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2021-01-10 網易

2020-12-30 09:19:35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陳填烽教授團隊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雜誌(2020,9, 11067-11082,雜誌影響因子為14.588)發表了題為「Boosting Natural Killer Cell-Based Cancer Immunotherapy with Selenocystine/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nhibitorEncapsulated Nanoemulsion」的研究成果。暨南大學為該研究的唯一完成單位,博士生劉暢和賴浩強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陳填烽為論文的獨立通訊作者。

  

  NK細胞具有不依賴於抗原特異性或MHC非限制性特性的抗腫瘤活性以及較小的可能性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優勢,因此,基於NK細胞過繼性治療的免疫治療被認為是極具吸引力的癌症治療方法。雖然目前報導的化療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NK細胞免疫活性,然而由於化療藥物對免疫細胞的毒性,腫瘤發展中免疫逃逸的出現,以及腫瘤極其複雜的微環境和發生發展機制限制了免疫細胞的活性。因此開發高效、安全的免疫調節劑類藥物用於激發NK細胞強大的抗腫瘤潛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該團隊通過設計合成了一種含硒代胱氨酸和免疫調節劑的共載納米體系,並對其作為NK細胞免疫增敏劑用於三陰乳腺癌治療的可行性及潛在機理進行探討。

  

  該研究發現,含硒代胱氨酸和TGF-β抑制劑納米體系能夠增強多個臨床患者來源NK細胞的腫瘤免疫殺傷作用,隨著硒代胱氨酸濃度的增加以及NK細胞比例的提高,其增強倍數最高達30.6倍。進一步研究發現,該含硒納米體系能夠促進NK細胞表面NKG2D的表達以及腫瘤細胞表面NKG2DLs的表達,增強NK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和細胞毒性,從而增強NK細胞的抗腫瘤免疫效果。這項研究不僅闡述了一種設計納米乳製劑以協同傳遞藥物的簡單策略,而且也揭示了含硒納米體系作為NK細胞治療的有效免疫增敏劑在乳腺癌特別是TNBCs的適應性治療中的潛在應用和作用機制。

  

  陳填烽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靶向化學創新藥物的應用研究,獲得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以通訊作者Cell子刊Matter、Science Advances、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及ACS Nano等IF>10主流雜誌發表論文超過45篇,封面論文30篇,h-index 57,申報中國專利55項,實現技術成果轉化12項,產生了重要的經濟及社會效應,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020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二等獎、2018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青年科技獎及2018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

