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陳填烽教授團隊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雜誌(2020,9, 11067-11082,雜誌影響因子為14.588)發表了題為「Boosting Natural Killer Cell-Based Cancer Immunotherapy with Selenocystine/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nhibitorEncapsulated Nanoemulsion」的研究成果。暨南大學為該研究的唯一完成單位,博士生劉暢和賴浩強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陳填烽為論文的獨立通訊作者。
NK細胞具有不依賴於抗原特異性或MHC非限制性特性的抗腫瘤活性以及較小的可能性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優勢,因此,基於NK細胞過繼性治療的免疫治療被認為是極具吸引力的癌症治療方法。雖然目前報導的化療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NK細胞免疫活性,然而由於化療藥物對免疫細胞的毒性,腫瘤發展中免疫逃逸的出現,以及腫瘤極其複雜的微環境和發生發展機制限制了免疫細胞的活性。因此開發高效、安全的免疫調節劑類藥物用於激發NK細胞強大的抗腫瘤潛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該團隊通過設計合成了一種含硒代胱氨酸和免疫調節劑的共載納米體系,並對其作為NK細胞免疫增敏劑用於三陰乳腺癌治療的可行性及潛在機理進行探討。
該研究發現,含硒代胱氨酸和TGF-β抑制劑納米體系能夠增強多個臨床患者來源NK細胞的腫瘤免疫殺傷作用,隨著硒代胱氨酸濃度的增加以及NK細胞比例的提高,其增強倍數最高達30.6倍。進一步研究發現,該含硒納米體系能夠促進NK細胞表面NKG2D的表達以及腫瘤細胞表面NKG2DLs的表達,增強NK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和細胞毒性,從而增強NK細胞的抗腫瘤免疫效果。這項研究不僅闡述了一種設計納米乳製劑以協同傳遞藥物的簡單策略,而且也揭示了含硒納米體系作為NK細胞治療的有效免疫增敏劑在乳腺癌特別是TNBCs的適應性治療中的潛在應用和作用機制。
陳填烽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靶向化學創新藥物的應用研究,獲得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以通訊作者Cell子刊Matter、Science Advances、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及ACS Nano等IF>10主流雜誌發表論文超過45篇,封面論文30篇,h-index 57,申報中國專利55項,實現技術成果轉化12項,產生了重要的經濟及社會效應,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020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二等獎、2018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青年科技獎及2018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
來源:暨南大學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10103
「在看"一下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