中式者,即為舉人。舉人的第一名稱解元。所謂「中舉」,就是秀才在鄉試中考中舉人了!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呢?普通人突然成為百萬富翁,如果神經不夠強大,確實可能發瘋!那麼舉人到底值不值錢呢?舉人是可以購買的。
  • 範進中舉後為啥瘋了?他的官職放你身上,你也一樣
    是說,從前有一個叫做範進的書生,他費勁千辛萬苦考上了秀才,有了資格,又費勁萬苦千辛想要考中舉人,奈何回報與付出不成正比,努力了多年,仍是沒有半點效益。於是,他的老婆以及老婆她爹是看不起他,認為他無用。但有一次,他居然考中了,考中之後,他也就發瘋了,問題來了,範進知道自己中舉了,為何會瘋掉?那個官職有多大呢?
  • 《範進中舉》中,為何嶽父對範進的態度前倨後恭呢?
    中舉是讀書人成為上層紳士的標誌,之後舉人在地方上就可以其紳士的身份,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範進中舉之後,身份、地位都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胡屠戶才前倨後恭。舉人見知縣,與秀才只能是拜見不同,他們是會見,也就是說舉人與縣官是平等關係,可以平起平坐。如果舉人犯了罪,知縣是不能隨便處罰的,必須先報告學政,由學政革除其功名後,才能進行審理。考舉人的競爭非常激烈,每百名生員中,幸運者僅一兩名。舉人的功名比生員重要得多。
  • 舉人和研究生哪個更難考上,哪個社會影響力更大呢?
    可以看出,科舉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而真正決定讀書人命運的是鄉試。因為鄉試過關就是中了舉人,具備了做官資格,命運隨即發生重大逆轉,難怪《範進中舉》中的範進中了舉人後喜歡得發了瘋。一、舉人和研究生哪個更難考上?舉人好考嗎?
  • 範進中舉教案教學設計
    尤其是金榜題名,可以說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終生夢寐以求的事情,因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數十年苦讀依舊美夢落空,美夢成真的,從此踏上了富貴之路,而有些人也為科舉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範進中舉》這一課,讓我們一起看看範進的命運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 解密《範進中舉》
    《範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該作品通過描寫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用嶽丈在範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的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
  • 「範進中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古代制度當中把人分成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在這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士人舉子。普通百姓把科舉考試視作改變命運的途徑。"範進中舉"就是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中誕生的故事。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壓榨洗腦的現代人很難理解範進,在封建制度下普通百姓的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