  來源:暨南大學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10103

  「在看"一下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用於癌症治療的納米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陶可副研究員、孫康教授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納米材料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A simple yet multifunctional nanoformulation for eradicating tumor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with
  • ...Advances發文闡述高效腫瘤免疫激活納米藥物殺傷腫瘤的新策略
    35/eabc3646)的研究論文,闡述了基於化療藥物為載體的腫瘤免疫激動劑納米藥物增強機體腫瘤免疫應答,促進腫瘤微環境(TME)中殺傷性免疫細胞浸潤,將「冷腫瘤」轉化為「熱腫瘤」從而實現有效殺傷腫瘤的治療策略。
  • 利用碳量子點納米組裝體進行可控多點藥物遞送研究取得新突破
    利用碳量子點納米組裝體進行可控多點藥物遞送研究取得新突破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5 16:37:18 鄭州大學盧思宇、侯琳課題組與
  • Obesity:新冠疫情恐導致肥胖症的全球大流行
    .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應用上取得新進展 來源:BioArtReports 近日,暨南大學陳填烽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題為「Highly bioactive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 capped nanotherapeutics for efficient reversal of reperfusion-induced injury in ischemic stroke」的研究論文。
  • 生物醫用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國內免疫細胞領域27項藥物臨床試驗全解讀
    藥明巨諾表示,本輪融資所募集資金會用於持續推動領先產品JWCAR029 (靶向CD-19 CART產品)的臨床研究、進一步擴充研發管線和商業化準備以支持新產品上市。傳奇生物、藥明巨諾接連在資本市場再下一城,加之今年以來多個免疫細胞治療藥物陸續獲批開展臨床試驗,國內創新藥企在一波三折的免疫細胞治療藥物商業化嘗試中斬獲成功,似乎已經近在咫尺。
  • 綜述: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現狀與發展趨勢
    近日,《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發表了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相關的綜述,強調了免疫細胞在癌症免疫治療中的潛力,並總結了這一領域的一些臨床現狀和發展趨勢。過繼細胞治療知多少?癌症的過繼細胞治療(ACT)依賴於識別和產生具有高識別腫瘤活性的抗腫瘤免疫細胞[2]。
  • 上海高研院等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提出光熱和光動力協同治療腫瘤新策略降低腫瘤...
    目前納米載體介導的腫瘤光治療,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光熱治療(PTT)和光動力治療(PDT)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光熱治療腫瘤短期效果好,光動力治療持續時間較長。但無論是PTT或者PDT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單模式治療難以徹底根除腫瘤。PTT和PDT協同治療既繼承了光治療毒性低、副作用小的優點,又能使兩種治療方式取長補短,是提高療效和減少毒副作用的有效策略。
  • 寧波材料所基於納米鐵氧體磁性材料的腫瘤治療研究獲進展
    化學治療是目前腫瘤治療的常見方法之一,然而,腫瘤細胞在其過程中產生的耐藥性限制該治療策略的有效性。同時,依靠pH和氧化還原策略觸發藥物釋放的常規方式,無法通過外部刺激控制其釋放過程,使得該類技術的發展面臨挑戰。
  • Cell:肥胖會抑制免疫細胞的功能,加速腫瘤生長
    2020年12月9日,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刊《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Obesity Shapes Metabolism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o Suppress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表明高脂肪飲食導致的肥胖,使癌細胞在與免疫細胞爭奪代謝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浸潤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 research suggests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ance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癌變腫瘤中免疫細胞的關鍵改變,這或能幫助改善療法的開發,文章中,研究者發現,在乳腺癌中高水平表達的一系列基因或許與惡性癌症類型有關,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者開發診斷和預測癌症患者生存狀況的新技術,同時也有望研究其它常見癌症中腫瘤的行為特徵。
  • 一進入腫瘤內,我們的免疫細胞就叛變
    在兩項獨立地發表在2016年11月15日那期Immunity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相對於正常的組織,人乳腺瘤、結腸瘤和肺瘤內的調節性T細胞在分子表達上的獨特特徵和差異,這可能是潛在的生物標誌物或治療靶標。這兩組研究人員希望利用他們對調節性T細胞在腫瘤位點中的獨特性質的了解來改善癌症免疫療法---激活免疫細胞來攻擊癌細胞的藥物。
  •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樊春海團隊在發展納米自噬抑制劑治療...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合作研究發現,納米金剛石可以用作一種安全高效的自噬抑制劑,顯著提高三氧化二砷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細胞自噬與凋亡、衰老等都是細胞生物學中的重要現象,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自噬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且具有兩面性,既可以防止正常細胞轉化為腫瘤細胞,也可能增加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耐藥性。
  • 版納植物園在植食昆蟲驅動榕樹防禦症候群進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DNA納米機器用於精準化智能化腫瘤疫苗研究中獲進展。基於分子自組裝的DNA納米結構具有結構精確可控、易於化學修飾、生物可降解等特點,是一種有潛力的納米載體,在藥物靶向運輸、可控釋放、多種藥物協同運輸治療等方面已展現出應用前景。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免疫治療寄望於尋找一種方法,解除免疫細胞受到的抑制或者激活免疫細胞,調動患者自己的免疫能力來控制甚至消滅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被動免疫治療和主動免疫治療。被動免疫治療包括單克隆抗體和(或)抗體-藥物偶聯物治療,已經上市的PD-1就是這一類藥物;而主動免疫治療則包括癌症疫苗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